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在京…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打造…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一行到人…

我社三种图书和一种音像制品获…

我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入选首届“…

“新编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我校教师吴静钰出征里约奥运会…

《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入…

我社3种出版物入选《2016年农…

人大社与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

“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在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系列…

我社与加拿大第八街出版公司举…

中国法律文化走出去——王利明…

我社3本图书入选十大“中国特…

我社4个项目入选“‘十三五’…

“穿越爱琴海——文史哲学者共…

我社3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

我社5种出版物入选《2017年农…

《中国经济2040》新书发布会暨…

人大社17年9月新书快递03-《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

2017年09月04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7/9/人大社17年9月新书快递03-《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doc

 

书名:《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 
主编:方心田                 
ISBN: 978-7-300-24539-3
定价:38.00元              
开本:16开
页数:188页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教师发展丛书”, 解开优秀教师的成长秘密,包括3册:《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人物》《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事件》《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
适合中小学幼儿教师、校长培训与阅读。

内容简介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那些在教师的性格塑造、专业发展、事业转型中起到“指引”作用的读物,可谓教师成长中的“关键读物”。
本书精选了22位教育专家和卓越教师在“关键读物”的启蒙下聚集智慧、转换思维、提升格局,进而成就自我的故事。相信他们“自我修炼终成玉”的读书故事能给读者以诸多启迪。他们的“关键读物”书单,更为读者的专业发展指明了一条捷径。

作者简介
方心田,江西万年人,编辑,作家,现任教师博览杂志社和江西教育杂志社社长。发表作品200多篇,著有散文随笔集《无语的乡村》《平静的忧思》。

卖点:
•22位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上架建议:
教育读物 • 教师培训

读者对象:
中小学幼儿教师、校长,教育研究人员

目录:
| 丛书序 | 优秀教师成长的热搜词/方心田       
阅读改变人生/朱永新
与西方企业管理书的相遇/李希贵
我曾经读过的那些经典/闫 学
因书获救/王木春
让语文成为语文/刘 祥
在实践中理解“自然教育”/李竹平
我路过你,就是路过我自己/王 芳
《庄子》,人类的精神月亮/邱益莲
夏山学校,人类教育史上的巅峰之作/张荣锁
我的阅读史——影响我的几本书/郭初阳
一本摄入灵魂的书/黄行福少年时代的一本书/姜广平
开启“慢教育”之门,领略诗意人生/黄丽娟
《朗读手册》:指导学生阅读的“圣经”/顾文艳
一卷开天眼/翁还童
教师真正的绝活——读书/夏 昆
未有佳人不读书/吴 娟
《爱的教育》,让我更懂爱/常玉国
好书为媒学大家/付 欣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曹 洁
做教育中的“牛虻”/程 志
远离恐惧的自由,是心灵的财富/陈兴杰
阅读,让我走上自我救赎之路/孙明霞

精彩书摘:
丛书序
优秀教师成长的热搜词
教师成长,和任何人的成长是一个道理,也是需要一些附加条件的,尤其是优秀教师的成长,更是需要比较优异的条件。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

