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打造…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一行到人…

我社三种图书和一种音像制品获…

我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入选首届“…

“新编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我校教师吴静钰出征里约奥运会…

《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入…

我社3种出版物入选《2016年农…

人大社与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

我社与马尔沙维克出版社举行《…

我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再度入选“…

我社3种选题入选中宣部、国家…

做强做亮主题主线 抓紧抓实重…

成中英先生做客“人文咖啡馆”…

我社8种选题入选教育部2017年…

李永强:做图书质量的把关人

《高思在云》荣获第六届中华优…

潘维教授《信仰人民》学术研讨…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获评2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阿布扎比…

人大社17年6月新书快递01-《做有温度的教育》

2017年06月09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7/6/人大社17年6月新书快递01-《做有温度的教育》.doc

 

书名:做有温度的教育
作者:方华  著
ISBN:978-7-300-23705-3  
定价:39.80元
开本:16开                                     
页数:212 页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本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问题的独到的思考,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著作。
本书思想性、现实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名家推荐:
方华局长对教育的思考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总编辑  刘堂江
他的教育写作,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根植于教育实践,勤读古今好书,保持良好学习习惯的结晶。
——教师博览杂志社、江西教育杂志社社长  方心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一线教育者的行走和思考、观察与行动。
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的教育情怀、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问题的独到的思考,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著作。
本书是对弋阳教育生态从局部到整体、从城镇到乡村真正改良的记录与描述,思想性、现实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与阅读,也适合教育管理者和关注教育的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方华,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督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特约撰稿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中国教师报“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卖点:
•有独立思考、见解独特。
•可操作性很强。
•很接地气,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上架建议:
教师培训 • 教育读物

读者对象:
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关注教育的人士

目录:
序一  “做”而论道(刘堂江)
序二  厚积薄发露方华(方心田)

第一辑  教育是什么
我的教育观:三“风”一体
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
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
教育为什么不说“不”
让底线成为教育的起点
教育应该淡化功劳,多些功德
教育,应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
教育,不是少数人的游戏
教己育人——教育新识
“独行侠”做不好教育
家校共育赢未来

第二辑 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
逼出来的才华
“打磨课”是教研还是作秀?
让读书联盟传播更大能量
松绑是为了激活
优质教育呼唤优秀教师
呼唤培训重新回到教师身边
为教师铺路搭桥
把教研工作变成一线教师的恋人
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
是课堂改革还是改变课堂?
课堂上不规整的可爱
有闹未必真互动

第三辑 怎样对待孩子
理发师的教育经
一幅“脏”画
掠夺式教育何时休
慢点儿又何妨
爱、慢、欲——教育的“三字经”
给教育侧个身
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帮助
管理与教育的错位
教育不应该对普通孩子视而不见
每一分都值得珍惜

第四辑 做个懂行的教育管理者
管理者要参与并研究课堂
教育为何变得不再美丽
做个懂行的局长
周年的味道
回“家”并不难
教育去行政化: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
威信
真心点燃教师成长的原动力
评价指标应该加点儿料

第五辑 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
帮乡村新教师就是帮乡村教育
“留守”教师
做乡村教育与乡土文明的守望者
莫让乡村教育再孤独
乡村教育薄弱是因为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
化解县城学校之“挤”和乡村学校之“空”

第六辑 学校因何而美
由放风筝想到的……
能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老师是好老师
教育随感
争论中的变化
学习是一种生活状态
学校因何而美
有人“陪教”的教师
只要拿起书就是成功

