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2年8月新书快递16-《爱与意志》.doc

2012年08月27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2/8/人大社12年8月新书快递16-《爱与意志》.doc

 


书名:《爱与意志》
书号:978-7-300-16210-2
作者:罗洛•梅
责任编辑:张宏学
成品: 170*230   页数:350
纸张:胶版纸
装祯:平装
出版时间: 2012.8
定价:45.00

 宣传语
•当代著名存在心理学大师、美国心理分析家罗洛•梅的成名作
•初版当年,即被《纽约时报》书评栏誉为“本年度最重要的书”
•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是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


◆ 本书卖点

★名家名作
本书作者为美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爱与意志》是其成名作。进入21世纪以来,罗洛•梅的思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其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而成为许多读者钟爱的读物。
★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力
本书初版于1969年,出版之后即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美国当年的畅销书,是一本难得的学术类畅销书。刚一出版,就被《纽约时报》书评栏誉

为“本年度最重要的书”。
★内容丰富,充满智慧与机敏
不同于一般内容枯燥的学术书,其思想深邃,语言轻松易读,轻松的语言中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
★学术版自2010年出版以来,有很好的销量
本书的学术版自2010年出版以来,销量已达8000多册,在国内具有很好的市场知名度基础。
★大众新版的特点
  定价低;
  内容精简,更适合于普通读者阅读;
  版式、封面设计更轻松、更大众化。

◆ 读者定位
1、一般大众

◆ 作者简介
   
罗洛• 梅 (Rollo May,1909—1994),美国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先后在怀特研究院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长期工作,获得过美国心

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以及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等奖励。
罗洛•梅不仅有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而且有大量的哲学心理学著述,出版了《焦虑的意义》、《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

权力与无知》、《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祈望神话》等20 多部著作。其中大多数著作被重印或再版,并被翻

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 内容简介
     
在书中,罗洛•梅以思想家的敏锐和热忱,以高屋建瓴之气度,妙趣横生地描绘了人类本能之一的爱与意志的科学规律,从心理学、社会学、

未来学的深度与广度,剖析了各种病态的爱欲。
   作者还阐述了许多基本的和富有吸引力的概念:爱、性、死亡、原始生命力、意志、自由、意向性、选择、决意、冷漠等。其中最难得的

是,作者40年前对爱与意志困境的剖析,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仍极具启发意义。


◆ 简要目录
第一章   导言:我们的分裂性世界

第一部分  爱

第二章  性与爱的悖论

第三章  爱欲与性欲的冲突

第四章  爱与死亡

第五章  爱与原始生命力

第六章  与原始生命力对话

第二部分  意志

第七章  意志的危机

第八章  愿望与意志

第九章  意向性

第十章  治疗中的意向性

第三部分  爱与意志

第十一章  爱与意志的关系

第十二章  关怀的意义

第十三章  意识的交流

索引


◆ 上架建议
___ 励志心理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摘
1.爱与意志之所以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二者是人的存在感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面临选择的行为。没有爱的意志只是一种操纵;缺

乏意志的爱,必然只是一种无谓的伤感。2. 爱情的悲剧面向还有另一个根源,那就是人类被创造为雌雄两种性别,因而引致对彼此永远的渴

望: 一种追求圆满的渴念,只不过这样的圆满注定是短暂的。
3.二十年前,有人还可能嘲笑人们的厌倦无聊,而如今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空虚已从厌倦无聊的状态转变成了一种暗藏着危险的无用感与绝

望的状态。
……
冷漠与感觉缺乏也是对抗焦虑的防御手段,当一个人持续面对他无力应对的危险时,他最后的防御手段就是最终甚至连对危险的感觉也放弃。
4.冷漠在我们看来尤其重要,因为它与爱和意志关系密切。恨并非爱的对立面,冷漠才是。
5.当我们相爱时,我们放弃了自我的中心,我们被从先前存在的状态抛入了空虚之中;虽然我们希望得到一个新世界,一个新的存在,但我

们永远都没有把握。这个世界已经覆灭了,我们怎能知道它是否还能够重建?我么给予和放弃我们自己的中心,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我们还能重

新得到它?……这极其痛苦的欢乐伴随着死亡迫近的意识。
6.如果原始生命力力量比例平衡,它就成为一种伸向他人的渴望,一种通过性、创造、更文明来使生命更充实的渴望。这是一种欣喜若狂的

感觉,或只是因为知道我重要,我能影响他人,能塑造他们,能够施加一种相当重要的力量而得到安全感,这是一种确保我们是有价值的方式


7.生活中一些小小的缺口或者重大的隐伤,本来就没必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展示。当一个事件已近悬崖,且勒马不及,又终于暴发成灾

祸时,那些小小缺口及隐伤部位的剧痛,早就在刹那间,便遍及整个灵魂世界了。
8.命运是什么?是指降临于我们身上的某种特殊或偶发的不幸。
  他们悲剧的生命观反而使他们能在生命中得到喜悦。他们靠着后悔痛苦并不能改变现状,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命运,选择深刻性的

价值,并让自身相信且欢喜自己以及所属的客观存在呢?


