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2年7月新书快递28-《爆发》.doc

2012年08月01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2/8/人大社12年7月新书快递28-《爆发》.doc

 

书名:爆发(Bursts:The Hidden Pattern Behind Everything We Do)
书号:978-7-300-15474-9
著者:[美]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 László Barabási)著   马慧 译)
责任编辑:吴悦琳
成品:16开 170x230  页数:310页
纸张:70克轻型纸
装祯:平装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定价:59.9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卖点
揭开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模式
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巴拉巴西力作
颠覆《黑天鹅》的惊世之作
◆ 读者定位
互联网从业者/经济管理类图书爱好者

◆ 作者简介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 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无尺度网络的创立者。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会员,美国东北大学教授,网络科学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主任,同时任职于哈佛大学媒体学院医学系,并担任丹那-法伯癌症研究所癌症系统生物学中心的研究员。
? 他提出无尺度网络模型,2006年因此荣获了匈牙利计算机学会颁发的冯?诺依曼金质奖章,是建立基于网络共性的统一科学理论的先行者,是复杂网络界引述最多的科学家。
? 世界著名科技杂志《popular science》杂志赞誉,“他可以控制世界”。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超越《黑天鹅》的惊世之作。如果说塔勒布认为人类行为是随机的,都是小概率事件,是不可以预测的;那么全球复杂网络权威巴拉巴西则认为,人类行为93%是可以预测的。
◆巴拉巴西的研究是在人类生活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基础上进行的,移动电话、网络以及电子邮件使人类行为变得更加容易量化,将我们的社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他认为,人类正处在一个聚合点上,在这里数据、科学以及技术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那个最大的谜题——我们的未来。
◆在本书中,巴拉巴西揭开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模式“爆发”,提出人类日常行为模式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爆发性”的。爆发揭开了人类行为中令人惊讶的深层次的秩序,使得人类变得比预期中更容易预测得多。
◆爆发模式的揭示,其影响力将与20世纪初期的物理学或者基因革命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 简要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在科学和历史之间
姜奇平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
推荐序三 不在爆发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沉默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言    人类行为93%是可以预测的
虽然万事皆显出自发偶然之态,但实际上它远比你想象中容易预测。马克?吐温曾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却自有其韵律。忘掉那些将生命看做掷骰子或是巧克力盒的比喻,把自己想象成处于自动驾驶状态的做着美梦的机器人,你就会更加接近真相。

【选举产生新教皇】

第一部分   人类行为预测不是什么
第1章    在无数个“显微镜”下现形
不是扩散理论
人类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其实没什么不同。我们大部分时间也是运动不止。不同的是,我们不是受到微小而不可见的原子的撞击,而是被转化成一系列任务、责任以及动机的不可见的神经元的颤动所驱使。很多新工具都能追踪人类的活动,都能预见我们的下落:不是当下的,而是未来的。
【决斗在贝尔格莱德】
第1章 15分钟,36分钟,还是36小时
不是转化模型
安迪?沃霍尔说:“未来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机会。”然而一只无形的手在放慢人类左右的进程,在今天这个信息饥渴的时代,一条新闻在多长时间之内才算新?我们真的能度量转瞬即逝的成名吗?
【血腥预言】
第2章 是接受绝望,还是追随希望
不是量子力学
如果有透视未来的千里眼,历史不会重演,人类的动机和欲望也不会重复:我们总是想要更好、更多、更不一样的东西。正如我们以揭开次原子世界的真相为目标进行的物理研究一样,是不是说人类就会变得完全或部分可预测?
【圣战奇兵】
第3章 上帝从不掷骰子
不是泊松分布
只要遇到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就会说那是偶然,似乎这种表面上的偶然行为推动了历史的演进,而事情发展之迂回曲折似乎如掷骰子一般。但这种偶然真正意味着什么呢?

