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打造…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一行到人…

我社三种图书和一种音像制品获…

我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入选首届“…

“新编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我校教师吴静钰出征里约奥运会…

《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入…

我社3种出版物入选《2016年农…

人大社与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

我社与马尔沙维克出版社举行《…

《中国经济2040》新书发布会暨…

梁国勇博士长安街读书会解读中…

聂敏里教授做客“人文咖啡馆”…

社科普及进校园 文化传承有创新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揭晓 我…

我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再度入选“…

我社3种选题入选中宣部、国家…

做强做亮主题主线 抓紧抓实重…

成中英先生做客“人文咖啡馆”…

我社8种选题入选教育部2017年…

人大社17年7月新书快递02-《教育必须刚刚好》

2017年07月13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upload/人大社17年7月新书快递02-《教育必须刚刚好》.doc

 

书名:教育必须刚刚好
作者:陈 文  著
ISBN:978-7-300-24466-2 
定价:39.80元
开本:16开                                     
页数:232 页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本书是特级教师陈文的教育思考录,有教育评论、教学随笔、课堂反思、教育书评等,凝聚了作者30多年教育经验和不同岗位的人生历练。作者从教育问题出发,对教学、管理、课堂、学校、教师、家长等影响因素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并给出了有益的建议。跟随他的思想脚步,你会进入“刚刚好”的教育境界。

名家推荐:
所谓“教育必须刚刚好”,是作者对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这是一种各得其所、恰如其分的教育。如同“教育是农业”之喻,水分和养料既不能匮乏,也不能过度;而且要顺应时节,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有耐心、有定力,如春风化雨,水到渠成,等等。但这样说,其实还是在“术”的层面;它作为一种道,一种教育哲学,我觉得用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教务长、人类学家和教育学家潘光旦提出的“中和位育”来解释,再准确不过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杨东平

内容简介:
刚刚好的教育,是教育者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什么是刚刚好的教育?如何实现刚刚好的教育?
本书精选了特级教师陈文的70余篇文章,有教育评论、教学随笔、课堂反思、教育书评等,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当今教育的深刻反思和透彻感悟。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学业务的副局长,作者拥有30多年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不同岗位的人生历练。他从教育问题出发,对教学、管理、课堂、学校、教师、家长等影响因素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并给出了有益的建议。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作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浓郁的人文情怀,以及对理想教育的向往与追寻。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和培训,也适合教育管理者和关注教育的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陈文,湖南省浏阳市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出版有《教师可以更优秀》《漫步教研幸福路》《研究型教师导论》《泥土生香》(短篇小说集)等。

卖点:
•本书是特级教师陈文的教育思考录,作者拥有30多年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不同岗位的人生历练,见解独特,发人深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作序推荐。

上架建议:
教师培训•教育读物

读者对象:
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者,其他关注教育的人士

目录:
序  什么是“刚刚好的教育”•杨东平

辑一  成人是第一位的
1. 成人是第一位的
2. 什么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
3. 不具普适性“样本”的示范意义
4. 让学生站在学校正中央
5. 千万不能拿孩子做工具
6. 舍本逐末不足取
7. 也谈人的智能的多样性
8. 谁绑架了今天的教育
9. 教育必须刚刚好
10. 再难也要推进素质教育

辑二  当教育奔跑在功利的大道上
1. 随班办公让课堂“失色”、管理“失味”
2. 改名不是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唯一途径
3. 反思“奇招”背后的考评机制
4. 铁锤砸痛的岂止是教师
5. 莫让教育陷入焦虑的泥沼
6.当教育奔跑在功利主义的大路上
7. 如此教育,岂能以“民主”的名义
8. 遭遇功利围堵的教育

辑三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
1. 编制“吃紧”,不妨创新
2.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
3. 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4. 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师发展制度
5.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
6. 加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7. 让教师的时间回归教育正途
8. 教育效果的显现只能来自爱心和智慧

辑四 教育发展,教师第一
1. 我心目中的好教师
2. 浅论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养
3. 今天怎样做教师
4. 教育发展,教师第一
5. 浅谈市场经济氛围中的教师角色
6. 教师带病工作精神可嘉,但不宜提倡
7. 谁来寻回教师的幸福
8. 好老师让学生终身受益

辑五  课堂是一个生命场
1. 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立场
2. 留住易逝的好奇心
3. 课堂是一个生命场
4. 倾听是教师的必备本领
5. 课堂教学的境界
6. 追寻教学的意蕴
7. 与教师谈观课、议课
8. 老师,请关注课堂中的 “边远地区”

