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激情出版 快乐出版——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

2011年03月24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年3月18日

    高尚追求 学术情怀
    ■《中国新闻出版报》:贺社长,首先祝贺您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
    贺耀敏:谢谢。我这次获奖,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人大社的光荣,可以说是对我们社多年来坚持高尚出版追求的一个高度肯定。
    我始终觉得,能在人大社工作,绝对是一件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情。在人大社工作的这9年,也是我与人大社共同成长的9年,从中我收获了很多过去没有的美好东西,感受到了人大社强烈的文化追求、学术情怀和团结奋进的精神。
    人大社是我国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领域的一面旗帜,正是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使在这里工作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感到兴奋,有一种激情出版的情怀。我常讲,激情出版,快乐出版,所以我在燃烧着人大社,人大社也在燃烧着我,我们彼此在燃烧着,因为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会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冲动。

    ■《中国新闻出版报》: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人大社经过56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社的一大品牌。您怎么看待人大社的核心竞争力?
    贺耀敏:作为第一家大学社,人大社这些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出版特色和品牌,它一直督促我们把出版事业做得更用心、更深入、更细致,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理想。
    说到人大社的核心竞争力,我想大体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着50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首先表现在政治追求上。这些年,我们出版了一大批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的优秀图书,所以,有人形象地将人大社称为“红色出版社”。这种出版特色和出版导向体现在出版社工作的各个方面,员工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身严格要求,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二是学术出版的情怀很深。人大社既是为学者出书的地方,同时也云集了一批出版方面的学者,也就是说有一批学者在做书。人大社几代社长都是学有所成的知名学者,他们的学术眼光、学术情怀和政治导向意识都非常浓。员工们也有这个特色,整体学历比较高,硕士和硕士以上的员工达160多人,无形中在出版中就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我们的编辑与学者之间的联系比一般的出版社要多,对学术发展趋势的理解比一般出版社更深,对学术交流的渴望也比较强。人大社每年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达上百次。
    三是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优势明显。这是人大社的立社之本,我们始终保持着多年来形成的在教育领域的这种优势。目前,教材仍然占到60%,覆盖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专业,涉及本科、研究生、职业教育等不同层次和领域。
    四是与大学的良性互动。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人民大学的总体水平是数一数二的,这为人大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作者来源与作品来源。同时,学校对我们出版社的支持也很大,是我们担当人文社会科学出版领军角色的智库与基础。立足人民大学,团结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形成了我们的出版优势和竞争力。
    五是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我们现有员工490人,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很好的团结合作的风气和传统,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人大社工作的9年间,我与很多员工建立了很好的友谊,人大社就像一个大家庭,以人为本、民主办社,已成为了一种习惯,大家对社里的发展、改革、管理,都给予很大关心。可以说,氛围好、工作好、心情好,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社员工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与其他出版社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既是经济学教授,又是出版社社长,您是如何处理好学术与管理关系的?
    贺耀敏:我是做学问出身的,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花了不少心思,做了不少积累,也出了不少成果。我1984年留校作教师,一直到现在,在人大已经学习工作了30年,因此我对人民大学的感情很深,对学校的学术发展、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解也比较深。坦率地讲,在出版社工作,在处理学术研究与管理经营问题上,相得益彰最好,这其实很难,个人的学术研究势必会受到一些影响。
    在学术与管理上,我始终把管理放在第一位,把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放在管理与经营上,这也是社长的职责和人大出版社的要求。虽然个人的学术“牺牲”很大,但我觉得很值,因为我在学术出版中所享受到的快乐,事业发展带来的兴奋,人生追求带来的喜悦,是我个人做学术研究永远得不到的。人大社取得任何一个进步,我都为它感到高兴,因为这其中有我的心血和汗水,也有人大社全体员工共同付出的劳动,这是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社长岗位上,您工作了多年,您觉得您的人格魅力或管理理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贺耀敏:我觉得,一个好的出版社领导,首先要让自己融入到出版社中去,认同出版社的文化、出版社的特色、出版社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试图用你的努力,汇聚大家的智慧,以促进出版社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不太相信个人的魅力能够在出版社得到充分表现,但我相信个人的学术追求一定能在出版社事业发展中展现出来。近年来,人大社的学术出版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与我们社领导班子的学术追求,有很大关系。
    人大社是一个学术追求极强的出版社,也是一个和谐的出版社,而恰恰我也是一个特别和谐的人。我来出版社之后,这两者结合得很好,我们社里遇到重大事情经常会讨论,虽然集体讨论不一定选最好的,但一定是选比较好的,避免选比较差的和错误的,正是这种“次优选择”,决定了我们出版社文化中间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正因如此,一种和谐的、宽容的、积极的氛围很容易在出版社形成。所以我说,是出版社的宽厚吸纳了我,我自己的宽厚也影响了出版社。我常讲一句话,我们是人大社发展中一个阶段的见证人,绝不是我塑造了出版社,而是出版社塑造了我们。或者说,出版社的文化、精神、理念改造了我,我的学术追求、学术理念也影响了出版社。
    另外,我们社这几年“走出去”的工作做得比较好,这与出版社、包括我本人对西方的了解,想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的愿望,有很大关系。我们社不是全国最大的出版社,但我们社的“走出去”工作,始终是全国最好的社之一,我们2008年版权输出排单体出版社第一,这两年排第二。世界对中国有偏见,扭转偏见最好的办法就是文化交流。因此,我们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把有中国内容、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图书介绍到海外,在这方面我们始终努力着。

