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中国新闻出版报》:“一介书生”60年的哲学春秋

2014年07月08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范燕莹

 

  “我想继续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作为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619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的“新世纪中国哲学转型——《汤一介集》新书发布会暨学术座谈会”上,87岁高龄的汤一介先生这样表达自己对哲学工作一生的热爱和坚守。仅一周后,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总编纂的《儒藏》工程,经过海内外近500位专家学者10余年的共同努力,“精华编”百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于627日正式在京发布。《汤一介集》与《儒藏》工程,一个全面展现了汤一介的思想轨迹与学术贡献,一个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产生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

 

 

汤一介,1927216日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汤一介集》

 

回顾学术心路历程

 

  汤一介,1927年出生于天津的书香门第。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进士;父亲汤用彤,为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父亲希望他成为有学问的读书人,因而取“一介书生”之“一介”为名。1951年,汤一介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一直在北大任教。汤一介先生自称为一名哲学工作者,自然哲学成为他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我这一生可以说是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的。”

 

  此次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汤一介集》,为汤一介先生的首部文集,共10卷本,300多万字,收录了汤一介60多年学术生涯的主要专著、论文、随笔、访谈等,涉及魏晋玄学、佛教、道教、儒学、中西文化比较等多个方面。丛书全面展现了汤一介的思想轨迹与学术贡献,也从侧面折射出我国现代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儒、道、释三家学说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严格地说,我是上世纪80年代才走上学术研究的正轨。”汤一介先生在《汤一介集》的序言中如此表示。此次出版的《汤一介集》,除第一卷《哲学家与哲学工作者》外,其余各卷正是他上世纪80年代后的学术思考和生活记录,在《汤一介集》新书发布会上,他简短地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心路历程。在不同时期,他思考着不同的哲学问题,80年代,他比较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真善美,所谓“真”就是天人合一,所谓“善”就是知行合一,所谓“美”就是情景合一,二是中国哲学的框架问题;90年代,受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启发,汤一介开始思考“文明的冲突”的对应面——文明的共存。“如果文明不能共存,那么世界就称为一个混乱的世界,就称为一个你争我夺的世界,所以我们怎么看世界,就是要看是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共存。”汤一介如是说。自90年代末开始,他考虑创建中国自己的阐释体系。在他看来,当前对经典的解释,无论哲学、宗教、艺术等,都是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而面对中国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料,以及解释经典的经验、方法与理论,他在思考创造中国的解释学。“在学术上,汤一介先生的成就很多,他站在学术前沿,与世界哲学同步而行,在了解西方哲学的前提下,回到中国哲学,发掘内在本质和现实价值。在这方面汤先生作出了很大贡献,成为青年学者的典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蒙培元如此评价。

 

愿为《儒藏》竭尽全力

 

  汤一介不仅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还肩负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历史使命感,那就是恪守中国文化的精神家园,进行各项文化事业的开拓。他于上世纪80年代参与创办中国文化书院,为传播和研究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晚年则潜心主持《儒藏》的编纂和研究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说:“汤先生关注中国现代哲学文化建设的传统资源,关注传统复兴的事件背景,这既是他对学术的承担,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儒、道、释历来三分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佛藏》《道藏》,却没有《儒藏》。早在1989年,汤一介就提出过编纂《儒藏》的设想,在他心目中,编纂《儒藏》是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这个伟大的工程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但由于各种原因,《儒藏》的编纂计划一直搁浅,直到2002年,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汤一介向北京大学正式提出编纂《儒藏》的设想,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这一重大学术文化项目立项。汤一介欣然受命,成为《儒藏》工程首席专家、总编纂,这一年,他已是76岁高龄。当时中国学术界称赞他说:“汤一介先生不以颐养天年为乐,更不以金钱、名誉、地位等为求,而是汲汲皇皇地为中华文化的千秋大业和中华文明的传诸永世而恪尽一介书生之力。”

 

  据了解,由于卷帙浩繁,为求时效,《儒藏》的编纂分两大步骤:先选取历史上较有代表性或影响较大的典籍编为“精华编”,然后再扩展为全本《儒藏》。《儒藏》“精华编”共339册,现已出版100册,剩下的将于2017年全部出齐。《儒藏》全本将进一步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3000余种,约10亿字,计划于2025年完成,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

