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搜索:

旅游学导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系列教材)

作  者:杨强

出版时间:2007-09-28 字  数:230 千字
书  号:F2890 ISBN:978-7-300-08473-2
印刷时间:2007-09-28 包  装:平
印  次:1-1 开  本:16

定价:¥20.00

 

查看评论摘要
请购买图书或索要图书库存目录的,联系网上书店http://club.crup.com.cn,联系电话:010-82501766

教 学 资 源

开放资源(在本站注册后即可使用):
  • 热门资源旅游学导论.ppt
  •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从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实际经营管理能力的目的出发,阐述了旅游学的基础理论与实务知识。书中紧密结合国际、国内旅游活动、旅游业和旅游组织发展的实际,列举了国内外旅游业经营案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游业目前经营和管理状况及所面临的问题,并辅以相关阅读资料、思考题,可供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学生和旅游从业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一章旅游活动与旅游业
    第一节早期的旅游活动
    第二节近代旅游的发展及旅游业的产生
    第三节现代旅游的发展
    第四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和分类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第二节旅游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第三节旅游的构成与类型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的定义与特点
    第二节旅游者的形成条件
    第三节旅游者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四节旅游行为规律


    第四章旅游资源
    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五章旅游业
    第一节旅游业概述
    第二节旅行社
    第三节饭店与住宿服务
    第四节旅游交通
    第五节旅游景区
    第六节旅游产品


    第六章旅游市场
    第一节旅游市场概述
    第二节旅游市场的划分
    第三节国际旅游市场与我国旅游业


    第七章旅游组织与旅游政策法规
    第一节旅游组织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旅游组织
    第三节国际旅游组织
    第四节旅游政策法规


    第八章旅游影响
    第一节旅游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第三节旅游的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精彩片断

    第一章


    15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已是海上强国,极力到海外(东方)寻找黄金和香料。当时,人们已经接受“地圆说”,而由于土耳其占据近东、远东,使通往东方的地中海通路被割断,为寻找新航路,便形成了远航探险的热潮,开始了延续几个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出现了一系列影响世界的事件。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国王的同意,于1492年率3条船、90名水手,航行70天,“发现”美洲,随后又于1493年、1498年、1502年3次航行美洲。1497年,葡萄牙国王派达·伽马向东航行,通过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从而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海上航行新路线。麦哲伦带领5条船、水手265人,于1519年起航,1520年4月绕过南美洲南端,在美洲以西的大洋上航行了110天。因为这110天没有遇到大风浪,故称这片大洋为“太平洋”。1521年麦哲伦到达菲律宾,因干预土著人纠纷,与7名船员一起被土著人打死。在副手狄加诺的指挥下,船队于1522年7月30日回到西班牙。麦哲伦被视为“环球航行第一人”,他为环球旅行开辟了航线。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也加强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相互往来,而且就其本身来说,这也是一次伟大的旅行活动,对旅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料来源:傅云新:《旅游学概论》,25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上述案例可以引发我们如下思考:
    1什么是旅行活动?它与旅游有何区别和联系?
    2人类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是研究人通过对他种人生的尝试而完善人生这一经历的学科。它是伴随人类旅游活动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必然。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特有的一种文化活动,其发展状况反映着社会进步水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旅游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向大众化发展。
    研究旅游学,有必要对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考察,认识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纵观世界旅游的历史,人类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的旅游活动
    一、人类早期的迁徙与旅行旅游活动的产生
    (一)关于旅游现象产生的观点
    人类旅游现象开始于何时,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旅游现象产生于原始社会。如谢彦君等认为,个别的旅游现象可以远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5 000年),完整意义的旅游现象始于南北朝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旅游现象产生于奴隶社会。还有一种观点是把近代以前的人类迁徙活动称为旅行活动,将近代以来的人类迁徙活动则称为旅游活动。关于旅行活动的起源,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旅行活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旅行活动出现于奴隶社会。如果我们把具有“消闲性质”的旅行活动称为旅游的话,那么上述观点就比较统一了,即个别的旅游现象出现在原始社会,而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旅游现象产生于奴隶社会。
    一个人成为旅游者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闲暇时间、支付能力,并具有精神享受意识等。在原始社会,古人为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奔波,总体上是不可能出现旅游活动的,当然,不排除个别人有机会偶尔为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剩余产品后,阶级社会建立起来。当在社会上处于剥削地位、享用全社会劳动成果、独占教育权利的有闲阶层出现后,具有社会意义的旅游便产生了。
    (二)人类早期的迁徙和旅行活动
    迁徙、旅行和旅游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都是指人们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但不同的是:迁徙是指人们离开原有定居地后不再回来;旅行则是指离开常住地在外地短时间的停留,其外出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旅游只是旅行的一种形式,其外出目的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迁徙是人口移动的行为,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活动方式。在人类生产力水平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都十分低下的蛮荒时代,人们出于生存的压力,追逐、寻找天然食物和避开侵害(如来自动物或其他部落的侵害),从一地迁徙到另一地,找到适合生存的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这就构成人类早期的迁徙活动。据考证,美洲大陆的原始居民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就是为追寻食物而从亚洲经白令海峡迁徙过去的。
    旅行,是人类有了定居生活之后,出于某种目的,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返回常住地的活动。人类历史早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旅行活动产生的根本前提。
    在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形成,于是便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发展促成了定居生活,这是旅行产生的前提。到了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制陶、建筑、纺织、编织等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专门的行业,这样,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还没有带来较大规模的交换。直到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生产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交换也随之频繁起来,从事产品交换的商业从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们辗转各地进行交换活动,人类社会早期的旅行活动由此产生。传说舜从事长途贩卖,获利甚丰,并因此使自己的氏族富裕起来。公元前30年,地中海和红海地区的腓尼基人开始了最早的海上旅行,他们向西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北至波罗的海沿岸,东达波斯湾和印度。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当时的人们缺乏科学知识,自然崇拜和迷信很普遍,加上交通条件不发达,因此古代旅行活动的距离和规模都是有限的。
    小思考:迁徙活动算不算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为什么?
    (三)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不同于迁徙和旅行,它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活动。这种行为在人类具有审美意识后都有可能出现,即在原始社会可能偶然出现个别这种现象。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即有相对稳定的旅游者群体。旅游者的形成需要具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以及具有出游的动机。这些条件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拥有了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生活之后,才可能出现。
    在奴隶制时代,随着金属工具开始使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剩余产品出现,国家建立,阶级分化,社会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有闲阶层,即奴隶主贵族阶层。他们掌握了权力,占有全社会的剩余产品,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社会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道路交通状况改善,这些都为旅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奴隶社会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里,接受了良好教育而又不用为生存操心的有闲阶级,能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通过游山玩水或游学交友以寻求生活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于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社会现象——旅游活动出现了。
    二、古代世界旅游
    (一) 奴隶制时代的世界旅游
    在奴隶制时代,世界各地的旅游活动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奴隶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地区。在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其经常举行的宗教集会吸引着大批宗教信奉者前来。古希腊在公元前2700年就建成了奴隶制城邦国家,公元前5世纪时达到全盛,当时的提洛岛、特尔斐和奥林匹亚山成为宗教圣地。其中,奥林匹亚节祭祀宙斯的活动最有影响,期间还举行大型的庆祝集会和多种体育活动,延续发展成为著名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波斯帝国(公元前533—前330年),修建了从巴比伦横贯伊朗高原至印度边境的道路,以及首都苏萨经美索不达米亚中心地区和小亚细亚直达以弗所的全长2 400多千米的“御道”,并设立了100多处驿站。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商贾、学者、游客往来不绝。这些现象表明,当时的宗教旅游、体育旅游、商贸旅游活动已比较活跃。
    罗马帝国是公元前753年在亚平宁半岛上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通过不断征战,在公元1世纪至3世纪,古罗马的政治、经济达到全盛,形成了以罗马为中心,北到欧洲中部,西抵大西洋,南据北部非洲,东达西亚两河流域,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古罗马以“内湖”地中海为中心建立的海上运输网、陆上交通网、内河运输网已很完善,主要交通沿线上设有驿站,私人旅店也逐渐增多,为旅行者提供服务,为人们旅行提供了方便;以希腊语和拉丁语为官方语言,消除了语言障碍;在货币上流通铸币。奴隶主贵族、商人、学者、宗教人士的旅行旅游已十分频繁,一些自由民也加入到旅游的行列。古罗马帝国的旅游成为人类早期旅游活动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
    此时正值我国的秦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东西方联系起来了。5世纪以后,罗马帝国衰亡,欧洲战乱频频,使过去旅行发展的客观条件丧失了,西方旅行、旅游活动发展进入低谷。
    (二)封建时代的世界旅游
    在封建时代,生产力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商业活动受到压制,社会财富积累缓慢。1999年1月11日《华尔街日报》刊登的文章《人类在1820年前都很贫穷》中说,中世纪时代,即从公元1000年至1500年,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只增长005%;初级资本主义时代,即从公元1500年至1820年,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只增长007%。在封建社会,虽然有闲阶层的成分日趋复杂、规模日益扩大,但旅游活动依然只是社会上的一小部分人的活动,并呈现出在低水平上缓慢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思想受到禁锢,旅游活动也受到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的日趋丰富仍然促成了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1封建时代欧洲人的旅游
    罗马帝国于5世纪解体之后,欧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中世纪是最黑暗的时代:政治上,国家林立,民族纷争不断;经济上,封建的自给自足经济生产率低下,商业受到压制,人民十分贫穷;在科学文化方面,罗马教廷禁锢自由思想和文化艺术,反对科学。因此,这一时期的旅游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到了11世纪,作为港湾、交通枢纽、行政中心的城市开始兴起,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米兰等。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动经济交往,贸易和交通发展较快,商务交流使旅行旅游有了一定起色。与此同时,欧洲封建主为扩张而组成的十字军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1096—1270年)八次东征,虽给近东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促进了东西方的往来。
    以威尼斯商人为代表的商人队伍在十字军东征以后逐渐取代拜占庭、阿拉伯商人,架起了东西方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旅行家。如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随父亲、叔父沿着古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在中国逗留了17年,游览和访问了中国12个省区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于1295年回到威尼斯。后来,他在热那亚战争中被俘。在狱中,由他口述、作家鲁思梯谦记录写成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此书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后来的“地理大发现”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达尔文此时也通过参加探险考察世界各地的动植物,从而创立了进化论学说。
    15世纪,欧洲各国远航探险热潮兴起,开始了延续几个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出现了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他们探险活动和航海活动的成功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也加强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相互往来,而且就其本身来说也是一次伟大的旅行活动,对旅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基本完成,资产阶级提倡个性解放和浪漫主义运动,回归大自然成为时尚。卢梭、歌德、海涅等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到大自然中寻求题材和灵感。城市中的人们也都愿利用假日到大自然中休息和消闲。阿尔卑斯山、多瑙河、地中海等都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2封建时代阿拉伯人的旅游
    封建时期阿拉伯人的旅行旅游活动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阿拉伯通过战争和宗教的渗透,到8世纪达到极盛,形成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幅员辽阔、经济发达、商品丰富,首都巴格达是著名的国际贸易城市和文化中心。阿拉伯商人在国内外贸易中都非常活跃,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金砂等著名商品,都由他们转销到世界各地。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交通道路四通八达,驿站备有马、骡和骆驼,人们出行相当方便。
    这些客观条件为阿拉伯人的旅行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商务旅游、宗教旅游和文化教育旅游一时间发达起来。唐朝时就有大批阿拉伯商贾来华进行商贸活动。伊斯兰教规定,如果身体和经济条件许可,每个穆斯林一生必须到其宗教圣地麦加朝圣一次,因此,每当朝圣之时,穆斯林们云集麦加,商人、艺术家们也聚集至此献艺和做生意,形成空前的盛会。阿拉伯著名旅行家马苏第、白图塔都曾游历中国。白图塔生于公元1302年,他用36年时间,行程约12万千米,游历了亚、欧、非三大洲,访问过俄罗斯、印度、中国等许多国家,并在中国居住了几年。他根据自己的见闻写成的《亚洲非洲旅行记》广为流传。
    三、古代世界旅游发展的特点
    古代世界旅行、旅游活动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具体如下:
    (1)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水平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同历史时期的旅行和旅游活动的规模、范围、形式和内容,总是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商务旅行在古代旅行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他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也有所发展,其中又以宗教旅行为主要形式。总体上,商务、宗教旅行较多,非经济目的的旅游有一定发展,但旅游形式不多。
    (3)古代旅游活动主要是上层阶级的活动,参与者限于统治阶级、富豪和文人。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主要部分,农民在主观上一般缺乏旅行旅游的要求和习惯。
    (4)为旅行旅游服务的行业逐渐出现。
    如为旅行旅游活动服务的驿站、旅店、饭馆、茶馆、游艺场所出现,形成了为旅行旅游服务的行业。


