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打造…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一行到人…

我社三种图书和一种音像制品获…

我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入选首届“…

“新编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我校教师吴静钰出征里约奥运会…

《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入…

我社3种出版物入选《2016年农…

人大社与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

我社与马尔沙维克出版社举行《…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打造…

我社3种图书入选第三届全国党…

新商业文明与企业转型升级论坛…

我社9种图书入选2016年度“影…

李永强社长获评“2016出版业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尼泊尔白…

我社六位责任编辑荣获“第三届…

《刑事正义与学者使命》新书分…

《供应链金融》《渠道控制权》…

《互联网治理全球博弈》新书发…

人大社17年1月新书快递07-《读懂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2017年01月11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7/1/人大社17年1月新书快递07-《读懂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do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

书名:读懂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ISBN:978-7-300-23628-5
作者:顾海良  王天义 
定价:48.00元
出版时间:2017-01

◆ 作者简介
顾海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要著述有《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三卷)等。

王天义,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多所重点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求是》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

◆ 内容提要
本书回答和揭示了什么是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是什么、中国怎样实现发展等当今条件下具有重大意义的根本性问题。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一带一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凝聚着对经济规律、发展规律的思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本书是党政干部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读之书。

◆ 读者定位
党政干部、中共党员、公务员、理论工作者
对政治、经济感兴趣的各界读者

◆ 卖点
1、深入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权威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聚焦中国发展、解读中国模式、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自信。
3、主流专家学者把脉中国发展大势,明指中国发展之道。
4、本书作者顾海良教授2015年11月23日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给中央政治局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讲解。

◆ 上架建议
党政读物/畅销书

◆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第三章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第四章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章 加强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第六章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
第七章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八章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
第十章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十一章 主动适应、引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十二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三章 农业、农民和农村的“三农”发展
第十四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十五章“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
第十六章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后记

◆ 精彩样章
习近平指出:“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自党中央提出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社会各个方面都在认真研讨中央精神,其中大部分是符合中央意图与经济学相关理论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误读与误解。比如,有观点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全面的、否定既往的改革,是抛弃需求侧管理完全转向供给侧管理,甚至有人认为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重回计划经济的老路等,有必要对这些错误观点进行澄清。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全面性改革,而是重要或关键性领域改革
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全球性课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结构性改革并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事,发达国家也有明显的“体制结构病”(或称之为重要制度缺陷)。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针对结构问题和体制缺陷而改革相应的体制机制(包括完善相应的监管体制)。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问题,而采取相应的制度创新,力求通过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结构问题,这是标准的发展经济学概念。另一种是经济体制特别是财政、金融体制存在重大的制度缺陷,必须通过加强规制、完善监管来弥补原有制度的漏洞。
从这两层含义看,结构性改革不是全面性改革,而是重要或关键性领域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如果不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会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失败。今天,我国经济既面临重大的结构性矛盾,也面临重大的体制性矛盾,必须进行深刻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明,当前改革的难点主要在供给侧。这主要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对供给干预的弊端还未根本消除,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还根深蒂固。例如,金融上的利率管制问题,一些行业存在的行政垄断问题,特别是服务业长期限制民营资本进入,住房建设中长期实行“容积率控制”,土地供给的政府单一垄断等。这些领域的管制,既严重阻碍了有效供给的增加,进而影响需求的增长(垄断价格将抑制需求增长),同时,会产生巨大的寻租空间,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也就是说,我国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主要发生在供给侧,许多需求侧的问题也是源于供给体制的不合理、不完善。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把结构性改革聚焦在供给侧,聚焦在一些重大供给体制上。国企改革是供给侧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也是供给侧的改革,土地制度、金融体制、税收制度(企业税、财产税等)的改革都是供给侧的改革,它们是改革的重点,是需要在“十三五”时期重点攻坚的主要方面。也可以说,新常态下我国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供给体制的深化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革残余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发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改革红利,推进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2.供给侧管理不是对需求侧管理的简单代替,而是有所侧重、相互促进
在我国,需求管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是宏观管理或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的需求管理确实有需要改革的方面,如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围绕着鼓励投资,以增加投资需求为中心,这实际上是强调增加供给的政策,投资是中间需求,它在下一期就会形成供给能力,发展经济学重视投资,也就是重视资本积累,这种重视投资需求的需求管理,在早期和中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到了中期以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竞争性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公共服务领域却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对需求管理的改革主要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把宏观政策的重点由过度偏向投资转向促进就业、扩大消费和增加公共服务上。这不是简单地向供给侧管理转变。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宏观政策要注重长期问题、注重供给的经济学者,主要是指采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创新的政策,而不是强调供给管理。这里并不矛盾的地方是,增加长期供给需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高效的制度促进长期生产率的提高,这就是供给侧改革问题。因此,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治标不治本,根本的办法要靠结构性改革。在实施适度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同时,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供给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当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而不是要搞新的“计划经济”
还有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深化,绝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比如,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强化对创新的激励和创新成果应用。加大对新动力的扶持,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盘活巨大存量资产。
加快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等。但国家产业政策只是指明方向,投资项目要由企业家和各类投资主体在市场摸索、把握和选择,政府主要是创造条件,鼓励竞争,支持企业和产业重组,重视对小微企业支持等,绝不是取代市场。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取代宏观调控,而是宏观调控的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不是一回事,但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结合,能有效提高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将明显优化宏观调控环境,从而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例如,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下,宏观调控可以更多地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其次,将改革引入宏观调控,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区间+定向”“总量+结构”“调控+改革”调控,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潜在增长率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趋势,宏观调控通过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来稳增长,客观上便突破了只专注短期经济运行问题的传统框架。新一届政府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出发,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关注价格总水平而忽视了资产价格水平变化,这实际上是把潜在增长率因素看成是一个常量。按此思路,虽然总量表现比较平稳,但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却可能不断积累而愈显突出。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了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通过调整结构、创新体制,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是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实现“双中高”目标的重要途径。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