关键人物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属于群体动物,完全独居的人是极为罕见的。群体动物有个特点,就是有社交的需要,有寻找朋友的需要,有社会认同的需要,如此才能顺利地生活和成长。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的欲望,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到孤独。
教师,无疑是“聚族”而居的群体类别,在发育、生长的过程中,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发展、成才的过程中,经历着一个个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同事、学生、老乡、邻居等,和他们交往,和他们打着生理的、物质的、精神的交道,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的影响与浸染。教师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职业,因其特殊性,在他们生命中这些经历过的人里,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有的作用一般,千人千面,各有不同,但必有一种,属于“重要他人”,也可称为“关键人物”。这样的人,重要而关键,数量当然不会多,甚至只有一个。这个“关键人物”,非同一般,在教师的生命成长、情感培育、思想形成、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人优秀与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和这个“关键人物”有着重要关系。他,就是你生命中的“贵人”,是命运之神派来悄悄帮助你的使者。
我生命里的“贵人”也有不少,深刻影响我的教育生活的,是我的初中老师何子策先生。他以自己无私博爱的长者胸怀、身体力行的师者风范、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淡泊坦荡的思想境界,有形无形地塑造了我的多彩少年、美丽青年,乃至丰盈中年。我永远怀念他!
朱永新老师深情回首,记述了在他生命中占据重要一席的父亲、同学、老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温馨的学习与成长画面;肖川老师写了他在读本科及研究生时期的六位老师,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李镇西老师有滋有味地回忆了他的高中班主任张新仪老师,在李镇西老师看来,她是中国最美丽、最优秀、最幸福的老师……还有陈忠、傅国涌、樊阳、闫学、周益民、华应龙等很多学者或名师,都真挚抒写了他们生命中遇见的“贵人”,写了“贵人”在他们成长、成熟、成才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贵人”是他们成长为优秀之我、今日之我的关键因子,是他们生命链条上最璀璨的明珠。他们的教育生命,因其而丰富;他们的教育乐章,因其而动听。

关键事件
著名作家柳青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哲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个“几步”,就是我所认为的“关键事件”。
人类的命运,绮丽而丰富。它充满了未知的神秘,也充溢着变化的惊喜。它会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植根在每个人的心里。在人们成长、生活、工作、成才的过程中,那关键的“一步”或“几步”,就是用成功或失败、欣喜或哀伤、乐与痛、哭与笑,以鲜明的注脚、深刻的印记、转折的理由,给美好的生命一个最美好的诠释。
回首我的人生,这样的“关键事件”也是有的。1982年,年仅14岁的我参加中考,考上了江西省万年师范学校。在当时,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因为这意味着我从此就吃上了国家粮,不用再从土里“刨食”了。父母乐得睡不着觉,笑得合不拢嘴。但在录取前的体检过程中,我因为个头小、体重轻,竟被无情地刷下来了。那时候我才知道,当老师也要个子高一点,身体重一点。负责体检的县城女医生,用无比惋惜和同情的口气对我说:“小鬼,你是不是从小挑柴挑多了?”后来,我退而求其次,悻悻地读了县重点高中,入学后,发现和我遭遇相同的“淘汰生”竟有十几人之多。我想,那时初中毕业生大都十四五岁,一些男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高还没有稳定呢,这是啥规定啊!命运本来不可假设,但我姑且假设一下,如果当年我被万年师范学校录取了,那么我必定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之后可能就地安家落户,终生献身乡村教育事业,也可能会改行,做一名基层公务员,还可能通过考研,奔一个时人认为更加光明的前途。但假设毕竟是假设,我被命运之手推向了另一条道路:读高中,上大学,然后还是当教师,当乡村教师。看起来有点殊途同归,但过程不同,结果的内涵便不同。这个“关键事件”,足够影响我的人生内容、人生走向、人生目标,用时髦一点的话来说,它影响了我的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
这样的“关键事件”,于我当然还有。每个人都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关键事件”。比如,王开东老师遇到了粗暴的小学老师,他们成就了他的敏感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大学老师陈同方在他毕业之际的谆谆告诫,成全了他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理解和提升;后来他任教于苏州中学,通过对钱穆先生的学习,获得觉悟,拥有了对教育的全新理解。魏勇老师则回顾了他少年时的一次阅读事件与中年时的一次网络写作事件,这两次看起来平静无波的事件,从此改变了他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格局。杨林柯老师因为学生家长的投诉,激情难抑地写了“万言信”,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全国范围对教育价值的大讨论,于是,他成了“著名中学语文教师”。他说这起事件,是他个人的教育突围,也是他的自我救赎。还有凌龙华、李迪、张格、黄行福、王芳、曹书德、刘祥等一大批知名教师,品尝了他们从经历之海打捞出来的一条条“大鱼”,才知道一起起“关键事件”成就了他们的优秀,成就了他们的与众不同。