    近代旅游的发展及旅游业的产生
    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旅游的发展。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旅游业的诞生,世界旅游出现突破性的发展,人类旅游活动进入近代发展阶段。
    一、西方近代旅游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条件
    (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
    18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发展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具体如下:
    第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有产阶级的规模日趋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外出旅游的条件。工业革命以前,只有地主和贵族才有金钱从事消遣旅游活动。工业革命使得财富大量流向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使他们也具有了从事旅游的经济条件,从而扩大了外出旅游的人数。
    第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运输能力,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1769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技术很快应用于新的交通工具的制造,至18世纪末,蒸汽机轮船就已问世。但对于近代旅游的诞生影响最大和最直接的,还是铁路运输技术的发展。1825年,在英国享有“铁路之父”之称的乔治·史蒂文森建造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此后各地的铁路开始建设起来,并向更远的地区延伸。
    第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一方面,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致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度假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中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导致人们产生逃避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城市环境,回归自由、回归大自然的追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旅游需求和动机。
    第四,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人的自身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制度,实现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在这种环境下,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也普遍提高。工业革命还造就了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的不断斗争下,工人的工资有所增加,后来又有了一定的带薪假日,工人阶级从而有可能加入到旅游活动的行列之中。
    小思考: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有利影响说明了什么?
    (二)文艺复兴和思想解放
    旅游者形成的内因是必须具有旅游的动机。在16世纪末欧洲封建社会的晚期,欧洲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本主义思想得到提升和普及,人们的思想从中世纪宗教禁锢中解脱出来,提高生活质量和对人的尊重成为人们内心的追求,而旅游能满足人们这些精神需求。
    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发起于意大利,随后广泛波及欧洲各地。以但丁、达·芬奇、马基雅弗利等为代表的文化巨匠,高扬人本主义的思想大旗,主张以人为中心,大讲人的解放,强调人格尊严,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以神为中心,否定对宗教的绝对服从,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思想统治,认为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强调个人才能的发挥和自我奋斗。人本主义者立足于现实世界,抨击禁欲主义,蔑视天堂,讴歌人间之美,向往名利和享乐。人本主义者还提倡理性,追求知识和技术,主张探索自然,重视实验科学,欣赏文学艺术和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出文艺要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都应该为人本身服务。文艺复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贡献,主要是建立并弘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对中世纪愚昧、专制、压抑人性的封建宗教给予了全面的否定,这些观点对于解放人的思想,争取人格独立、个性自由,树立新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艺复兴导致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旅游的动机得到强化,这在主观上为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产业革命使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个人的收入增多,教育程度提高,有闲阶层扩大。旅游的主客观条件进一步成熟,使旅游者队伍不断壮大,促成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并且使近代旅游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了发展。
    二、旅游业的发展
    (一)世界近代旅游业的诞生与托马斯·库克的贡献
    文艺复兴使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促成了旅游发展的主观条件(动机)的广泛产生。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外出旅游的客观条件,使旅游需求迅速增长成为客观现实。但由于当时的绝大多数人缺乏旅游的经验和传统,不知道如何旅游,特别是对异国他乡感到陌生,不了解旅游资源,不知如何获得吃、住、行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客观上还存在语言、文化和货币使用等方面的障碍,这些都限制了人们外出开展旅游活动。市场迫切需求代办旅游手续的服务,需要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为人们出游提供帮助,这种市场需求直接促成了旅游业的诞生。托马斯·库克认识到了旅游活动中的这些问题,率先开办了世界第一家旅行社,提供相应的服务。他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旅游业的创始人,他的工作使人类旅游活动进入近代全新发展时期。
    托马斯·库克于1808年11月22日出生在英国英格兰,自幼家境贫寒,10岁辍学从业,先后做过帮工、诵经人和木匠等。库克笃信宗教,热衷于禁欲。1841年7月5日,他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团体包价旅游。他创造性地包租了一列火车,运载540人从莱斯特到拉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全程11英里,每人收费1先令。此后,他又多次组织类似的铁路旅行,并逐步认识到其中潜力巨大的商业机会。1845年,库克在莱斯特正式成立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开始专门从事旅行代理业务,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此后,库克的业务经营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1845年夏天,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团体观光消遣旅游团,行程从莱斯特到利物浦,为期一周,而且还配备了专职的导游。此次活动的目的是纯商业营利性的,与以前的观光活动有明显的区别。库克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这次旅行,做了大量的考察工作,还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1855年,库克以包价的形式组织了赴法国的旅行。1865年,库克与儿子约翰·梅森·库克联合,在原有公司的基础上创办了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并将营业地点迁往伦敦。他们相继在美洲、非洲和亚洲设立分公司,并于1872年成功地组织了9人环球旅游,从而使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成为世界上名声显赫的旅行社,托马斯·库克也成为旅行社的代名词而在欧美地区广为人知。
    托马斯·库克对于旅游业发展的贡献有二:一是开创了近代旅游业;二是推动了旅游的社会化,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许多国家都成立了类似旅行社的组织,如1850年美国的运通公司开始兼营旅行代理业务;1850年英国托马斯·尔内特成立“旅游者组织”;1857年英国成立登山俱乐部;1885年英国成立帐篷俱乐部;1890年法国、德国成立观光俱乐部;1898年日本设立专门接待外宾的“喜宾会”,1912年改建为“日本观光局”,1926年正式定名为“东亚交通公社”;1929年苏联成立国际旅行社;1927年意大利成立旅行社;等等。到20世纪初,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美国的运通公司和比利时等国的“铁路卧车公司”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旅行代理公司。这些组织的出现,推动了旅游活动商业化的进程,改变了旅游产品的销售形式,对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旅游交通、餐饮住宿、旅游景区等旅游服务行业也得到了发展。运输部门利用掌握交通工具的条件,经办了旅游业务。如1822年,英国的罗伯特·斯麦脱经办了轮船旅游业务;1895年至1896年,美国捷运公司相继在伦敦和巴黎建立办事处,所经营的业务大多是旅游业务。轮船、火车是近代主要的交通方式,在近代旅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贸易和旅游活动的发展,各国在铁路、公路和码头附近建造了许多较舒适的旅馆供旅游者使用。如英国欧斯顿旅馆于1838年开业,圣盘克拉斯旅馆于1873年开业。19世纪末,旅游促进了伦敦西区旅馆业的大规模发展。旅游地的建设也有所推进,出现了国家或私人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的情况,兴建了游乐场、运动场、赌场、疗养地、浴场等旅游设施,使人们旅游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为丰富,改变了过去仅靠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状况。


