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2年9月新书快递11-《杂著(方立天文集 第十卷)》.doc

2012年09月04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2/9/人大社12年9月新书快递11-《杂著(方立天文集 第十卷)》.doc

 

书名:杂著(方立天文集 第十卷)             
书号:978-7-300-15786-3
著者:方立天       
责任编辑:胡明峰
成品:155*235 页数:398
纸张:70克胶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本卷定价:62.00元  全套定价:860.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卖点

著名佛教哲学家方立天教授毕生力作
读大家学术,体会生命智慧的升华,感受精神品格的净化

◆ 读者定位
1、佛学研究者
2、中国哲学研究者
3、对佛教有兴趣的读者
◆ 作者简介

方立天,浙江永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1984年特批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专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等,其中《佛教哲学》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共有五部分:“序言、前言和创刊词”和“书评”,主要是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中国佛教与中国哲学论著所作的序言和评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学和中国哲学学术研究的进展。书中“追念前贤”部分记录了几位老师对作者的教育、扶持和恩德。作者五十多年来的治学体会,汇集在书中的“治学”部分。另有十多篇文章,因不易归属,则列入最后一部分“其他”之中。

◆ 简要目录
目录

序言、前言和创刊词
《禅者的思索》序
《超凡世界》序
《佛藏辑要》序
“佛门大师评传丛书”总序
《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以汉魏两晋时期为中心》序
《宗教人生哲学思想研究》序
“禅学三书”序言
“名人与佛禅”三书总序
《中国佛教简史》前言
《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序
《中国传统孝道的历史考察》序
《此心安处是吾乡》序
《大悲观世音菩萨》序
《曹溪禅研究》(三)序
《明代大慈法王研究》序
《天台判教论》序
《世界佛教报》创刊词
《方立天文集》(6卷本)序
《湛然研究——以唐代天台宗中兴问题为线索》序
《禅和之声——“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序
《赵州录校注集评》序
《现代性与中国宗教》序
《虚云和尚全集》序
《华严判教论》序
《河西佛教史》序
《〈俱舍论〉业思想研究》序
《〈安乐集〉注绎》序
《宋代高僧墨迹研究》序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序
母校,我向您致敬
——《永康中学校史》序

书评

读《汉—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
对中国佛教思想的研究和批判
——《汉—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评价
文贵深沉
——再评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良好的开端
——介绍《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刊号
第一部中国哲学范畴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评述
一部富有学术生命力的著作
——再评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深刻的反思科学的总结
——评《中国文化论争》
一部富有开创性的力作
——江灿腾《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
祝贺《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出版
谈《张岱年全集》
认真研究中国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史》笔谈
宗教美学的新开拓
——评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
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审美意识
——在大型画册《传世画藏》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评介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
中国宗教政策系统研究的新成果
——评《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研究》一书
新拓展新突破
——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盛世修藏利在千秋
——2011年12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子藏》首批成果发布会”上的发言

追念前贤

石峻与中国哲学研究
感念石公感恩石公
——石峻教授追忆
深切怀念周叔迦先生
一代觉者百世师范
——深切悼念赵朴老
学习赵朴老总揽全局开拓创新的卓越品格
哲人其萎功业长存
——深切悼念张岱年先生
说不尽的感激说不尽的追念
——缅怀恩师张岱年先生

重视佛教文化建设
——真禅长老的精神遗产
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任公季老,感同身受
任先生是我学术上的导师和榜样
斯文犹在风范长存
——缅怀任继愈先生

治学

把握自我,勤奋开拓
——治学漫谈
我的佛教研究
跬步记述
我和中国佛学及哲学研究
我和中国佛学研究
我与中国佛学
兼具宏观与微观的佛学研究
扶掖鼓舞推动
——我与中华书局的书缘
治学以勤奋为要
从中国哲学的层面研究中国佛教哲学
方立天教授访谈录
我与人大图书馆
我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殊胜文缘
我的治学之路
方立天自述

其他

发挥中坚和桥梁作用
——在民盟中央召开的中年知识分子座谈会上的发言
历史的回响
——评“太虚诞辰一百周年国际会议”
北大魂
今年好,明年更好
“元神不灭论”:愚弄人的邪说
宣扬“世界末日”就是反人类
两岸禅学研讨会感言
继承学脉,发展学统
繁荣哲学,昌盛国运
承继传统开创历史
——在中国人民大学7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发言
发扬学术精神,发展佛教文化
人生就是缘