精彩书摘:
序一
序一  “做”而论道

江西省弋阳县面积不大,却很有底蕴。这里诞生了民族英雄谢枋得、革命烈士方志敏,以及高腔鼻祖弋阳腔。
方华局长很有思想。他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未来教育家》等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
结识方华局长,很偶然,同为江西人,却是直到去年,才在南昌师范学院组织的“江西基础教育四十人论坛”上初识。初次见面,就见识了方华局长那深邃的思想和雄辩的口才。后来又在弋阳教育的感召下,亲赴弋阳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亲眼见证了弋阳教育三年来的变化,才明白方华局长对教育的思考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此后,和方华局长通过各种渠道有过多次交流,现在已成了忘年交。
拜读了方华局长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书稿,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方华局长真是个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局局长。方华局长2013年5月出任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时,就提出了弋阳教育发展的理想——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方华局长总是说:“教育孩子如同开一家股份公司,家长是公司的董事长,学校是公司的CEO,家长是公司的终生持股人,学校只是公司的阶段持股人。所以,家长和学校是合伙人。”弋阳县通过成立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和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让教师爱上阅读,从而带动学生爱上阅读,影响家长爱上阅读,最后在弋阳县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为此,方华局长也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方华局长认为:“教育就是育人。到底是做‘十八岁的教育’,还是做‘八十岁’的教育?……我的教育情怀和理想让我选择了为孩子的八十岁服务的教育,也就是站在孩子一生的角度来思考、践行教育。”方华局长不等不靠,凭借教育系统一己之力来影响和带动弋阳家风和民风的好转,可见用情至深。
感触之二:方华局长真是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我接触过很多教育局局长,他们大多是用行政思维进行管理。而方华局长是教育出身,他曾说过:“在学校除了教务主任和团支书没当过以外,其他职务都做过。”而且弋阳的很多学校他都待过,中途还当过三年城管局局长,这使他得以跳出教育看教育。即使在当城管局局长时,他也在思考教育中的问题。当教体局局长时,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个懂行的局长”。方华局长对教育的思考很深,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方华局长认为“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求高,会干扰成长规律”、“求快,会打乱成长节奏”、“求全,会破坏成长环境”。他提出,要“让底线成为教育的起点”、“教育是培养人而非培养人才的,因为人才是在健康、完整的人的基础上不断自我学习、不断自我挑战且坚守的结果”、“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或许,教育给不了学生明确而成功的未来,但可以给他们更多可能的机会探寻未来”。方华局长认为:“只有孩子们自己认可、快乐参与的教育,才是他们喜爱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方华局长当过十多年的校长,所以他对校长领导力的理解也非常深刻。他曾提出,校长的领导力一般可以分为六种:学习力,表现为领导人超常的成长能力;决策力,是领导人高瞻远瞩的能力;组织力,即领导人选贤任能的能力;教导力,是领导人带队育人的能力;执行力,表现为领导人超常的绩效;感召力,更多地表现为领导人人心所向的能力。方华局长对教研、教师、课堂、课改、课程等,都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而这些思想又都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升华出来的。他多次被邀请到国家和省级专业学术会议上、高等院校以及外省市做发言和讲座,仅2015年以来就有数十次,被《中国教师报》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2016年7月,应《未来教育家》杂志的邀请,方华局长出席“第三届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并在“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分论坛上做演讲——《乡村教育不应“孤独”》,博得满堂喝彩,该演讲发表后好评如潮。
感触之三:方华局长真是一个为乡村教育呐喊的探索者。方华局长出生在乡村,成长在乡村,对乡村具有很深的感情。方华局长在书中说:“乡村、乡土、乡音、乡情总是那样让人魂牵梦绕。”他对当前乡村教育和乡村文明的衰落感到非常痛心,对政府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不足感到非常难过,为乡村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大声疾呼:“乡村学校教师编制为何少于城市学校?乡村教师的实际收入为何低于城市教师?乡村学校的配置和设施为何不如城市学校?政府加大投入是真的加大还是弥补原来投入的不足?”方华局长在担任弋阳县教体局局长的三年间,加大对乡村学校建设的投入,全县用于乡村学校校舍新建、改建、维修的资金达268亿元,努力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做到“校园生活家庭化”。三年来,弋阳县还通过举办叠山书院论坛、成立五个民间协会,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教师成为“乡村教育与乡土文明的守望者”。全县整体推进家校合作,成立各种教育促进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文明乡风,提高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三年间,大量乡村学校的学生“回流”,乡村学校学生增加了509%,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方华局长把办好乡村教育提高到乡村文明继承和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他认为:“乡土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根在农村,责任在乡村教育,希望在乡村教师。”
感触之四:方华局长真是个勤奋、用心的人。基层教育局局长所负责的工作点多、面广、事杂,能像方华局长这样静下心来看书、思考、写作的人委实难得。方华局长认为,教育就是“教己育人”,一个局长要管理好别人,首先就要管理好自己。他不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方华局长是全县教育系统公认的工作量最多的人,在担任局长时,他还到三所学校兼任三个班的助理班主任。在教师培训讲座中,他讲的次数最多,但他不收一分钱的讲课费。业余时间,方华局长几乎都用在了工作上,以至于好多年轻的局干部和校长都觉得跟不上他的节奏。方华局长在学习上也是个非常勤奋、用心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学习如同吃饭、穿衣一样,是一个人的生活必需。”方华局长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人,只有一条生命。如果你只重视物质,那么你的生命就是单一而狭窄的,就只是生物体的生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呼吸的躯体。如果你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那么你就有两条生命。”方华局长能在三年的繁忙工作之余,写下这十几万字的书稿,实属难能可贵,可见方华局长真是个勤奋、用心的人。
该书思想性、现实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刘堂江
2017年4月16日
                         
