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2年3月新书快递19—《怪兽家长2:孩子复仇记》

2012年03月28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2/3/人大社12年3月新书快递19—《怪兽家长2:孩子复仇记》1.doc

 


怪兽家长2:孩子复仇记
亲子教育/社会话题/流行读物
书名:怪兽家长2:孩子复仇记
书号:978-7-300-15261-5
著者:屈颖妍
开本:16开 170mmx210mm
出版时间:2012.3
定价:35.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卖点
● 《怪兽家长》是2011年香港年度话题书,雄踞排行版首位长达7个月。
● 《怪兽家长1》广受媒体好评,如《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看天下》杂志、《新闻晨报》、《文汇报》、《新民周刊》等媒体竞相报道。
● “中国狼爸”萧百佑、电影导演及文化评论人江小鱼联合推荐。
◎ 读者定位
家长/学生/教育界人士

◎ 作者简介
屈颖妍,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曾任电视编剧、电影助理制片、中学教师、记者、编辑、副总编辑、杂志顾问。
现为浸会大学新闻系兼任讲师,并于《明报》副刊、《明报?教得乐》、《明报》网站撰写专栏文章,亦曾于《苹果日报》、《新报》、《东周刊》、《快周刊》、《教协报》撰写专栏。
著作有:《怪兽家长》、《石破天惊──杰出华人指挥家石信之》、《一家爽一爽》、《亲亲小熊猫》、《超人师奶与三囡囡》。
◎ 内容简介
一句“为孩子好”,父母就要把子女打造成“十项全能”,用奖牌、证书铺就成功之路。走在红地毯上的家长,多少都有点炫耀“你看我苦心打磨这十克拉钻戒”的虚荣。然而,栽培孩子的“铁人计划”,最后的成功该如何定义?当世人都在为小数点后那零点零几的差异争到头破血流时,走慢一点的孩子,也许更能看到沿途美妙的风景。
在教育上过度的行政虚耗,已经让教育者人心崩溃。没了热血的心,即使拥有再好的书、再美的学校,也是徒然。万念俱灰,不代表走投无路,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是时候重新思索教育的关键之处了,是课程,是评估,是教材,还是人?让生命影响生命,人心互动,才是教育之本。
◎ 编辑推荐
家长们总是抱怨孩子们不长进,孩子们总是抱怨作业和课外活动太多,教师们总是抱怨如今的家长太强势,稍有不慎就会收到投诉……家长、孩子、教师,三者形成了一个怪圈,在扭曲的教育制度下压抑地成长。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
屈颖妍的这一本书,对比中国孩子同日本等西方国家在思想、行为上的不同,发现“港孩”是一个长不大的群体,他们的心智与年龄不符,不愿意付出,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凡事以教科书为准,以拿到更多的证书作为别人对自己的认可。长此以往,“怪兽家长”衍生出的种种社会问题将直接导致孩子的依赖性、滞后性,缺乏创造力甚至丧失道德水准。若不得以重视和及时纠正,“现世报”的后果正在上演,孩子复仇记最终的受害者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孩童。
◎ 名家推荐
在照顾儿女方面,我必须感谢我的妻子。我们是“中韩合作”家庭,在思想上会有一些不同,但从来不会为孩子强加大人的意志。每每看到女儿摆放在家门口的小鞋,我都会有种“心碎”的感觉;立志做个“超人”爸爸,不做“怪兽”爸爸。
                                              ——电影导演、文化评论人江小鱼
在很多人眼中,我绝对是个有着“怪兽行为”的“狼爸”,但说句掏心窝的话,越多人关注“狼爸话题”,其实就是越多人关注中国的孩子——天下何人不爱儿!对儿女,我打过、骂过,为的是不让他们忘记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以及不要抛弃老祖宗几千年宝贵的传统文化。这世间本没有“怪兽家长”,更不要让孩子变成“怪兽孩童”。
                                                     ——“中国狼爸”萧百佑
◎ 简要目录
目录

Chapter 1 “港孩”长大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孩子复仇记
“港孩”故事,未完待续
反哺难为
一扬手,卖掉孩子的耐性
钱太多,送你!
大师兄的睿智
卖掉的亲子时光
独处恐惧症
不进三甲就是输?
不上学的理由
“过气”的雷锋精神
没手机会死
为什么要做李嘉诚?
赚钱是唯一的志愿
本能的缺失
期待一场教育革命

Chapter 2 孩子是我手上的十克拉钻戒
孩子是我的电子宠物
外包教育
亲子作弊大行动
名正言顺的打孩子行为
桌布上的虾饺
电子奶嘴
顽童医生的感慨
苹果核与鸡胸肉
生日会上的成就展示
“学”就一个字
妈妈的特异功能
自食其力是留学必修课
我们都是“虎妈”
名牌井盖
说谎的妈妈
电话中的秘密天地

Chapter 3 落后在起跑在线上又如何?
小数点后的功过
求学只是学英文?
升中学面试的技巧
返璞归真,寻找老课本
何谓亲子通识?
孩子眼中的国内新闻
红笔下的包容
20年后的开窍
佣人眼中的悲惨家庭
带狮子去茶餐厅
胡思乱想的书虫
吉姆?罗杰斯的预言
还你一个公道!
我没有证书,只有生活

Chapter 4 施与受之间的顿悟
大老板的训导主任
宫商角徵羽里的育人故事
教育,不是博彩业!
生命中的前辈
心系祖国的励姐
叫人窝火的常识书
老师也会有错误
体育课从来都是牺牲品
教师最后的尊严
好心人,我拿什么回报你?