    ■《中国新闻出版报》:回首走过的9年出版之路,您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贺耀敏:这9年,如果说最深的体会,我觉得,就是人大社就应该成为中国最好的出版社,人大社这一批出版人应该成为最优秀的出版人,人大社应该有挑起促进中国文化复兴重任的责任感,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是我们的追求。
    我们不是不讲经济效益,但不唯经济效益,在图书选题上,我们看重它的导向、看重它的价值。有个别后来证明市场销量很好的图书,但是不符合我们的追求,我们都拒绝了,我们从不后悔。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出版社应该有自己的学术追求、价值追求和文化追求,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我觉得在人大社工作,真的是一种兴奋,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愉悦。我是研究经济学的,我们社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图书云集得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每次翻阅我们社出的这些图书,我都觉得十分地兴奋。
 

    走内涵式道路 谋跨越式发展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后转企改制时代,您如何看待大学社的发展前景?您觉得人大社要有大发展,最大的困惑或压力是什么?
    贺耀敏:我觉得,未来大学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大学社能不能真正实现转企改制,是一个疑问。目前大学社还是在原有体制和环境下生存,不少大学社仍然被当作大学的一个部门看待。转企改制对大学社来说,一定要实现华丽转身,否则,这次出版业大发展的机遇就丧失。我担心大学出版社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面临自主经营权更大、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读者的挑战,而是管理层级扩大了、决策速度放慢了、工作效率下降了、人心不稳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大学社转企改制过程中,如何规范大学社的权利是一个很难处理和很微妙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两边都受害。所以,如何能够真正找到既有利于大学教学科研的发展,有利于教学成果的展示,又有利于大学社快速发展的路子,包括将来的兼并、重组等,还需要下一步作认真思考。
    我个人认为,大学社目前还看不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社目前能做的,是要充分利用这次转企改制机会,真正把自己变成面向市场、责权分明、自主经营的企业,这才是关键所在,但大学社要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能会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人大社与学校的关系比较规范,我们社早在1998年就注册为企业,这次又重新登记为有限公司,所以我们有一套制度化的操作办法,并且我们还将与学校一道,进一步推动建立更加完备的有限公司管理体制,以促进大学社有更大发展。
    目前,我遇到的最大困惑和压力,说到底,就是人大社能不能有一个跨越式发展,这是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比如,我如何应对出版产业竞争格局重组,坚持走内涵式、集团化、多媒体互动、产学研一体的发展道路,如何适应出版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出版存在的那种不可持续的单纯依靠数量的增长模式,如何应对数字出版和教育发展带来的对教学课程立体化的要求,实现传统出版的转型,这些都是很大的难题。我们虽然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规划,但实现规划的过程却很艰难。


