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在京…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打造…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一行到人…

我社三种图书和一种音像制品获…

我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入选首届“…

“新编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我校教师吴静钰出征里约奥运会…

《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入…

我社3种出版物入选《2016年农…

人大社与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

“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在京…

我社荣获第六届韬奋杯全国出版…

人大出版社荣获“2017中国版权…

我社《世界的苦难》获得第九届…

《人工智能》新书发布会暨人工…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碰撞”研讨…

热销百万册的伟人传记是如何诞…

人大社:加强出版规划,持续发…

“新时代•新改革•新作为——…

坚定信念,高举旗帜,砥砺奋进…

人大社17年12月新书快递01-《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

2017年12月04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7/12/人大社17年12月新书快递01-《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doc

 

书名: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
作者:[日] 中室牧子 著  魏铀原 译
ISBN:978-7-300-24931-5
定价:39.80元
开本:32开                                    
页数:200页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教育经济学家中室牧子力作,上市一年销量突破30万册!
日本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连续3周TOP1
2016日本商业书大奖准大奖(TOP2)

用物质奖励来鼓励、诱导孩子学习不可行吗?
对孩子应该采用鼓励为主的培养方式吗?
看电视、玩游戏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吗?
应该何时对教育进行投资?

给基于个人经验的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数据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教育!

内容简介:
大多数教育评论家、育儿专家的主张,都仅基于他们作为教育者的个人经验,并没有科学根据,因此对于“为什么这些观点是正确的”这个问题,他们无法给予充分说明。
以数据为依据,用经济学的手法来分析教育的教育经济学在成功地教育和培养子女方面所得到的清晰发现,比大多数教育评论家、育儿专家基于个人经验的主观意见要有价值得多。
本书以科学的依据阐明了从游戏给孩子的影响到小班教学的教育效果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家庭培养孩子、学校及社会教育孩子,对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
[日]中室牧子,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副教授。1998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日本银行、世界银行任职。专业为教育经济学,即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教育。

译者简介:
魏铀原,同济大学教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在日本国立冈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负责中日教育交流工作。长期从事日本语言文学方面的教学与翻译工作。

卖点:
•日本畅销书,上市一年销量突破30万册。
•观点鲜明,内容好。以数据为依据分析教育,解决很多困惑家长的教育难题,更新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比大多数教育评论家、育儿专家基于个人经验的主观意见要有价值得多。
•一事一文,通俗易读。
•本书双色印刷,制作精美。

上架建议:
畅销•家庭教育

读者对象:
家长、教师、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经济学专业人士、对教育感兴趣的人士

目录:
第1章 别人的成功经验能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吗
——数据的说服力胜过个人经验
人人都是教育评论家
东京大学学生家长的平均年收入约为1000 万日元
在美国《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中出现过111 次的短语
经济学家向人们展示的“根据”
在教育领域里进行实验

第2章 用物质奖励来鼓励、诱导孩子学习不可行吗
——基于科学根据的育儿方法
用经济学解读眼前利益大作战
“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你”和“认真读一本书就奖励你”,哪一种更有效
掌握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吗
金钱是一种很好的物质奖励吗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设计正确的物质奖励
对孩子应该采用鼓励为主的培养方式吗
自尊心强仅仅是结果
“你真聪明”和“你真努力”,哪一种更有效
看电视、玩游戏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吗
即便完全禁止看电视、玩游戏,孩子的学习时间也几乎不会增加
“快去学习”只是白费口舌
朋友带来的影响
“恶友如鱼臭”,应该如何避免
应该何时对教育进行投资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第3章 学习真的那么重要吗
——人生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非认知能力
幼儿教育计划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何谓非认知能力
重要的非认知能力:自制力
重要的非认知能力:毅力
锻炼非认知能力的方法
受过良好家教的人年收入更高
非认知能力不容小觑

