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2年7月新书快递12-《本雅明思想肖像》1.doc

2012年07月09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2/7/人大社12年7月新书快递12-《本雅明思想肖像》1.doc

 

书名:本雅明思想肖像            
书号:_978-7-300-15775-7
著者:刘北成      
责任编辑:许微微
成品: 16开_页数:240页
纸张: 70克玉龙胶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 2012年6月
定价:35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卖点
? “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雅明中文传记
? 清华大学教授刘北成多年研究的结晶之作
? 与《福柯思想肖像》齐名的思想家传记

◆ 读者定位
1、历史哲学研究者
2、本雅明思想研究者
◆ 作者简介
刘北成,1949年8月生于北京,198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长期从事世界近代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在评介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译介国外史学及世界近代史研究方面成就斐然。编著有《福柯思想肖像》、《本雅明思想肖像》等,译有《论历史》、《欧洲近代思想史》、《疯癫与文明》、《白银资本》、《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等。

◆ 内容简介
1940年9月26日,为躲避盖世太保的迫害,本雅明从法国逃亡到西班牙边境时自杀身亡,时年四十八岁。他的好友、戏剧家布莱希特得知消息后沉痛的说:“这是希特勒给德国文学界造成的第一个真正损失。”本雅明生前四处漂泊,事业坎坷,身后才逐渐被重新发现,引起西方知识界的瞩目。如今,本雅明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思想家,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本书正是在此基础上,追访本雅明跌宕起伏的一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文化长卷。

◆ 简要目录
第一章柏林西区
第二章青年运动
第三章朔勒姆和犹太教
第四章语言与经验
第五章救世主义与政治
第六章新天使
第七章德国悲剧的起源
第八章单向街
第九章莫斯科之行
第十章超现实主义
第十一章破坏型性格
第十二章小驼背
第十三章巴黎的梦幻
第十四章历史天使
附录一:《启迪》(本雅明文选英译本)
导言[美]汉娜?阿伦特
附录二:《单向街及其他作品》英译本序言[美]苏珊?桑塔格
附录三:论瓦尔特?本雅明[爱尔兰]理查德?卡尼
主要参考文献

◆ 上架建议
历史/传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摘
第一章柏林西区
瓦尔特?本雅明的全名是瓦尔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
斯?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nflies Benjamin)。他在1892年
7月15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商人家庭。在德
国,本雅明是犹太人专有的姓氏。

从18世纪后期始,一些先进的犹太人开始走出封闭的犹
太人居住区——“格托”,呼吸到欧洲文化的新鲜空气。19
世纪,许多德国犹太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德国社会。
早在1812年,普鲁士首相哈登贝格颁布《关于犹太人公民
地位的法令》,宣布:“凡在我国居住,并持有入籍证、护照和
特许证的犹太人及其家庭,应视为本国人和普鲁士国家的
公民。”他们可以获得与基督徒相同的公民权,但也必须承
担相应的义务。参见丁建弘、陆世澄主编:《德国通史简编》,232~2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中的社会同化与文
化同化也迅速进展。19世纪上半期德国中上层犹太人中
间的哈斯卡拉(启蒙运动)导致许多人脱离犹太教,皈依基
督教。他们把改变宗教信仰当成是进入欧洲文明和欧洲社
会的一张入场券。著名诗人海涅改宗就是其中的一个著名
事件。参见沃尔特?拉克著,徐方、阎瑞松译:《犹太复国主义史》,第一章,上海,三联书店,1992。


本雅明的父系家族很久以前就来到莱茵地区经商。他
的祖母布鲁涅拉?梅耶尔(Brunella Meyer)与诗人海涅是同
一母系的姑表兄妹。
参见GScholem:Walter Benjamin: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 p18。

本雅明的祖父母都是在哈斯卡拉的
浪潮中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本雅明的父亲埃米尔?本雅
明(Emil Benjamin)生于1866年,在巴黎度过青少年时代。

本雅明的母亲保莉妮?舍恩弗利斯(Pauline Schonflies)
出身于东普鲁士一个经营谷物和牲畜的商人家庭。她姊妹
4人。另外还有一个兄弟阿瑟?舍恩弗利斯(Arthur Schonflies),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

本雅明的父母两家都是在1871年以后移居柏林的。
两家成为住在同一条街上的邻居。埃米尔?本雅明和保莉
妮?舍恩弗利斯在1891年结婚,居住在柏林西部的格仑瓦
尔德街区。这是一个富人区。