    现代旅游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进入了大众化旅游时代。旅游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之一,对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对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自1950年至2000年的50年间,世界旅游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长速度为7%,超过了汽车、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发布的报告,2005年,世界旅游经济总量达到62万亿美元,占同期全球GDP的106%;旅游投资9 180亿美元,占全球总投资的94%;旅游业就业人口达22亿,占世界总就业人口的83%。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一)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后,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局面,世界很长时间处于“冷战”时期,并且局部地区战争、边境纠纷及政局动荡不断,但从全球整体看,世界处在相对和平和稳定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出现了联合国和许多国际组织,加强了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和国际政治形势的主流,世界主张以对话方式处理矛盾和冲突,强调和平是世界发展的前提。这种和平环境一方面十分有利于各国进行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各国人民之间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为世界旅游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证,使得世界旅游迅速发展。
    (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下,各国都致力于经济建设,全球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大众旅游活动的支付能力显著增强。据统计,以1979年的美元价值计算,1949年的全世界生产总值为25 000亿美元,60年代末为62 000亿美元,到90年代末,仅美国就超过了70 000亿美元,2002年全世界生产总值达327 432亿美元。20世纪的最后20年,世界生产创造的财富相当于此前人类生产的总财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更快,如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50年为1 870美元,1970年为4 789美元,1980年达11 319美元,而2001年达341 280美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都使人民生活大为改善,人们的旅游消费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从而造就了众多的旅游者。
    (三)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人们旅游需求增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仅25亿人口,到1987年,世界人口达到了50亿,2003年达到615亿。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中还有大量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但世界大多数人口的经济状况改善明显。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旅游者绝对数大幅增长。
    经济发展使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对旅游这种高层次精神文化需要的动机增强。而城市化进程加快,客观上也促成人们需要进行旅游以调节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批人口涌向城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2001年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达427%。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70%以上,如2001年法国的城市人口比例达到755%,德国的达到877%。在城市环境中,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相对比农村居民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生活方式要紧张单调得多,城市空气污染比农村严重,城市的视觉环境、声光电环境更易使人心理疲惫、情绪紧张,城市生活的拥挤、嘈杂、紧张更加促使人们产生旅游的愿望和需求,因而人口稠密的城市成了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广大城市人口旅游动机的增强以及客观条件的许可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
    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使运量增大,速度加快,价格降低,大大增强了运输能力,缩短了旅游者旅行的时间,并使数量庞大的游客出游成为可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铁路和轮船是主要的旅游交通工具。在战前,汽车、飞机已开始用于商业运营,但没有普及用于旅行,原因是:受技术、道路网和人们购买力等多种因素限制,汽车使用有限;飞机飞行的高度和速度有限,加上没有增压舱,震动和噪声都很大,乘坐不舒适,安全性较差,机票价格相对昂贵,客运量有限。战后,随着汽车、飞机制造技术不断改进,汽车、飞机逐渐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汽车方便、灵活、舒适的特点,使它得到广泛使用,汽车产业成为20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拥有小汽车的家庭不断增多。长途公共汽车运营网络也不断扩大和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汽车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人们中短程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
    在洲际或国际以及国内长途旅行中,飞机因性能改善而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20世纪50年代末,喷气式飞机出现,波音707、727和DC—8、DC—9型飞机投入商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第二代喷气式客机出现,1970年美国生产出波音747,1971年生产出DC—10型宽体客机;1969年英法联合生产出协和式宽体客机,1976年投入商用。20世纪70年代后,空中客车式飞机的使用,使远程旅行变得舒适、快捷,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更多,并真正做到“旅速游缓”。与此同时,航空运输网络和机场的建设使世界各国和各大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联运方式使运输成本不断降低,大大减少了旅游者的旅游开支。
    火车、轮船在竞争压力下不断改进技术,如欧洲和日本的磁悬浮和轮轨技术使列车速度达400千米/小时以上,巴黎到里昂的高速铁路已达500千米/小时甚至更快。许多国家致力于完善铁路交通网络,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火车运输极大地方便了中程旅行。在远洋运输方面,巨型豪华游轮已发展到110多艘,古老而现代化的运输方式“寓游于旅”,吸引了不少游客。
    现在,水陆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网络。各种交通网相互衔接,连成一体,极大地方便了游客,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增长。
    (五)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从而使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全社会成员的闲暇时间普遍增加。特别是带薪假期的实现,为人们旅游提供了时间保障,是现代旅游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法国是第一个以立法形式规定就业员工享有带薪假期的国家。过去工人平均每天要工作10小时~12小时,1933年美国率先实行每周工作40小时,到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40多个国家实行了每周5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带薪假期和公共假日不断增加,如美国规定带薪假期每年每人3周~45周,法国4周,西班牙30天。世界性劳动时间缩短和带薪假期增多并普遍化,促进了大众化旅游的实现。
    1995年我国实行了每周40小时工作制,有了双休日。199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国务院发布了增加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天数的命令,国庆法定假日为3天,加上前后两个双休日,共有7天假期,同时我国公民的三大节日——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的假期均延长。
    (六)教育发展、旅游宣传激发了旅游动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教育的发展使个人素质得到提高,人们的求知欲增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往往是旅游动机强的人,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另外,信息技术成就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时空观。旅游业的市场营销,通过各种方式传递信息,激发了人们了解异地、异国的风土人情、独特文化、自然风光的兴趣,激发了旅游动机,推动了旅游需求的增长。
    (七)各国和各地区政府、旅游组织对旅游的重视与支持
    旅游活动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旅游业的发展可创汇增收,回笼货币,增加就业机会,平衡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改善和提高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形象。因此,各个有条件发展旅游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当地社会组织,都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设立了不同形式的全国性旅游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也设置了旅游管理机构,对旅游和旅游业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政策,制定了许多有效措施,如全方位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旅游投资、直接投入资金、鼓励进行旅游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简化出入境手续、打造旅游品牌、宣传旅游形象、加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等。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旅游管理体制有差异,旅游组织对旅游发展的干预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本国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现代旅游已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各国各地区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把鼓励和支持旅游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人们旅游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如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第六次全体大会通过的《旅游权利法案》规定:“人人享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以及在法律范围内不加限制地自由往来的权利”,各国应该“进一步采取措施,特别是通过更好地分配工作和娱乐时间,建立和改善年度带薪休假制度和调开休假日期,以及关心和爱护青年、老年和残疾人等手段,使每人都能参加国内和国际旅游”。1999年9月在智利召开的世界旅游组织大会通过的《全球旅游业行业道德规范》第2条“旅游和人的价值”中指出:“旅游,往往是一种与休闲、娱乐和接触文化有关的活动,应该作为能使个人和集体得到满足的一种要素来进行规划和实践。”第8条“旅游为大众”中指出:“(1)旅游的普遍权利,是全人类休息和休闲权利的结果,包括合理地限制工作时间和享受定期的带薪休假,这些都在《世界人权宣言》第24条和《国际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协定》第7条中得到保证。(2)大众旅游,特别是广泛开展的休闲和度假的结伴旅游,应得到鼓励和发展。”为了鼓励人们旅游,世界旅游组织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将这一天定为世界旅游日的原因,一是为了纪念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于1970年9月27日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二是这一天正值北半球的金秋、南半球的初春,这是世界各地旅游的黄金时节。政府在公众假日、带薪休假制度等方面的积极措施无疑对世界旅游活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
    现代旅游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现代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必然使旅游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特点。主要表现如下所述。
    (一)游客的大众性
    现代旅游首先表现为它的大众化。所谓大众化,一是指旅游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劳动大众,旅游活动在世界各地各个阶层都普遍开展起来;二是参加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旅游去处越来越远;三是群体性、规范性旅游增加;四是旅游作为一种激励员工的手段,已被企业和各种组织广泛采用。
    区别于古代旅游和近代旅游,现代大众旅游具有以下内涵:
    第一,旅游者范围已扩展到各个社会阶层。
    旅游已不再只是贵族、富豪、统治者的特权,不再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奢侈的象征。在现代,旅游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普通劳动大众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在近代,只有一部分普通劳动者有实力参加旅游,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劳动者的收入不断提高并获得了带薪休假的权利,旅游支付能力相应提高,旅游的大众性便真正体现出来了。我国国内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活跃起来并逐渐普及,到90年代走上了快车道,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国内旅游市场。
    第二,以有组织的团体或旅行社包价旅游为代表的模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普及,旅游活动有计划地进行。规范化旅游模式消除了人们外出旅游的许多障碍,促成了世界旅游人数的迅速增长,促进了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第三,企业组织把“奖励旅游”作为激励员工的手段,增加了普通劳动者的旅游机会。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企业为了表彰工作成绩突出的营销人员,组织他们携带配偶外出旅游以作为奖励,收到了良好的激励效果。这被许多企业甚至非营利机构和社会团体效仿,使劳动者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旅游。在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三资企业,也常常采用这种奖励旅游来激励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
    第四,各国政府组织都十分重视旅游事业,推进了全社会旅游的普遍发展。
    各国积极进行旅游开发,推出了大量的适合各阶层人士的旅游产品,许多地方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推动了大众旅游发展。各国还采取一些鼓励人们旅游的政策,如增加法定假日,每周休息两天甚至三天。国际社会很重视大众旅游的权利,如1980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世界旅游会议上通过的《宣言》中指出:“旅游也是人类社会基本需要之一。为了使旅游同其他社会基本需要协调发展,各国应将旅游纳入国家发展的内容之一,使旅游度假真正成为人人享有的权利。”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权利法案》也规定:“人人享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使每人都能参加国内和国际旅游”。
    (二)全球总体增长的持续性和局部增长的波动性
    旅游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旅游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全世界90%以上的国际旅游者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它们又接待世界80%的国际旅游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业经受了多次世界经济萧条的冲击仍然兴旺不衰,显示了它是一个很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产业。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也普遍发展起来。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经营国内、国际旅游业,有100多个国家参加了世界旅游组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旅游事业的普遍发展,使旅游者几乎可以无处不到,边远地区旅游的局限性正在逐渐消失。
    从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旅游(包括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持续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世界国际旅游人数从1950年的2 528万人次增至2005年的80 68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从1950年的21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6 827亿美元。在50多年中,除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性能源和经济危机导致1981—1983年三个年度的国际旅游略有波动,2001年恐怖活动使西方旅游普遍受到影响,2003年因伊拉克冲突、非典型肺炎和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等原因导致旅游业滑坡外,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总的趋势是持续增长的,如表1—1所示。
    表1—11950—2005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


