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前言)

2012年08月10日

    三十年前,我在《西北杂志》工作,一位警务记者走进我的办公室,给我讲述了他的真实经历。他报道过一桩交通肇事案,中规中矩地写成一篇简讯:一个司机醉酒驾驶撞死了一位年轻的母亲。但是,那位年轻母亲的形象却像鬼魂一样缠绕着他。他无法停止思考:是什么命运非要让她出现在本不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她的突然离世留给家人怎样的哀伤与痛苦?那位肇事司机又是怎样一个人?只是一个千夫所指的醉鬼?还是在这种固定的形象背后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复杂人性?无疑,这背后的故事绝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报纸的B6版,那插于牙齿保险广告之上的两栏尺寸。
    当年我在《俄勒冈报》周日杂志社还是一名新编辑,汤姆•霍尔曼找到我,说要卖给我一个真实的故事。这篇五千字的故事《碰撞轨迹》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有力的内在结构调控着故事的节奏,并制造出一种戏剧性的张力。线人在这个故事里变成了真正的人物,场景代替了话题。故事的叙述力求谨言慎行,但它揭示事实真相的力度却超过任何一篇普通的新闻报道。
    我和汤姆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新闻报道,读者们也觉得新鲜,反响热烈。他们打电话或写信告诉我们,这个故事真是太有意思了,让人为之着迷,为之感动,为之思考,他们想读到更多这样的故事。
   自那以后,我对叙事性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延续了一生。
时机很重要。我们在对真实故事的叙述方法进行创作实验时,正好赶上读者对现实题材的故事兴趣高涨。约翰•麦克菲的《走进郊外》和特雷西•基德尔的《新机器的灵魂》等长篇非虚构故事报道经常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有名。托尼•卢卡斯的《共同点》对波士顿的强制性种族融合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并荣获普利策奖。与此同时,虚构文学在美国读者心中的地位日趋下降。根据《大西洋杂志》的报道,在1982—2004年间,在美国阅读小说、戏剧和诗歌的读者人数比例下降了10个百分点,跌至历史的最低点47%,而非虚构文学的读者群却在不断扩大。
    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在书本上。在之后的几年内,美国各大报纸杂志中非虚构故事的数量大幅激增,叙事作品陆续出现在广播节目中,纪录片在电影世界重掀热潮。直到互联网改变了非虚构故事作家的工作方式,最终将这种文学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在《西北杂志》工作的那几年,我们赶上了非虚构文学的发展浪潮。我们运用这个文学形式探索不同的话题,从伐木业到心脏移植,甚至包括基因工程。杂志的读者人数不断增加,从而一跃成为众多周日杂志中的佼佼者。后来我被聘为《俄勒冈报》的写作指导,我利用在大学当全职教授的十二年中所掌握的全部技能,将叙事技巧传授给报社的其他作家和编辑们。
    《俄勒冈报》的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俄勒冈报》刊载的故事赢得了全国故事大奖,涉及宗教、商业、音乐、犯罪、体育等诸多领域。我和里奇•里德共同撰写的国际商业故事荣获普利策释义性新闻奖;和汤姆• 霍尔曼再次合作的故事荣获普利策特写报道奖;与米歇尔•罗伯茨联手写作的新闻荣获普利策突发事件报道奖。里奇•里德和一位曾与我共事多年的作家朱莉•沙利文,加入了阿曼达•贝内特的团队,这个团队于2001年摘得普利策金奖,那可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在当上主编后,我依然从事着写作指导的工作。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不少心得,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写作大会,与会人员包括报刊编辑、调查记者、新闻学教授、美食作家、旅游作家、鉴酒作家、园林作家,等等。我为《编辑与发行人》杂志开设专栏,还创办了一份在全国发行的每月教学简报。我仍然不时地教授一些大学写作课程,我的教学重心逐年转向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对读者来说,这些真实故事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每一次演讲、每一次培训、每一次授课之后,我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我最宝贵的学习经历就是与多位作家一起工作,撰写了上百篇文章。为出版机构工作,头上总是悬着交稿的最后期限,正是这种高压下的工作让我受益匪浅,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实战经验,夯实了写作功底,这是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无法教给我的东西。如今我到了退休的年纪,是时候把我觉得最有用的东西传授给他人了。
    于是就有了现在你手上这本《故事技巧》。
    我希望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实用的书。书中有很多我与其他作家合作的例子,提到他们不是为了批评指责,而是给予他们帮助,帮助他们在事件报道、场景选择、人物描写时进行抉择取舍。
    那些作家也想知道自己选择的余地到底有多大。我们在大学课堂上学习过的经典小说能教给我们的叙事技巧十分有限。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叙事技巧书籍通常只侧重某一类非虚构文学形式,你找不到对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形式的全面介绍。本书努力将已有的、全部非虚构文学形式呈现在你面前,你尽可按需选择。书中所介绍的非虚构文学形式,我们在《俄勒冈报》都曾使用过,包括释义性叙事、小品文和杂志中针对个人或专题的叙事短文。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叙事作家,掌握多种多样的叙事方式是关键。另外还需要学习叙事理论,以避免错误使用不当的叙事形式。虽然我也十分推崇经典的叙事技法,但是经验告诉我,大部分的话题适合用简单的报告方式写作,这样读者才能一下就明白你要说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体育记者在比赛报道的开头就告之结果的原因。同样,如果你的邻居们亟待知道附近的学校会不会关闭,他们没有耐心听你长篇累牍地报道学校董事会如何召开会议。
