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3年5月新书快递20-《晏阳初卷》.doc

2013年05月22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3/5/人大社13年5月新书快递20-《晏阳初卷》.doc

 

书名:晏阳初卷             
书号:978-7-300-17305-4
著者:宋恩荣_       
责任编辑:李剑坤
成品:160*230 页数: 553
纸张:70克玉龙胶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定价:69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卖点
? 近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农村建设家晏阳初之文集
? 晏阳初研究名家宋恩荣研究员倾力编纂
? 宏篇巨著“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丛书第一批

◆ 读者定位
1、史学研究者
2、历史爱好者
◆ 传主简介
晏阳初(1890-1990),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前往欧洲战场,为华工开展识字教育。1920年回到中国,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总干事,先后在城市进行大规模的识字教育运动,后带领众多知识分子深入农村,在河北定县、湖南衡阳、四川璧山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成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1950年后,转赴亚、非、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国际乡村改造实验,建立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一生为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奋斗70余年。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曾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人同时获得“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伟人”称号。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晏阳初1918—1949年间著作中选录的部分文稿,集中反映了他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方面的主要过程和思想观点。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平民教育在法国华工营中的兴起,与 20年代在国内城市轰轰烈烈的识字运动,以及由平民教育转向乡村建设的全过程。通过著名的 “定县实验”(河北)到“衡山实验”(湖南)、“华西实验”(四川璧山)等一系列持续不断、规模宏大、计划周密、系统分明的社会改革运动,认识老一辈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医治“愚、穷、弱、私”社会痼疾的艰难历程和可贵探索。

◆ 简要目录
晏阳初农村改造的思想——代导言

恭贺新年三喜三思(1919)
平民教育新运动(1922)
“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1926)
平民教育运动术(1926)
关于平民教育精神的讲话(1926)
初级平教教学的种类及组织(1927)
平民学校教材问题(1927)
平民教育概论(1927)
平民教育的真义
——“平民教育”的真义与其他教育的关系(1927)
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1927)
平民教育原理(1927)
关于檀香山平民教育运动情况的报告(1928)
赴美讲演平民教育的经过(1929)
在定县全城识字运动会上的讲演(1931)
在定县学校卫生同乐会上的演说(1931)
《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序(1932)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1933)
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1934)
农村运动的使命(1934)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工作报告(1934)
关于民众教育的任务(1934)
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请款书(1935)
中国农村教育与农村建设问题(1935)
关于出席乡村建设学会会议等经过情形的报告(1935)
农民运动与民族自救(1935)
定县实验区工作概略(1935)
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演进的几个阶段(1935)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的演进(1935)
《定县农村工业调查》序(1936)
对在定县工作同志的讲话(1936)
如何建设“新四川”
——在四川省政府设计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演(1936)
“误教”与“无教”(1936)
在平教会长沙办事处第四次周会上的演讲(1937)
三桩基本建设
——对长沙雅礼(Yale)学校学生的讲话(1937)
困难中的新都实验(1937)
在平教会长沙办事处周会上的讲话(1937)
对长沙办事处同仁之讲话
——关于抗战形势的报告(1937)

发动农民投入抗战(1937)
关于非常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精神的讲话(1937)
关于我们为何发起农民抗战教育的广播稿(1937)
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1937)
保卫国家必须教育民众(1938)
多难兴邦必须训练民众(1938)
开辟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新路(1938)
地方行政干部培训的意义(1938)

农村建设要义(1938)
认清时势修正方法(1938)
青年应献身于基层政治工作(1938)
平教事业在抗战救国中的芹献(1938)
平教会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1938)
抗战建国的基本问题(1939)
筹备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意见(1939)
再谈农民抗战的意义(1939)
办好乡建学院的意义与要求(1941)
在乡建育才院开学典礼上的报告(1941)
战后乡建工作努力的方向(1942)
乡村建设育才院的宗旨与今后的使命(1942)
改造中国要从基层建设抓起(1942)
识时务者为俊杰(1942)
关于在美工作简单情况的报告(1946)
在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纪念周上的报告(1946)
平民教育运动简史(1946)
为和平而教育世界(1947)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1947)
开发民力建设乡村(1948)
乡村建设工作展望(1948)
截至1949年4月的工作进展报告(1949)
附录1: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宣言
附录2:基本字表(一画至廿五画,共1320字)
附录3:通用字表(一画至三十画,共3420字)
附录4:平民学校课程标准研究
附录5:华工教育的追忆
附录6:唤醒中国的民众
附录7: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全美纪念委员会表彰委员会主席安吉尔博士给晏阳初的信
附录8:东西方协会主席和董事会代表的奖辞
附录9:毛泽东先生会见记
附录10:1938年晏阳初先生为什么要派我访问延安?