    年份国际旅游人数(百万人)  每年增长百分比(%)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每年增长百分比(%)


    1950253—2100—
    1960693—6867—
    196511297911604152
    19701658343382289
    197522238740702203
    19802781401 02363228
    续前表


    年份国际旅游人数(百万人)  每年增长百分比(%)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每年增长百分比(%)


    19853201431 0811052
    19904395722 30000102
    19955406403 9328075
    20006870744 7600045
    2001686704 69900-13
    20027070294 8820039
    20036946175 3460095
    200476511016 34700187
    20058068556 8270076


    资料来源:http://www.unwto.org
    当然,这是针对整个世界的旅游发展情况而言的,各个地区和各个国家的旅游增长情况是有差异的。因为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旅游需求和供给都会存在差异,同时,旅游业是一个脆弱的产业,它会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波动性。如果发生战争、经济危机、瘟疫、政局不稳定等情况,某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旅游发展会产生波动或衰退。例如,中东地区是现代国际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但因爆发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一些国家政局动荡,使这一地区的旅游业起伏不定。
    在形势相对稳定的时期,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而一旦受到上述因素的冲击,旅游业就会受到沉重打击。例如,1986年美国与利比亚发生冲突,西欧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访欧的旅游者大为减少,致使欧洲的旅游外汇收入损失超过20亿美元。2001年“9·11”事件使西方旅游业受到沉重打击,当年国际游客比2000年减少了400万人次;2003年SARS疫情使中国旅游业损失2 700亿元,这一年受伊拉克冲突、SARS疫情和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的影响,世界国际旅游人数比上年下降了12%。某些地区或某一国家发生的局部波动虽对世界旅游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世界旅游业整体上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有时一个地区游客减少而另一个地区游客数量可能增加,或者某一时期的旅游受到制约,制约的因素解除后,旅游可能产生“井喷”现象,使整体旅游状况受到的影响减小。
    当然,旅游业是脆弱的产业,局部的影响也会对其整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条件良好,世界旅游业呈现良好增长势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未来旅游需求也将持续增长,旅游业将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专家们预测,只要不发生世界大战或全球性的严重经济危机,世界旅游业持续增长的趋势将继续保持下去。
    (三)全球的普遍性和区域的集中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各地空间方面的时间距离不断缩小,旅游跨度增大。旅游需求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
    一方面,旅游客源地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参加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遍及世界各地。旅游客源地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扩展到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各国在国际旅游中都占有一定比例。传统的欧美市场继续发展,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增长更快,从而形成全球市场发展的普遍性和客源的广泛性。在国际旅游市场中,一些发达的旅游大国的旅游人数虽在增加,但在世界游客中的比例却在减少,发展中国家旅游的崛起改变了国际旅游市场的格局。
    另一方面,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迅速增加,使全球旅游更加普遍。传统的欧美互为目的地的状况正在改变,旅游目的地更为广阔。一些传统的旅游接待地接待的旅游者不断增加,过去鲜有旅游者光顾的地区也热闹起来,连南极洲和非洲原始部落也有游人光顾。
    另外,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广泛,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已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旅游产业。在这一背景下,新的旅游地和项目不断涌现,使世界旅游变得十分普及。
    但我们也看到,由于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世界的旅游客源地、旅游接待量和旅游开发状况在区域上也不平衡,旅游的地域集中性表现比较明显(见表1—2)。
    自1960年到2006年,欧美发达国家在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数上占较高比例,其中法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等是主要接待国;美洲位居其次;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旅游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
     
    表1—21960—2006年全球各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占世界旅游总量的份额单位:%