【一场始料不及的大屠杀】
第二部分 爆发: 人类行为背后的隐藏模式
第4章 爆发,无处不在
爆发的本质规律:幂律分布
长时间休息之后就会出现短时间的密集活动,就像贝多芬音乐中悦耳的小提琴声被雷鸣般的鼓声打断一样。事实上,从人们对维基百科的编辑,到货币经济公司的交易;从人和动物的睡眠模式,到魔术师为了保证魔杖时刻停留在空中而进行的小动作,所有的一切都证明:爆发点无处不在。

【内格雷克之战】

第5章 请学会偶尔说“不”
爆发的起点1:优先级模型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尊重它,就必须设定优先级。一旦优先级设定了,幂律规律和爆发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优先清单会帮你剔除无关紧要的事,帮我们把烦心的日常琐事转化成永远排队的异常值,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去。

【圣十字架从不发生意外】

第6章 来一次爱因斯坦式的时空穿越
爆发的起点2:  信件模型
我们发现了前电子时代人们通信的基本模式,而实际上,不管我们的信息是在电脑上以光速传播,还是用蒸汽机船慢慢地漂洋过海,我们的通信模式都是一样的,就连伟大的爱因斯坦也不例外……

【调查】

第7章 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
爆发的轨迹1:信天翁模型
从人类记忆的搜寻到网络的信息查找,一切已经证明,查找某个特定目标的最佳策略不是最明显、最系统、最规律的搜寻模式,而是具有爆发性、间歇性,甚至是偶然性的搜寻模式。
【“恶棍!”】

第8章 我们不会永远漂泊
爆发的轨迹2:手机模型
手机数据帮我们解决了这个自相矛盾的问题:如果人类活动遵循列维模式,我们就永远找不到回家了路,但实际并非如此。事实证明我们不会永远漂泊。我们逃脱了定律的诅咒,每次都能回到家中。
【革命吧!】
第10章   每个人都是习惯的奴隶 
爆发的频率:熵
我们到底有多好预测?我们最终能够为这个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给出一个定量的答案了。虽然人与人存在很多不同,但我们的可预测程度都差不多,无情的统计规律使得异类根本不存在。我们的行踪都深受规律影响,而且它的影响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特兰西瓦尼亚牵制战】

第三部分  谁掌控着我们的未来
第10章  数据,是一把双刃剑
爆发来到大数据时代
虽然我们的过去由安全防火墙和隐私法保护着,但通过精密系统的预测,我们的未来却极易被人掌握。未来比过去更具价值,那么谁掌握着我们未来行为的信息?谁又会从中获利?
【塞克勒人VS. 塞克勒人】
第11章  爆发的世界里没有黑天鹅
爆发,生命奇迹的必要因素
生命远不是流畅或随机的,而是在所有时间尺度内都具有爆发性的——从几毫秒到几小时的细胞活动;从几分钟到几周的人类活动模式;从几周到几年的疾病来袭;从几千年到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爆发,是生命奇迹的必要因素,是生物为了适应和存活所进行的不懈斗争。

【决战】
结语     爆发,宇宙运行的科学
我们正在一个聚合点上,在这里数据、科学以及技术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那个最大的谜题——我们的未来,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无处不在的爆发,是科学的台柱,而它的影响力将与20世纪初期的物理学或者基因革命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血肉之躯】
译者后记

 


