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3年6月新书快递19-《斯宾诺莎哲学研究(当代人文)》.doc

2013年06月28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3/6/人大社13年6月新书快递19-《斯宾诺莎哲学研究(当代人文)》.doc

 

◆ 本书信息
书名:斯宾诺莎哲学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书号:978-7-300-16922-4
著者:洪汉鼎
开本:16开
页数:633页
字数:642 000
定价:88.00元
装帧:平装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6

◆ 本书卖点
1. 名家名著
2. 关于斯宾诺莎哲学的系统研究
3. 对西方哲学的深入研究有重要作用

◆ 读者定位
1. 哲学专业研究者
2. 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3. 有深入研究斯宾诺莎的计划的读者

◆ 作者简介
洪汉鼎,1938年11月19日生于江苏南京,原籍湖南长沙。1951—1956年于江苏无锡市辅仁中学读书,1956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贺麟、洪谦和冯友兰等先生研习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1983年获德国洪堡基金资助赴德进修两年。1985年回国后任职于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至今,兼任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诠释学》主编,中华全国西方哲学史学会理事,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以及国际斯宾诺莎学会(荷兰、德国)理事。研究领域主要是斯宾诺莎哲学、当代德国哲学和现象学、诠释学。代表作有《斯宾诺莎研究》、《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重新回到现象学的原点——现象学十四讲》,译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附形而上学思想》、《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真理与方法》、《批评的西方哲学史》等。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研究斯宾诺莎哲学三十余年的呕心沥血之作。共分四编。第一编“绪论”详尽介绍了斯宾诺莎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科技条件和思想渊源,全面考证了斯宾诺莎所有著作的写作年代和主要内容,论述了斯宾诺莎哲学体系及其方法的形成,澄清了西方哲学史上某些哲学家对斯宾诺莎思想的误解、歪曲和夸大。第2编“自然系统”是对斯宾诺莎哲学体系及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宏观把握,详细论证了斯宾诺莎的神即自然、自然即实体的一元论本体论。第3编“认识系统”通过对斯宾诺莎认识论的阐述,指出它是自成系统的认识论唯理论,同时也指出其内在矛盾和混乱之处。第4编“伦理系统”把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归宿——伦理学作为讨论的主题,指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就是至善,爱神就是追求至善,提示了斯宾诺莎无神论的泛神论的真实面目,从而驳斥了把斯宾诺莎看做宗教家的错误观点。

◆ 精彩书评
(作者)以他掌握史料的全面和深入,以他熟练地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优势,以他几十年的人生体验及对斯宾诺莎哲学真谛的领悟,把一个经过几个世纪研究的老课题表述得这样新意盎然,充分显示了中华学人以自己的成果站在世界哲学前列,以此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豪迈气概。
——黄见德,《北京社会科学》,1994(2)
(该书)是一部足以与西方一流学者相抗衡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著作。
——谭鑫田,《哲学研究》,1994(5)

◆ 目  录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斯宾诺莎的时代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和联省政治
经济繁荣、科学和艺术的黄金时代
教派林立和宗教纷争

第二章 斯宾诺莎的生平
“希伯来之光”(1632—1645)
新世界漫游(1645—1654)
被犹太教放逐(1654—1656)
精神与世俗的冲突(1656—1660)
莱茵斯堡时期(1660—1663)
伏尔堡时期(1663—1670)
海牙时期(1670—1677)

第三章 斯宾诺莎著作考释
《神、人及其幸福简论》
《知性改进论》
《笛卡尔哲学原理附形而上学思想》
《神学政治论》
《伦理学》
《希伯来简明语法》
《政治论》
《论虹的代数测算》和《机遇的计算》
《书信集》

第四章 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最后之统一
神或自然,万物的卓越因到万物的内在因
神或实体,“实体或属性”到“神或实体”
神或自然或实体,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三位一体观
第五章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几何学方法
存在、认识、自由,斯宾诺莎哲学三大系统的统一
“在自身内”和“在他物内”的对立统一,斯宾诺莎
哲学体系的内部逻辑结构剖析
斯宾诺莎的几何学方法

