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图书馆报》访谈杨献平:作品是一种致敬方式

2014年06月25日

 

来源:《图书馆报》

作者:记者鲁楠

 

杨献平,河北沙河人,1970年代生,现居成都,文学期刊编辑。已出版著作有《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丝绸之路》、《匈奴帝国》、《沙漠之书》等十多部。主编“散文中国书系”二十二卷,“原生态散文丛书”十卷。作品多次获散文奖项。在其新作《生死故乡》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之际,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的新作《生死故乡》,想通过这部作品为读者传递什么?

杨献平:乡村日渐溃败,渐成“遗迹”。不仅仅是村庄的存在方式,还有乡村人群所传承的农耕文明。我将这一类似“断代”的“剧变”称之为“掘根运动”。由此,这本《生死故乡》可以看作是我向故乡,即南太行山区乡村及其人群的一种致敬方式。对于消失已是必然的乡村传统,仅仅以“故乡正在沦陷”、“(进城后)以心灵回望”等诗意表达已不足以显示这一“创伤”之痛,“篡改”之烈。《生死故乡》即是以多个生存方式不同,人生境遇迥异的农民为考察对象,一方面请“具体的卑贱者”在当下时代得以“抛头露面”,另一方面通过个人行迹,记录正在消失的乡村传统文化,并以“个别乡村人”的现实命运隐喻我们时代的某种残酷和荒谬。

 

记者: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是什么?与您之前的作品相比,风格有哪些转变?

杨献平:很多人无暇也无心了解当下的乡村现状;也更不会知道,当下的中国乡村正在成为“废墟”和“遗迹”。《生死故乡》是想将21世纪的“中国乡村”以文字的方式,拿到同样精神荒芜的城市“当代生存者”面前。不是研判,是告知;不是展示乡村之鄙陋,是敦请更多人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乡村及其人群的种种现状。《生死故乡》是我在散文写作上放弃某些所谓的“实验”、“探索”之后的质朴回归。最大限度地贴近人和时代现场,为当代某一类群的人留下生存画像和精神证言。我觉得这很有意思。

 

记者:请回忆一下自己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

杨献平:大抵始于写情诗。还帮人写过许多情书。到部队后,觉得人总是要做一些专属于自己的事情。我愚笨,(退伍)不会经商,也没家底和“荫蔽”。也觉得所有的“官”都是别人给的,乐意给就得做,要拿走也更容易。世上最长久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和所做的某些事情让时间有所“收容”,哪怕毫厘。尽管,我知道自己做不到。明知做不到却要勉强为之,虽然很悲壮,但未尝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记者:你的作品多以散文为主,为什么对这题材如此偏爱?

杨献平:诗歌和小说才是真正的文学。我以前写诗,也在军内和甘肃省内小有名气。后来觉得诗歌有局限,即诗歌文体本身那种“狭窄”“逼仄”。另外,经过一番自我审视,自认诗歌写不过其他优秀者,“换个姿势”说不定还有“生机”。散文我最用力,但散文却不是我最想要的。我的性格是,做一件事必须做到极致,实在无法突破了,再去试试别的。

 

记者:您对当前的散文总体印象如何?

杨献平:没有特别好的,也没有尤其坏的。我个人警惕散文的四种倾向,历史和消闲文化、止于抒情(语言)和疼感十足、所谓旅行和心灵鸡汤、自我(向内)强调过甚和严重“分裂”、“异化”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绝不跟着任何人和任何潮流跑。散文不是因为门槛太低,是因为容纳更多。散文广阔,也没讲究,尽可发挥。但散文绝不可能无根而生,大地原生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应是其必备要素。

 

记者:您的阅读生活如何?阅读经历对您的写作生涯产生哪些影响?

杨献平:买书至今我最喜欢的一件事。睡前阅读也是多年的习惯。十多年前喜欢看各类文学期刊,现在则喜好读社科类著作,西方占多数。还有小说和诗歌。力图掌握和了解更多的思潮和文学的基本现状,不断加深和催化自己的认知“维度”与“厚度”。读书对我的影响有二,不断自我“校正”,任何人都是不全面的,也都有浅薄之处,读书是努力使得自己全面、纵深起来的唯一有效方式。自我比照。自己做得究竟如何,做到哪份上了?通过阅读大师、思想家和同道的著作,会立刻清晰起来,起码有自知之明,并以此来做一些超越的努力。

 

记者:您未来创作的方向是什么?

杨献平:关于南太行故乡,我断续写了3本书,总计60万字左右。《生死故乡》只是其中一本。对一个初到中年的人来说,人生黄金期满打满算还有十五年的时间。此前,我写了5年的诗(尽管现在偶尔还写)。写了13年散文。今后,我想试试中短篇和长篇小说。都必须用心。一个写作的人,没有一部尽己所能的长篇小说,显然是不完美的,也是不甘心的。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