附录11: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向全国教育界各小派别小团体推广统一战线工作的批示
附录12:华西实验区工作述要
——孙主任廉泉在三十八年2月11日工作介绍座谈会上的讲话

晏阳初学术年谱
编后记

◆ 上架建议
_______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摘
晏阳初农村改造的思想
本文原载作者所著《儒家与现代中国》(中国哲学/沧海丛刊),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84年7月。此次收入本书,作者略有修改。——编者
——代导言
韦政通


自从1981年我读完吴相湘教授撰《晏阳初传》,写了一篇《乡村改造的实践者——晏阳初》后,就一直想再写一篇关于晏阳初思想的文章。在酝酿的过程中,我注意到1945年旧金山市参事会决议尊敬晏为该市荣誉公民,尊敬状上说“晏阳初是经东西方各权威人士公认的真正哲学家与人道主义者”。此外,1972年6月18日,被菲律宾人尊之为“民众之人”的曼努埃尔(Manuel PManahan)于《马尼拉时报》发表《晏阳初:为平民的十字军人》一文,也称晏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称晏为“哲学家”或“伟大的思想家”,主要是因他在乡村改造运动中表现了一套极具创意的思想。
现在我就要探讨,这一套极具创意的思想,它的内容是什么?据我的了解,大抵由下列四个成分所组成:(1)儒家的民本思想;(2)基督教的《圣经》;(3)科学的方法;(4)民主的思想。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为乡村改造运动提供了最高的领导原则,《圣经》所启示的基督精神,则是这个运动主要动力的来源,科学方法乃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手段,民主则代表这个运动在近代中国所要达成的现实目标。
一、使儒家民本理想落实于现实努力
“民为邦本”之说,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源头,就这个理念发展出来的民本思想有下面几个要点:(1)当政者应注重民意;(2)民贵君轻;(3)政府应以爱民利民为主要工作;(4)人民的好恶足以左右国运。这几个要点在孟子以前已全部发展出来,但历经两千多年,始终仍停在理论思想的层次。试问要求当政者重视民意,希望政府能做到爱民利民,可是当统治者的所作所为不符合要求,甚至与所希望的完全相背时,又该怎么办?中国几千年来的知识分子,在长期违背民本理想的事实之前,能说几句悲愤抗议的话,已很难得,但仅止于悲愤抗议,对残酷的事实并不能有多大改变。到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受了民权意识及社会主义的影响,似乎有了一些进步,但也只能在报纸上发表意见,再三强调“改进平民生活”、“免除平民压迫”、“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保障农民利益”等。这些在晏阳初看来,仍不脱传统士大夫的高谈阔论,对这些问题却提不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事实上也没有认清问题的核心。
中国问题的核心,是在4万万国民(晏氏发表此见解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绝大多数未受教育,因此产业不兴,生活艰难,甚至穷民饥莩,遍地皆是,根本谈不上生产力。另一方面,国人又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轻视公义,而重视私情,根本缺乏团结力与公共心。晏氏感慨地说:“以如是的国民,来建设20世纪的共和国家,无论采用何种主义,施行何种政策,一若植树木于波涛之上,如何可以安定得根!”