    年份
    地区
    196019701980199020002006
    欧洲地区725705658624578544
    美洲地区241230214204184162
    东亚太地区103073116159198
    中东地区101421163038
    非洲地区111526334048
    南亚地区030608070910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资料。
    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旅游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同样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如到我国的国际旅游者不是平均分散到全国各地,而是主要集中在一定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苏州、南京、桂林和西安等城市。一些知名度高的旅游区和旅游城市,旅游者最为集中。
    (四)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现代旅游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崛起的,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人类社会活动之一。相对古代旅游和近代旅游而言,现代旅游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不断丰富,旅游者数量迅速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品位和类型要求更加广泛、苛刻,更趋个性化,使现代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传统的观光、宗教、商务等旅游形式继续存在和发展,许多富有特色的新的旅游形式也出现了,如文化、度假、探险等,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旅游。各种旅游形式包含的内容和游客参与方式不断更新,同一种旅游形式在古今所包含的内容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竞争都越来越激烈。旅游目的地通过挖掘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加上优良的服务设施,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使旅游业内容更加丰富。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域的拓展,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在旅游业的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使现代旅游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五)世界旅游的一体性
    近代旅游业诞生后,国际旅游和国际旅游业合作也相应开展,还出现了环球旅游形式。但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间的联系仍然是非常弱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旅游既得到发展,又在推动全球一体化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航空运输和其他高速、舒适的交通工具的使用是推进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国际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快速发展则是促进旅游发展的前提。当今世界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投资、旅游产品组合、旅游市场开拓、旅游结算、旅游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形成跨国甚至全球性的合作,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国界的概念基本淡化,人们旅游的范围在不断扩展。许多国家为促进国际旅游的发展,对旅游者实行互免签证或落地签证,推进了世界旅游一体化进程。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现代旅游服务的一体化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所谓服务一体化,就是为旅客提供食、住、游、购、娱系统服务;为游客提供离开家园到返回家园的全程服务。这既是现代大众旅游组团旅游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化、国际化的大规模群体性旅游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
    (六)旅游的季节性
    一般来说,主要依赖自然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国家和地区,旅游接待量的季节性波动比较大;主要依靠人文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国家和地区,旅游接待量的季节性波动就比较小。消遣型旅游受季节性制约多一些,事务型旅游几乎不受季节性影响。四季分明的国家和地区,各季接待游客的数量波动比较大些;四季不太分明的国家和地区,各季接待游客的数量就比较稳定一些。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古代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古代旅游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各时代的旅游活动。在长达四五千年的历史中,由于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的变化,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依其特征,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此阶段从传说的尧、舜、禹时期到秦朝的建立,其中包括了整个奴隶制社会。
    1旅游交通条件
    这一时期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打破各疆域之间的闭塞性,研制各种交通工具,为天子巡行、商务旅行和外交游说准备条件。据考古发现,我国在距今7 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就已发明了船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船桨就是证据)。公元前2033—公元前1066年的夏商时期已有了车,当时车的种类很多,有运货的牛车、载客的马车、作战的戎车、狩猎的田车,孙子还喜欢“乘殷之辂”。道路的修建也很具规模,例如在西周时已有水路,分为沟、洫、浍、川,陆路有遂、径、畛、涂,道路不仅平坦,而且植有行道树。邮递主要靠驿站。西周和春秋战国时,在大路上每隔一定距离置邮舍、传舍与馆舍,可供游客住宿之用。
    这一时期,人们对旅游的精神文化享受意义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如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们“游于艺”(《论语·述而》),《论语集注》对此解释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
    2旅游类型
    在夏、商、周三代,游猎活动成为贵族常见的游乐形式。甲骨文就记载了以商王为首的商朝贵族经常开展田猎活动以消遣。西周的周穆王巡游规模庞大,影响深远。他巡游西北、华北,据传曾西巡狩猎至波斯,密切了周朝与西方诸国的关系,是巡游最早的代表人物。在周朝,出游成为人们摆脱压力的方式,如成书于西周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驾言出游,以泻(写)我忧”的句子。与“旅游”意义相近的“观光”一词出现在文献中,见于《易经》中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在《左传》中则有“观光上国”之句,可见观赏和考察一国礼乐文物、民风习俗、山河景观也是当时旅游的一种形式。这一时期文人学士的“游学”活动也比较活跃,如孔子出于外交和传播教育的目的而“周游列国”,孟子游说于齐、魏等国君之间,苏秦游说“合纵”,张仪宣讲“连横”,等等,都是影响历史的旅行旅游活动。《诗经》中还曾颂扬了当时的民间出游活动,如:“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寝,如有隐忧。唯我无涵,以教我游。”可见,远在先秦时期民间已出现观光活动,其内容包括观乐、现社、观腊、观祭祀等。
    (二)秦汉时期的旅游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后,随着政局的巩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开拓,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比先秦时代更频繁。这一时期主要的旅游活动有下述一些。
    1帝王外出巡游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率文武百官五次出巡,周游全国,南至洞庭,北到碣石,东到芝罘、蓬莱,最后在第五次巡游中死去。汉武帝也曾游历碣石、泰山等名山大川。
    2学者外出考察
    秦汉时期学者外出考察很多,其中以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游历最为著名,司马迁从青年时期起就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谈到,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禹葬会稽山),窥九嶷(舜南巡死处),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司马迁任郎中官后,又因公事曾到西南、洛阳、辽西等地旅游,足迹遍及当时的西汉版图疆域。他“纵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集传说”,撰成名垂后世的不朽巨著《史记》,其中的《货殖列传篇》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内容。
    3陆路经商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通商提供了有利条件。汉武帝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人从陇西出发,历经艰险,经13年才返抵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他先后考察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昆仑山、祁连山等地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众300人出使西域,最远到达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地。张骞的两次西行,打通了长安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的道路,使中国的丝绸、陶瓷等手工产品运往西方,西方的土特产运往中国。张骞打通的这条通商之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以后一直到十三四世纪,丝绸之路一直是连接中国和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4海上商贸往来
    秦汉时期,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我国沿海的经商贸易旅行已很频繁,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的海上往来也越来越多。如三国时期,东吴派康泰和朱应从海路出使南洋诸国,并撰《扶南传》,记载了南洋一带的风物。当时康泰、朱应乘坐的是楼船队,英姿飒爽地航行于印度洋,南洋国家见之无不称赞。
    (三)封建社会中期的旅游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更替的一千多年中,既有封建社会鼎盛的阶段(如隋唐),又有科学技术硕果辈出的时代(如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各种形式的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如旅馆业在唐宋时期就已相当发达。唐代诗人杜牧在《旅宿》中写“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王维在《渭城曲》中描写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诗句,就是这种旅馆业经营的明证。宋代不仅有私营旅馆,而且出现了地方官吏兴办的旅游业。如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杭州太守范仲淹为赈济灾民,利用当地的湖山景色、古庙名寺之长,命各庙主事修葺庙宇,并在太湖举办划船比赛,号召各方官民出游,因此收入一大笔钱,用以救济灾民。这是地地道道的旅游业雏形,比英国的托马斯·库克要早700多年。
    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旅游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士人漫游兴起
    士人漫游是指文人墨客以消遣排忧为目的的旅游。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政局动荡不定,统治者荒淫糜烂,一些士大夫对现实深为不满和失望,其中有的便消极厌世,把注意力转向自然,寄情于山水。如魏晋间的嵇康、阮籍等7人,悠游于竹林之中,写出了大量山水诗;东晋时的陶渊明、南朝的谢灵运等,都是寄情于山水的著名诗人。到了唐、宋,这种漫游旅行就更为兴盛,如李白、杜甫、柳宗元、苏东坡、欧阳修、陆游等,都是漫游型的著名诗人。李白从20岁起就“辞亲远游”,行吟南北,各地的山水名胜无不亲临登眺,许多千古绝唱都是在漫游中写成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游记名篇,也都是在漫游中触景生情写成的。
    2宗教旅游盛行
    这是以朝觐、求法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西汉末年,佛教初传入中国,至南北朝和隋唐,已进入鼎盛时期。如北魏时,洛阳已有大小寺庙1 367所,还开辟了石窟寺多处。这一时期著名的僧人云游家有法显、玄奘、义净和鉴真等。
    东晋的法显是当时我国的云游僧人中到达目的地并顺利回来的极少数人之一。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渡流沙、越葱岭,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天竺(印度)。他在印度留学15年后,取海路返国,途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爪哇等国。法显把旅途见闻写成了《佛国记》,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记载空前艰险的万里远游的游记,全书内容充实、记叙生动亲切。
    玄奘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僧人旅行家。他以坚韧的毅力,穿越大沙漠,翻越高山,到达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地区,而后到达天竺。他在印度学习讲经17年,回国后译出经论600余部1 335卷。唐太宗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热烈迎归玄奘,并在西安建大雁塔收藏其带回的经籍和佛像等。玄奘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襄助译经的慧立,除了译记西游路程和见闻外,还追记玄奘西游前后身世,写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一“记”一“传”详细记述了玄奘经历的110国和传闻的28国在地理、交通、城邑、关防、气候、物产、风俗、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鉴真是扬州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应日僧的邀请,五次东渡,均遭挫折,鉴真也双目失明,第六次东渡才成功。他把佛教的律宗带到日本,后在奈良建了唐招提寺,现在该寺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象征。
    3国际旅游的发展