关键读物
许多人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其中道理,无须多言。
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这就不一定老少皆知了。我一向认为,读书是一门大学问。古人有很多讲究,比如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曾国藩要求“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段精辟的读书论,“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选择,选择读什么书,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品位和格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万卷之中,使读者茅塞顿开,影响读者思想,甚至改变读者人生的书,才是读者人生中的“关键读物”,才是那种开卷有益的书,“善读之可以医愚”的书。
教师阅读,除了人类共有的丰富精神生活的需要,还有一定的专业发展需要。我曾经把教师的阅读内容做了一个分类,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涵养人文精神的书、培植教育理论的书、积淀教育智慧的书、学习班级管理的书、丰盈教育心灵的电影、高品质的教育报刊。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很有必要阅读这六个部分的内容。
有的书,影响人的一辈子;有的书,影响人的某个阶段。不管时间长短,它在人的性格塑造、事业发展、命运布局中都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样的书,无疑是读者的良师益友和灵魂伴侣。比如,《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管理大师德鲁克》《如何改变世界》《从优秀到卓越》之于朱永新老师,《掌握人性的管理》《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西方企业管理类图书之于李希贵老师,《霍乱时期的爱情》《为什么读经典》《帕夫雷什中学》等之于闫学老师,《梁实秋散文》《给教师的建议》《张晓风自选集》之于王木春老师,《夏山学校》之于张荣锁老师,《365夜》《展望二十一世纪》《灵地的缅想》《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返璞归真》《圣经》之于郭初阳老师……
于我而言,影响巨大的书有《鲁迅作品选集》《复活》《围城》。鲁迅的书让我看清了中国的某些历史和现状,让我做了一个虽然不免痛苦但毕竟清醒着的中国人。托尔斯泰的小说,有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教人洗刷心灵的污垢。钱钟书的文人式幽默调侃,让我在沉重的写作面前,偶尔也享受南风习习带来的片刻欢愉。
朋友们,请选择好书吧!阅读精品吧!腹有诗书气自华,善读精品人自强。
《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人物》《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事件》《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我们称为“三关”丛书。“三关”,不啻于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三大关口。据关自守,眺望千里风云;把关得当,创造美丽人生。画家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早日使自己变得优秀,努力使人生变得美好,这是我们对广大教师朋友的良好祝愿!
此书面世,当衷心感谢源创图书的吴法源先生、王玉梅女士,感谢不吝赐稿的朱永新、李镇西、肖川、傅国涌等一大批名师学者,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感谢《教师博览》杂志,感谢参与校对的《教师博览》《江西教育》编辑敖小英老师!

     方心田   
  2017年3月18日

正文节选1
教师真正的绝活——读书
夏昆

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眼里,我大概属于那种有“绝活”的老师吧,可是我的“绝活”到底是什么,好像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有的学生叫我“吉他老师”,因为我爱弹吉他,现在还在带学生;也有的学生叫我“鼓手老师”,因为他们知道我一直在乐队担任鼓手;从1998年开始,我给学生上音乐鉴赏课,也许因为经常不拘小节,又有人叫我“艺术家老师”……叫来叫去,仿佛教育只是我的副业了,我索性自称最“不务正业”的老师。不过,私下里我一直认为,一个教师如果有绝活的话,这绝活必然植根于自己的专业,应是教育教学的绝活。细想想,如果我真有什么绝活的话,应该是我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坚持品读“二十四史”吧。提起这个,就不能不说一位对我影响深远的老教师——何瑞基老师。