第4章 小班教学有效果吗
——毫无科学根据的日本教育政策
35 人,还是40 人
性价比很低的小班教学模式
信息是金
小班教学与孩子一生的收入之间的关系
使用日本的数据进行验证
15 年来日本的教育经费减少了20% 以上
不能因学力测试而忽喜忽忧
学力测试排名透露的信息
应该公布学校的排名吗
过度的平等主义使差距扩大
解决儿童贫困问题
同一代内的平等,不同代间的不平等
日本教育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
期待从第三方机构获得政策评价

第5章 何谓良师
——日本教育欠缺“教师质量”这一概念
遇到良师,人生将会改变
用物质奖励来激励教师有效吗
培训教师有效吗
教师资格是准入门槛吗
为何日本的科研止步不前

补论  为什么教育有进行实验的必要
苹果和橘子:不可比较的两种物品
再现反事实推理
随机比较实验之外的实验
教育政策的宏伟蓝图
随机比较实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序 言
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
请允许我事先做一个说明:作为本书的作者,本人没有子女,在大学教授经济学的时间也不长,说来惭愧,目前并未掌握一套独树一帜的教育哲学理论。
即便如此,我仍不时会接到家长朋友、教师,有时甚至是教育委员会成员各种各样的咨询。以下是我的家长朋友时常提出的几个问题:
“用物质奖励来鼓励、诱导孩子学习不可行吗?”
“对孩子应该采用鼓励为主的培养方式吗?”
“玩游戏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吗?”
为什么我的这些朋友,要向一个既没有子嗣,教学资历又浅的人咨询这些问题呢?
也许是因为我是一名教育经济学者吧。教育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通常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教育。我在探讨教育和培养子女的问题时,有一件绝对令人信服的东西,那就是数据。
我从事的工作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大规模的数据对教育进行分析,因此与普通的家长及教师相比,我了解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东西。
前几天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其中也出现了关于“ 如何看待用物质奖励来诱导孩子学习”“以鼓励为主的方式培养孩子好吗”“可以让孩子玩游戏吗”这些问题的激烈讨论。这些问题对家长来说,的确是一些棘手的问题。
在电视节目中,那些被称为教育评论家、育儿专家的人,异口同声地声称:
“不能用物质奖励来诱导孩子。”
“以鼓励为主的培养方式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玩游戏会增加孩子的暴力倾向。”
从主持人及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大家似乎都轻易地接受了这些教育评论家、育儿专家的观点。或许这样的观点更符合多数人的直观感受吧。但作为教育经济学者,我给亲朋好友的建议,却与上述观点完全相反(论据将在第2 章详细陈述)。
“用物质奖励来诱导孩子可行。”
“以鼓励为主的培养方式不可行。”
“玩游戏不会让孩子变得更有暴力倾向。”
当然,我并不是要全盘否定那些教育评论家、育儿专家的观点。只是他们在电视节目和报刊上发表的见解中,不时会出现一些让人觉得欠妥之处。原因在于:大多数教育评论家、育儿专家的主张,都仅基于他们作为教育者的个人经验,并没有科学根据,因此对于“为什么这些观点是正确的”这个问题,他们无法给予充分说明。
我认为,经济学运用大量数据,就教育和培养子女问题进行分析所得到的清晰发现,比教育评论家、育儿专家们所给出的指南和秘诀要有价值得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错过了可惜的知识。
本书旨在向读者介绍这些由教育经济学阐明的错过了可惜的知识。
看到“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大规模的数据对教育进行分析”,想必大多数读者还是摸不着头脑。因此,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简单介绍一个自己最近经历过且让我小有成就感的案例。

