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打造…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一行到人…

我社三种图书和一种音像制品获…

我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入选首届“…

“新编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我校教师吴静钰出征里约奥运会…

《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入…

我社3种出版物入选《2016年农…

人大社与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

我社与马尔沙维克出版社举行《…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揭晓 我…

我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再度入选“…

我社3种选题入选中宣部、国家…

做强做亮主题主线 抓紧抓实重…

成中英先生做客“人文咖啡馆”…

我社8种选题入选教育部2017年…

李永强:做图书质量的把关人

《高思在云》荣获第六届中华优…

潘维教授《信仰人民》学术研讨…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获评20…

人大社17年6月新书快递04-《教书•读书》

2017年06月19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7/6/人大社17年6月新书快递04-《教书•读书》.doc

 

书名:教书•读书

作者:冷玉斌  著
ISBN:978-7-300-23741-1 
定价:39.80元
开本:16开                                     
页数:208 页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冷玉斌老师是“教”“读”相长的典范。
本书精选冷玉斌老师教书与读书之文近30篇,有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教材解读、读书札记、童书评论等,案例丰富,内容多样;既有专注学科的思虑,也有面向教育的言说,更有落脚人生的省察,视角独特,思考独到。

名家推荐:
认识冷玉斌老师多年,一切有关他的信息,都是读书和教书的事,人世间的喧嚣浮躁,扰不了玉斌老师沉静的心。学生必须跟真正的读书人在一起,才有可能获得教养;一生中有几盏灯始终亮着,良好的习惯就能延续到永久。我想,在很久很久以后,当那些学生回望童年时,仍然会看到读书人冷玉斌老师点亮的灯。
——《致青年教师》作者、退休教师 吴 非

冷玉斌老师是纯粹的读书人,读得多,读得活,读得透。读之余又勤于写,他的文章厚实深远,满纸赤诚,读来受益良多。
——《教书记》作者、小学教师 朱 煜

用十年光阴,冷玉斌老师写出这本火热的书。此书教人热爱,也让人冷静;值得轻抚,更值得细读。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作者、“越读馆”创始人 郭初阳

冷玉斌老师的教书,浸润着对孩子的温情、对人性的尊重;他的读书功力,来自一天天的积累,一篇篇的锤炼。更令我钦佩的是,他的文字非常明亮,既有哲学的关照,也有生命的脉动,好看,耐思。
——《被遗忘的烛光》主编、“大地良师”互学计划发起人 王丽琴

内容简介:
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到底决定于两件事。一是实践与反思,即“教书”,二是学习与汲取,即“读书”。“
着眼于此,本书精选冷玉斌老师教书与读书之文近30篇,有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教材解读、读书札记、童书评论等,案例丰富,内容多样;既有专注学科的思虑,也有面向教育的言说,更有落脚人生的省察,视角独特,思考独到。
作者记教书事,述读书味,冷眼热心,笔端常带温情与善意。冷老师 “教”“读”相长,极具借鉴价值。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与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优秀读本,也适合教育管理者阅读。

作者简介:
冷玉斌,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国培计划”北京大学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及教学指导专家。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参与编写《新经典•日日诵》《我的母语课》《新语文读本》等。

卖点:
•案例丰富,内容多样。
•“教”“读”相长的典范,极具借鉴价值。

上架建议:
教师教育 • 教育读物

读者对象:
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者

目录:

序 一天天读书,一天天教书

上篇 教书

第一辑 教育行走
新生小寒
猪小妹的芭蕾课
教育,可能性的艺术
找到一条合适的路
细说“儿童新闻”
漫步云端
献出更多教育的善意

第二辑 语文光亮
追寻有智慧的阅读
聆听文本内部的声音——《孙中山破陋习》教学三题
从“好教不好教”看教材选文标准兼及其他
却向教材觅“儿童”
做妈妈是一件很复杂的事——《蘑菇该奖给谁》四题
《小鹰学飞》三题
“一起寻找圣诞老人”教学赏析

下篇 读书

第一辑 经典味道
和洛克一起,缓缓前行
癸巳伏日读书小札
新春做伴好读书
在书中小站片刻
学习善良
当我们谈论雷夫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经历“具体的阅读过程”

第二辑 童书绿荫
最好的时光
一寸一寸好人生
向着梦想那方
底层的珍珠
他的启蒙,你的童年
把世界带给孩子

后 记

精彩书摘:

序  一天天读书,一天天教书

冷玉斌是我的好友。他憨厚而低调,于是他很容易被人遗忘。
可就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小伙子,竟是教育部“国培计划”北京大学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及教学指导专家。
如果你读了他参与编写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你就不得不为他对教材的深邃理解而折服;如果你浏览了他主编的《家庭学校》,你就不得不为他的教育视野而喝彩。他还主持了“‘亲近母语’儿童哲学课程研究”课题,担任《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的小学语文培训学科顾问……

献出更多教育的善意
一直以来,冷玉斌都在江苏省兴化市的一个小镇生活、教书。
他目睹了村小被撤并、学生长期留守且身心成长受阻等令人痛心的景象。看着自己班上的孩子,他常常不自觉地感到难过。当一些孩子穷得还在为一本五毛钱的本子哭泣时,他感到,所有的教育都难有成果。
于是,畏缩、自卑、短视随之而起。
冷玉斌也不例外,他也无望、无助过,也焦虑、忧伤、慌张过。
可是,乡村何辜?于是他选择了阅读,他坚信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力量和自信,也坚信能够在阅读中构筑一个心中的广袤世界。
他读到王小妮《上课记》序言中的一段话:“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继续束手待亡。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的,也要让这徒劳发生。”这时,他忽然明白,在乡村,在这个时代,他所做的、所说的,即使是徒劳的,但在发生的那一刻,依然有它深远的意义。于是,他说,“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即使你不见得就能擦亮星星,但对星星而言,这种被爱的温暖,还是可贵的”。
是的,的确可贵。因为有了阅读,他挺住了。阅读,尤其是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使他安定了下来,让他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定位,悟出了“理想的教育无非是师与生都成长为真正的人”这个道理。
其实,冷玉斌所做的,无非是些琐事。
比如,因为自己喜欢读书,他便也希望学生能通过阅读拓展眼界,增长见识,让他们向着明亮那方发展。他开过童书讲堂,每周一次;也曾设法下载好的儿童影片,在班上和学生一起欣赏。从2004年开始,他在自己班上开始了儿童文学作品的介绍与导读。最初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大声读给孩子们听。读书过程中,学生们一阵欢笑接着一阵欢笑。在大声读之外,他还尝试进行师生共读,然后围绕一本书展开讨论并撰写笔记,制作个人读书卡和读书小报。他在教室墙上贴上了一张大白纸,纸上写有全班同学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是一节火车头。学生每读完一本书,汇报之后就可以在自己的火车头后添上一节小车厢。今天他还记得,一位姓许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火车头后面的小车厢从无到有,达到了近40节。
“那是最好的阅读时光。”每当回忆起这些时,他就兴高采烈。
这些做法,他始终在坚持,故尤令人钦佩。虽然是小事工程,但积细流成江海,积跬步达万里,数年下来,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一直坚持与学生进行“人”的交往,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冷玉斌认为,教育须更偏重于生活、精神和灵魂。因而,他更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朋友与向导。与学生一起聊聊天,谈谈心,开故事会,一起到学校草坪上享受阳光,享受阅读,这些事情多么美好!在一本书里,一名学生说他的国文老师“只是静静地看着我,读我的文章,并在适当的时刻让我知道,他正在看着”。冷玉斌说,他要的就是这种生活状态。
“我还是相信,生活并非命运,我可以学特蕾莎修女,怀着一颗伟大的心,做细小的事情,用自己的爱和关怀,给乡村更多教育的善意。”在《献出更多教育的善意》一文中,冷玉斌如是说。这大约就是他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良知。