    互相燃烧着 累并快乐着
    ■《中国新闻出版报》:3年之前,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话,叫“累并快乐着”,现在您的感受是什么?有变化吗?
    贺耀敏:我现在的工作状态,依然是累并快乐着。我们出版社的人员普遍比较年轻,平均年龄不到34岁,他们年轻而富于朝气,勤奋而敢于开拓,我也沉浸快乐出版、激情出版、创新出版的工作氛围中。对于出版工作,我是干一天,就兴奋一天。我常说,我燃烧着出版社,出版社也燃烧着我,这是一个互相燃烧、互相影响的过程。
    在人大社工作这9年,应该说,大家的工作压力还是很大的。一方面,社会上比较浮躁,出版社又要保持相对清静,这一“动”一“静”是一种冲突;另一方面,既要社会效益又要经济效益,这自然也会让员工们产生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人的情绪产生纠结,实际上很正常,如果多做一点沟通工作,多做一点化解纠结工作,大家的压力就会有所缓解,大家的情绪也就会平静下来。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如何评价人大社的企业文化?您有着怎样的用人观或者团队观?
    贺耀敏: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人大社的企业文化,但我觉得员工们在团结、奋进、务实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文化特色比较突出。员工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社风很正,很多优秀的编辑都与学者们、作者们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用认真工作的态度、周到细致的作风,赢得了所有专家学者们的信任。编辑们做任何事情都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可以称得上是“放心编辑”,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务实精神,深深赢得了学者们乃至学界泰斗的理解、支持和尊重。我们讲的激情出版、快乐出版的工作氛围,也是我们倡导和维系的企业文化,它使出版社永葆活力,基业常青。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我们的企业文化,我认为是我们建社50多年来,几代出版人追求的一种整体出版价值。这种整体价值,是品牌,是服务,是交流。这种整体价值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策划,一流的品质,一流的追求;这种整体价值需要学术的认同,读者的认同,市场的认同;这种整体价值需要引领学术潮流,引领阅读潮流,引领出版潮流,引领生活潮流。正是这种整体价值和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人大社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特别注重民主,强调“民主办社”,强调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更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包括出访人员的安排、职称的评定、干部的任命等等,我们都是通过社务会议、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讨论后决定。近几年来,我们有一大批青年人才充实到了各级管理岗位上,出版社各级领导中,35岁以下人员占到了30%以上,他们是出版社的未来和希望。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社员工的这种团队意识非常浓厚,我们十分强调唯才是举和团队精神。

    关注数字出版 推动出版转型
    ■《中国新闻出版报》:有人说,今后传统图书业务增长遇到了“天花板效应”,您怎么看?如何突破在这方面的增长?
    贺耀敏:我们从自身的发展中已经感到,传统出版确实面临着巨大挑战,我社这几年虽然始终保持了8%的增长,但增长所付出的劳动量太大了,增长潜力越来越薄弱。从国际来看,传统出版市场有所萎缩,新兴出版发展很快,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觉得,从长远来看,大学社也要适时转型。我个人估计,今后传统出版的速度可能会有所放缓,同时传统出版也会有一些变化,比如有可能走向按需出版。而数字出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但问题是,当前其赢利模式、制度平台等问题还没有解决。我觉得,今后出版的多种知识集成,或者说多种形态的数据库、资源库,可能是未来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的一种新趋势,但这又面临一大难题,就是如何解决版权问题,如何解决数字化立体教育的环境问题,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不管怎么说,数字出版还是未来的新的增长极。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对“十二五”期间人大社发展有着什么的规划?最大的亮点有哪些?有着怎样的新期待?
    贺耀敏:今后五年,我们社最大的亮点有这样几个:一是继承优良的出版特色,积极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已经内化到我们的图书策划、出版内容、出版管理和全体员工所追求的出版理念当中了。二是在教材出版方面要有所创新,在立体化出版方面走得更远一些、步子迈得更大一些,争取早日建成教学资源数据库,成为教学服务内容的优秀提供商。三是在数字出版方面要有大的作为,在产品形态多样化、多元化上作一些新的尝试。总之,我希望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人大社这一在业界响当当的品牌,让人大社能够继续引领人文社会科学的出版潮流,继续当好大学社的出版重镇和排头兵。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