晏阳初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中国境内推展的平教运动,就是基于以上的认识。他担心偌大一个民族,如不能让他们接受最低的教育,将无法生存于知识竞争的世界,因而可能影响及于全世界的祸乱;他对有五千年历史,自尊为神明贵胄的黄帝子孙,于20世纪文化却无所贡献感到惭愧。因此,“四顾茫茫,终夜徘徊,觉舍抱定‘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从事于平民教育外,无根本的事业,无最伟大的使命,无最有价值的生活”。有了这种觉悟并确立了目标之后,遂决心“发宏愿,奋勇气,本愚公移山的精神,尽心竭力,努力于平民教育,为培养国家的元气,改进国民的生活,巩固国家的基础”。所以晏当年领导的平教运动,实是使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老理念,首次落实于现实的努力当中,并使它有了全新的意义。其间根本不同之点,是传统的民本思想寄望于统治者的德政和恩惠,是由上而下的方式;而平教运动要努力使人民本身能自立自新,通过文艺、生计、卫生、公民的四大教育,不仅要解决中国人生活上愚、穷、弱、私的病根,而且要增进他们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这样才真正有希望培养出新中国的新民,这是由下而上的方式。这个方式不仅当年在国内定县等地的实验成效显著,近三十年来经因时因地制宜的修正,实施于泰国、菲律宾以及非洲和中南美洲若干国家,也一样获得成效,证明它是解决乡村或农民问题的具体可行的方案。
“作新民”这个观念在传统儒家,着重道德效果的意义。清末梁启超作《新民说》,是针对中国过去缺乏公德、权利、自由等观念而提倡的一种新道德。不论是旧道德还是新道德,所谓“新民”之“民”只适用于少数读过书的人。可是在晏阳初领导的平教运动中,“作新民”之“民”所指的却是自古以来被忽视,在数量上又占绝对多数的农民,这在人类社会史上真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性观念。以往读书人虽同情农民的“苦”,却没有发现农民的“力”。晏阳初于1918年因往法国为华工服务,与华工相处一年的经验,使他认识到中国农民的智慧与能力,只可惜缺乏读书求知的机会。这个经验使他决心在有生之年献身为最贫苦的文盲同胞效力。从此60年间,“强国必先强身”、“建乡必先建民”以及“解除苦力(农民)的苦,开发苦力的力”,这成为他在世界各地领导乡村改造运动奋斗的基本目标。
二、以基督的精神献身于农村改造
当1929年晏阳初率领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其中有8位博士),带着多年研究而成的乡村改造方案,到定县实验场实验,实是揭开历史新页的空前壮举。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而且晏强调,科学实验可以千百次,但社会实验第一次就必须成功,决不能失败。中国知识分子虽多半来自农村,但并不关心农村,更不了解农民,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所受的又都是西式的教育,现在进入穷乡僻壤,要与农民朝夕相处,该是多么的艰难!要了解此壮举背后的动力,应知晏阳初夫妇都是虔诚的基督徒,《马太福音》:“没有任何事情是你们不能做的。”又说:“有信心的人,什么事都是可能的。”但是,信心只能强化人奉献的意愿,在实际的工作中究竟如何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还是要靠人能做正确的思考并运用人的智慧。依据耶稣基督深入民间的启示,可以使知识分子以农民的仆人自处。可是这仆人又如何能发挥改造农村的功效?这就不能仅靠信仰。在这里,晏表现出他的思考力。他认为知识分子要去教育农民,必须彻底清除一向自满自大的虚骄心理与傲慢态度,并虚心诚意深入民间向农民学习,先做农民的学生,接受“再教育”,然后才可以与农民亦友亦师,向农民灌输新知识,教育新技术。这个过程晏称之为“自我革命”。也就是说,当你以“为中国作新民”做努力目标时,你自己也要同时改造成适合这一运动需要的新人。