◆ 上架建议
网络经济
书摘
人类行为93%是可以预测的
如果不出意外,在你读完此书之时,我会让你相信,虽然万事皆显出自发偶然之态,但实际上它远比你想象中容易预测。这绝非我的个人臆断。跟身边一同生活以及工作的每个人一样,我本人的行为也是容易预见的。事实上,我实验室里研发的那套揭示人类可预测程度的演算法则是对无数人进行试验的结果——但只对一个人不适用。这个人名叫哈桑,确切地说是哈桑?伊拉希(Hasan Elahi)。
哈桑的旅行
哈桑看了看身边这50多个在底特律都会机场被移民归化局扣留的外国人,感到空气中的焦虑气息在扩散,这不能不引起他的注意。“你能看出他们是第一次来美国,而且每张脸上都写满了恐惧,”他回忆道:“这令我很困惑——我为什么也被带到这儿来?”
哈桑的护照先后三次办理延期,上面盖满了边境章,厚厚的拿在手里就像一本廉价的平装小说,不难看出他已经对移民入境问题有了相当的了解。按理说,美国公民入境时是不会被移民归化局扣留的。至少,通常情况下不会。困惑多于恐惧的哈桑试图跟那些警卫谈谈,但随后意识到他们跟自己一样不解。最后,一个穿着深灰色制服的人来到了他面前,以一种就事论事的语气开门见山地说了句:“你没我想象中的老。”
这个50多岁的男子的开场白颇让哈桑觉得尴尬,为了打破紧张的气氛,哈桑试着用一种轻松的口吻回答道:“抱歉,我也在努力让自己赶紧变老。”
这么说一点用都没有——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任何玩笑都开不得。所以,哈桑决定切入正题:“你能跟我解释一下现在的状况吗?”
那个人看着他,沉默了数秒,似乎在试着找寻适当的表达方式,但最后只是耸了耸肩,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调说道:“嗯,你需要自己做出一些解释。”
事情发生在2002年1月19日,正值30岁的哈桑?伊拉希是一位媒体装置艺术家,当时他刚结束了为期6个月的疲惫旅程,正准备归家。在此期间,哈桑从佛罗里达州的坦帕(Tampa)飞到了底特律(Detroit),然后辗转阿姆斯特丹(Amsterdam)、里斯本(Lisbon)和巴黎,最后又到了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市(Dakar)。10天之后,他又乘长途巴士费时48个小时去了马利(Mali)的首都巴马科(Bamako),随后又到了象牙海岸(The  Republic  of  Ivory  Coast )。在参观了非洲最大的教堂之后——这个教堂能够容纳30万礼拜者,但这个国家的基督徒只有4万人——哈桑在5月28日抵达了象牙海岸南岸的主要港口阿比让(Abidjan)。旅行到此,他已经筋疲力尽了。“西非就在眼前,它在考验你的耐性。”他回忆道。在一场暴雨冲塌了他所呆的旅馆房间之后,他觉得是时候离开了。他飞回了达喀尔,但仅在一天之后又坐上了前往比绍(Bissau)的巴士。然后,他又穿越了两个边境,还没回到塞内加尔,他就在冈比亚(The Republic of the Gambia)将自己那头金发缠着红丝编成了发辫。
在那里,哈桑花了6天多时间为达喀尔双年展设计了一套艺术装置。随后,他返回巴黎,乘火车去了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然后步行穿过德国边境去卡尔斯鲁厄市(Karlsruhe)一个以数字艺术收藏著称的博物馆参观,而且还顺便去卡塞尔(Kassel)看了看文献展。在这之后,他又从汉诺威(Hannover)飞到了发鲁(Faro)(葡萄牙最南端的一个旅游胜地)。在海滩游玩了两天之后,他在里斯本机场过了一夜,等待第二天一早飞回美国。然后,此时此刻,周身散发着成熟气息,顶着一头红色长发辫的哈桑,就在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一个小小讯问室里,试图对那个穿着深灰色制服的男子的合理问话——“你都去过那儿?”——给出合理的回答。
该从哪里开始呢?他决定尽量长话短说。“嗯,我刚从阿姆斯特丹回来。”
“在此之前你到过哪儿?”那个人又问道。
“在里斯本。”
“再之前呢?”
“在法鲁的海滩上。”
哈桑一个接一个地追溯他到过的地方,当说到达喀尔时终于停了下来。
“那是哪儿?”那个人问道。哈桑看了看面前那张木纹的L型桌,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测试或是玩笑——他的审讯者确实不怎么清楚达喀尔在哪儿。