考试和祖母突然“去世”之间不可思议的关联
从2013 年起,我开始担任100 至200 人,有时甚至超过500 人的大型课堂的任课教师。在我所教授课程进行期中考试的当天,有相当多的学生不时给我发来短消息:“老师,我祖母突然去世了,因此无法前来参加今天的考试,请允许我参加后面的补考。”
比如,2013 年春季某门课程考试时,250 名学生中就有15名学生的祖母“去世”了。另外,当年秋季的另一门课程,学生获得学分的必要条件是用英语进行一场演说。就是这门课程考试时,发生祖母突然“去世”这类不幸事件的学生人数,更是剧增到了总人数的近30%。
当我要求学生提交家人的死亡证明书、葬礼请帖、吊唁函等证明材料,且上面需标有具体日期时,有人拿出了几年前的死亡证明,甚至有人还搬出了“因为和恐怖袭击有关,祖母去世不能向世间挑明”之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说辞。
虽然我十分困惑,但这一学年总算顺利地度过了。
某日,我遇见了命中注定的一本书。这本书是著名行为经济学家丹• 艾瑞里的著作《不诚实的诚实真相》。
艾瑞里教授在《为什么一到期末考试,学生们的亲人就纷纷去世?》一节中,这样写道:“多年的执教经验让我发现,每到学期末,学生们就会有亲人去世,且大多集中在期末考试的前一周或提交论文的时候。平均每个学期都会有10% 的学生要求缓考或推迟提交论文的时间,理由就是他们的某位亲人去世了——这位亲人通常是他们的祖母。”
不用说,看到这段文字时,我惊愕不已。没想到那位著名教授竟然遭遇过与我同样的难题。书中还写到,为了阐明“考试与祖母突然去世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位勇敢的生物学教授还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这位教授对自己所教授课程的情况进行了数据收集、分析,结果显示:祖母在期中考试前“去世”的概率是平时的10 倍,在期末考试前“去世”的概率是平时的19 倍;而且,班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其祖母“去世”的概率更是高达平时的50 倍。
出于一名教育经济学者的本性,我对自己教授的课程也做了同样的调查、研究。受到艾瑞里教授著作的启发,我迅即对从去年任教课程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当天学生祖母的“死亡”率,并且告诉了正在修我的课程的学生:“考试当天你们祖母的‘死亡’率高得异常。”
在课程结束时,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对“你觉得自己对这门课程积极投入了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那些回答“完全不积极”或“不太积极”的学生,更容易经历祖母“去世”的不幸。
此后,我的课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一名祖母“去世”的学生。
我任教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运用数据对社会现象进行实证分析,作为课程的结束语,我对学生们说:“人可以撒谎,但数据不会撒谎。我希望你们知道,分析收集来的数据,以此去了解社会结构,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第二篇:
用经济学解读眼前利益大作战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不能用物质奖励来诱导他们吗?”
这是我那些有孩子的朋友提到得最频繁的问题。也许很多家长都抱着这样的看法:“设置一些物质奖励来督促孩子学习不是很好吗?”不过,也有很多父母为此苦恼万分,他们认为,一旦没有了奖励,孩子们就不学习的话,那父母是不是太不称职了?
事实上,若是在经济学范畴探讨这个问题,就有一个具有科学根据的答案。从根本上来讲,经济学就是探究人们对奖励性刺激(类似于前文所述的物质奖励)究竟如何做出反应的一门学问。
在任何一个家庭中,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
“现在好好学习都是为了你的将来呀。”
大概很多父母都说过这句话,而在经济学中,这也被证明的确是对的。我将在后文中详细解读这句话。此处略提一句,在孩提时代好好学习,与将来提高收入是紧密关联的。
经济学中有“教育收益率”这样一个概念。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将“若是孩子多接受一年教育,那么,他未来的收入将因此而增加多少”这一问题用数字来表示。而且,很多研究表明,投资教育比投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都要高。
虽然可以用数字来明确告诉孩子如果现在好好学习,将来的收入会增加很多,但事实上这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那么,为什么孩子们看不到眼前的奖励就不好好学习呢?
事实上,人都有一种特点,就是会放大眼前利益。所以,面对遥远的未来之事,人们会冷静地加以思考,进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而面对眼前的事情,即使它微不足道,人们也会十分看重能立刻获得的满足感。
比如,假设半年后孩子可以在正月里从祖父母那里获得5000日元的压岁钱,如果告诉孩子,“要是到时你再等上一周的话,就可以拿到 5500 日元的压岁钱”,孩子就会回答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再等一周,拿 5500 日元”。
但是,让我们设想另外一种场景:孩子明天过生日,他可以从祖父母那里得到 5000 日元的零花钱,这时候,如果对他说 “要是你可以再等一周的话,就可以拿到 5500 日元的零花钱”,相信作用不大吧,他会想要立马获得满足感,选择明天就得到5000 日元。(如图 4)
 