由于晏阳初自幼就受《圣经》熏陶,他不但常以“科学布道人”、“自由十字军”的精神自勉勉人,甚至在解释这一运动的意义及从事运动者的条件时,随时都不忘这种精神的重要。例如他说明定县实验的六点意见时,其中第五点就说这是“布道”的运动。又如他以为立志做一个改造乡村工作的“十字军人”,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除了能力、创造力、品行之外,还有奉献。因改造农村工作是长期性的事业,你必须长期居住于粗野的乡间与农民共同生活。如果没有坚强的奉献决心,可能开始有热心,却不能支持长久,甚或知难而退。历史上的各大宗教,都会为人类带来不同的灾难,尤其当宗教与政治权力结合时,给人类的灾难诚不可胜言,但至少有一点决不可抹煞,即能激起人类牺牲奉献巨大动力的,多半要靠坚定的宗教信仰。晏氏为乡村改造奋斗60余年,为人类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典范,他始终努力不懈的动力,无疑是来自其虔诚信仰。由于他坚定的信仰,往往现身说法,无不动人感人。他是一虔诚基督徒,但他从不藉平教运动传教,他主张宗教上或党派上的信徒,应任国民的自由意志去选择。他不传教,但把宗教信仰产生的动力引向一个比传教更重要更合理的方向上去。他一心为平民,但不忍用宗教去麻醉他们,更不愿用教会的财力去救济他们,他有句名言:“不要救济,让他发扬”。因救济顶多只能救济于一时,并不能解决问题,让他们发扬是要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自立自强,凭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切身的问题。
晏阳初领导的乡村改造运动,从中国平教总会起到菲律宾的国际学院,为了能自由研究、自由实验,始终保持为民间的独立团体,因此缺乏固定基金和常年预算,仅赖各方捐款,这当然增加运动推行的困难,但晏认为“宁愿穷苦而自由”,也“比较作为某一机构的工具而富有意义”。尤其是在中国推展的20多年中,更是内战频繁,烽火连天,即使在8年浴血抗战中,平教运动始终如火如荼般在进行,其可能遭遇的困难必百倍于平时,如果没有耶稣基督般的献身精神,是很难想象的。《约翰福音》:“我所给你们的,跟世人所给的不同,你们的心不要愁闷,也不要恐惧”。晏也喜用同样的话勉励同仁。有一次菲律宾乡村会会长告晏:“没有存款了,怎么办?”因当时正要支付薪金,晏安慰他:“不要发愁,事情会解决。”翌日,果然4张支票寄到。晏回想平教总会时代,穷苦得如教堂里的老鼠,时常因无款支用而仰屋叹息的境况,一重重的难关还是度过了。到菲律宾时期,晏氏根据以往在中国工作的经验,不时勉励同仁:“金钱不足忧,只要坚定信心,努力为村民服务,有具体工作表现,各方捐款自动会送来的”。晏真是亲自体证了《哥林多后书》“因为我们活着是凭信心的”的话。
晏阳初的朋友会形容他有擅长讲话的口、精巧撰文的手、勤于旅行访问的腿。靠着擅长讲话的口,到处说明平教运动的成效,以及乡村改造对中国复兴的重要,使捐款源源不断,并于1948年说服美国当局成立了“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勤于旅行访问的腿,使他踏遍第三世界的农村。在他用“精巧撰文的手”所写的许多文字中,最令人感动的大概是1948年8月14日于上海《大公报》发表的《开发民力建设乡村》一文,此文充分表现出一个人道主义者为民请命的精神,在当时中国浑浊的局势中,他的声音简直像耶稣在旷野里的呼声。文章说:“目前的世界还是个唯力是视的世界”。“我们中国虽经过8年英勇的抗战,到今天还是一个无力的弱国,仍然为有力者所支配”。“其实,我们并不是根本无力,而是我们的‘力’被湮灭了,被压抑了,被摧残而扼绝了”。“究竟中国的‘力’在什么地方呢”?它潜藏在广大的占有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老百姓当中。数千年来他们就这样勤苦地、天真地、浑朴地,流出他们的血汗。他们应该有权利要求合理的生活,也应该有能力安排他们的生活。但不幸,他们受了封建传统的压迫,以及外来强权的欺凌,以致他们一天甚于一天的过着牛马的生活,到今日,他们实在已经奄奄一息了。我们在今天,已只有“民”而无“力”,这是中华民族极大的悲剧、极大的危机。“中国的农民向来负担最重,生活却最苦:流汗生产的是农民,流血抗战的是农民,缴租纳粮的还是农民,有什么‘征’有什么‘派’也都加诸农民,一切的一切都由农民负担!但是他们的汗有流完的一天,他们的血有流尽的一日。到了有一天他们负担不了而倒下来的时候,试问,还有什么国家?还有什么民族?所以,今天更迫切的需要是培养民力充实民力的乡村建设工作”。我每次读到这些透人肺腑的文字,总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光从黑暗中照出来。”
三、把科学的泉源引到农村