“虽然还是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我估计那大概跟恐怖主义有关,而我则被当成了嫌疑人,问我话的那个人也许是一位政府或执法官员。”他回忆道:“很显然,你不能对他们发火,也不能说你真是个笨蛋,连西非最大的城市都不知道。不管你有多想说出口,也绝对不能说。你必须冷静下来,然后尽量表现的专业一点。”
所以,哈桑用手指在桌面上画了一幅虚拟的非洲地图,然后指着它的西角,跟那人解释说,达喀尔是美国当年进行奴隶交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点。
“那儿有穆斯林吗?”那人接着问道。
“有,总人口的95%都是。”哈桑略带讥讽地答道。
“你在这些地方都见了什么人?”
“其他艺术家——你知道,就是一些艺术界的人,作家、记者之类的。”哈桑答道。然后,他开始耐心地逐一介绍日常艺术。
“你是搞什么艺术的?”
这个问题同样不太容易回答。哈桑虽说是个艺术家,但他的作品不是可以挂在家中餐厅里的那种,而是一些富于美感和灵感,以一种独特——我觉得——而又犀利的角度呈现我们周围世界的作品。举例来说,他在达喀尔设计的那套装置本身是一个15英尺高的通讯塔。该塔全部由竹竿建成,顶端还装上了电线。室内有四盏氖灯,将其渲染成蓝色,而且里面那台扬声器会随意嘶嘶作响。在一般人眼里,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实际上其中的每个元素都富含深意。
塞内加尔给哈桑的第一印象就是每样东西都是那么的蓝。“特别是你站在海边,看着那蓝蓝的水,蓝蓝的天,那景色真是棒极了。”他回忆道。基于此,他才在自己的装置中加入了蓝色的氖光灯。另外,他还注意到塞内加尔人在交谈中会发出嘶嘶声。令人费解的是,就算两人离得有半个街区远,其中一人也能听出是谁在“嘶”他。因此,在装置中加入录音带是必须的,它能让你看看塞内加尔人对一个会“嘶”他们的艺术品有怎样的反应。
一想起那个审讯官要求他解释自己的艺术专业,哈桑还是会忍不住笑出来。“就算跟其他艺术家讲都很费劲,”他饶有趣味地回忆道,“更别提向一个执法官员解释了。”由于他在塞内加尔的作品很像一种雕塑,他干脆对那位审讯官说:“我是一个雕塑家。”然后就到此为止,因为要是提及多媒体装置无疑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然后,那人突然问了下一个问题:“你在大学附近是不是有个储藏库?”
“没错。”哈桑点头道。自从搬到坦帕在南佛罗里达大学任教后,他就在那儿租了一个储藏库。
“那里面有什么?”
“有一些在佛罗里达穿不着的冬衣,一些我的小公寓里放不下的家具,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一些在车库旧货出售时淘来的东西,因为我这个人什么东西都不肯扔——里面只是,你知道,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没有什么爆炸物?”那位工作人员现在才开始问一些既惑且疑的问题。
“不,我敢保证里面没有任何爆炸物。”哈桑回答道。
在这之后,随着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提出,哈桑逐渐弄清了自己被扣留的原因。原来在数周前,坦帕的联邦调查局接到线索说一个在储藏室里私藏炸药的人于2001年9月飞去了国外,而这个嫌疑犯的名字就叫哈桑?伊拉希。
虽然没有证据,但我敢确定一定是那个租给我储藏库的老板。我认识那些人,也曾一连几个小时跟他们交谈。每月去付仓库租金的时候,我都会坐下来跟他们闲谈——那是一对年老的夫妇,他们是从肯塔基州(Kentucky)搬到坦帕来经营储藏库出租生意的。
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国民心理。那是2002年的夏天,当时的人们都抱着一份看见什么就如实报告的心理。现看现报,千万不要等新闻出来后再说。他们遇到了一个棕色皮肤的人,而且知道了他的名字,然后他们会彼此讨论:“那是什么名字?听起来应该是阿拉伯人的,他一定藏有炸药!”
那对夫妇并没有恶意,也并非小人,而且跟我也无冤无仇,他们只是觉得这是最好的办法。
