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渝川
古有“二十四孝”,今有“二十四孝父母”——这种说法指的是,部分“独一代”成为父母后,对作为“独二代”的孩子呵护备至,为孩子创造可能情况下最好的生活环境,对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都尽力给予满足,较少甚至根本不让孩子做简单家务,更不要提让孩子参与其他实践和锻炼。正是因为担心孩子遇到危险、无法处理问题、遭受委屈,“独一代”父母还倾向于帮孩子“搞掂”问题,宁可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有甚者,无条件、无底线的迁就孩子的坏脾气。
“二十四孝父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更让人担忧的是,扭曲了孩子对生活、金钱、物质享受的态度。曾在多家国际顶级金融机构驻香港的分支机构任职,现任中银国际证券股票衍生产品执行董事的雷裕武,近年来一直专注探讨建立儿童金钱观以及家庭理财等课题,在香港多家媒体撰写这类主题的专栏,并到学校、教会、社区服务中心主持理财讲座。雷裕武认为,“独二代”出现的金钱观问题,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缺乏金钱管理的能力,对金钱毫无概念,更不可能形成节俭意识;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物质享受、消费需要在攀比中节节抬升;缺乏危机处理的概念,一些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除了求助父母和花钱解决,没有自己承担和想办法解决的意识。
“二十四孝父母”的形成,与很多“独一代”本人就在温室中长大有关。并且,当下这个时代物质丰裕,成年人面临的繁忙程度和压力指数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点。“独一代”成为父母后,已经很难做到像自己的父辈那样专注孩子的养育和成长,很多人尽可能选择花钱,将照料、教育孩子的责任交给社会机构。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将年龄很小的孩子送入寄宿学校,周末才接回(还有人周末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独一代”们当然是爱孩子的,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愧疚,就用更丰厚的物质享受来补偿孩子。
雷裕武将他在香港多家媒体上的儿童金钱观专栏,汇集为《再富,也不可富孩子》一书,去年年底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到内地出版。这本书的书名,引自世界首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原话,对在香港和内地都趋于普遍化的儿童金钱观偏差问题提出了警示。书作者特意指出,尽管近年来香港和内地的许多家长都意识到孩子接受理财教育的重要性,但如果不能先行让孩子正确看待金钱和物质享受问题,理财教育就起不到应有作用。道理很简单,如果孩子连最基本的节俭意识和自控能力都没有,储蓄对他们(她们)来说简直就是个奢侈品。
如果父母对孩子金钱观偏差问题,包括缺乏金钱管理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危机处理的概念都重视不足,当孩子成长后则很难纠正其习惯、认识和行为。厘清这方面的道理并不难,那么,究竟该如何让孩子养成科学的金钱观,使之提高金钱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具备危机处理概念呢?本书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首先,父母要与孩子共立这方面的规则,以父母带头自律示范。实践这项建议,对于已经习惯频繁通过网络购物的“独一代”当然会很有难度,需要其先行纠正过度消费、负债消费的习惯。孩子稍大一点后,可以由父母与孩子共订消费理财底线。第二,要让孩子了解家庭收支情况,作为见证者参与家庭理财。第三,要让孩子分辨“需要”与“想要”、“价格”与“价值”等概念的区别,有意识培养、强化其延迟满足能力。第四,让孩子从存钱罐开始,形成储蓄习惯,鼓励其对掌握的零花钱建立花费预算和记账制度。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商品价格与质量,为孩子讲解广告宣传、降价清仓、会员制优惠等商家活动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