序二
序二  厚积薄发露芳华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方华时,他是江西省弋阳县第二中学的校长。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办事精干,谈吐风趣。县里的这所普通二类高中,在他的治理下,打开了体艺高考的通途,每年送走一大批具有体艺特长的孩子,这在赣东北甚至全省都显得非同小可。教育媒体的编辑、记者,闻讯而来。
之后,我们来往得并不多,2010年,他去弋阳县城管局当局长了,许多人听说后都笑了。一个颇懂教育门道的校长,去当城管局局长,岂不是和畜牧局局长去当教育局局长一般可笑?但这还真不可笑,一则,方华的行政级别上了一个台阶(为日后就任教体局局长铺平了道路);二则,能够胜任城管局局长的人,显然不是平庸之辈。方华在城管局局长的任上,秉持这样的管理理念:城管城管,关键不是管城,而是管人,把自己的人管好了,城也就管好了。他当了三年城管局局长,弋阳县城的秩序良好。
2013年5月,方华调任县教体局局长。这多少显示了当地领导熟谙用人之道。大半辈子在学校里摸爬滚打,当城乡学校领导二十余年的方华,有了一片新的用武之地。
方华一回到教育部门,便如鱼得水,如鹰翱翔。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弋阳这片绿色的水塘、教育的洼地,便风生水起,芳菲葱茏。


由于职业的关系,这些年我和许多校长、教育局局长打过交道。我发现“生物的多样性”在这两个群体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各种性格、做派,各色才能、毛病,各样愿景、目标的人都有,教师、学生要碰运气,遇到良人便拜佛,遇到歹人便叫苦。当然,世上总是良人多,何况是在文化人扎堆的教育领域!
由于中国教育问题繁难,百姓抱怨震耳,教育局局长显然不是一个优哉游哉的位置。问题多多,出路在哪儿?我认为,当今中国的教育存在“五化”倾向,即标准化、功利化、空心化、奴性化、平庸化,必须以新的“五化”,即个性化、理想化、具体化、自由化、专业化,一一攻克。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忧国忧民、济世救民的传统,当今教育界的无数仁人志士,莫不思索、探寻,试验、碰壁,屡败屡战,殚精竭虑。有高举旗帜、一路呼喊前进的;有默不作声、苦钻教改之道的;有流汗流血,终于愤然辞职的;有作壁上观、我自岿然不动的;当然,也有个别中体西用、精通管理之术,获得鲜花、掌声的。
方华局长,何许人也?在我眼里,他是一员儒将。论教学,他凭借一支粉笔,站稳三尺讲台;论管理,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能辨轻重缓急,有条不紊;论交际,他不媚上,不欺下,不卑不亢,能屈能伸;论口才,他深入浅出,诙谐幽默;论文才,他后来居上,笔耕颇丰。一句话,他有思想,有立场,有情怀,有能力。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弋阳的教育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师生的精神面貌到校长的工作态度,弋阳人普遍给予好评。