辑六  读书是教育之母
1. 让师生享受阅读
2. 读书和写作:教师的精神归宿
3. 成为一盏照亮教师的灯
4. 读书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5. 读书是教育之母
6. 与家长谈孩子的阅读
7. 阅读与学习成绩是什么关系

辑七  我的学校梦
1. 吃饭不是小问题
2. 德育必须贴近生活
3. 教育要学会等待
4. 同学们,请坐下
5. 我的学校梦
6. 向韩国教育学什么
7. 由“盐水大虾”遭遇冷场想到的

辑八  阅读,能扩大心灵的半径
1. 学校之新关键在于眼中有人
——读《新学校十讲》
2. 把学校还给学生
——读《中国教育寻变》
3. 重印25次的教育学入门书
——读《教育方法学》
4. 真理往往是朴素的
——读《致青年教师》
5. 深爱这部“活的教育学”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
6. 高考备考的及时雨
——读《台湾“高考”语文考什么》
7. 改造我们的教育
——读《如果我当教师》
8. 坚定学生立场
——读《追寻理想的语文教学》
9. 要卓越,更要幸福
——读《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
10. 雷夫给我们的启示
——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

辑九  语文教学漫谈
1. 试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2. 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3. 也谈语文教学
4. 语文教师的视界
5. 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6. 语文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附录  “阅读是我向上发展的根本”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文的成长故事
后记  教育情未了

精彩书摘:

序  
什么是“刚刚好的教育”

本书作者陈文的社会身份是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原副局长。由于出现了连云港市赣榆区那位公开为应试教育鼓吹的网红局长,“教育局局长”似乎被贴上了负面标签,社会形象大为降低。不过此局长非彼局长,陈文局长的这本《教育必须刚刚好》与当前应试教育的回潮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倡导素质教育、保护儿童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抨击那些舍本逐末、失去灵魂的教育,令人感慨同为局长,差别怎么那么大!
这种价值观、理想和境界的巨大差异,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涉及教育局局长的专业化这一重大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和干部制度,将局长作为官员而配置,致使一些对教育规律缺乏尊重、缺乏认知甚至缺乏常识的人成为一方教育主官,于是,教育出现诸多乱相、教育局局长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言行,就可以得到解释。陈文局长是一个“另类”,他喜欢读书,热爱思考和写作,从而“扩大了心灵的半径”,拉开了与同行的差距。陈文是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语文特级教师,之后成为基层教育官员。从一些校长、局长的个案,有时可以看出不同学科背景的影响:数学教师出身的校长、局长,往往更强调效率和管理;而语文教师出身的校长、局长,更重视学生、阅读、校园文化、教师成长等,对教育人文性的追求更多。在这本书中,专门有一辑谈阅读,谈读书是人生最好的修行,谈如何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作为教育人,我们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如果能够坚守教育良知,遵循教育规律,彰显教育智慧,那么我们就能感知职业的快乐与幸福。每位教师都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师生就能收获幸福的人生。”
 所谓“教育必须刚刚好”,是作者对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这是一种各得其所、恰如其分的教育。如同“教育是农业”之喻,水分和养料既不能匮乏,也不能过度;而且要顺应时节,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有耐心、有定力,如春风化雨,水到渠成,等等。但这样说,其实还是在“术”的层面;它作为一种道,一种教育哲学,我觉得用 20世纪30 年代清华大学教务长、人类学家和教育学家潘光旦提出的“中和位育”来解释,再准确不过了。《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不偏不倚,谐调适度之意,“位”是各守其分,各得其所,“育”是遂其所生,是生长创造。上海有一所名校叫位育中学,即源自此。
今天来认识这种具有生态文明价值的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教育,更可以感受先人的教育智慧。它的对立面既是现行教育的流弊: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揠苗助长、操之过急,提前抢跑和过度竞争;也指向违反社会需求和自然生态的制度与评价:以分数和名校为唯一追求的教育目标,大一统、标准化教育导致的千校一面、万人一格,对学生个性的磨灭和戕害。
作者在书中分析、批评了当前教育生活中许多反教育的行为,分析了学校、课堂、教师、家长、社会等各不相同的影响因素,诘问“谁绑架了今天的教育”,表达了“再难也要推进素质教育”的意愿,十分难能可贵,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确”。当然,只有“政治正确”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冷静、严肃地面对今天中国教育的困境:美好的教育理想如何才能照亮现实?如何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训练这样两种不同的教育需求?怎样从应试教育的严峻现实中突围?对此,做一些理论文章很容易,难的是真实的改变。这需要有理想、有良心、有行动力的教育人协力,需要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合力。好在我们已经看到了方法、路径和机制的改变,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所开展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学校教育创新、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等行动研究,都指向了对现实的改变。
我衷心地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发行,能够激发更多第一线的有识之士,群策群力,从应试教育突围,走向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时代的未来教育!