    封建社会中期以政治和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出国考察团和商业旅行也多了起来,例如唐代的杜环、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等都曾出行海外。另外,盛唐时来华的外国使者、商人、学者、僧侣也络绎不绝,如唐代有19个日本使团来华学习,阿拉伯商人来我国经商的更多。
    (四)明清时期的旅游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两个朝代。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国际、国内旅游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1航海旅行和旅游
    当时的航海旅行以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海上旅行最著名。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于1405—1433年率领62艘大船(宝船最大的达44丈×18丈)、27 000多人七次远洋出航,涉海10万里,遍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涉程最远、历时最长的航海家,也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大师,对我国和南洋、西亚、北非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系列海上航行留下的旅行记有郑和的随从马欢著的《瀛海胜览》、费信著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蕃国志》和郑和航海图等。
    2活跃的国内旅游
    这时的国内旅游中较其他时期更显著的是科学考察旅行。例如,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到各地采访调查,搜集标本,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从22岁起出外考察累计30多年,遍游全国名山大川,北到天津蓟县盘山、山西五台山、恒山,南到广东罗浮山,东到海滨,西到云南大理鸡足山、腾冲,所到之地,“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里程”,以难以想象的毅力,考察了16个省区的山水,几次绝粮,险遭丧生。他白天翻山越岭,晚上在灯下坚持写作旅游日记,所写的《徐霞客游记》共20卷,被誉为古今游记第一杰作,后人称其为“奇人、奇事、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他纠正了过去对长江源头的错误说法,尤其是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至今仍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纵观我国古代旅行和旅游,可以总结出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古代旅游多属少数人的个人活动。游者范围主要有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及其附庸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
    第二,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第三,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第四,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游程比较艰险,历时比较长。游历的成果多以“游记”、“见闻”等题材出现。
    第五,旅游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阶段,与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馆业和观光业已具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
    小思考:比较中国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和欧洲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总结其共同特点。
    二、近代旅游和我国旅游业的产生
    (一)近代旅游发展的社会背景
    我国近代旅游指1840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的旅游。这一时期,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中国却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人们的思想被封建思想所禁锢,全面走向保守,民族心态从自大走向自负和自卑,生产力发展落后,经济基础薄弱。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国门之后,世界列强纷纷将触角伸到中国,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国内各种矛盾突出,局部战乱从未间断过,如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抗日战争、国内战争等。
    近代中国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机器大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西方,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受外来资本的剥削和控制,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缓慢。
    (二)我国旅游业的产生
    我国近代旅游业发端于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建立了租界,同时远洋航运业务的发展为远游提供了条件,于是西方国家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在中国的租界里修筑别墅。外国来华的人数逐年上升,于是,英美通济隆旅行部和捷运旅行社在20世纪初首先进入上海,日本的国际观光局也进入中国的沿海城市,设立代办机构,为来华的外国人和出国的中国人办理各种旅游业务。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也使国内的有识之士萌生出开办本国旅行代理业务的想法。
    1923年8月,经当时交通部批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其银行内创办了旅行部,负责办理旅游业务。这是第一家由中国经营的旅行社,开始时规模很小,仅有五六个职员,后来逐渐发展,在铁路沿线和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11个办事机构,并开展短途旅游业务。1924年春组织了第一批国内旅游团,由上海乘火车赴杭州游览,开创了我国包价专列旅游的先例。1925年组织了第一批出国赴日本旅行的观樱团。1927年7月,该旅行部从银行中分离出来,正式成立了中国旅行社,下设七部一处,总社设在上海,在内地和香港都设有分支机构,经营的业务范围包括了代售交通票据、办理和提供食宿、代办旅行手续、组织赴国内外团体旅行、出版旅游刊物(1927年春创刊的《旅行杂志》为中国第一本旅游杂志,1954年停刊)、提供翻译和导游服务、承办留学生出国手续、承揽外国旅游团在中国的旅游服务等。虽然社会环境不是很好,但由于中国旅行社了解中国情况,语言文化没有障碍,加上从业者的热忱服务和广泛宣传,业务得以迅速发展,很快在华东、华北、华南的15个城市建立了业务网点,与香港、新加坡、欧美地区广泛接触,并在纽约、伦敦、河内等地设立了分社。1931年中国旅行社开始自建旅馆,开创了我国自建旅游旅馆的先例。
    随着中国旅行社经营的成功,我国还先后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旅游组织,如铁路游历经理处、公路旅游服务社、现代旅行社、中国汽车旅行社、浙江名胜导游团等。
    在旅游交通方面,铁路运输、内河航运、远洋运输、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近代饭店是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主要有外资经营的西式饭店、民族资本经营的中西式饭店和铁路沿线的招商饭店及公寓等,如北京1912年建成的长安春饭店、1922年建成的中央饭店,天津1923年建成的国民饭店,广州1937年建成的爱群大厦等。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方面,主要在庐山、北戴河、莫干山、鸡公山、峨眉山等名山、海滨建设避暑区。
    我国近代旅游业虽然产生,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外有列强侵略,内有政府(朝廷)腐败,加上战乱不断,旅游业没有全面发展起来。
    (三)我国近代旅游的特点
    尽管我国近代旅游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欧美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与我国古代相比还是有较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业产生,旅游有所发展
    近代旅游很重要的标志是旅游业产生。尽管我国近代旅游业是在外国政治、经济及文化入侵影响下产生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旅游业没有全面发展起来,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与古代纵向比,近代旅游仍然有一定发展。随着国门打开,出境和入境旅游增多,古代各种旅游形式仍然流行,对象向中下层人士扩展。
    2旅游方式多样化,内容更丰富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各种旅游方式依然存在,随着旅游业的产生,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旅游的规模有所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为丰富。如随着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商人队伍不断扩大,商务旅游增多。在求学旅游方面,由于西式教育方式传入我国,新式学堂迅速增加,中高等教育逐渐发展,国际国内的求学者更多。随着近代科技的进步,科学考察旅游活动活跃起来,如地质地貌考察、生物考察,学者们的足迹踏遍全国。华人华侨增多,回祖国探亲访友的旅游者也增多了。
    3出境旅游者明显增多
    近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领先于我国,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以多种形式到西方学习取经。留学生是先驱,从1847年容闳留美开始,就不断有中国人到欧美、日本去学习。在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了留学热潮,1906年我国的官费、自费留学生达到8 000多人。清政府及后来的民国政府还不断派人出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考察、访问。另外,出国开展商业贸易活动的人数也大大增长。
    4入境旅游者逐步增加
    随着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我国大门,很多外国工商业者跟随他们的士兵到我国倾销商品和掠夺资源。他们到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城市开办工厂、商铺,还在我国经营能源、钢铁以及铁路运输等。一些外交人士和许多为了谋求本国利益的政客也频繁来到我国,西方传教士也大量涌入。《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欧美、日本等国大批专家、学者来我国从事教育、科研和文化交流,也有人到我国学习和考察。随着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增多,回乡探亲访友、投资经商以及支援祖国革命和建设的人数大大增多。同时,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吸引了一些西方旅游者,使他们前来观光游览。
    5旅游规模有限
    我国近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社会财富积累少,并遭受帝国主义的掠夺,加上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广大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缺乏产生一定规模旅游需求的经济基础。我国近代的交通业大大落后于西方,一些新式交通工具引进较晚,如铁路的出现比英国晚了近一个世纪,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新式交通网络,仅有的铁路、轮船运输也多被外国势力控制。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上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人们缺乏外出旅游的动机,没有形成如西方国家那样比较广泛阶层的旅游。
    三、我国现代旅游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旅游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50多年来,我国的旅游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和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49—1963年)
    新中国成立后,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回祖国大陆探亲,启动了中国国际旅游。在此形势下,1949年11月19日,厦门市军管会接管了旧“华侨服务社”,于同年12月成立了厦门华侨服务社。1952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我国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增多,华侨和港澳同胞回大陆的人数也增加了,各地成立的旅游接待服务组织日益增多,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应的旅游管理机构。1954年3月,中央批准成立中国国际旅行社,代行政府的旅游管理职能,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归口管理。1957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在北京成立中国华侨旅行服务总社,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华侨、港澳同胞探亲旅游的接待工作。1958年11月,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和分、支社的职责任务分开,分社和支社一律划归当地省市政府直接领导,但要接受总社分配的接待外宾的任务,并在接待业务上接受其领导。这种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1964年7月。
    在国际旅游方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与西方国家从政府到民间往来都较少。而苏联、东欧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国际旅游者很少,因此,这一阶段我国国际旅游只是有限地发展。到1959年,共接待外国旅游者8 172名。1960年,中苏分歧加剧,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旅游者逐渐减少,而西方国家来华旅游者有所增加。
    在国内旅游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广大民众还处在解决温饱的阶段,加上交通设施短缺且陈旧,国内旅游需求严重不足,旅游产品供给不成体系,现代意义上的国内旅游几乎没有出现。
    这一阶段,旅游业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发展起来,旅行社的业务仅仅是与一些有关国家进行旅游业务联系,承办国际铁路联运客票和国内车票业务,并接待来华访问、参观和旅游的外宾,也在生活上接待国宾和重要的外国访华团。旅游业实际上完成的是政治接待任务。
    (二)发展阶段(1964—1966年)