晏阳初的乡村改造在国内外所以行之有效,除了正确的目标、献身的精神之外,第三个要点,是晏阳初一开始就充分了解如何将西方自然科学研究实验的方法,应用于乡村改造工作的重要性。晏阳初领导的团体,不仅当年在国内的工作有成效,近30年且推广到第三世界许多国家,其能利用科学方法与现代技术,应是一大关键。直到1980年,晏于国际乡村工作领袖讲习会的结业式上宣读的讲词中,他说明乡村改造工作三要素,仍将“怎样认识科学与技术”视为第一要素。因为多少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农民之间,存在着极大的鸿沟,如何沟通并拉近这一距离,是对20世纪世界上优秀科学家的一大挑战。晏回顾50年前在定县的实验,当时就进行试验,研讨如何简单化最关重要的科学,如农业、保健等,使在一尺深的泥淖和水牛一同耕作的农民,能够了解并应用。一个科学上的专家,要怎样才能符合此一要求?晏认为专家也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都必须经过一段时期参与田野实际工作的“再教育”,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去发展一新的社会认识,并思考如何有效地提供其专长于四育连环的计划中。
使专家们的“怎样了解”成为农民们实用的“怎样做”,此一科学应用的创举,从定县实验场就开始实验,并尝试把实验过程建立起一套制度。最初平教会的专家注意的要点,是如何能把农业科学的研究结果,于最简单最经济的推广制度下普及民间,使达到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逐渐培养农民科学头脑的目的。专家们深切了解,要使农业科学化,只可渐进不可突变。因此要教导新法必须了解农民原先生产的土法,先就土法研究改良逐渐达到应用新法的目的,这样在农民旧习惯的改变上才不难适应。这点认识,关系到定县实验的成败很大。他们不只是在农业科学化方面注意农民原有的习惯,在社会建设方面亦复如此,他们是在尊重农民传统的前提下创造新社会,认识农民的优良品性,才能取得对方的尊敬与合作。所以信任平民的卓越品质,遂成为平教运动的基本教导方针。
在定县的实验中,终于发展出从研究、训练、表证到推广的顺序而进的四个阶段,为科学进入农村、专家与农民结合奠定了制度化的基础。平教研究部先研究了定县农民实际上究竟需要哪些农业科学知识,并做实验,这样才能使各项工作切合当地的现实,给予有效协助。其次是训练执行计划的人才,在各地平民学校,将实验所得做现场表证,表证就是以表演作教授,使农民用动作来学习。最后一步是把以上的经验推广到定县全境。这个制度到菲律宾时期,又有“农民学人”的训练计划,使传布农业技术给农民的制度更能有效地推广。
科学在农村的实验,终于结晶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简易目标。“农民科学化”是培养农民科学头脑,使他们在切己的问题上能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已增进其生产及健康等的力量。“科学简单化”是经过实验再实验,为沟通并拉近科学技术与农村居民之间距离的有效方法。“简单化”之外还要讲究“实用”与“经济”,“简单”是顾及农民所能接受的程度,“实用”才能提高农民学习的兴趣并满足其需要;又因农民贫苦,时间金钱都很有限,所以要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必须严守“经济”的原则。
历史学者蒋廷黻对定县做的“科学与农村联合”的实验,有很生动而客观的评论,他说:“科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好比一个泉源,平教会开了沟渠,接上管子,把泉源的水引到民间去了。换句话说:平教会的试验找到了改造中国农村的技术和方案。”
如前所述,我们已了解自然科学方法在农村实验和应用的大概情形。至于社会科学方法在农村的应用,又是定县实验的一大创举。晏阳初说:“改造农村所切要者,在于用科学方法,取我国乡村生活,加以翔实精密之调查与研究,俾全部乡村生活情况,得以整理。彼此关系牵连之处,皆有头绪可寻,庶是改良事业,有所根据而进行,困难问题有凭藉而解决。此乡村生活调查,所以尤为当务之急。”由此可知,社会科学的应用在整体的乡村建设中,有其基本的重要性。在工作过程中,自然科学方法的实验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怎样认识科学与技术”是乡村改造工作的第一要素,“如何认识社会”就成为第二要素。