方华曾经对我说过,一个教育局局长,做表面工作是容易的,做骨子里的工作则很难,但再难,也要去做。他在《教育为什么不说“不”》一文中写道:“教育,要向自己说‘不’,要向行政化说‘不’,要向功利化说‘不’,要向资源化说‘不’,要向外界说‘不’,要向教育万能化说‘不’,要向教育责任化说‘不’,要向教育妖魔化说‘不’。”只有敢于说“不”,才能正视问题,做好服务,才能让教育回归教育,让常识回到常识。这是他做教体局局长的经验之谈。
何谓骨子里的工作?我的理解是,一个合格的教育局局长,其重大使命之一就是使本地全体师生能攘外安内,进退自如。攘外,即拓宽走出去的渠道,使师生们敢于走出去;安内,即修炼自己的内功,壮大自己的精神品格。这样就能养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以方华为首的教体局领导班子,除了行政推动外,还在全县引导成立了五个民间组织:家校合作委员会、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班主任协会、心理学协会和名师工作室。他带领局机关干部和校长搭建平台,以问题为导向,服务全体师生。他思想灵动,思路活跃,又非常接地气,经常走基层、进课堂,所以遇到的问题多,奉献的点子也多。他是一个内行局长,是一个专家型局长——弋阳的校长、师生、社会人士都这样认为。


英国学者贝奈特说,唯一真正的教育者是教育了自己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方华是一个自觉实行了自我教育的教育管理者。这一点,在当今中国,难能可贵。要改变区域现状,推动教育变革,领头羊必须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据我所知,方华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上,也曾遭受过“‘独行’时的惶恐”和挑衅,但他坚持了下来,在一大批同道的鼓励和帮助下,终于收获了“‘认可’时的激动”、“‘合作’时的成长”。他把全县教育干部和全体校长、师生叫作“家人”,其心其志,由此可见一斑。
两年前,方华还是一个没写过多少文章的人,虽然他多年都是优秀的老师、校长。在我的建议和鼓励下,他于2014年写了几百字的《教育随感》,这是他发表的处女作。此后,他像一头吃饱了的犀牛,在教育写作的荒原上狂奔。短短两年时间里,他竟写出了一百多篇教育随笔,在国家级、省级教育报刊上发表了三十多篇。他的教育写作,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植根于教育实践,勤读古今好书,保持良好学习习惯的结晶。他这本专著——《做有温度的教育》,是他教育了自己的明证,也是弋阳教育生态真正改良的记录。
他是真正的教育者。
方心田
2017年4月20日