不超过10分钟哈桑就意识到了这些。不过,尽管名字听起来很像阿拉伯人,哈桑绝对不是基地组织成员。出生于孟加拉国的他操着一口稍带纽约口音的英语,那是因为他从7岁开始就在布鲁克林区(Brooklyn)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没错,他是棕色皮肤,但他那一头金黄色的头发显示出他绝不是异教徒。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移民二代,一个说英语、住在美国、感受着美国的邻家男孩。没花多长时间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就弄清了这一点,而后就让哈桑乘飞机回坦帕了。
正常情况下,故事到这儿也就告一段落了,但9.11之后的世界可没什么正常可言。如果你有个“哈桑”这样的名字,而且还是棕色皮肤的话,就算你是佛罗里达州唯一一个没有枪支弹药的人也不管用。所以,在接下来的5个月里,哈桑不得不频频出入于坦帕的联邦调查局,而且每次都会被查问数小时。
“基本上,我把我人生中经历的所有事情的细枝末节都告诉了他们,没有一丝隐瞒。”他回忆道,声音中没有显出任何怨恼之气:“你知道,当跟那些掌握着你生死大权的人面对面地坐着的时候,你几乎失去了理性。你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但却什么也不敢做。”
就在五个月后,也就是感恩节过后没多久,经过一轮繁琐苛刻的测谎试验,一个短头发的大块头探员告诉哈桑说,一切都结束了,他自由了。这让哈桑大吃一惊。就这样?就这么结束了,就像过去5个月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他看着那个联邦调查局探员说道:“等一下,伙计,我马上又要出国了,回来的路上又会发生什么?”
“你要去哪儿?”
“印尼(Indonesia)。”
“哦,你该多加小心,那儿发生过一次恐怖袭击。”那个探员关切地看着他说道。
哈桑对世界这种莫名其妙的变化感到很诧异。经历了这种种之后,他心想这家伙肯定是在跟他开玩笑。不过,这个探员看起来真的很担心他,所以哈桑决定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你瞧,伙计,我最害怕的不是飞机失事或是大厦爆炸。我最怕的是你们其中有人自以为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然后随意把我带走。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将没人知道我在哪儿,也没人知道该怎样把我从困境中救出来。”
就在美国开始把从世界各地抓来的犯人关进位于古巴的关塔那摩(Guantanamo)监狱的当下,哈桑明白那位探员懂他的意思,而且他是真有这样的担忧。虽然那位探员什么都没说,但他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告诉哈桑:没错,现在这样的事情确实会发生,而且我也很替你担心。受到鼓励的哈桑紧跟着说道:“我们需要的只是不要让这次的事情重演。那么,我现在该怎么做呢?”
那个探员想了一会儿,然后掏出钱包,从里面拿了一张卡给哈桑,并说道:“这上面有一些电话号码,如果你遇到麻烦,就打电话给我们。”他稍稍停顿了一下又说道:“我们会马上处理,而且一定在第一时间赶到。”
哈桑看了看那张卡,又看了看那个探员,然后如释重负地说:“很好。”最后,他还逗趣地说了句:“哇哦,我请到了生意场上的最佳保镖。”
人类发展是否遵循潜在规律
现如今我们享有的众多先进技术,如电脑、手机、太空旅行以及各种新药物的出现,都是建立在数百年来的科学探求的基础之上。而在这一过程中,驱使人们进行不懈努力的是一个从未被动摇过的信念,那就是自然现象能够被人类理解、描绘、量化和预测,并最终受人的控制。抱有这份信念的好处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对科学很是痴迷。我们学会了控制半导体中的电流,制造出了晶体管收音机和苹果音乐播放器;我们破译了无线电波的规律,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无线通话;我们掌握了人体中众多化学物质的作用,为治疗日常疾病提供了线索;我们还发现了引力定律,使得我们可以去月球走一遭。