阅读意味着发现联系
冷玉斌痴迷读书,“有时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读,有时逢着喜欢的就拿来读”。当然,他也有特别专注的,比如对儿童文学,他就特别感兴趣,并有意识地收集书籍,现在,手头已经收集了儿童文学书2000多册;对图画书,他更加着迷。
总有人会问:“你平时这么忙,如何能看这么多书?”冷玉斌说他读书的速度很快,而且也不见得把书一页页翻完,因为很多时候,他是随着问题读的。
当一个人以读书为生活时,有时会陷入孤苦之中。
在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夜是静的,我与书之间,只存在一种微微的温凉之意,执卷在手,仿佛握住全部的自己……我一向认为,想要坚持长时段的个人化阅读,一定得保持必要的孤独,假期喧嚣,尤需如此。”
相信天下大多数读书人,都会将这种孤独当作一种私有的幸福。可是,在一次谈话中,我还是不合时宜地问了他一句:“你想靠读书来改变教育,是不是一厢情愿?”
冷玉斌无奈地笑笑:“从没这么想过。”
冷玉斌不亦乐乎地走在教师阅读的路上,因为读书给了他丰富的精神养分,而且这种养分不光滋养着他,也滋养着他身边的人。一天天教书,一天天读书,孩子经由这样的陪伴,也许便有了一个远大前程。所以说,教师的阅读,看似没有即刻的功利,实则却是一种对未来长久负责的体现。一位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最珍贵的服务之一,就是将他们从一本书带往另一本书。所以,许多时候,阅读的力量甚于教书。
不仅如此,冷玉斌的爱读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周围的老师。早在2006年,他就和同事组织了“远流”读书会,举办沙龙和专题讲演,以阅读影响了很多青年教师。
当时,大家一起读教育、教学类的书,如各种教育经典;读文史类的书,如叶嘉莹和朱光潜的著作。当然,儿童文学是重点,像《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等,几乎人手一册,他们希望借此触摸孩子的心灵。
“共读”产生了令人愉悦的效果。冷玉斌说,他最开心的事就是发现推荐的某本书恰好与某位老师“尺码相同”。

在宁静中阅读、思考
不少朋友都劝冷玉斌“赶快出来”,他若有所思地说:“自己的确在考虑这个问题。”然而几年过去了,他依旧在小镇上自得其乐。
不是说他没有向外的心思。自受邀成为《家庭学校》的主编以来,他不负众望,“今天我们如何读经”“儿童与网络”“儿童与哲学”“儿童的艺术教育”等几个专题观点独到,让读者耳目一新;他在各处做的报告、撰写的文字,也发人深省。但他说:“我一直都过得很安乐,不想与家人分开,最主要的是,虽然这个地方条件差,但可以拥有研究与思考的自由,可以比较安心地读些书、想些问题。”
原来,相对落后的小镇,在冷玉斌看来,却是宁静而自由的宝地。当然,更重要的,或许是因为那里有着他所放心不下的孩子。这便是他的视野和境界。“心有多大,地有多宽。”我问他:“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你会做什么?”冷玉斌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开一间书店;一家三口常常旅行。”
王小庆
2017年5月