正文节选1
我的教育观:三“风”一体
教育是什么?
工作近三十年,从无视这个问题到追寻这个问题,从“看、听”(看贤士、达人之文,听名家、士者之言)中领悟,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对这一问题各有不一样的回答,但“答案”不久似乎又被证明不全、不明甚至不对。至今,我也只能用当前对教育的理解来回答这一问题: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的实践。
之所以这样表述我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对教育功能的写照,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对教育非功利性的理解。基于此,我以为“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应成为我们美好的教育愿景。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是从教育的本义、教育实施的路径、教育的现状三个维度来思考教育。
首先,从教育的本义来说,教育就是育人。到底是做“十八岁的教育”,还是做“八十岁的教育”?所谓“十八岁的教育”,就是以孩子升学(参加高考)为教育目标,追求短期效应的应试教育(其实这不应称为教育,最多是教学);“八十岁的教育”是指面向孩子终身需要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终身成长和生活的教育。相较于“八十岁的教育”,升学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段经历。我的教育情怀和理想让我选择了为孩子的八十岁服务的教育,也就是站在孩子一生的角度来思考、践行教育。
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和家庭,而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家庭的延伸。教育就应该与和学生息息相关的两个重要空间——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所以我们把校风与家风、民风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不仅是校内、校外空间的对接,更是今天与明天时间的对接。只思考校内和今天,会让教育失去光彩,甚至让教育走偏、走歪、走斜;只考虑校内和今天,教育效果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小。这也是当前很多社会不良现象出现后,媒体与民众责怪教育,认为教育难辞其咎的原因。而教育部门在回应媒体和民众的责怪时又显得十分委屈,因为单靠教育难以防止那些不良现象的发生。然而,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则是教育价值前置的一种策略与路径。教育不但要服务学生的终身成长,同时要通过帮助、引领、启迪人的成长,促进家庭与社会的改变,或者说,要通过人的教育,达到改善、改进、改造家庭和社会的目的。
其次,从教育实施的路径来说,只有让与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同心、同向、同步,才能使教育真实有效地发生。社会(社区)、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体环境,三者缺一不可,同时这三者又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当前的择校、择班、择师现象就体现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假如孩子能像家长择校、择班、择师一样去选择社区(自然环境、社区公共服务、社区人文关系)、家庭和学校(择班、择师),试问有多少社区、家庭和学校(班级与老师)会被孩子选上,又有多少孩子会被其他孩子“淘汰”?站在孩子成长需要(应该考虑孩子自身的情感、情绪、情趣)的层面看教育,就应该把校风、家风、民风“三风”联系在一起,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社区)教育,使它们真正做到同心、同向、同力、同步,不让任何一方面成为孩子教育的短板。如果我们只是从学校教育这一个方面去努力,教育效果就将是微小的。只有整合与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功能和教育方法,让它们着力于同一个点、用力于同一个方向、发力于同一时间,才能让它们真正影响孩子、启迪孩子、服务孩子、帮助孩子,孩子也才能真正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最后,从教育的现状来说,我们当前的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教育重视程度不平衡、教育观念不平衡、教育方式方法不平衡、教育能力不平衡、教育效果不平衡。当前的家庭教育百花争艳但参差不齐,社会教育听之任之或有心无力,学校教育孤芳自赏又强颜欢笑,且三者各行其道,甚至相互指责、互不联通。面对如此尴尬的教育现状,只有拆开三者间封闭、自守的篱笆,打通观念、信息、策略、路径和行动的通道,使它们一体化,方能让教育效果最大化,方能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可由谁来拆开三者间的篱笆呢?学校,只有学校主动跨出篱笆,主动伸出手打开与家庭、社区(社会)之间的篱笆,才能让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落到实处。因为学校是当前政府专门实施教育的主体,学校有专门、专业的人员,有用于教育的专用时间,有相对专业的教育设施、场所、平台和技能。学校要从自身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环境建设开始,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良好的校风),从而走出校门、走入家庭、走进社区,让家庭的教育风气、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民风(尊师重教、崇文崇礼、爱家爱国、遵纪守法)得到优化和改进;还应以自身的变化主动带动、引领、团结家庭和社区(社会),以“合伙人”的身份和心态去改善他们的教育状态,从而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良好教育氛围。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是我坚守的教育愿景,这个教育愿景来自我对教育的理解、追求和思考,也来自我的教育实践、教育策略和教育路径,还来自坚持“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的情怀。我相信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我相信,所以我坚守。

正文节选2
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
教育是塑造,教育是改变,教育是帮助,教育是启迪,这是我投身教育20多年对教育的认知轨迹。
刚参加工作时,我认为教育能塑造人,只要家长和老师尽职尽责,就一定能将孩子培养成为成人希望的样子。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我认为教育的作用并没强大到可以塑造一个人,但仍坚信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后来,因为不断阅读,以及与很多教育专家交流,我觉得教育改变一个人的目标也很难完成,教育最多能给人一定的帮助。再后来,工作岗位的变化让我有更多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教育,听到不同的人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看到更多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长大成人后的样子,此时,我深信教育只能给人以启迪,而不能让每个人都成功,但它会像种子一样埋在人的心里,等到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适宜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成长即教育。教育要为学生成长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既然是提供服务,教育就应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顺势而为,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有不同的景色,明白完成今天的选择后还要接受未来的结果,明白要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接受即教育。教育有内外之别,外在教育是指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内在教育则强调培养个体强大的精神世界。教育发展需要内外兼修,而教育内在建设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感受。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首先要考虑受教育者的感受、情绪、爱好和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思考和实践,教育才会更有意义。
关注即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家长和教师的关注点确定教育内容、目标和方法,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关注点。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学生的关注点才是教育教学的增效点和突破点。所以,如果我们能重视学生的视角,使其以合理的方式融入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就将变得更加高效并充满活力。
体验即教育。教育是受教育者接受外界信息刺激后,引起内在反应的过程。受教育者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很多,但无论通过什么渠道,受教育者都需要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引发内在反应。需要注意的是,体验不仅是尝试,也是判断、分辨与过滤。体验可以是一节课、一件事、一项活动、一次思考,在课堂上或生活中、在师生或同伴之间发生的事都能带来体验。
尊重体验,教育效果将得到很大提升。
或许,教育给不了学生明确而成功的未来,但可以给他们更多可能的机会去探寻未来。