遗憾的是,这种富于启发性的革新仅仅停留在了自然科学领域,而在人们日益关注的地方却止步不前,那就是个人以及人类社会的行为。一旦涉及人类行为,我们日常所见的一系列事件就像15世纪时人们眼中的行星运动一样神秘莫测。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可以针对某些事情自由做决定,但似乎人生的大部分时光还是处于“无人驾驶”状态。人类社会从资源丰富走向资源匮乏,从战争回归和平,又在和平中爆发战争。这种种的一切不禁引起大家的思索:人类发展究竟有没有遵循潜在的规律,遵循那些并非人类自创的规律?
哈桑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他与联邦调查局之间的冲突是出于偶然,还是可以从他的肤色、名字以及最为重要的行为举止上预见?他的经历是否符合能被社会接纳的一般规律和结果?那对来自肯塔基的夫妇是否只是通过臆断恰好堕入了爱国主义和后9.11恐惧心理交织的复杂大网之中?人类的行为是否受一系列法则和原理控制,而这些法则又刚好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那样富有预见力?天哪,我们能否走到可以预知人类行为的那天?
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不知道。其结果是,如今我们只是比邻国对木星的了解多一些。我们能够预测电子的移动方向,可以偶尔来个转基因实验,甚至能将机器人送往火星。不过,一被问起是否能够解释或预测我们人类的行为,大家都是一头雾水。
原因很简单:过去我们没有相关数据,也没有一定的方法来探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当我们把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时候,它们不会生我们的气。月亮也不会因为我们在它上面停驻宇宙飞船而投诉我们。然而,人类并非跟细菌和月球一样——它们不会在意我们孜孜不倦地探查——欣然接受一些侵犯性调查。
不过,有一个人例外。
哈桑的自我监视
鉴于他对安全的新认识,哈桑养成了一个新习惯。
在每次计划出国之前,他都会打电话给那位联邦探员,告诉他自己的旅行计划。“也不是一定要打电话给他,是我自己选择这么做的。我想让他知道我会到哪儿去,会做什么事儿。”他解释道:“我不会有什么突然举动,我可不想引起他们的注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将联络方式由电话换成邮件,而且经常发一些旅行照片和简短说明给他。渐渐地,那位留着板寸的大块头探员对哈桑来说不再仅仅是一个执法官员了。他开始把他当成自己私人的联邦探员。而这位“保镖”也在履行诺言——哈桑虽各地游走,却再也没受过骚扰。
然而,距2004年1月份的底特律国际机场事件一年半后——在这段时间里,哈桑已经发了无数行程表和旅行照片给联邦调查局——哈桑有了意外的发现。为什么只跟联邦调查局分享自己的旅行信息呢?为什么不让所有人都知道?
“要是有人搞错了,或是某些事儿出了差错怎么办?”他这样问自己:“那些家伙已经对我了如指掌,但他们得到的信息到底有多详细呢?他们肯定会漏掉一些东西。
“自打有这些顾虑之后,我就给自己建了一个并行数据库,以复原我的联邦调查局档案。其实,不只是复原,而是重建一份比他们手上的精确度高得多的档案。”
他开始在自己创建的网站上上传照片,并设置流动坐标。这个习惯很快变成了一种痴迷并延续至今。确实,如果你打开www.trackingtransience.net的话,就能看到首页地图上有个红色箭头在闪动,它能告诉你哈桑目前的下落,而那上面的照片可以让你一瞥他所在之地的风情,那可能是旅馆房间,一个咖啡屋,或是机场的照片。点击地图下面的一系列图标,你就能看到一个包含3万张照片以及代表他所到之处的场景图的集子,里面从餐点照到他用过的小便池的照片,从完整的航班号目录到详细的账单照片,应有尽有。
为了确保所有信息都能公开,他把监视视角颠倒了过来,将自己由被监视人变成了监视者。现在,他既是嫌疑犯又是联邦探员,并代表联邦调查局对自己进行实时追踪。至此,隐私权的概念对他已经完全不适用。他变成了一个一举一动都受大家监视的特殊标本。他的生活成了他最大的艺术品,一直延续,没有尽头,而其中的一部分已经被展示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厅以及画廊中了。