正文节选

1.
新 生 小 寒

朋友的孩子小寒聪明伶俐,活泼讨喜。几个月前刚入学,学习中趣事多多,朋友常常讲得眉飞色舞。最近又听了几个,一笑过后,再三咀嚼,却愈加感觉不是滋味。

“还有一个是留给老师的!”
单元测验里有道题目,一个班17个小朋友,每人分一个苹果,应选哪个盘子里的。下面画着四个盘子,上面各一条算式:9+7、10+8、9+8、7+8。很明显,答案是“9+8”,17个苹果。可小家伙偏偏选了“10+8”——扣掉6分。发试卷时数学老师把他喊上去,一顿批评:“这么简单还做错?”
回到家,朋友一看试卷——94分,挺好,找到做错的题,恼了,这题目有什么难的?问小寒:“17个人,每人分1个苹果,要几个?”“17个。”“10+8等于几?”“18。”“那你怎么选它?”“还有一个是留给老师的!”小寒一脸委屈。
朋友愕然,好半天才问:“你告诉老师了吗?”
“老师批评我,我来不及说。”
真没想到,错误的背后竟蕴藏着这样一颗纯洁、天真的童心!“还有一个是留给老师的!”说得多好,在这样小小的选择面前,小寒没有忘了留一份爱给老师,错得多有人情味!
可惜的是,老师没能领受到孩子的心意,并且给了孩子“公正”的评判:扣6分加一顿批评。我想,老师将6分扣掉无可厚非,毕竟按照答案,这是“错误”的,但一顿不由分说的批评却令人遗憾。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错误。小寒在试卷上用一个苹果悄悄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与关心,这是一个孩子对老师很自然的爱。在我们眼中,8、9、10只是空洞的数字,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却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苹果。当所有同学都有了苹果,他大方地“错”了一个给老师,这就是童心。对这样的“错误”即便是加分又何妨?不仅是因为把一个苹果“送”给了老师,更重要的是对他童心的褒扬。
小寒当然委屈,扣掉分也就罢了,“送”了个苹果给老师还遭到一顿批评,而且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他在选择的时候肯定没有考虑太多,只是“多一个给老师”,单纯、无私。而在老师眼中,这多出的一个苹果并不简单,班上的总分少了6分,优秀人数少了一个,平均分少了……却不曾想到,在错误背后还藏着一个美丽的世界。
教学不是教孩子对与错的二分法,而是如何启动孩子思维的过程。只要孩子的解释有趣,即表示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答对答错也就不再那般重要了,不是吗?面对错误,我们是不是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呢?不然,我们失去的只怕不仅仅是一个苹果了吧?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是我不说”
小寒头脑灵活,嘴巴也快,不管上什么课,发言都很积极。有时老师一个问题提出来,其他同学还没来得及反应,他就喊出来了。老师不乐意了,小寒一开口,立刻遭到斥责:“插嘴!”一来二去,小寒学乖了。老师再提出问题时,他不插嘴了,就在位置上坐着,但嘴里在小声念叨:“这个问题我知道,可是我不说。”
后来老师向家长告状,说小寒上课不听讲,老师提问时不思考、不回答,还净说废话。朋友回家一问,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听了这事,起初我乐坏了,小家伙真鬼,“这个问题我知道,可是我不说”。瞧那份不屑,酷!但很快就乐不起来了,只想起一句话:“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从最初的积极回答,甚至不请自答,到最后的“这个问题我知道,可是我不说”。小寒的积极性、学习热情一点点被敲打、被磨平,这真的很可悲,也很可怕。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在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毫无疑问,很少有学生是为了破坏课堂秩序、影响他人学习而插嘴;相反,他们往往听课专心,思维活跃,参与意识、求知欲望强烈。然而,在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上,他们轻则被老师提醒、阻止,重则被罚。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是满脸灵气,而是正襟危坐;不再主动思考,而只是被动接受;不再大胆质疑,而是全盘吸收。结果,课堂纪律是好了,但活泼的思维消失了,热闹的气氛没有了,甚至出现了如小寒这样的学生——“这个问题我知道,可是我不说”。老师没有唤醒学生,反而打压学生,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其实,对待课堂上的插嘴,教师应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在心理上接纳,因势利导,不能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智慧的萌芽和创造的火花。
行文至此,又记起郑渊洁写的《驯兔记》,结局是这样的:皮皮鲁变得沉默寡言了,他不敢张嘴说话,他不能说出自己的主见,因为他已经是兔子了。难道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还在做着“驯兔”的工作吗?

“我读过了,我也会背了”
那天早晨,朋友送钥匙给小寒,走进校园时,老师们刚下早操。朋友和老师一起走进教室——好啊,后墙那儿站了三个,当中那个正是小寒!
小组长跑过来向老师报告:“您做操的时候小寒他们不读书,在玩。”
果然,其他学生都在专心地预习课文,朋友气呼呼地走过去:“别人都读,你呢?”
大概是被抓了个正着,小寒缩着脑袋怯怯地说:“我读过了。”
老师劈头一句:“读了有什么用,要会背!”
“我也会背了。”声音大了些。
朋友抓过他的书:“背给我听。”
小寒高声背出三篇课文,一字不差。
朋友看了看老师,老师喊了起来:“要有感情!”
好一个“要有感情”!我真怀疑这位老师是不是在和小寒赌气。明明是超额完成了任务,却没有得到丝毫赞扬。看得出,当小寒高声背出课文时心里很骄傲,别人没做到的他都做到了。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小寒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后又付诸行动,最终获得了学习成果,这是多么生动的例子呀!然而,老师似乎成了个讨账的债主,穷追猛打,利滚利,翻几番,先是“读书”,然后“背书”,最后是“要有感情”。这一个个任务变成了一道道门槛,让小寒望而却步,此时背出课文却什么都不算。只因为,有了成果之后“他在玩”,这使小寒所有的成绩都被忽视了,非但没能成为学习能手,反而成了看墙“勇士”。
姑且不说玩是孩子的权利,小寒之所以玩恰恰是出于他有了成果后的喜悦与自得,对学习的兴趣、热爱,可以渐渐在其中生成、长大。老师却看不到这一点,他只发现小寒在开小差,因为他要的是权威的教师、规矩的学生,不容许有一点点的活跃与生动。小寒真是无辜,他哪里懂得这是老师的“成人中心论”,就是要比你高一筹!如果再有几次不讲理的追问,小寒就可能会习惯接受一个任务,完成它,然后再重复完成……长此以往,个性与创新必定荡然无存。曾读过一则报道,说中国的“奥数”选手获得金牌后,会愣愣地站着,连庆祝都不会,原因大概正在于此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小寒这样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的孩子,我们怎能吝惜一抹微笑、一声赞叹、一点鼓励、一片爱心?
这几天,小寒的身影不断在我眼前浮现,他小小的遭遇真切折射出课改中教师的不足。究其根源,就是思想的缺失、民主意识的缺失。有意无意间,我们已习惯将对错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习惯于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习惯于老实、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努力突破这些陈规陋俗,仍然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想,这一是要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二是要培养民主的性格,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服膺真理、勇于承担的性格。
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什么时候,课堂上真正洋溢着思想的空气,充盈着民主的阳光,我想,那样的教室里才真正拥有了春天。