    1964年7月,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设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直属国务院领导。12月1日,该局正式成立,对外仍保留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名称,局社政企合一,合署办公,下设两个派出机构:中南管理分局、华东管理分局。
    在国际旅游方面,1964年周恩来总理成功地访问亚非14国,中国和法国建交,当时与我国建交的已有50多个国家;同时新开辟了中国至巴基斯坦、中东、阿富汗3条国际航线,打开了连接欧洲与亚、非的空中通道。国际环境的改善,使来华的外国旅游者逐渐增多。1965年中国国旅接待外国旅游者12 877人次,其中86%来自西方国家。接待华侨的旅游业务也发展较快,1956—1965年华侨旅行服务社共接待了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20万人次、港澳同胞100万人次。在国内旅游方面,依然没有起色。
    此阶段旅游业没有发展起来,仍然以政治接待为主,基本不注重旅游的经济作用。
    (三)调整阶段(1966—1977年)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旅游机关受到了很大冲击,不少地方的旅游管理机构被撤销,有的被合并。1969年华侨旅行社总社被撤销,我国的旅游事业几乎陷入瘫痪的境地。1970年8月,外交部提出了《关于旅游工作体制改革的意见》,重申旅游局是国家管理旅游事业的机关,中国国际旅行社是对外办理国际旅游业务的组织。1971年2月,根据毛泽东主席要“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可略增加”的指示精神,重新开展了旅游外事活动。1972年8月,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恢复,各地华侨旅行社也相继恢复。1973年5月,国务院批转外交部《关于加强地方旅游机构的请示报告》,南京、西安、武汉等26个城市的国旅分支社得到恢复,地方旅游机构逐步加强。
    在旅游接待方面,1966年尚有7 590人来华游览。由于许多接待机构瘫痪,无法接待外国旅游者,到1967年,接待外国旅游者下降为866人,到1970年只有400人。1970年以后,接待外国旅游者的人数才有所上升。1971年,中国国旅接待了海外旅游者1 599人次。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及中日正式建交,使美、欧、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来华旅游者增加,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3 246人次,1973年增至27 750人次,1977年达55 856人次。1973年,针对当时过于强调接待的“政治性”,旅游接待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的问题,周恩来总理批示:“旅游业的收支应该略有盈余,对旅游者应按原则收费(开支外加手续费),对优惠也要从严掌握”,此后,旅游业的经济性得到体现,当年创汇超过150万美元。以后几年旅游业有所发展。
    (四)稳步发展阶段(1978—199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旅游业摆脱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加强对旅游事业的管理
    1978年3月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外交部《关于发展旅游事业的请示报告》,对旅游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直属国务院的管理总局,由外交部代管;二是各省市区成立旅游局,负责管理各地方的旅游事业,政治工作归地方党委领导,业务上归旅游总局指导;三是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耿飚任组长。
    1978年4月26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称为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1981年10月17日,旅游总局不再由外交部代管,改由国务院直接领导。1982年8月23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简称国家旅游局。1988年成立国家旅游事业委员会,全面协调管理旅游事业。
    1978年8月,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实行企业管理。1982年7月17日,旅游总局与国旅总社分开办公,实行政企分开,结束了自1964年以来长达18年的局社合一的格局。“七五”时期,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特别是1988年国家旅游局“三定”方案(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出台,使管理适应了旅游发展的需要。
    2旅游业的性质由政治接待向经济创汇转变
    1979年国务院提出旅行社、饭店、车队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实施经济核算,按经济规律办事。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吸收大量外汇,为四个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要求旅游经营单位要扩大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外汇收入,做到“生财有道”、“薄利多销”,提高旅游业的声誉。1985年,国务院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共同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旅游业得到调整和发展,逐渐步入正常运作轨道,1978年接待游客18092万人。从旅游者构成看,仍然主要是接待海外旅游者,发展入境旅游。我国的旅游接待设施大部分都是涉外的,有些宾馆、酒店只对外宾开放,接待能力也比较小。旅游业对外依赖性强,如1989年和1990年,受政治风波影响,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人数远低于1988年。1988年到1990年入境旅游人数分别为3 16948万、2 45014万、2 74618万。
    相对入境旅游,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旅游微不足道。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长,国内旅游自80年代中期开始活跃起来,弥补了国际旅游不景气的状况。1985年,国内旅游人数为24亿人次,1988年为3亿人次。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全面发展阶段(1991年以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取代,我国旅游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旅游呈现以下发展特点。
    1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行业标准管理
    199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印发了《国家旅游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三定”方案),国家旅游局的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精简和职能转变;1998年的“三定”方案将现有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又精简了近一半,国家旅游局机关与直属企业彻底脱钩,旅游法制建设步伐加快,行业管理进一步向“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推进。
    1991年以后,特别是1993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在《关于对旅游行业标准归口管理范围的批复》中,明确了国家旅游局归口管理综合类、旅游设施类、旅游服务类的行业标准。之后在旅游资源管理、旅行社管理、饭店星级评定的管理、旅游区的审批管理、中国公民出国探亲以及自费出国旅游的审批管理、旅游统计的管理、对外宣传促销的管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管理以及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规范化工作。加入WTO以后,管理上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2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发展的各项条件已基本成熟。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已形成了各种交通相互配套的格局;各地大力加强酒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资源,建设了大批的旅游区;积极进行市场营销,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增加公民的公共假日,简化出入境手续,扩大旅游规模,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3三大旅游市场共同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旅游走上“快车道”,三大旅游市场全面发展。截至2006年底,三大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全年入境旅游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国内旅游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战略推动下,以其良好的成长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消费大众化、常态化趋势更加明显;出国(境)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方式更趋灵活,目的地选择更为多样化。2006年入境旅游人数可达125亿人次,增长39%。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4 991万人次,增长66%。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增长159%。国内旅游人数139亿人次,增长150%;国内旅游收入6 230亿元,增长179%。旅游总收入8 935亿元人民币,增长163%。全年出境旅游达3 452万人次,增长113%。我国继续保持世界上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参见《邵琪伟:在2007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旅游教育不断进步
    全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办旅游专业,陆续开办了一批旅游院校和研究所。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 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与上年相比,旅游高等院校增加了69所,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则增加了298所。2006年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34 854人,比上年数量大大增加,增幅达297%。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61 129人,比上年增长171%,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3 725人,比上年增加448%。据统计,2006年全国旅游院校共有旅游专业教师33 236人,比上年增长了317 %,其中旅游高等院校16 868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16 868人,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数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持平。参见http://wwwcntagovcn,《200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
    我国现代旅游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代旅游业实际上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发展的),国际旅游收入在世界旅游业中的排位从1978年的41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步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国际旅游的第一大接待国,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超过13亿人次。届时,中国还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国,将有1亿中国人迈出国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旅游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与欧美几个世界旅游强国相比较,我国旅游接待和创汇水平,特别是人均数据,还存在相当差距。通过在不断挖掘潜力、开发旅游新产品、满足市场新需求、提高旅游业效益等方面的努力,我国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旅游活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现象。人类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三个历史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旅游活动的规模和特点是不相同的。在奴隶社会,世界各地特别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古埃及、波斯帝国、古希腊、罗马帝国和中国等的旅游活动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封建社会的旅游虽然发展缓慢,但旅游活动的规模、内容和形式都超过奴隶社会。在欧洲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下,旅游发展进入近代时期,旅游业的诞生使近代旅游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了发展。1845年成立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这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和国际联系不断加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旅游意识增强,交通进步,以及政府、旅游组织对旅游的重视和支持,世界旅游进入现代大众化旅游时代,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我国旅游也经历了古代旅游、近代旅游、现代旅游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和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一、名词解释
    旅游学旅游旅行迁徙古代旅游近代旅游现代旅游大众旅游
    二、简述题
    1旅游产生的时间和社会背景条件是什么?
    2古代世界旅游有哪些主要形式?其特点是什么?
    3托马斯·库克对近代旅游发展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4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现代旅游有哪些特点?
    5简述我国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
    6简述我国现代旅游全面发展时期的主要特点。
    三、实训题
    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县镇的旅游活动的发展状况,并整理成一份“××地区旅游产生、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书评