他的这件艺术品极具偶然性,一路走下来,总有一些事情他无法预知。通过记录并公开自己的行动和下落,哈桑为科学探究活动中最受人忽视的领域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实时信息资料,而讽刺的是,这个实验对象就是他自己——哈桑?伊拉希。
每个人都是自动驾驶的机器人
不过,哈桑并不孤单。十年前,微软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戈登?贝尔(Gordon Bell)就开始随身携带一个能够自动拍下他眼前每个人的照片的数码相机,和一个能够随意捕捉身边大范围内的各种声响的录音机。同时,他还建立了一个数字指纹库,用来存储他有意无意间接触到的所有事物,并将其归档。在过去十年中,这个数据库中的信息量与日俱增,其中已有10万封电子邮件、数万张照片、他的所有电话录音、近千张病历以及他读过的每一本书,甚至还有他品尝过的每种葡萄酒的商标图片。
同样,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的计算机学家德布?罗伊(Deb Roy)在他儿子出生前,就在家里安装了11个摄像头和14个麦克风。所有记录都通过电缆传输到地下室里存储量为一百万兆字节的磁盘阵列中。由于系统存储了他儿子的每次欢声笑语、每回换尿片的样子,以及他与妻子的每次畅谈和争吵,磁盘中已经积累了25万小时的音像资料。
对我们这些没有伊拉希、贝尔或是罗伊那样偏执,也没有太多资源的人来说,有股更强大的力量在对我们施加影响——我们正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但却日趋精密的被监视状态中。确实,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在某个数据库中找到线索。我们的电子邮件都保存在电邮供应商的日志文件中;我们的通话记录都被加上时间标记备份在电话公司的大容量硬盘上;我们何时何地买了什么东西,我们的喜好、品味以及支付能力都被信用卡提供商编目归档;我们所有的个人网页、空间以及脸谱网(Facebook)文件,还有博客的信息都被保存在多个服务器上;我们的即时行踪完全被手机供应商掌握;我们的长相和穿着打扮都被安装在各大商场和街角的摄像头捕捉并记录。虽然我们通常选择不去多想,但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完全能被这些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数据库所记录的信息串联起来。
毫无疑问,正是这些记录的存在引爆了个人隐私危机,而且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再怎么夸大也不为过。然而,它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历史机遇——它第一次毫无偏见地为我们提供了成千上万人,而不是少数人的详细行为记录。在过去几年里,这些数据库为各大实验室提供了不少帮助,使很多计算机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经济学家得以在强大的计算机和新技术的支持下对某些问题进行仔细研究。他们的实验结果令人振奋。他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受制于规律、模式以及原理法则,而且它们的可重现性和可预测性与自然科学不相上下。这些发现并不只是科学家在纸上谈兵,其中一些模式和原理已经价值数亿,像谷歌和雅虎等其他一些以追踪人类行为为商业模式的公司都身价不菲。可以说,它们颠倒了乾坤。在过去,如果想了解人类的行为和想法,你必须去考个心理学家证书,但现在你可能需要先拿到计算机学科的学位。
到此为止,本书的根本目标就浮出了水面:我会向大家展示,在日趋精密的数字技术创造的这个巨大、复杂而又翔实,并且超越以往任何科技水平的研究实验室面前,人类赤裸裸的一面。通过对这些发现的追踪研究,大家会看到生命的韵律,会发现人类行为中更深层次的规律,并相信这些行为是能够被探究、被预测,而且无疑是能够为人所用的。这些四处搜集来的信息,将使我们不再把人类的行为视为互不相关、随意偶然的独立事件。相反,它们似乎是相互依存的奇妙大网的一部分,是相互串联的故事集中的一个片段。它们会在不经意时显示次序,在意想不到之处偶然出现。我们观察得越仔细就越容易发现,人类行为遵循着一套简单并可重复的模式,而这些模式也受制于更加广泛的规律之中。忘掉那些将生命看做掷骰子或是巧克力盒的比喻,把自己想成是处于自动驾驶状态的做着美梦的机器人,你就会更加接近真相。