八、章节摘选
           卡桑德拉:阿波罗是预言家,他指派给我这工作……
           众人:你已陶醉于这神力了吗?
          卡桑德拉:是的,那时我已预感到了这城市的命运。
——摘自埃斯库罗斯:《阿伽门农》
我们的时代关于爱与意志的引人注目的问题在于,尽管从前我们总是将其视为生活困境的解决之道,而如今其本身已成为问题。的确,在这个

过渡的时期,爱与意志变得更为艰难,指导我们心灵航向的古老神话与象征已不复存在,焦虑已成为流行病;我们彼此相拥,尽力让自己感觉

什么是爱;我们不敢选择,因为我们害怕一旦选择了一件事或一个人,我们就会失去另外一个。我们太害怕了,因此无法抓住机会。于是我们

从根本上放弃了与之相连的情感与过程——而爱与意志首当其冲。个体被迫审视自己的内心,也被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这样的新问题所困扰。

即:即使我知道自己是谁,我也无足轻重,我无法影响其他人。接下来便是冷漠,继之而来的则为暴力,因为没有人能够永远忍受因自己的无

力而产生的麻木感。
爱作为生活困境的解决之道而被大肆宣扬,人们的自尊的提高或降低仰赖于是否得到爱。那些认为自己找到爱的人沉溺于自己是正人君子的想

法,就如同从前加尔文教徒的财产被当作他们成为了上帝选民的确凿证据。而那些未能找到爱的人不仅或多或少有一种剥夺感,而且他们的内

心更深处,受到伤害更严重的地方,他们的自尊被破坏,他们感到自己被贴上了新型贱民的标签。他们求助于精神治疗,诉说当他们凌晨醒来

时,倒未必是感到特别孤独或不愉快,但他们深信他们莫名其妙地失去了生活的大秘诀,并因此而备受折磨。而且一直以来,离婚率不断升高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陈词滥调日渐增多,并且人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对于许多人而言,性越来越容易得到,但却越来越失去其意义。这

种“爱”即使是不完全虚幻的,也是极其飘忽不定的,于是一些新的左翼政治团体成员得出这样的结论:爱正是被我们的保守的社会损害的。

因此他们所倡导的改革有着这样明确的目的:建立一个“更有可能产生爱的世界”。
在这样一个矛盾的情况之中,不难理解性爱——这一救赎之梯中最低级的人所共有的爱之表现形式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性根植于人

之生理需求的本性。我们似乎至少可以仰赖它给予我们一种爱的复制品,但性却也成为了西方人成败的评判标准和负担而非救赎。关于爱与性

之技巧的书籍不断出版,虽然可能几周之内仍很热销,但却不可信。因为虽然大多数人无法说清,但似乎已意识到我们将追求性技巧视为得到

救赎的方式而对其狂热的程度已使我们忘记了我们所追求的救赎。慌不择路是人类古老而又是有讽刺意味的习惯,当我们失去了爱的价值与意

义时,我们便会更执著于对性的研究、数据以及技术帮助。无论金赛(Kinsey)调查与马斯特斯—约翰逊(MastersJohnson)的研究本身成败

如何,它们都是一种文化的反应,在这种文化中,爱所包含的人的意义不断失去。爱被当成一种动力,一种推动我们的生活继续前进的力量。

但我们时代的巨变表明现在这动力本身也值得怀疑,爱已成为它自身的问题。
因此,实际上,爱已变得自相矛盾,以致一些进行家庭研究的人总结道:“爱”不过是家庭中更强势的成员藉以控制其他成员的一个名义。罗

纳德•兰恩(Ronald Laing)断言,爱是暴力的面具。
意志可说也是同样的情形。我们从维多利亚的祖先那里继承了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真正的问题是如何理性地决定该做什么——如此,意志便作

为“能力”,使得我们随时能够做出决断。而现在已不再是决定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决定如何做决定的问题。意志自身的基础本身已经成为疑

问。
意志是种假象吗?自弗洛伊德始的许多心理学家证明的确如此:“意志力”和“自由意志”这样的词——在我们父辈的词汇中不可或缺——在

现代的、时髦的讨论中已销声匿迹,或只是作为笑柄。人们去医师那里寻求他们失去的意志的替代品:学习如何获得“潜意识”来指导他们的

生活,或学习最新的条件作用技巧来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体,或使用药物来消除一些生存的动机,或学习最新的“感情宣泄法”。但却未意识到