Chapter 5 万里路上的异国教育
吃一粒时间停顿胶囊
第一次腰缠万贯
京都,要慢慢地走??
大都市中的文化保护
没有冷气的国家
不能滥用“对不起”
陵寝前的集训
急流上的榻榻米
好东西不分国界
下一代孩童的较量
细味生活
像蚂蚁一样生存
我们本就是生化战争的存活者
以后,还去看樱花吗?
何为人生必需品?
抱着“地球”上厕所

◎ 上架建议
亲子教育/畅销书

◎ 书摘
孩子复仇记
莎士比亚的悲剧《王子复仇记》(又名:《哈姆雷特》)有一句传世经典:“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410年前,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悲问苍天:要生存还是毁灭、复仇抑或哑忍、人死后存在还是不存在?
世代更替,这句话一直在人间的十字路口不断被引用:走还是退?做还是不做?……前人智慧,放诸四海而皆准。
这阵子经常出席家长讲座,台下狐疑之问总是:这怪兽家长,做还是不做?
路是这样走的、游戏是这样玩的,大潮流如滚滚长江水,你稍一迟疑或者停滞,就会被淹没、被盖顶。父母明明看出端倪,望穿苦路,领着孩儿该如何是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我们拥有优质的教育环境:12年免费学业,“文盲”从此绝了种;千禧年或者后千禧年校舍的美轮美奂,求学本该是享受;教师不懈地进修,拥有几个硕士博士学位来教小学生已经是大势所趋……
可是,路上没有人以此为乐,读的苦,教的苦,旁边呐喊扬鞭的父母苦上加苦。女儿不止一次对我说:“为什么上一代人小学毕业就算完成学业,我们却要捱这么久?”
对,是捱,在这个教育故事里,每个人都在“捱日子”。
最近听说一所名牌小学是这样为孩子操练评估考试的:四年级学生做六年级的模拟试卷,做到烂,做到熟,做到全班只有几个人拿90几分,其余都是100分!
这些100分的背后,大概还有无数奖杯奖状和十项全能证书,孩子都被倒模成天才,没有人怀疑这已经成了病态。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写了篇文章《病梅馆记》,以病梅喻人,指出那些被削枝、删密、锄正以突显梅树美态的育梅者,以错误的种植观念,扭曲梅树的生态,导致它们没法正常成长,成为病梅。
这一课书,是我辈中学中文课本中的一篇范文,考试要考的,今日为父为母的你我,或许已经经忘掉了,但都应该读过。
龚自珍的病梅之喻,一是影射当时以八股科举取士的专制制度,知识分子只有苦读艰涩无用的八股文,才能考取功名,才可晋身仕途;二是讽刺封建女性的裹脚风气,以小足为美,残害身心。
当时的中国人思想被禁锢、身心被摧残,天下文人皆病,天下女子皆伤。龚自珍大声疾呼,警教世人:这是一种病态!
那年头,男的啃着八股文,为进仕途,为求一职,没了思想,没了自己。女儿家嘛,一把眼泪,一肚子怨气,刚一懂事就被父母拉去裹小脚,手起布落,孩子怨天,爸妈忍泪。缠足这一步,没人想走,却人人都要走。小脚是社会标准、是规条、是风尚,谁不依?不依的结果就是你将得到“没人要,嫁不成”的人生诅咒。
拿下一代的前途作赌注是最恐怖的越轨,寻常父母不敢妄为。
于是,今日我们把匍匐的孩子送上playgroup(早教中心),刚一学步就被捉去特训,刚一上阵便被当做“飞虎队”……明知是条不归路,可人家走我也走,谁都不敢越界离队,因为我们也背负了同一诅咒:不随波逐流,孩子就死路一条。
结果,在这教育的路上,我们到底种了多少棵病梅、裹了多少双小脚?
一千个孩子,本该有一千种个性,但今日人人都被修剪成一模一样的盆景,好看、值钱,却不健康。
近年我们给香港孩子冠了个新名叫“港孩”,一切大家看不过眼的下一代行为,其实,都是在我们强行扭枝削叶灌水后种的果。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OUR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期待一场教育革命
这是一个台湾企业家的故事……
育有一子一女的“王品集团”董事长戴胜益先生,宣布捐出80%的财产用做公益,这个台湾餐饮连锁集团每年的营业额逾50多亿,但企业家老爸却只将5%的财富留给了儿女,还设下35岁才以可动用的限制条款。
断了孩子的“财路”是戴老板的育儿哲学,他说,“王品”这座江山是他自己白手起家打拼下来的,如果孩子们也想要一座大好江山,对不起,请自己努力。
又听过另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美女听到舒伯特的琴声,非常神往,她对舒伯特说:“让我嫁给你吧,那我们将来的孩子,就会拥有我的美貌、你的才华。”
舒伯特说:“如果孩子继承了我的样貌、你的才华,怎么办?”
每个人的容貌声音性格脾气,都可从父母身上一一传承,唯独智慧与经验从后天而来,绝对没有遗传这回事。
今日的父母,都把爸妈的身份当作上帝,为孩子铺好要走的路、要说的话、要交的朋友、学习的速度、奔向的目标……人人所学如出一辙,个个赶赢在起跑线上,谁都不愿意落后,谁都不会落后。
我们的“教育工厂”正在制造一批批一模一样的下一代,这里没有百花齐放,这里只有成王败寇。
人家说一代不如一代,我们是一代快过一代;以前三岁上学都算很早了,后来两岁的孩子都收了,现在一岁的也要爬着进校门。
家长抓狂了,因为教育制度越来越疯狂。家长变成了怪兽,怪兽逼出了“港孩”,大家浮沉在教育旋涡中,半死不活。
如果我们对香港的教育还有所憧憬、有所奢望,我想我期待着一场革命;我们要的不是孙明扬,而是孙中山,用推翻一个皇朝的气魄推倒一切,重头再来。
有一回听亲子讲座,台下的一个观众问演讲者:“有什么办法能让太太在帮小朋友做功课、温书时别那么‘燥’?”
演讲者回答得妙:“耐心等,等孩子合上课本,她自然就闭嘴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对啊,阿妈发癫的时间通常是从孩子摊开课本开始、合上课本结束,万试万灵。
孩子一旦步入“倒模教育工厂”,就等同于一家人齐步走进集中营的毒气室──原来我们都在参与一个集体坑儒的行动。
两千年前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过是在形式上把一切有形的知识摧毁,但今日的香港教育,却是彻头彻尾地来了一次肉体和心灵的集体坑葬,从此以后,知识分子将成为稀有动物。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寃枉路上兜圈,我们的教育总是以分数为本,以证书为本,以成就为本,就是从不以人为本。
如果我们对教育还有所憧憬,我期待着一场革命。