◆ 上架建议
哲学  佛教哲学  佛教

书摘
总序
这部集子的缘起是,今年(2011)9月1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茶歇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教授和我面谈,约我重新编一部个人文集出版。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我的五部专著和六卷本文集,现在又约我重编一部文集出版,对于人大出版社的这种盛情雅意,我极为感动,深为感激。
五年前出版的六卷本《方立天文集》,约结集了我的一半著述;现在这部文集,收集了迄今为止我撰写的绝大部分作品,并根据著作的性质,分别按中国佛教、魏晋南北朝佛教、法藏与《金师子章》、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宗教、中国古代哲学以及杂著等不同内容,统编为十卷十二册,约五百万言。十卷本比六卷本增加了约一倍的篇幅,新增内容是《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卷二册,中国佛教和中国佛教文化新增的文章较多,各成一卷,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宗教的著述则合成一卷,杂著一卷包括多年来撰写的序言、前言、创刊词、书评、追念前贤、治学等内容。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先后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哲学大辞书》(辅仁大学出版社,1993年后陆续出版)、《孔子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等,撰写过中国哲学和中国佛教的条目。《中国哲学通史》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中的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部分为我所写,《中华的智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一书,我撰写了葛洪、僧肇、法藏、慧能、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七篇。这些为集体著作撰写的稿子,均不收入本文集中。此外,有一些与他人合作而非我执笔的文章也未予收入。
新编十卷本文集的内容,反映了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探索的方方面面,记录了我漫长学术生涯的前进足迹,也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折射出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进步。借此作序的机缘,回顾和总结个人学术生命的历史因素、生涯规划、耕耘布局、治学方法、主要收获、经验教训以及人生体悟等,是我十分有兴趣的。
1949年我初中毕业。不久,家乡(浙江永康)解放。1950年春,我到上海,在华东税务学校(后与华东粮食学校合并,更名为华东财政学校)学习,随后留校工作。约在1953年,我由从事行政工作转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或辅导过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对哲学的思辨性、抽象性产生了兴趣,幻想日后能遨游在自由的思维天地之间。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鼓励年轻在职干部报考高校,我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从此我的生命开始真正和哲学结缘。学习期间,我又对中国哲学最为喜好,内心默默地许下心愿,期盼毕业后能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61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这为我实现从事中国哲学教学和研究的夙愿提供了最佳的舞台。此后,我又想中国哲学历史很长,必须确立一个时段作为研究重点。经过反复思考,我确定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哲学为学术研究的重心。这一时期的哲学广泛涉及儒家、道家、道教和佛教等多个领域,我又选定其中的佛教哲学作为研究重点。我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是深感佛教哲学内涵丰富,与中国文化、哲学的关系密切;二是受家乡、家庭传统佛教信仰的影响,对佛教有一种自然的亲和感;三是在治学取向上,个人比较偏爱冷门,好攻难点,不畏艰苦。也就是说,理智的判断、情结的作用和性格的特征,决定了我开始研究当时被喻为“险学”的佛学,且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永不走回头路了。
经过上世纪60年代初数年间的探索、运思、实践,我确定了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交叉结合、互动互补的佛教学术研究方案,并粗略地制定了近期、中期研究规划和长期目标。个案研究主要是佛教代表人物的研究。我认为,一部佛教史就是佛教代表人物和广大信徒的信仰修持史,一部佛教思想史主要是佛教代表人物的思想成果史。研究历史上的佛教代表人物,就能展示佛教尤其是佛教思想演变、发展的途径和内容。根据这一思路,我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代表人物如道安、支道林、慧远、僧肇、道生、梁武帝萧衍等着手开展佛教的研究。在日后的研究中,也始终倾心于对不同佛教代表人物如华严宗创始人法藏、禅宗创始人慧能等的关注和研究。
佛教文献是佛教思想研究的基础,把握佛教文献的文字、结构、内涵、实质,对于佛教思想的研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整个佛教研究工作过程中,我比较重视资料的积累,参加了《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3—1992)的整理工作,并对有的佛教文献做了标点、校勘、注释、今译,有的已整理成书出版。
在若干个案微观研究和一定资料积累的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我又开展了对佛教的宏观研究。重点工作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佛教哲学的整体研究,也可以说是佛教哲学的现代化研究。我撰写了《佛教哲学》一书,在书中我着重论述了佛教的人生价值论、宇宙论(要素论、结构论、生成论和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丰富内涵,力求用现代语言表述佛教哲学理念,运用现代的多元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力图立足当代社会背景,发掘和评判佛教的价值与弊端,贡献与缺陷。二是佛教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的中国化研究。在《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专书和《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等有关论文中,我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我研究佛教秉持的是“中国本位”立场,我认为中国人是以先前本国文化结构去理解佛教的,是以中国人的实际需要和精神需求去对待佛教的,是以中国儒、道本土文化去改造佛教的。也就是说,我是在中国文化、思想、哲学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思想、哲学的流传、兴衰。因此,在我的学术生涯中,也分外重视对中国哲学的研探,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撰写了《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册),由中华书局出版。我研究中国哲学的重要目的,其一是为了阐扬中华智慧,其二就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佛教哲学。