瓦尔特?本雅明是长子。他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格奥
尔格(Georg)和一个小九岁的妹妹朵拉(Dora)。格奥尔格后来成
为一名医生,他加入了德国共产党,热忱地在柏林工人区
服务,1942年死于纳粹集中营。格奥尔格的妻子希尔德
(Hilde)被本雅明称作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姑娘”,也是一
名共产党员。在法西斯统治期间,她幸免于难。战后,她曾
担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司法部长,对纳粹分子进行清算。
朵拉长大后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终身未婚。战争期间,她
从巴黎逃到瑞士。1946年病故于苏黎世。

在本雅明家里,没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宗教只剩下了
形式。一方面,母亲因袭传统,带着孩子参加庆祝犹太新年
的聚会。另一方面,圣诞节时家里也摆放着圣诞树。但是,
如本雅明后来解释的,从他的祖父母起,他们实际上把圣诞
节看成是“国家节日”。
 参见GScholem:Walter Benjamin: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 p35。

本雅明上学前曾和几个富人家的孩子一起接受过私人教
育。1902年,他10岁时进入位于萨维尼广场的恺撒?腓特
烈学校。3年后,父母又把他转到位于图林根的一所乡间
寄宿学校——豪宾达学校。1907年,他又转回到恺撒?
腓特烈学校。1912年,20岁的本雅明从该校毕业。

本雅明的少年时代正值德意志帝国鼎盛时期。1871
年,德国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实现统一。德意志
帝国在欧洲中部赫然崛起。在赶超英、法的现代化战略思
想指导下,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初,德国已
将英、法抛在后面,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和仅次于美国的
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本雅明少年时代目睹了柏林开始向现代化大都市的
急速转变。城市在扩大,并开始进入电气时代。电话是在
本雅明出生的那一年问世的,很快就进入了他的家庭。参见WBenjamin:“A Berlin Chronicle”,OneWay Street and Other Writings, p326。


德国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胜利。
这种民族主义是在英、法启蒙运动和现代化的挑战下产生
的,借助普鲁士容克军国主义,终于扬眉吐气。因此,在德
国,现代化的合理主义与普鲁士传统的等级制、军国主义以
及宗教伦理等权威制度结合起来,笼罩着社会。在本雅明
眼中,柏林旧式的建筑就像是这些旧制度的象征,构成了他
少年时代的社会氛围。
本雅明在40岁时回首往事,写下《柏林记事》。《柏林记事》写于1932年。英译文“A Berlin Chronicle”,见WBenjamin:OneWay Street and Other Writings,pp293346。
本章以下有关引文除注明者外均出自此文。
但这
部篇幅不长的回忆录并不是传统的自传体,而是描述青少
年时代所认识的柏林,以空间为线索展开的往事回忆。本
雅明声称,他多年来就想在地图上标示自己生活的轨迹。
这部作品是以本雅明3岁时由保姆带领上街开始认识柏林
写起,顺序描述了居住区、广场、公园、游乐场所、学校、剧场
以及本雅明后来参加的“青年运动”的聚会地点、与朋友聚
会的咖啡馆等,并记述了自己在这些空间的体验。
对于这种写法,本雅明做了说明。他认为,回忆的意识
流绝不会按照时间的流程回溯,因此,“回忆不应该采用叙
事的方式,更不能采用记录报道的方式,而应该采用最严格
的史诗的(epic)和狂诗的(rhapsodic)方式”。“回忆录,即便
充分展开,也并不总是等同于自传。这些回忆确实不是自
传,即使我在这里仅仅是谈在柏林的岁月。因为自传必须
涉及时间,涉及前后关联,构成生活的连续流程。而我在这
里谈论的是空间、片刻和片断。”
本雅明承认,这种写法是受到一些作家有关巴黎的描
写的启发。他特别喜欢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他曾
对朋友说:“我一直确信他(指普鲁斯特)的哲学视角与我
极其相近。每当我读他写的东西时,我就感到我们心灵相
通。”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1910—1940,p278.以下简称Correspondence。
 
本雅明在另一篇文章中论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
华》时也指出:“我们知道,普鲁斯特在其著作中描述的不是
实际发生的生活,而是一个有过这种生活的人对这种生活
的记忆。……对于回忆往事的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他经
历了什么,而是对他的记忆的编织。”WBenjamin:“The Image of Proust”,Illuminations,p204.
这些见解同样适用
于本雅明自己的回忆。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