 

  今年5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曾来到北大人文学苑,在汤一介的研究室里同他促膝交谈,向他了解《儒藏》的编纂情况,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儒藏》“精华编”百册新书发布会上,汤一介言语简单但态度坚决地表达他对《儒藏》编纂工作的义无反顾:“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只要我活着一天,就愿意为这个工程来尽我的力。”

 

大家风范令人敬重

 

  作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汤一介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提出了若干重大的哲学问题,高瞻远瞩地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面对诸多的学术荣誉,汤一介先生的回应极其简单而耐人寻味:“学问是无止境的,只希望一点一点地做,以求心安理得而已。”一向谦和平静、儒雅从容的他,拒绝学界给予他的“哲学家”称号,只是将自己定位为“哲学问题的思考者”或者“哲学学科的爱好者”而已。

 

  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因工作和个人原因,和汤一介有一定的接触,印象中,汤先生在谈笑之间给人的平易、智慧和大家风范,让她感到非常可敬可亲。在她眼中,汤一介对人生、学术,对他的家世,他的心路历程,在各个场合的表达,都十分坦诚,没有一点派头和装点,让她觉得这种自然、真实和坦荡,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我觉得汤先生本人就是一部大书,这部书厚重、仁爱、真诚、严谨、平和,他的人和文浑然一体,可能这就是他所推崇的‘知行合一’的理念,汤先生这样的思考者,不仅值得我们崇敬,也使我们心向往之。我从来没有听过一次他高声激烈地讲话,但他的为人和为学,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和气场,汤先生令人敬重的品格,一直流淌在平静而执著的坚守当中。”蒙培元则评价道:“在为人上,应该说继承和发扬了汤用彤老先生的家风,以及儒家的人格风范,所以有一种丰厚人格的气象和道义担当的情怀,这个是自然形成的,是做不出来的。”

 

学术伉俪成为佳话

 

  白天,汤一介或者写学术论文,或者构思一本打算写的著作,或者为讲课写一份必要的提纲,或者参加某个会议,或者接待采访,或者处理一些杂事,空闲的时间是很难有的。但当他忙碌了一天,每天晚上他常常喜欢放松一下听听音乐。

 

  生活中,汤一介的挚爱伴侣乐黛云,为我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者,两人从学生时代相恋,携手走过60多年的人生风雨,这对学术伉俪情深一直是中国学术界流传的佳话。1948年,乐黛云从贵州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此期间与哲学系学生汤一介相爱,并于1952年结婚。回忆当年两人在相互信任、相互关怀、相互扶持走过的艰难岁月时,乐黛云说,“我在乡下劳动改造,他每个礼拜都要写一封信。为给我写信的事,他曾受过严厉批评,因为他在信封上总写着‘乐黛云同志’。”在《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汤一介 乐黛云随笔》一书中,汤一介就这样描述两人的相依相伴:“在北京大学燕园,人们常常看到,黄昏时分,有两位老人绕着未名湖漫步同行。他们绕着这个‘有名’的湖不知有多少圈了。还会再绕着同行,也许十年,也许更长的时间。”

 

  另外,在此书中呈现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及相互的包容,读来也非常有趣。“他们中的一个正在为顺利开展的《儒藏》编纂工作不必要地忧心忡忡;另一个却对屡经催逼,仍不能按期交出《比较文学一百年》书稿而‘处之泰然’。这出自他们不同的性格,但他们就是这样同行了半个世纪,这是他们的过去,他们的现在,也是他们的未来。”

 

  对于两人在学术生活中的相互扶持与帮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贺耀敏如此形容:“汤一介先生是中国学术博大精深、沉稳深邃的象征,而乐黛云先生则是中国学术开阔灵动、关照心灵的代表。一个外表平静,一个外表奔放,但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两位对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的那种高度关注和殷切之心,我们这些学界后辈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深深地为两位大家的艰苦朴素精神所感动,他们之间美好的故事也被中国学术界美誉为‘最令人羡慕的学术伉俪’。”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