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北京青年报》:我坚信理想读者的存在

2014年07月11日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侯磊

 

  关于批评家的文章很不好评论,人家已经是在评论文学了,你再去评论人家的评论,有些多此一举。但面对李敬泽先生的《致理想读者》时,还是忍不住想写上几句。因为文学是需要一代代被解读的,一部作品被读者和批评家读完,才算是整个文学活动的完成。好的作品是不断被解读,被阐释出来的,所以社会才需要理想读者。我坚信理想读者的存在。

 

  书中的文章被分为“脉络、视角、勘探、影响、理想”五个部分,有按照年份对当年文学作品的综述,有对文学现象的剖析,有对重点作家作品的评介,有对青年作家作品的研讨,以及一些各种媒体的访谈。从中能看出作者对于文学的思想和主张,站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上。刘震云说过,写小说比的就是见识。作家的见识越高,作品才可能水平越高。而批评家要比作家的见识还高。

 

  这个见识,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以及多年对文学的观察与热爱上的。李敬泽认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家已经走出了八十年代的樊笼,创造出独具个性化的作品。在前几年的访谈中,他提到了徐则臣、田耳、鲁敏等青年作家,这几年他们都出了优秀的长篇,徐则臣写了《耶路撒冷》,田耳写了《天体悬浮》,鲁敏写了《六人晚餐》。由此想象,当今热议的80后初出茅庐的作者,若要走向成熟,大约再过个十年八年,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才能写出划时代的,只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作品。而文学的大众化和民粹化,仍旧是未来的趋势。现如今通俗文学方兴未艾,手机阅读已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从一页页的翻书变成了一下下的触屏指划,这使得网络文学的创作也在改变,要让读者一眼就能扫过满屏幕的字,那文字中的信息该被稀释到什么程度?这是当今作者和批评者们都在思考的问题。

 

  从李敬泽的文章中,能看出他对于中国文学梳理出的一条隐形的脉络。这条脉络是从《诗经》、《楚辞》、《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到魏晋文章、杜甫《太平广记》、《红楼梦》、鲁迅等一路沿袭下来的。沿着这条脉络可以看出,尽管文学作品不能排除一定的娱乐性和技术性(也有很多人都认为写作是个技术活),而作者所欣赏的,是当下带有生命激情的血写的文字,而不是成熟的模式操作。宁可作品有一定的缺陷,也不要那种知道读者在哪里哭,哪里笑的油滑。

 

  再有的,是书中所表现出的关于批评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对文学的发展和未来是有信心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学都是在发展中的,也并不是历史上每一年,每十年,都必须有传世的作品诞生。我们当下的一些文学现象,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问题,包括文学的边缘与通俗,作品的先锋与创新,作家的走红与湮没,体制内外的转化,都只不过是从前发生过的事罢了,没什么新鲜的。陶渊明在苏轼以前也没什么名气,明朝中后期也曾是通俗小说泛滥,因此韩寒、郭敬明的成功,电子阅读的通行,类型文学的此起彼伏,不能说是件不好的事。总之,只要是好书,不论它被埋没多久,都会有理想中的读者在等着它。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