我看他就像唐弢看鲁迅
1997 年,在参加工作5 年后,我被调到另外一所学校,担任全校最“难缠”的一个班级的班主任。这是一所子弟学校,因为要与市里的重点学校竞争,学校规定学生的成绩与老师的收入挂钩。如果学生成绩不好,老师的津贴就有可能全部被扣掉。这样的“待遇”我就遭遇过两次,每堂课的津贴为零。
生存的困境迫使我开始关注教学,更准确地说是关注考试。也就在这时,我有了一次重要的相遇,它直接改变了我以后的职业生涯。
何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老师,关于他有很多传说。有人说他学历很低,只是初中毕业,但他是我们学校最厉害的老师。有人说他上课从来不看课本,有些课文甚至根本不教,有时候又拿一些课外的资料甚至自己的文章当课文教学生,可是,他的课却最受学生欢迎。有人说他功底极其深厚,课上得精彩,有时候一周只讲一个字,但是众多的知识由这一个字生发开来。大家的介绍让我对何老师充满了崇敬和好奇,心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他那样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地上课该有多好!可又有人告诉我:“何老师脾气很大,从来不参加学校的任何会议,不参加教研活动,不听任何人的课,也拒绝任何人听自己的课,据说有一次校长想走进他的教室,都被他轰出来了……”渴望拜师的我,心顿时凉了半截。
一天在图书馆,除了图书管理员,只有我和何老师两个人。我主动向何老师打招呼,他热情地回应:“嗯,小夏老师,我刚才在看你的借书目录,看来你很喜欢看书,看书的品位也不低,不错啊!”我受宠若惊,与何老师聊了起来,并趁机提出想到他家登门求教,没想到何老师爽快地答应了。那一刻我无法形容自己的高兴与激动。
后来看《琐忆》,发觉我看何老师颇像当年唐弢看鲁迅,从听信人言觉得他古怪傲慢,到走近他才知道他的平易与真诚,我们的经历如出一辙。
为了期待已久的拜访,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买了一套(四卷本)庞朴主编的《中国儒学》作为见面礼。这是我工作后第一次把书作为礼物送人,原因很简单,好书很多,但是值得送好书的人却很少。

唯一的捷径就是读书
作为一个无水平、无资本、无成绩的“三无”老师,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就是提高学生的成绩,争取在学校站稳脚跟。我期望何老师能够把自己的“绝世秘笈”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让我一跃成为“高手”。
我向何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把书教好,有什么捷径吗?”何老师的回答让我醍醐灌顶,又让我羞愧难当:“有什么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读书!”何老师告诉我,他的确是初中毕业,甚至临近退休时还只是二级教师。可我知道,全校上下从校长到学生,没有哪个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因为我读书而他们不读!”说这话时,老先生表现出与他的年纪似乎不相称的激动。“现在是校长要求教师读书,你看有几个校长自己在读书?教师要求学生读书,又有几个教师自己在读书?可笑吧!”老先生越说越激动,“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你身上没有一点书卷气,就没有了当教师的底气,怎么能叫教师!”他告诉我,多年来他从不打麻将,很少参与应酬,业余时间都用在阅读上。
“那您看我应该读什么书?”何老师看了我半天,一字一顿地说:“我觉得你应该看‘二十四史’。”
我知道“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24 部史书,全书共3249 卷,4000 万字,从第一部《史记》到最后一部《明史》,其编篡年代跨越一千八百余年,它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所记历史长达四千多年,是我国最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可我是一个语文老师,花这么大的精力去看历史著作有用吗?我不禁疑惑。“肯定会有用。首先,任何知识都是有根的,而文史不分家,很多文学知识其实就植根于历史中;同时,语文老师看原版史书,对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功底很有帮助。”何老师对我说。
从何老师家出来,我心里既激动又忐忑。以我当时数百元的月工资,是无法购买“二十四史”的,于是我买了“二十四史”光盘,在电脑上看。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至少看一卷。为了每天能完成目标任务,我在家里的电脑上设置了一个预定任务,每晚8 点,不管我是在听音乐还是在看电视、打游戏,系统都会自动打开“二十四史”阅读系统,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读了书,自然有些体会和想法。最早的时候,我记在电脑上,后来遇到电脑系统崩溃,辛辛苦苦积累的读书笔记全部化为乌有,我气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学聪明了,我专门买来笔记本做摘抄和笔记,如今这些笔记本已残破不堪,但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我的阅读历程。
2000 年的时候,我已经读完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史》,开始读《南史》。读坏了3 套光盘(每套2 张光盘),这时候我才依稀觉出了这样的阅读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光盘坏了,我设法借来一套《汉书》重读。后来,在学校图书馆一个蛛网密布的储藏室里,我居然发现了大半套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我设法将那些从来没人借过、早已布满灰尘的“宝贝”借了出来。
在这些发黄的史册中漫游,检视历朝历代的盛衰荣辱、前人的悲欢离合,看历史大舞台上英雄、小人的坦荡或猥琐的表演,每每掩卷浩叹,陷入沉思。《北史•儒林传》中马敬德被封仪同,沾沾自喜,其弟子夸耀“孔子都没被封仪同,先生比孔子还伟大”,小人得志之态跃然纸上,令人想起当今一些学者,一旦为官则骄横跋扈之丑态;《南史》载陶渊明给儿子写信,谆谆告诫儿子善待仆役,则让人看到这个隐士的另一面:对普通人的真诚的关心;《旧唐书》载韩愈在一片佛号声中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直斥皇帝佞佛,体现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气宇轩昂,令人钦仰……
有人说,读书就是坐冷板凳。这个观点我只同意一部分。板凳也许是冷的,但是读书人的心却从未停止强烈的搏动,它一直是热的。