人类行为背后的深意
尽管开篇我讲述了那样一个故事,但本书最终的主角不是哈桑,也不是国土安全部。我的目的是想说明,在人类行为的问题上,哪些是普通的,哪些又是特殊的。不过,说到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还是会提到哈桑以及他与FBI之间随后的遭遇。我们将看到那名特工为他提供的保护刚开始还管用,但没过多久,当政府不再信任由狂热的市民自己追踪罪犯的时候,他的方法就失败了。要想弄懂为什么哈桑会被在世界各地以反恐名义布下的天罗地网的美国政府扣押,我们会仔细研究他个人网页上的信息,并且将他的行为与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其他人做比较。结果会令人吃惊吗?从某个角度上看,国土安全部做得对——至少他们发现哈桑的行为确实不同寻常。他是个十足的另类,这一发现对我们来说恰好很重要,因为一说起他的行为,本书所总结的很多人类行为的一半模式都变得不适用起来。
然而,哈桑并不是本书提到的唯一一个另类。从下一个章节开始,我们会追溯到路德、哥白尼以及米开朗基罗生活的时代,带领大家重回人类生活与占星学、奇迹、巫术、鬼魂、精灵以及预言紧密联系的年代。我们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要追踪一系列奇妙如当代人哈桑的旅程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另一个另类,一个被当代人称为乔治?塞克勒(Gy?rgy Székely)的人。他家乡的人们并不叫他塞克勒。跟其他一些游历世界各地的人一样,他的名字来自于他的祖国——一个难以捉摸的匈牙利语部落,当地的塞克勒人自称为匈奴王阿提拉后人。他们居住在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东部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喀尔巴阡山(Carpathian Mountains)上——这里是布兰姆?斯托克(Bram Stoker)笔下的吸血鬼德拉库拉伯爵的居住地,同时也恰巧是我的诞生地。随着对科学和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跟哈桑一样,乔治?塞克勒在很多方面都很普通。 不过,就是因为他对反复无常的历史的那种难以捉摸的反应,使他最终带领一支教皇的十字军,在根本没接近敌人的情况下就大败敌军。
不过,不仅仅是乔治?塞克勒的另类吸引了我们,更让我们着迷的是他每次力缆狂澜改变历史的作为都被他一个同时代的人预测到了。这么看来,他好像跟你我以及身边所有人一样——好吧,哈桑除外——完完全全被看透了。不过,现在我们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下落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依靠能够每时每刻监视我们的尖端科技,但是要想在16世纪预测战况、教皇、红衣主教以及士兵们的行动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怎么可能有人在遥远的16世纪就对他祖国的命运有如此精确地预见?
马克?吐温曾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却自有其韵律。让我们来聆听这韵律,让哈桑?伊拉希、乔治?塞克勒、你和我,以及身边成千上万人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指引我们发现人类行为背后的深意。诚然,不管生命中的那些小细节多么迷人,科学在实验室中发现普遍和一般规律的能力仍然闪耀着光辉。至于人类的行为,那只是我们的一种追求,是我们对大千世界的一瞥。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