用社会科学的方法从事定县的社会调查,使晏阳初发展出“中国化的社会科学”的新理念,是他的思想具有创发性的又一明证。晏为《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写序,说明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是在调查事实认识环境,作为乡村改造的依据。同时说明这一工作困难,是从事调查的人,既要了解现代社会调查的科学理论以及方法与技术,又必须能顾到中国的民间生活状况而规划出适合中国情形的方法及技术。即如拟表格,就得特别注意要与农民心理、风俗、习惯、生活相适应;又要顾到所问使他们能回答。他们所能回答的,又是我们所需要的。晏希望平教总会在定县的社会调查对于中国的社会科学之研究能有两点贡献:第一,定县实地调查的学术研究完成以后,中央政府才能有方法上的一种根据,可以作为大规模的全国或全省的调查,才能希望得到社会事实的真相。第二,以中国的社会事实一般学理原则,促进建立“中国化的社会科学”。近年台港两地的有关学者开始提倡“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比晏阳初晚了五十年。
四、乡村改造与民主的关系
吴相湘教授说:“定县实验目的之一,在寻找适当实用的乡村改造方法和途径,对古老落伍可怜的农民给予新的生活力,并且要自下而上为中国民主政治建立坚实基础。”下面我们就要探讨乡村改造与中国实行民主的关系,以及晏阳初对中国如何实现民主的见解。这一点不仅被我们探讨民主的知识分子所忽略,即连关心乡村改造运动的人士,也没有给予适当的重视。乡村改造运动始于平教运动,平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做到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唤起民众”或促使民众的觉醒,一个国家如不能全力培养这个条件,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般知识分子谈民生,多半是着重在观念与制度,这当然是重要的,但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加上长期战乱,绝大部分人民都极端贫穷的情况下,要实行民主显然不只是观念与制度的问题。在这方面,晏阳初最初的看法与众不同。1948年4月间南京正要召开国民大会,选举中华民国立宪后第一任正副总统,许多人都以为中国从此可以实行民主了。晏氏则坚持他一贯的想法,他说:“今日中国要求安定要求繁荣,要真正实行民主,都必须从这为人民谋福利的基础上努力”。“尤其实行民主,人民在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基本力量——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组织力——未曾发扬出来,如何谈得到真正的民主呢?”在当时,他觉得除了对乡村改造的工作需加倍努力之外,“更渴望各方面共体时艰,捐弃成见,转阴霾为光明,化暴戾为祥和,都站在为人民谋福利的立场上,以工作成绩相竞争,那时,民力才能发扬,民主才能实现”。很不幸民国以来的政治领袖,几皆迷信武力,把国家的命运寄望于战场的竞赛,这样,必然会永久地失去亿万民心。
8年抗战以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只希望能争取到更多的美援,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晏阳初却认为:“有效方法,不是战场,而是乡间”。中国农民的愚鲁和贫困,为内乱提供了发荣滋长的条件,这种条件如不加改变,乱象是很难清除的。晏所领导的乡村改造运动,就是在努力改变这种条件,如引用一位对开发中国家政治社会有研究的亨廷顿的话,晏的工作“是给农民打革命免疫针”。
战后,晏对国民政府并未绝望,但希望能发展国家的根本,他说:“挽救现局、创造未来,当务之急,莫过于发展国家的根本,即中国人民”。“目前国民政府所辖地域依然很大,一旦政府能够在其自己地域内证明确为人民致力,帮助他们获得基本生活、普通健康和地方自治,自必有口皆碑,传遍全国。不但它自己地域的民心因而挽回,甚至其他区内人民也会为之向往。只要国民政府服务人民福利事业有成,强大民主之中国自能实现”。就在这个时候,晏阳初正为成立“农复会”在国内外奔走,上述言论见于递交“中美委员会”的一份备忘录里。衡诸当时国内情势,时机上确已晚了一步,所以霍夫曼(经合总署署长)说:“如果这一农复会的计划,早几年推行,中国故事就大不相同了。”但是晏阳初发展民力才能建设民主中国的想法是正确的。他的想法以及乡村改造的实践,曾获得美国大法官道格拉斯的热烈赞助,推崇晏的工作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它的目标不只是经济自由,而且是政治自由”。道格拉斯向杜鲁门总统介绍晏阳初:“总统先生,这是一位在全世界民主阵线上工作最多的人”。
