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09年10月新书快递19---《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2009年10月21日

点击下载

书    名: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书    号:978-7-300-11147-6
著 译 者:郑振满
策划编辑:谭徐锋  
责任编辑:左振坤 李红
出版时间:2009.09
定    价:36.00元 
开    本:16开      
页  数:287页


◆编辑推荐
  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经典作品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领军人物的代表作,被译为英文在美国出版
  观点鲜明,提出许多创造性的独到见解。
◆评论
刘志伟:
郑振满的这一著作,在中国家族制度史的研究领域,是建立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探索,表现了中国大陆学者从自己的史学传统中走出一条新的路子的努力。任何希望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制度作更深入研究的学者,都可以从郑振满的这一研究中得到许多启发。
                                                                  香港《中国文化》书评,1993年第二期
陈春声:
有志于考察中国家族史和民间基层社会的研究生们,可以把阅读这部必读之作并理解作者的思路,作为对自己智力、悟性和毅力(甚至体力)的一次综合考验。不过,掩卷之余,自会觉得获益良深。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书评,1993年第四期
王铭铭:
郑著采用了两个互补的参照系,即历史过程与结构功能的关系和政治制度与基层社会的关系,巧妙地结合了历史学与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的不同着力点……已经形成独特的解释体系。
                                                                  《史学理论研究》书评,1995年第一期
邓尔麟(Jerry  Dennerling)
无论人们对郑提出的新的分析概念和历史特征有何看法,每一个研究明清社会史的学者都不可忽视这本杰出的著作,这对他们的教学和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
                                                      美国《亚洲研究学报》书评,62卷第2号,2003年5月
◆作者简介
  郑振满,福建仙游人,1955年生。198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8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历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客座教授。曾应邀访问麦吉尔大学、密苏里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国际名校。著有《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福建宗教碑铭汇编》、《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等。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国传统家族组织的动态理论模型。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家族主义”倾向。
  再版后记
  本书脱稿于1989年,初版于1992年,一晃已过了近20年。此次再版,只是修正了某些明显的错误,并未作全面的修改和补充,只能说是旧作重印,照理不必有再版后记。但由于本书收录了几篇相关文字,出版社要我略作说明,因而顺便谈点感想,以为后记。
 1995—1996年间,由于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资助,我到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历史系访问。当时在该系任教的魏达维博士建议,把拙著翻译为英文出版,得到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系丁荷生教授的大力支持。旋因魏君身体欠佳,由宋怡明博士承担翻译工作。译稿完成之后,宋君担心拙著偏重于实证,难以为美国学界所理解和接受,专门写了长篇译者序,介绍家族研究的学术史背景和拙著的学术价值。2001年,拙著英文版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颇得读者好评。宋君毕业于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为科大卫教授的高足,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研究明清时期的宗族与地方社会。因此,英译者序对学术史的评述及其对拙著的解读,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并非泛论之作。承蒙宋君同意,在此次再版时收入英译者序,并请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李仁渊先生翻译为中文,谨此一并致谢! 
  本书收录的《文化、历史与国家》一文,原是应人类学者王铭铭教授之约,为他主编的某学术刊物制作的访谈录。旋因人事变故,此文未能依约发表,几经辗转流传,于2006年刊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辑。王君早年就学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多年来试图推动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他曾为拙著写过书评,指出我的家族研究“侧重社会组织实体的历史形成过程,而未涉及家族制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这一层面”。因此,我在访谈录中较多地谈论对文化和宏观历史过程的看法,希望对拙著的学术视野有所拓展,同时也算是对王君的一种回应。访谈录的作者黄向春博士,虽然是我的学生,但却是人类学科班出身,他的理论思辨能力帮我理清了思路,在此谨表谢意!
  收录于本书的《莆田平原的宗族与宗教》一文,原是提交给“区域再结构与文化再创造”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后发表于《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四卷第一期。自拙著初版之后,我已多年未致力于家族研究,所论多为民间信仰与仪式组织。有的朋友甚至说,看我的书会“上当”,因为他们到福建看的都是地方神庙,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家族祠堂。我认为,到任何一个地方,只看到庙或祠堂都是不够的,因为宗族和宗教是民间社会的两种基本组织形式。问题在于,为什么有时宗族特别发达,有时则宗教特别盛行?我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利用莆田地区的历代碑铭资料,考察民间宗族与宗教组织发展的不同历史条件。我希望,读者诸君在阅读拙著之余,也会同时关注民间宗教,以免再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前几天谭徐锋兄告知,有些年轻朋友觉得拙著晦涩难懂,希望我能多作解释。其实,这是老问题了,也可以说是我的一大心病。陈春声兄在书评中曾经半调侃式地指出,研究生们可以把阅读拙著“作为对自己智力、悟性和毅力(甚至体力)的一次综合考验”。他认为,拙著晦涩难懂的原因是“过于追求类型的明确和体系的完美”,而未能诉诸学术直觉和文化体验。也有的朋友认为,拙著过于注重结构性的分析,而忽视了对具体的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及其动机的论述,这自然也使拙著失去了可读性。我承认朋友们的批评都很有道理,但我显然已经无法改变全书的写法,只能留待今后再作尝试。
  如果说我可以对拙著作自我解读,以利读者诸君节省精力,那么我也许可以建议,阅读拙著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关于家族发展的内在逻辑,即本书第二、第三章和前言提出的理想模型;二是家族发展的历史背景,即本书第四章和第五章。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阅读不同的章节,未必需要通读全书。当然,如果读者可以从特定的历史环境思考家族发展的内在逻辑,不仅对本书会有更全面的理解,对历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意义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顺便说明,最近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的“宗族”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学术话语,我使用“家族”的概念是画蛇添足,容易混淆视听。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有意曲解。拙著使用“家族”的概念,是因为必须同时考察家庭和宗族两种社会实体,而且我认为只有把这两种实体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揭示家族发展的内在逻辑。我并不反对使用宗族的概念,拙著的研究对象也主要是宗族组织。在拙著的英文版书名中,因为无法找到准确表达家族组织的英语词汇,最终同时使用了family和lineage。关于拙著对家庭、宗族、家族之类概念的界定,在前言中已有明确的说明,敬请读者诸君留意。
 尽管我已不再从事家族史专题研究,但我依然坚信家族组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任何研究中国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学者都不应忽视这一学术领域。近年来,在这一学术领域已有许多新的进展,尤其是对宗族与区域发展的研究已有不少新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累,必将导致新的理论突破。我期待中国家族史研究的理论突破,也乐于接受读者诸君的批判。
                                              