读史让我找到语文的根
在何老师的指导下,我从1998 年开始阅读“二十四史”。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何老师当初告诫我的那句话:语文的根就扎在历史中。
2005年开始读《宋史》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以前学过的很多散乱的知识,凭借着历史的线被串在了一起。或者更确切地说,历史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而所有的语文知识都能在这棵树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而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们就不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随着这棵大树的生长而生长,随着它的壮大而壮大。
我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刚上我的课时,每每惊讶于我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如数家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经常一节课下来,我连书都没有翻开,但是一切了然于胸,毫厘不爽。这并非我故意炫技,真正的原因是在阅读了那么多原始史料之后,我已经将课本知识还原到了历史之树上,而这棵历史之树又是有机联系的,于是,我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长期大量的阅读,更使我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一些课文中传统的观点有了自己的视角和看法。十多年来,我陆陆续续写下了十余万字的读史笔记,准备结集成书。而读史更使我对诗词的解读,有了质的飞跃。2008 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唐诗的江山》。紧接着,又写了十余万字的《宋词的家园》。
当学生时,我读到过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十多年来,我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证实了,读史的确能使人明智,更能使人博大,使人清醒。很多朋友问我:“你读了‘二十四史’,那些东西你都能记住吗?”我的回答是“当然不能”。其实读任何书,其本质目的不见得是机械地记住某些东西,而是在书香中浸润、渐染,用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成为一个有书卷气的教师。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书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姿态,一种生存方式。
可是,每当有人问我:“你觉得语文教师应该读‘二十四史’吗?” 我却总是回答:“不一定。”其实,不管选择了哪一条阅读之路,注定都是有遗憾的,因为好书太多,而生命太短,你集中精力读了这些,势必会遗漏那些。阅读能丰富人的知识结构,不过完美的知识结构是没有人能够拥有的。读不读“二十四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教师能不能静下心来读书。
教师的“绝活”也许有千千万万,我仍然执拗地认为:只有读书,
才是教师真正的“绝活”,也只有这样的“绝活”,才是真正对教育教
学、对学生有益的。

[夏昆]   [中学语文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为中国而教”项目特聘培训师,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特聘教师,出版《在唐诗中孤独漫步》《率性教书》《中国最美的语文》等专著。]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人大芸窗职教学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6085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