我们都是“虎妈”
美国的“虎妈”争辩愈演愈激烈,甚至有评论说这是大国崛起的明证、美国人恐中情绪的投射等政治解读。倒是“虎妈”的讨论热潮在香港吹不成风,导演张坚庭一语道出端倪:香港一幢大厦里大概有八成家长都是“虎妈”,有什么稀奇!
既然不是大话题,或许应该在这里作点小解说,事缘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最近出版的一本书《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书中分享了她的教女经验,当中的要求如:必须考第一、分数不能低于A、不准看电视、不得打游戏、不可自选课外活动、不准在外留宿、必须学琴等,激起了崇尚自由的美国人的强烈反响,甚至有人指责这位“虎妈”是虐待儿童的魔鬼。
美国人认为这种教女的方法不可思议,但为什么香港人觉得“虎妈”没什么大不了?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虎妈”。
试问哪个父母不会在上述的“不准”中被说中一两个?或者你的要求基本上跟“虎妈”没什么两样?甚至更严?
“严师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一直是中国人教育孩子的宗旨,早年便有本风靡内地和香港的“育女心经”《哈佛女孩刘亦婷》,今日“虎妈”教出了两个成材女儿更是教育孩子从严的最佳明证。
《华尔街日报》写下“中国母亲为何比较优越?”、《时代》杂志则指出“现在25岁以上的亚裔人士,获学士学位的比例远高于整体美国人,上海学生的阅读及数学能力傲视全球”等,再次在科学上证明了“中国式育儿”的奏效。
美国人真的惊慌了,中国去年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赶美超日了,难道中国的下一代真的会比美国优越?放心,我不这么认为。
看过国内培养的很多奥运新生代选手的纪录片,有潜质的选手都是从孩提时期就被选入训练学校重点特训的,他们的成材之路,有点像今日的孩子,从早到晚,一把眼泪一把汗,学学学,练练练,别无其他。
最后,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熬出了头,成了奥运冠军。其余的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沉落大地,流散在各省各镇,当个小教练,或者隐技埋才,做回一个平凡百姓。
有人找过那位哈佛女孩刘亦婷,据说她在哈佛念书时没什么辉煌的故事,毕业后也只是美国的一个普通上班族。
父母栽培孩子的“铁人计划”,最后的成功该如何定义?是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是找到一份薪水优厚的工作?是十几年读书生涯中无数的100分……还是拥有一个自信、快乐的人生?
快乐,从来都是中国父母最忽视的一环,我们总是把成功看得比快乐重要。如果一个大学学位,要用一个童年的眼泪去换,中国的家长绝对趋之若鹜,美国的父母嘛,大概会义无反顾地放弃学位,宁愿孩子长大只做个快乐的水管工。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