正文节选3
理发师的教育经
“家长把孩子放在我这里,我就应该让家长放心,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变化。只有把孩子教好了,家长才会相信我、相信孩子。只有孩子得到认可了,孩子才会自信,才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有舞台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和辉煌……”这好像是校长或教师在谈教育,但说话的人既不是校长,也不是教师,而是一家理发店的店长。
这个店是我的一个学生开的。初中毕业后,他学了两年理发手艺,便来到县城开了一家理发店。只短短几年时间,他的理发店就成为县城里最大、最有品质的理发店,而且还开了几家分店。前些日子,这个学生打电话给我,说要开个企业年会,与我谈了他的想法,想听听我的建议,并邀请我出席。可惜,我出差在外,只能在电话里与他交流几句。年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晚上,我去他的理发店剪头发,想顺便听听他们年会的效果。不巧,他却外出开会了。
店长热情地接待了我,告诉了我年会的一些情况,并且说了前面那段话。我很惊讶:“你们理发店,难道还要负责孩子的教育吗?”店长看到我一脸惊奇,解释说:“方老师,你知道来我们理发店里做学徒的、打工的,都是些怎样的孩子吗?”说实在的,我的确没有做过这方面的调查。
店长说起了他自己的故事。小时候由于家境不好,父母为了生计不得已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关心他的教育。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他便不愿意继续上学。但不上学,又能干什么呢?无非四处瞎逛或去游戏室。后来,他学了理发,再后来跟我的学生一起创业,如今他已经为人父、为人师。
“方老师,我真的不想让他们和我当年一样。”
看着店长腼腆的表情,我除了点头,只剩下深思。也许他觉得自己不该或不配说这句话,但我认为他才是真正配说这句话的人,因为他本没有责任要如此尽心去教育这些打工的孩子,而他却有这样一份心。
“这次年会最大的成功就是孩子们感动了家长。有很多家长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孩子这么懂事,再也不觉得孩子没用了。孩子们也是第一次在父母面前挺直了腰杆,自信而真实地向父母展示他们的内心。”店长沉浸在喜悦与收获中。
是啊,对“后进生”来说,还有什么比敢于真诚而轻松地面对父母更重要呢?这些孩子长年在父母、老师的“要求”和“教育”下生活,从来都没有被他们真正认可过。许多学校没有做到、许多父母也没有做到的,一个平凡而不起眼的理发店却做到了。
“你们是怎么想到把‘感动’作为今年年会主题的呢?”我问。
“其实,我们的主题不是感动。”
“那是什么?”
“是希望!”店长答道。
“我们当初之所以四处瞎逛或者去游戏室,就是因为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店长的语气低沉下来。我透过镜子,看到他的眼神中掠过一丝伤感。
“后来我们发现店里那些工作‘溜号’的员工,他们时常会感到自己做这一行没有希望。既然是因为没有希望才让他们感到无助、迷茫,那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让他们都看见希望呢?”他的语气非常坚定,我不由得默默赞赏。
“方老师,你没发现我们的店里贴了员工的介绍,每位员工都有不同的称呼吗?”
我环视打理得井井有条的理发店,干净的墙上挂着员工们稚嫩而又帅气的相片与简介。有“创意师”,有“总监”,有“人气王”,有“环保卫士”,有“开心门童”……
“我们要让每个岗位都变成舞台,每个员工都是这个舞台的主人、主角。顾客是我们的观众和评委,他们根据员工的服务把‘开心’、‘加油’、‘满意’、‘惊喜’投给不同员工,我们则通过这些评价来分析原因,只肯定,不指责;只分享,不画线……”
“嗯……”我听着,心里忽然感觉有一丝惭愧。
我们的学校在教育中不断地教孩子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给他们制定了无数条条框框,却很少让他们看到希望。这些条条框框只是我们成人的要求,孩子们自己并不认可,因为他们是被动的、无奈的。只有孩子们自己认可、快乐参与的教育,才是他们喜爱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人大芸窗职教学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6085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