                                                                                        郑振满
                                                                                 2009年8月25日
                                                                                  于鹭岛浪琴苑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前言
学术史的回顾
本书基本思路及分析构架
第二章 家庭结构及其周期性变化
家庭结构的成长极限
家庭结构的演变周期
清代台湾家庭结构的若干特点
第三章 宗族组织的基本类型
继承式宗族组织
依附式宗族组织
合同式宗族组织
第四章 宗族组织的发展进程
闽西北山区宗族组织的发展
闽东南沿海宗族组织的发展
清代台湾宗族组织的发展
第五章 家族组织与传统社会的变迁
宗法伦理的庶民化
基层社会的自治化
财产关系的共有化
第六章 结语
附录一 莆田平原的宗族与宗教
——历代碑铭解析
一、前言
二、早期佛教与世家大族
三、宋明理学与宗族祠堂
四、里社制度与神庙系统
五、结语
附录二   文化、历史与国家
——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
一、宗族研究: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
转型
二、多元视角: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三、方法论: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
附录三 从民俗研究历史
——我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
一、什么是民俗
二、为什么要从民俗研究历史
三、如何从民俗研究历史
附录四 作者论著目录
后记
再版后记
◆延伸阅读——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明清时期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增订版)                 杨国桢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         侯宜杰
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增订版)                      蔡少卿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阎步克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