2.
《小鹰学飞》三题

说教主题迷思
童话结尾处,老鹰颇为自负,不再搭理小鹰,只朝头顶上指了指说:“孩子,你往上看!”。此时此刻,一切尽在不言中。你说你“会飞了”,但是这样吗?更高、更远处那是谁?于是,此时此刻,说教的主题就出来了:“学无止境”、“山外有山”、“谦虚谨慎”……总之,气喘吁吁的小鹰还来不及回神,已经“砰”地成了反面教材——还真是教材。
当年,周作人先生在谈童话的教育作用时有一段话:“盖凡欲以童话为教育者,当勿忘童话为物,亦艺术之一,其作用之范围,当比论他艺术而断之,其与教本,区以别矣。故童话者,其能在表见,所希在享受,撄激心灵,令起追求以上遂也。其余效益皆属副支,本末失正,斯昧其义。”可惜,多年以后,教材编者仍不忘“以童话为教育”,不断将“皆属副支”的道德教育推至空前的程度。表面上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童话作品只是为了一个教训而已,童话作品似乎也就只是语文教材美丽外衣下的德育读本,恰如本篇,说穿了,短短几段对话,全是为了那样一个沉重而玄虚的主题。
童话的主题不是本文要讨论的,我想说的是,由《小鹰学飞》一篇大抵可以看出教材中的童话主题多注重说教,如《小松树和大松树》讲的是人不能缺乏自知之明、不能盲目骄傲自大,《蜗牛的奖杯》讲的是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这些童话主题明确而集中,倒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无形之中却缩小了儿童的想象空间。正如佩里•诺德曼所说:“为了寻找寓意,读者倾向于确认自己心中预想的观点和价值:把文本之外的观点强加给文本。这样会妨碍读者认识不同于他们自己的观点和价值。”他同时指出:“如果把这个——假定所有的故事都是寓言,并把焦点放在寻找寓意上——当成获取意义的唯一策略教给孩子,将会严重地限制他们回应文学的能力。”
王富仁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对儿童来说,必须从童话开始。童话的世界和儿童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天然的契合。”他说的是“童话的世界”,而不是童话的主题。事实上,童话的主题越倾向于说教,童话的味道就越淡薄,童话的世界也就越走向枯萎。