杨东平                                                               2017年3月5日

后记
教育情未了

教育,是这个世界留给人类的最大难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有识之士上下求索,虽九死而未悔,在教育领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著作。这些闪耀真理光芒的著作给后来的教育者以诸多方面的启迪,让他们从中受益。我就是这样一位教育后来者,入职之初,工作之余,如饥似渴地读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在他们的指引下认真工作着,以至现在回忆自己半生的工作历程,还是以为受这两位的影响最大。由此展开,读其他一些教育家的论述,从孔子到陶行知,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在学习前贤的过程中自己变成了一个思考者、实践者。我的职业路线是,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学业务的副局长。一路走来,在不同的平台上,不同的角色中,体味着教育带来的酸甜苦辣。
至今,我清晰地记得挑着一个简单的担子走进大围山下浏阳市第十三中学的情形。在这所条件简陋的学校里,我干了整整 10 年,从书本里,从老教师身上,从学生身上,我逐渐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1992 年 9 月,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我走进了浏阳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大门,在中学语文教研员兼教研室主任的任上,干了 13 年。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我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学习着、反思着,带领整个教研团队做了一些切实而有效的工作,让浏阳市教研室成为了湖南省先进教研单位。2006 年 3 月,我被任命为副局长,分管教学教研等。岗位变了,地位变了,但我对教育的痴情没有变,每次下校调研,我一般都拒绝听校长这样那样的汇报,而是要一张小板凳,拎着它走进教室。我的公文包常常是鼓鼓的,里面装满了书,那是我要送给教师们的精神食粮。我不想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官僚,而只想引领教师们“坐稳一把椅子”(爱自己的工作),“烧开一壶水”(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反思、总结);引领教师们过一种读写为伴的生活;引领教师们离真教育更近一点点。
一眨眼,33 年就这样过去了,而我,对教育的思考还是那么肤浅,为教育所做的工作还是少之又少。多少次与教师们交流,我都坦诚地承认,很多时候我充当了“伪教育”帮凶的角色。幸好这种角色有期限,2015 年 9 月,我愉快地离开了任职近 10 年的副局长岗位。无官一身轻,我可以静下来更好地反思当前的中国教育和自己的教育工作。跳出教育看教育,我还真发现不少教育的不足和可以改进、改革的地方。
这本小书里的文章,大部分写于副局长任上,也有一些是近一年来对教育的思考。感谢吴法源先生,是他的鼓励和帮助,使得这些曾散见于报刊的东西得以结集出版。感谢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我这本小书作序。感谢源创图书编辑李热爱认真、细致的编校,让这些短文能以一种较好的姿态“活”下来。感谢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所有关心、支持我的亲人和朋友。人生有代谢,事业无止境。虽然离开了教育领导岗位,但我对教育的钟爱,对教育的思考,是长久的,永远的。

                                                   2017年 3月 15日于北京

正文节选

1.