根据亨廷顿的研究,还可以从另一方面了解农村改造对中国实行民主的重要性。亨廷顿指出,保守的农民,抗阻改变,对代表变迁的人物如医生、教师、农学家等持猜疑甚至敌对的态度,虽然后者来到乡村只是为改善他们的生活。在所有现代化中的地区,这些现代化经纪人被多疑的和迷信的农民所杀害,时有所闻。晏阳初的工作中,尤其是把学人和农民联合起来的计划,不但有效地消除了农民的猜疑和敌对,同时也打破了几千年来两大阶层的壁垒——少数士大夫高高在上,千百万文盲压在底下。晏认为“这个壁垒存在一天,中国就没有实行真正民主的希望”。
晏阳初从来不受现代中国反传统潮流的影响,他一贯主张,要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社会。这个原则不但影响到科学在农村的实验,也使他当国外许多人怀疑中国是否能走向民主时,不断为中国辩护,他深信中国四千年的历史中包含民主的许多要素。当定县实验时,“平教会”的公民教育部,就已着手研究怎样使几千年来的乡村自治,进步成为现代化的中国民主。
晏阳初另外一些对民主以及中国如何实行民主的看法,在今日也许不觉新颖,但在四五十年前,却代表深刻的见解:第一,他指陈民主不只是政治制度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人民的态度、精神、传统、习惯与实用的哲学。盖民主落在日常生活上,它要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人民的态度、精神、习惯等方面如没有相应的转变,民主制度很难有效地推行。
第二,民主须植根于教育。本着这一信念,在抗战期中由晏创办的“乡村建设学院”,就没有建立训导处,但有学生自治会,以及由师生共同选举的顾问会,协助进行院务。晏阳初说:“中国人口讲民主太多,如果这些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中国未来民主的主要凭藉——在学校里不给予自治与民主的实习机会,我们国家如何得有真实的民主的希望?这些青年又怎能适当的去引导文盲大众走向民主形式的政府?”
第三,民主意识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晏阳初说:“如果我们只想到肚子空的问题,忽视脑子空空如也,这将是极悲惨的。因此,当促进科学与技术以增加生产改善健康时,必须深思熟虑地且壮阔有力推展我们的民主意识。”事实上一个民族必须做到肚也不空脑也不空,使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齐头并进,才能把这个民族的心智与精神的力量解放出来,才具备真正的国力。
五、开放心灵与人文理想
晏阳初一向以乡村改造的实践者闻名于世,这篇文章是专探实践背后的思想,以及指导并支持他行动的根据,希望藉此凸显他另一形象,让世人知道他不只是一个关怀平民的乡建工作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但这些思想必须经由思想的专业者加以提炼与精制,才有机会纳入人类思想的大传统里,引起更多优秀头脑的关怀,甚至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在农村改造方面,晏阳初是一个持续不懈并有成功事例的人,一个运动既有成功的事例,如又能有伟大的思想体系,在历史上才真正具备持续发展的力量。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所以能做得比较成功,除了独立创新的思想之外,还有开放的心灵,他从不拘泥新旧或中西,他以乡村改造的需要为中心,吸收了古今中西文化中最佳的部分:儒家的民本思想,基督的献身精神,现代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费孝通说过:“晏先生的乡建工作是技术性的。”这话孤立起来看颇为不妥,应该说方法上是重视技术,但知识、生产、健康、组织四育并进是含有人文理想的,尤其把乡村改造与民主关联起来看,这种理想性就更为显著。推行这个运动的团体,所以一直保持超然独立的地位,不愿和现实的政治力量相结合,主要就是为了坚持这个理想。
近30年来,晏先生的工作是以第三世界为主要对象,目前第三世界的问题十分严重,所以今后在这些地区推行乡村改造,必然仍是困难重重。重要的是,晏阳初60多年的艰苦奋斗,已为解决农村问题开出一条新路,为全球的农民显露了一道希望的光芒。
1983年8月20日稿,2013年1月25日修改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