失败的飞行课
按文中思路,直到最后小鹰也没学会飞行,这是谁的责任?肯定不是小鹰的。小鹰非常用心,它一次次努力飞到“大树的上面”、“大山的上空”,直至“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应该说它是有进步和收获的。但在此过程中,它所有的行动未曾得到过老鹰一丝一毫的鼓励与称赞,老鹰好似一位冷酷的教练,一直在“摇头”,并提出更高的目标。是的,“学无止境”,但对小鹰来说,它刚学习飞行,是不是应该得到一些指点与激励,而不应被一个个更高的目标一点点摧毁信心呢?老鹰的每一次摇头,都是对小鹰的否定与压制。小鹰达到一个新目标,就“高兴地喊起来”,老鹰却始终不为所动。到最后,小鹰已经精疲力竭,“急促地喘着气”,老鹰仍然刻薄地“向头顶上指了指”。就一个初学者而言,当小鹰抬头看到白云上那几只鹰时,它会立刻鼓起勇气,还是心生恐惧呢?这让我想起了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看来,教育就是帮人免于恐惧。
老鹰记得学无止境,却不去想学习也需要循序渐进,此时的小鹰到底能飞多高,总得有个顶,不能强人所难、揠苗助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老鹰真该好好学学这一条。
还有一点,老鹰教小鹰飞行时参考的标准一直是更高处的老鹰,它不是让小鹰与自己进行比照,看飞行质量或者高度有无提高。“很多人拿别人做标准,觉得自己有问题……就像我们几十年来要赶美超英,突然发现,原来美国人也想学你。”“麦兜之父”谢立文在访谈中讲道。是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将自己置于与别人的比较之中,却丝毫不考虑与别人是不是有可比性,或者与他比的到底是什么。要是此时飞翔在云天之上的都是最有经验、最强壮的鹰,要小鹰与它们比,岂止是笑话?
倘若用三维目标来观照老鹰的教学,勉强可以说它重视了“知识与能力”——尽管这一飞行能力的培养相当为难小鹰,而另外两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一星半点儿也找不到。因此,可以确定,这是一堂失败的飞行课。也很难想象,在这样的课堂上,看到小鹰这样一次次受累,二年级的孩子们还能快乐起来。对他们而言,也是这样,同为初学者,倘若在学习的起点上能得到更多照应与提点,也许就能一直走下去,学无止境也才成为可能;如果一上来就感觉学习如此骇人痛苦,说不定学习之路早早就被断送了。

真正的飞翔
细读《小鹰学飞》,会发现,老鹰不仅在教育理念上存在问题,还陷入了一种育人迷狂状态,无限拔高、追求完美。从树到山,直至更高处,小鹰一直在飞,所以它认为自己“会飞”了,也想得到一次肯定,而老鹰对“会飞”的看法明显不是这样的。它的说法如下。
“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飞得只比大山高,还不算会飞。”
这些都不算,那怎样才算呢?老鹰没说,它也说不出,因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白云上面还有老鹰在盘旋,谁知道白云上面的白云里是不是仍然如此?
小鹰之所以最后也抬不起头,根子都在老鹰心里的“算”。无论小鹰认为自己如何会飞、飞得多好,老鹰都可以“不算”。一个“算”字,其实深刻揭示了当今教育生态——教育者的专横、学习者的无奈。教育者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什么是真正的飞翔,他们已陷入“更高、更快、更强”的锦标主义。家庭教育的锦标就是超越家长心中的某个假想敌,学校教育的锦标不用说谁都明白。媒体曾披露某国家队有训练标语:“上级逼,下级逼,互相逼,自我逼。不吃苦中苦,难有大突破。不经逼中逼,难上冠军台。”老鹰的教学似乎也有这等风采,这“算不算”实质上就是“逼中逼”,不过某队尚有冠军台这个目标,小鹰呢?
同样是飞翔,海鸥乔纳森的境界就不一样了,结尾处乔纳森对福来奇说了一番话。
唯一的伟大海鸥之子,我猜得对吗?你不再需要我了。你需要每天继续多多地寻找自我,那个真正的、能力无限的海鸥福来奇。他是你的老师,你需要懂得他,学习他……
别让他们散布有关我的愚蠢谣言,或者把我奉为神灵。好吗,福来奇?我是一只海鸥,我喜欢飞翔,也许……
可怜的福来奇。不要仅仅相信你眼睛看到的东西。它们所显示的极其有限。用你的悟性去看,找出你已经知道的东西,然后,你会发现飞翔的真理。
说完这番话,乔纳森就消失在茫茫天际。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无比激动与畅快。“你们的整个身体,从翅膀的一端到另一端,都是你们的思想”,并且是真正的“我喜欢”。这样的飞翔才是生命真正的起飞。而可怜的小鹰,在老鹰的“压迫”下,非但不能让身体起飞,反而会在一种虚假的、没有止境的说辞欺骗下,过早透支身体,透支生命,直到恐惧飞行,拒绝成长。为什么要飞呢?反正我飞不过那遥远的白云……
学习不是终点,而是旅程。任何一位导师或长者,需要告诉孩子们的正是:生命旅途中最重要的,就是成为自己。无论飞行还是学习,我们最不能做的,就是在一次又一次追逐中迷失自己。任何事情,如果尽力而为了,从整个一生来说,就不会是失败的。
只是不知道,在这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哪个人,哪一天,会告诉老鹰这个浅显的道理?在此之前,又有多少小鹰会一次次不得不接受那个不靠谱的教训呢?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人大芸窗职教学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6085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