教育必须刚刚好

家里养了不少花草,其中有两盆君子兰。这个夏天,持续高温,看到花草们病蔫蔫的样子,我确信它们是渴了,每隔两三天,就提一桶水浇灌它们。
其他花草喝水后一副绿油油的样子,而君子兰叶片逐渐黄了,我吓了一跳,以为它们渴得厉害,又特意为两盆君子兰加两勺水。谁知道它们黄得更快。我向一位同事谈起料理花草之事,说到君子兰不知何故竟黄了。同事说:水淋多了!
就这样,两盆高贵的君子兰,在我“悉心”的照料下,死了。
世间万物的生长莫不如此,它们的生长都是有规律有定数的,若违背则事与愿违。世间万事的成败莫不如此,“过之”和“不及”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工作同此道理,现实生活中,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之”的例子数不胜数。学校教育中,“奇葩”招数频频迭出,过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让社会瞠目,让学生生厌;家庭教育中,家长因望子成龙心切,过度教育引发冲突,最终导致杀父弑母的悲剧时有发生。“不及”的情况也很常见。如有的学校美其名曰“张扬个性”,罔顾学生的兴趣激发和习惯培养,采取“放羊式”管理,教师不以育人为己任,课堂上花拳绣腿,学生在这样的地方既学不到知识,也无法健全人格。回到家里,有的家长或忙于工作,或忙于娱乐,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忽略了孩子是否需要你管,孩子需要你管什么,不需要你管什么。许多崇尚“散养”的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当孩子出现严重问题时才后悔不已。所有这些现象和结果都告诉我们:教育必须刚刚好!
若要教育刚刚好,需要教育人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北宋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当代也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的口号,可见,自古至今,都明白学校、教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人一定要有职业自信。柏拉图说,一个民族中只有最优秀的公民才有资格当教师。教育人就是这个民族中最优秀的分子,教育人的工作事关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让这种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长驻心中,怀着宗教般的意志去从事自己的事业,教育才能刚刚好。
若要教育刚刚好,需要教育人明确自己工作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没有太多的歧义,教育就是要将一个个自然人引导成为社会人,而且是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人。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教育按照重要程度提出教育任务的话,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因此,教育孩子“成人”是第一位的。
若要教育刚刚好,需要教育人让学生站在学校“正中央”。真正树立面向全体、正视个体的理念,真正落实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来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目前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者不了解学生!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实施教育,就像医生根本没有问清病人的病情就开处方,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育人了解学生要了解些什么?一是要了解学生已经有什么;二是要发现学生还缺什么;三是要研究学生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四是要寻找学生的差异是什么;五是要追问学情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教学过程的关系是什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你的教育才能刚刚好。
若要教育刚刚好,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温暖的家庭氛围。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紧密结合,是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缺失任何一方,都将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目前,社会环境不好,浮躁之风甚嚣尘上,家长的功利意识也毫无遮拦,把学校、学生挤压得喘不过气来。学校内外,反教育、伪教育很有市场,有时还大行其道。因此,必须从社会层面开始,为教育营造良好的、公平的环境,让教育依据其本身的规律科学地发生。必须引导家长转变育人观念,应明确告诉他们:家庭教育中不能错过孩子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别忽视了对孩子自控、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的这番话告诫我们: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施教,过度教育比不教育更坏。像我对待家里的花草,不管它们的习性,每蔸一勺水,以为公平,实则让一些花草吃不饱,另一些花草吃不了。这种“不及”和“过度”的行为,都是有害的。这样的教训太深刻了。
其实,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早有言:“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教育,必须刚刚好!

2.
课堂是一个生命场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认真讲,学生仔细听为主,学生的活动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教师是导演,是领队,学生是演员,是队员,教师指挥学生怎么做,怎么走,学生难以体会到自身探究的乐趣。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见物不见人的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人学。真正的教育必须立足“人本”,坚守“人性”,富有“人道”,尊重“人权”。基于这些认识,教育必须从儿童出发,“以儿童为本”,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展示欲和创造性。学生姓“学”名“生”离开了“学”,就没有“生”,这里的“生”即“生长”,因学习而生长。课堂是师生的一个生命场,学习是师生生命的成长方式。
在这个生命场里,教师的角色具有三重意义:一是学校生态的建构者,是提供学习和生长条件的人。二是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这里的“开发”,不仅仅是指开发教材、课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潜能、思维、学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开发。对学习的开发,即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失败中矫正,在感悟中成长;对个体生长的开发,即允许学生“遵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生长,让每个学生“走自己的路”。三是信念的传播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就是要以自己的信念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生命场里,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因此,学校必须因学生的“学”而非教师一味地教而存在。课堂必须是学生的课堂,必须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把课堂上的时间、空间和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成长、去收获,让学生的这种入骨、入心、入脑的学习“带得走”,在将来的人生里“用得上”。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果说教育是一项任务,那么教学则是一种手段,课堂是重要的载体,教师是具体完成这项任务的责任人。要完成好育人的任务,关键是教育者要做到目中有“人”(学生)而不是目中尽是“分数”。要树立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要把研究学生当作教师的毕生课程。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眼睛,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解放学生被束缚的个性,让学生僵化的头脑能够异想天开,让学生萎缩的人格能够大放异彩,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激情飞扬的生命场!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人大芸窗职教学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6085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