像这样优先选择眼前立刻就能获得的满足感,也会在孩子们的学习上体现出来。虽然孩子们都懂得为了遥远的将来,现在要好好学习这个道理,但依然会不知不觉地去选择放松、娱乐来满足自己眼前的欲望,结果口中说着“学习什么的明天再开始也无妨”,而把学习放在一边,一拖再拖。
这样的拖延行为,并不只是出现在孩子身上。从长远来看,明明知道自己必须减肥、戒烟,却在不知不觉中就向眼前的诱惑投降,又开始大快朵颐或是吞云吐雾,有这种经历的成年人也一定不少吧。
“不知不觉就会将眼前的利益和急于获得的满足感放在优先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若是设置一些眼前就可以得到的奖励, 那么现在学习的好处和所能获得的满足感就会急剧上升,孩子自然就会把学习放在优先位置”。事实上,给孩子一些立马就能得到的奖励,就是反过来利用了眼前利益的特性,促使孩子尽快学习而不要拖延的一种策略。

第三篇:
“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你”和“认真读一本书就奖励你”,哪一种更有效
“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你。”
“认真读一本书就奖励你。”
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更能提高孩子们的学力呢?
约翰 • 贝茨 • 克拉克奖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弗赖尔倾注精力研究奖励和孩子们的课堂出勤率、学力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迄今为止,已经在美国的芝加哥、达拉斯、休斯敦、纽约、华盛顿这 5 个城市进行了实验,试图证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顺便提一下,在这 5 个城市进行的实验规模巨大,耗资 9.4亿日元,总计约有 250 所学校、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 36000 名孩子参与。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位教授的研究,我们先来了解一种经常用来分析孩子教育成果的标准框架,也就是“ 教育生产函 数”,别称叫作“输入输出研究法”。这个函数是用来阐明上课和作业等教育意义上的“输入”对学力等“输出”究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的。(如图 5)
 
弗赖尔教授所实施的实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纽约和芝加哥进行的,也就是根据教育生产函数中的“输出”,即根据评定学力的考试结果或是家校通信簿中的成绩等来决定是否给予孩子物质奖励。“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你”即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类实验是在达拉斯、华盛顿和休斯敦进行的,主要根据教育生产函数中的“输入”,即根据认真读书、完成作业、保证学校出勤率、穿校服等情况来给予物质奖励。“认真读一本书就奖励你”就属于这一类。(如图 6)
 
这两类实验,究竟哪一类能更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学力呢?
倘若对“输入”进行奖励,大概孩子们会好好读书、认真完成作业,但未必能保证成绩有效提高。
若是对“输出”进行奖励,会令孩子们把提高成绩作为更直接的目标。我们的直觉是对“输出”进行奖励,效果会更好。
然而,结果却恰恰相反。更好、更有效地提升学力的是对“输入”进行奖励。
一方面,在各种各样的“输入”中,奖励孩子们认真读书是提升学力较显著的方法。而另一方面,在“输出”方面得到奖励的孩子们,学力几乎没有任何提升。当然,无论是哪种情况,孩子们得到奖励都会非常开心,而想要得到奖励的心理也会让他们干劲十足。
那么,为什么对“考出好成绩”这一“输出”进行奖励并不能促进学力的提高呢?
关键在于,孩子们对奖励做出了怎样的反应,是否有所行动。一方面,对“输入”进行奖励时,孩子们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即应该好好读书、完成作业。另一方面,对“输出”进行奖励时,大人却没有明确告诉孩子们具体方法是什么、究竟应该如何做。孩子们想要得到奖励,也鼓足了干劲,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提升自己的学力。
这里我们得到了非常重要的教训:不应该依据考试成绩等输出型指标给予奖励,而应该依据读书、完成作业等输入型指标给予奖励。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人大芸窗职教学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6085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