    其他

    套 书 总 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日渐成为大众越来越乐意选择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其地位的提升和巨大的社会需求将成为推动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调整了多年以来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开始从国计到民生的转变。而旅游恰恰就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重视国计转向重视民生的过程中,旅游的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必将推动旅游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如果考虑到旅游与休闲之间的融合前景,考虑到整个休闲体系的完善、发展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预言:未来若干年内,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将无比光明。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已拥有旅游院校1313所,且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许多高等学校都开设了旅游类专业,在校学生达57.86万人。如果仅仅从规模和数量上看,这大体能够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但若从专业细化角度看,我们现在的旅游教育显然还无法满足旅游发展变化的需要,尤其无法满足休闲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休闲需求将是旅游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假如有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高职毕业生进入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人员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休闲产业集群自然也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少搞些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课程,而是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细化课程设置。采取市场需求扩大了就多培养,需求减少就少培养的方针。

       实际上,旅游院校的实质就是提供旅游教育产品的供应商,需要研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旅游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同样需要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强化培养途径。在这两个层面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中国要从旅游大国真正变成旅游强国,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才竞争力。而我们过去主要抓的是人才的数量,对人才的质量问题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在整个旅游教育体系中,旅游职业教育是薄弱环节,没有很好地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与模式,没有很好地进行课程与教材体系的设计。如果旅游教育不能真正培育出高质量的人才,旅游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旅游职业教育的路也就难以持续走下去。

       要抓好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教材的建设是关键。当然,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是办好旅游职业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但是作为知识和思想的载体,以及来自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概括的教材,其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前瞻性的特点,使得它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首要保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解决现行旅游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沿用本科思路、与本科教材雷同较多、适用性差等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了一批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实践的业界专家,即双师型人才,从教材选择、教材配套、编写体例、内容安排等方面都作了大胆改革,花大力气推出了这套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系列教材。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有两个:

       (1)实用性强,在基本理论够用的前提下,本套教材把叙述重点放在实务操作流程的介绍上,在行文中尽量多使用图表、图例,以增加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2)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进行大胆探索,尤其是根据对旅游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的预测,开发了《“三吧”服务与管理》、《餐饮连锁经营与管理》等新的课程教材。这一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课程设计,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旅游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当然,作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教材改革与创新的尝试,本系列教材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教材体系的构建中也难免存在某些局限性。为此,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教师和广大的高职高专学生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期通过不断的修订、完善,把该系列教材打造成一个真正的精品。

                                                                           魏小安   2006年4月

     

     

     

    热 门 图 书

    2010年考研英语必备
    作者:王长喜
    定价:¥48.00
    国家司法考试必读法律法规汇编(人大司考丛书)
    作者:北京万国学校
    定价:¥98.00
    北京地区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词汇必备
    作者:刘本政
    定价:¥22.00
    发展保险事业 构建和谐社会——深度开放下的中外保…
    作者:张洪涛
    定价:¥48.00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资本市场…
    作者:吴晓求
    定价:¥78.00

    作者其他图书

    管理学基础(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作者:杨强
    定价:¥26.00
    旅游学导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系列教…
    作者:杨强
    定价:¥20.00

    相 关 图 书

    [err:标签"书籍内容页相关信息_关键字"数据源读取错,原因:必须声明标量变量 "@itemId"。]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商学在线 | 友情链接
    京ICP备10054422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电话:010-62510566 传真: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