在以上微观和宏观的学术研究取得相应成果的基础上,我开始全力专攻自己学术生命中的“重点工程”,开展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系统、整体研究。我从中国僧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在与中国儒道思想、印度佛教思想的互动、比照中,千淘万漉,吹沙觅金,历时十五年,先后撰写百余篇文章,尔后形成了九十余万言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一书。全书设为绪论、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实践论(修持论)和结语七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的五编三十二章为全书的主体,心性论与直觉论为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两大要点,由此而初步构筑了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体系。在该书的“绪论”中,我分述了研究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具体方法:结合现代哲学发展的要求,筛选、归结中国佛教的重大哲学问题,构筑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运用现代语言,诠释中国佛教哲学的概念、范畴;寻究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原来意义;体会中国佛教某些哲学语言的言外之意;探索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规律;总结中国佛教哲学理论思维成果;进行比较研究,以把握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特色;阐发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与意义。这八条是我的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研究方法的初步归纳和总结。
从上述可见,我对佛教的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中国佛教思想家的个案研究、中国佛教典籍的整理、佛教哲学的现代化研究、佛教文化的中国化探索、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体系的构筑。这五个方面的研究,大体上体现了我的佛教研究轨迹,构成了我迄今为止学术生涯的基本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我的学术视野有所扩大,研究领域也有所延伸。在中国佛教和中国哲学“双耕”的基础上,我对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国宗教理论产生了兴趣,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做了一些探求性和探讨性的研究。
探求中华文化精神,是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此我撰文探求中华文化的传统和核心问题,提出了中华文化三大传统(儒家的人本主义、道家的自然主义、佛家的解脱主义)的看法,并认为人生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即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方式、态度、思想、观点是中国国学之魂,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还强调思维方式对一个民族思考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宗教理论领域,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正确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着特殊的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归结为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宗教历史观和宗教适应观。我认为,对宗教的本质和功能缺乏科学认识,会导致宗教学和宗教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在宗教领域里流行的是“鸦片论”和“斗争论”,而毛泽东主席生前多次指出宗教是文化,后来中国共产党人又积极倡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命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脉络,就是从“鸦片论”、“斗争论”发展为“文化论”、“适应论”、“引导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领域的最伟大的理论创新,最重大的理论贡献;这对于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清代散文家姚鼐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 “义理”,指的是研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回眸以往岁月,我在中国国学这块丰腴的田野里默默耕耘,主要是走探索义理之路,也就是着力探索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这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过程,也是一个体悟智慧、增长智慧的求智过程。每当回忆起驰骋独立思考、直抒胸臆的心路历程;每当回想起爬梳剔抉、笔耕凝道、学思有得、开心明目的收获时刻;每当联想起漫漫人生征途,深涧、峻岭,大川、坦途,独木小桥,阳光大道……此时此刻,不免心潮澎湃,难以自已!
光阴荏苒,人生无常。虽然如今我已近耄耋之年,但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今后我仍将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争取有所撰述,从而为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自己绵薄的贡献。
在即将结束序文时,我要再次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教授的盛情约稿,我还应该深深地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杨宗元、李红、符爱霞、吴冰华、吕鹏军、许微微、胡明峰诸同志,感谢他(她)们认真、细致、严肃的编辑工作态度。没有他(她)们的辛勤劳动,这部文集在半年时间里出版问世,是不可想象、绝无可能的。


2011年12月8日初稿,19日定稿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