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西安晚报》:黄河湿地的前世今生

2014年01月07日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樊志远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被“锁”起来的湿地。保护区就在黄河入海处、新老黄河入海口的两侧,为保护湿地,工作人员修建了一条穿越保护区核心的土路,在湿地的入口和出口各设一道木门,两把铁锁——“自然”,就这样被“珍藏”起来,而“人”,这一由自然而来的物种,却因为这两道门、两把锁,与自然隔膜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正反映了中国湿地保护、乃至中国环境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不过60余年,一半的天然湿地已经被我们侵占、进而消失,“自然”的状态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成为“奢侈品”。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成立于1992年,面积大约1530平方公里,保护区位于河海交汇处,湿地受到海水与河水的交互影响、盐碱度极高、泥沼遍布。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温带最广阔的湿地,也是中国最年轻的湿地——只有150余年的历史。

 

  公元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大规模决口,结束了从淮河入东海的历史,改道为由山东利津入渤海。泛滥后的黄河在兰阳至张秋的几百里范围内,南北迁徙摆动达二十余年,大量泥沙随河水漫流,所及之处广泛地淤积,直至1883年左右,清政府才在黄河入海处修起了大堤,黄河的新河道初步形成——这也是如今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貌形成的过程。

 

  不到黄河三角洲,不会知道湿地的清晨到底有多美——11月初的保护区内,秋风瑟瑟,啁啾的鸟鸣充满湿地每一个角落,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群鸟低低地掩过银白的芦荻,飞向墨蓝色的天际。

 

  我们与自然隔离的时间太久,以至于我们已经习惯了钢筋水泥、习惯了高楼林立,但却恰恰忘记了,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各大文明,正是从这样看似贫瘠、潮湿的土地上冉冉升起,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与这些潮湿的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万幸的是,黄河三角洲湿地为我们提供了文明诞生、发展的标本——这块年轻的湿地正在发生的事,在黄河文明初兴时就已出现,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曾经怎样依赖着黄河的赐予……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在黄河入海的地方,地势趋于平缓,加之河水受到海潮的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据统计,黄河每天可以淤出一个足球场的面积。黄河三角洲湿地年均造陆32.4平方公里。仅仅在改道的150多年间,黄河泥沙已经在三角洲地区,淤积出约5400平方公里的平原,占如今东营市面积的60%以上——也就是说,东营市60%以上的土地来自于黄河泥沙的淤积——黄河文明也正是在黄河不断泛滥、淤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所编《人民黄河》的统计,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而现实的存在往往是“自然”千挑万选的结果,黄河的泛滥看似危害极大,却也隐藏着极为有利的一面——正是由于黄河的泛滥、改道,为人们淤积出一片片可以被简陋的农具耕种的土地,才使得黄河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含沙量大,是黄河不断泛滥、改道的原因之一,每年大约有16亿吨泥沙随河而下,其中四分之一淤积在下游河道,剩下10亿多吨基本流入大海,如果将黄河一年的泥沙量堆成高、宽各1米多的土堤,其长度将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黄河的泥沙,来自于黄土高原。距今约300万年前,刮向中国内陆地区的印度洋暖湿气流被不断抬升的青藏高原所阻挡,而由蒙古高原过来的高压气流却在不断增强。干燥寒冷的西北气流,由西北向东南运动。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沙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支离破碎,直至形成粉末。随着西北气流的运动,亚洲干旱内陆的岩屑便被挟带着向东南飘洒。其中粗粒的岩屑重量较大,飘洒的距离较近,纷纷掉落在戈壁东南的外围地区,形成沙漠、沙地;细粒的岩屑重量较小,飘洒的距离较远,便降落在沙地的东南地区,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六省区,这史无前例的空运历经数百万年,终于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面积63万多平方公里的黄河地带——黄土高原。

 

  黄土的飘移到现在为止也在进行, 年复一年的西风将细碎的尘土从亚洲大陆腹地的蒙古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向东南搬运。黄土中含有不少氮、磷、钾和其它微量元素, 比较肥沃, 黄土层深厚又便于蓄水, 很适于农作物生长。而黄河所流经的正是这片土地。

 

  早在150万年前,黄河尚未形成现在的统一大河,那时候的黄河属于断断续续的内陆河,后来湖泊之间因为地壳变动互相连通、袭夺,水量逐渐集中,开始在西部高原形成下泻的趋势。专家推测,黄河形成现在形式的统一大河,距今仅有1万年左右的历史,从那时起,黄土高原的黄土被河水裹挟而东,人类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从丘陵高地迁往平原居住。

 

  现在的华北平原是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由黄河及其支流不断泛滥淤积而成。可以想象,在五千年以前,这些低地平原还是一片湖泊或沼泽,在黄河的盛水季节仍然是黄河的漫流冲积区,因而不适于人类居住。随着淤积的不断进行,原来湖沼中的高地逐渐露出水面,变成只在发生特大洪水才会被淹没的河洲。这些河洲无疑是极好的耕地,但要开发这些地区,必定会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正是在四千多年前,当华夏文化的先民们试图开发这些肥沃但易受洪水危害的低地时,人们形成了深刻的洪水记忆。

 

  数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便开始追随黄河的新淤土地进行开垦,这也是黄河流域人类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