    为了突出本书的实用性,书中所有的例子均来自于已登载的作品,其中不少故事都是我参与撰写的。本书引用的每篇作品都在参考书目中标注了出来,而尚未发表的材料和需要解释的引文则按章节列入书后的注释之中。
    此外,本书还引入了编辑的视角。许多介绍叙事技巧的书籍都忽略了编辑们,只有在一些写作培训项目中才会提到编辑们在叙事性非虚构作品形成中的作用。但是,我发现只有当作家和编辑强强联合,相互激发,故事叙述的能力才能充分展现,作品才能终获成功。例如,纳威•格林与《圣彼得堡时代报》,简•温博与《亚特兰大宪政报》,斯图尔特•沃纳和《克利夫兰老实人报》。编辑们在推动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发展的旅程中功不可没。哈罗德•罗斯和威廉姆•肖恩合力为《纽约客》建立了非虚构故事的写作传统;哈罗德•海斯在他为《时尚先生》工作期间,为当代非虚构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理查德•普里斯顿在《炎热地带》的序言中感谢他的责任编辑蓝登书屋的莎伦•德兰诺,是她让理查德认识到故事的结构将在一篇长篇小说中发挥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长达25年的非虚构故事写作生涯中,我还有一个发现,那就是成功的大众故事写作,既不需要作者才华横溢,也不需要笔法老练。如果你有兴趣讲述真实的生活故事,那么,就不要被缺乏经验而吓倒。我经常发现一些作家,他们毫无叙事经验,却掌握了叙事的核心原则,找到了合理的故事框架,并创作出感动读者的精彩故事。有些作家第一次尝试写作真实故事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俄勒冈报》的古典音乐评论家大卫•斯特布勒,曾对一位音乐神童进行过系列报道,虽然这是他第一次从事叙事报道创作,却成功闯入了普利策奖的最后角逐。还有里奇•里德,他的第一篇叙事报道就斩获了普利策奖。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很多作家和我一样,都是在报纸新闻编辑室里成长并成熟起来的。但是,今天的新闻报业正在转型中苦苦挣扎,面临读者群不断细分和新闻媒介传播电子化等诸多挑战。可以想见,下一代非虚构故事作家将会走一条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路。在其他媒体中从事叙事写作的作家为了争取读者不得不另辟新径。整个媒体市场动荡不定,年轻的故事作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们将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创作环境,在数字化时代有效利用印刷、声音、影像这三种手段。但是,无论使用何种科技手段来传达信息,最终的成功者是那些永远铭记亘古普世真理的人。《故事技巧》就是要提请你记住这些真理。
    如今,想通过在新闻编辑室摸爬滚打来学习非虚构故事的作家已越来越少,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还有很多途径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份职业理想。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而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则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特雷西•基德尔就曾在哈佛大学和艾奥瓦州作家讲习班学习创意写作。泰德• 康诺弗在阿默斯特学院专修人类学,通过民族志了解了非虚构故事的写作。威廉姆•兰格危斯特在成为美国最出色的杂志作家之前,是一名专业飞行员。因此,要想写出精彩的叙事性非虚构作品,唯一需要的就是掌握这门技能的决心。
    考虑到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在今天的广泛应用,本书使用的很多例子来源于报纸以外的资源。当然我也从报纸中引用了相当多的例子,因为作为写作指导和编辑,我直接参与了这些作品的创作。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写出自己的深刻体验,并与读者分享我所积累的实战经验。一篇精彩的故事是作家和编辑从特定的现实抽离并组装起来的,他们不仅需要懂得故事创作的抽象原则,而且还要明白如何灵活运用它们。我相信,学习叙事写作的作家要想取得进步,最好的方法就是向那些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前辈学习。
    最后,我认为故事的来源并不重要。当我们学习案例的时候,故事发生的地点远不及故事的叙述重要。一位技能娴熟、充满激情的故事叙述者,无论通过何种媒体,都能向读者展现他卓越的写作能力。故事叙述理论所适用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大众媒体。泰德• 康诺弗的例子说明民族志和非虚构叙事文学都将沉浸式报道作为核心写作技巧;律师在学习了叙事方法后,可以在法庭上利用叙事的魅力来说服陪审团;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运用故事叙述更加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希望这本书的见解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叙事领域。
    故事叙述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运用,原因就在于它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故事通过展示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让我们看清了这个令人困惑的世界;通过看他人如何克服困难,我们学会了如何生存;故事还向我们揭示了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的真理。
    最后,所有精彩的故事都具备相同的特质,那就是对故事本身的热爱。如果你和我有着同样的热爱,那就请分享我的毕生所学吧。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