情感实质上不是能够争取到的东西,而是你使自己沉湎于某种生命状态之方式的副产品,16但问题在于,他们为何要使用这样的状态?在对于

意志的调查中,莱斯利•法勃(Leslie Farber)断言在意志的失败中包含着我们时代的主要病症。我们这时代应该被称为“混乱意志的时代”


身处这样一个激变时代,个体被驱回其自己的意识中。当爱与意志的根基已被动摇,并被完全破坏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被推到表面之下,并在

我们的意识以及我们社会“无法言喻的集体意识”中搜寻爱与意志的根源。我们所使用的“根源”(source)一词与法语“源头”(source)

同义,即水从中流出的最初源泉,如果我们能够找到爱与意志产生的根源,我们就有可能找到这些最基本的体验所必需的新形式,以使其在我

们正步入的新时代切实可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追求,就如同每一个这样的探索,是一种对于道德的探求,因为我们正在寻求新时代道德

得以建立的基础。每一个敏感的人都能感到他正处于斯蒂芬•迪达勒斯(Stephen Dedalus)的境地:“我出发……在我灵魂的锻造场中锻造我

族类尚未产生的意识。”
我在这一章标题中所使用的“分裂性”一词,意为自我封闭,避免亲密关系,无感觉能力。我所使用的词并非精神病理学意义的,而是用以描

述我们文化的一般状况,以及构成该种文化状况的人们的倾向,安东尼•斯托尔(Anthony Storr)则更多地从精神病理学角度对该种状况进行

描述。他认为精神分裂的人冷漠、疏离、傲慢、自我封闭,这有可能导致暴力攻击行为。斯托尔说,这一切都是被压抑的对爱的渴望之复杂表

现。而孤僻则是一种对敌意的防御行为,它源自婴儿期对爱与信任的曲解,这使他永远惧怕真正的爱,“因为它威胁到他的生存”。
就其本身而言,我同意斯托尔的观点,但我认为精神分裂状态是我们这个过渡时代的一般趋势,而斯托尔所说的婴儿期所感到的“无助与被忽

视”不仅来自其父母,而且来自我们文化的几乎每一方面。父母自身就很无助,而他们便是对其文化无意识的表达。精神分裂的人则是科技人

的自然产物。这是一种生存之道并不断地被加以利用——这就可能爆发成为暴力。在其“正常的”感觉中,精神分裂的人无须压抑,这样的精

神分裂的性格状态是否在某些个案中会发展为精神分裂样状态,只能看将来的发展。如果个体能坦率地承认并面对其目前这种带有精神分裂特

性的状态,很可能就不会发展到这一步,安东尼•斯托尔还指出分裂的人格“深信自己不招人爱,感觉因批评而受到攻击或羞辱”。
当我评估斯托尔的描述时,我认为有一点站不住脚。他把弗洛伊德、笛卡尔、叔本华和贝多芬作为精神分裂的例子,“以笛卡尔和叔本华为例

,正是由于他们与爱的疏离才使他们的哲学诞生”。而对于贝多芬,他是这样评述的:
作为对现实人类的失望与忌恨的补偿,贝多芬想象出了一个充满了爱与友谊的理想世界……他的音乐,就其蕴含的力量而言,或许比其他作曲

家的作品更明显地显示出大量的攻击性。不难想象,如果他未能将此种敌意在音乐中升华,他就可能患上偏执型精神病。
斯托尔的矛盾之处在于,如果这些人被视为心理疾病患者,而且假设他们被“治愈了”,我们就看不到他们的作品了。因而我认为必须承认精

神分裂状态是应对十分困难的处境时的一种有益的方式。尽管其他文化会促使精神分裂特质的人更具创造性,我们的文化却迫使他们更割裂更

机械。
在我以爱与意志为中心问题进行讨论时,我并未忘记我们这个时代那些正向的特质以及实现个体满足感的可能性。当时代之舟飘忽不定时,每

个人都要在某种程度上自主,更多的人会设法发现自我并实现自我。18但当个体的力量极其弱小时,我们听到最多的的确就是关于个体力量的

呼声了。而我在写这些问题,写这些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呼声是什么。
这些问题有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奇怪的特点:它们预言了未来。一个时期的问题是:什么是可以决定却尚未决定的,什么是存在之危机。

我们姑且不论我们如何重视“决定”一词,倘若没有新的可能性,也就没有危机——有的只是绝望,我们的心理困惑表达了我们潜意识的欲望

。我们遭遇我们的世界,发现它不能满足自我或自我不能满足它,于是问题产生了;有什么受到了伤害、崩塌了,就像叶芝(Yeats)描述的

那样:
我们……感到伤痛,
耕种之矛……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