第二编  自然系统

第一章 神
神的定义
神存在的证明
神的三重内涵

第二章 实体和样态
在自身内和在他物内
实体和样态的一体两面关系
有世界论还是无世界论?论黑格尔对斯宾诺莎实体
概念的错误解释
实体概念在西方哲学思辨中的意义

第三章 实体和属性
属性和实体的区分
有关属性的几种解释
“由知性看来”的真正涵义

第四章 思想和广延
思想和广延作为自然解释原则
思想和广延的同一两面关系
谢林和黑格尔的错误解释
同一两面论的困难和问题

第五章 无限样态和有限样态
无限样态作为神与个别事物之间的中介
直接的无限样态和间接的无限样态
广延属性的无限样态系统和思想属性的无限样态系统
有限样态系统

第六章 逻辑性的自然架构和绝对必然的因果系统
逻辑性的自然架构与自然的现象描述
双重的同一两面论
绝对必然的因果系统

第三编  认识系统

第一章 观念和对象
“观念”一词的两种涵义
神内的观念和人的心灵内的观念
观念和对象的两种区别关系
观念和对象的同一

第二章 心灵和身体
心灵是人的身体的复合观念或观念系统
身体是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
人的心灵与人的身体的统一
斯宾诺莎的身心同一两面论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理智和想象
观念和知觉形象
观念的主动性及其重要特征
理智和想象
理智和想象作为两种认识方式的差别

第四章 真理和错误
关于斯宾诺莎真理论的两种对立的解释
“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释义
观念的对象和观念所表象的事物
真理是真理自身的标准,又是错误的标准
正确观念和虚构观念、错误观念、可疑观念
斯宾诺莎真理论的意义

第五章 想象、理性和直观知识
第一种知识:意见或想象
第二种知识:理性
第三种知识:直观知识
哲学理性思维和科学知性思维

第六章 语言和真理
语言是想象的产物
语言真的不能表达真思想吗?
语言必须从想象中解放出来

第四编  伦理系统

第一章 自由和必然
内在的必然和外在的必然
人的自由的基础:努力
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

第二章 情感和认识
笛卡尔和霍布斯关于情感的理论
情感的起源和基础
情感的定义、性质和种类
情感与想象认识
情感的奴役及对其的理智克制
自由人的伦理学

第三章 国家与社会
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发展
自然权利、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自由主义的倡导者

第四章 宗教与道德
斯宾诺莎是位宗教家吗?
宗教与迷信
人性生活的三个阶段:感性生活、理性生活、神性生活

附录一 斯宾诺莎在欧洲哲学史上的影响以及中国的斯宾诺莎研究
附录二 斯宾诺莎的“一切规定都是否定”考释
附录三 斯宾诺莎生平和著作年表
参考书目

新版附录一 洪汉鼎先生学经履历与学术成就述略
新版附录二 洪汉鼎先生著作目录
新版后记

◆ 上架建议
外国哲学

◆ 书  摘
斯宾诺莎哲学可以说是苦难人的福音书。每当人遭受到人生的最大不幸,往往把自己关闭在个人悲伤的天地里,以致绝望或自杀。但斯宾诺莎却教导我们对于命运中的幸与不幸皆以同样的心情去冷静地观看和对待,他要求我们对一切都从大自然的必然性去加以理解。他说,如果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依必然的法则出于神之永恒的命令,正如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之和必然出于三角形的本质,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一种极端的痛苦情感所压,我们会继续生存下去,并为争取自身存在的权利而生活下去。他教导我们从整体出发去理解一切事情,把任何事物都当做整个自然大法的一部分来看,即把任何灾难都看成那上起于时间开端、下止于时间尽头的自然因果链条的一环,借此使自己在苦难中振作起来,这确实是一种只有苦难人才能体验的人生哲学。有人说,这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消极人生观,我不能同意。试想当你遭到一场大的灾难或不幸,如果不凭冷静的理智而光凭一时的悲痛或愤怒,其结果又能是什么呢?我很同意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里讲的这样一段话:“假若你合该不得不忍受比人的通常命运坏(或在你看来坏)的什么事,斯宾诺莎讲的想整体,或总之去想比你个人的悲痛更远大的事情,这样一条做人原则仍旧是有用的原则。甚至也有些时候,我们细想人类的生活连同其中含有的全部祸害和苦难,不过是宇宙生活里的沧海一粟,让人感到安慰。这种思想可能还不足构成宗教信仰,但是在这痛苦的世界上,倒是促使人神志清醒的一个助力,是救治完全绝望下的麻木不仁的解毒剂。”
更重要的是,斯宾诺莎哲学不仅是教导人冷静地观察和对待他的苦难,而且还教导人充沛热情地去振作和生活,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认识周围世界。人生在世,最可怕的是愚昧无知,不知自己、不知人和不知世界。世人常赞“难得糊涂”一语,我甚不理解。糊涂固然也能暂时忘却痛苦,但这只是麻木不仁,更何况自作糊涂并不是一种真正糊涂。与此相反,斯宾诺莎认为,人要摆脱痛苦情感,首先要理解和认识痛苦情感,他说:“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斯宾诺莎并不教导人们去否定生活或超脱世界,而是要求人们认识自己的存在、保存自己的存在和发展自己的存在,他把保存自我存在的努力称为“德性的首要的唯一的基础”。他说:“心灵愈善于依据第三种知识来理解事物,那么心灵的这种德性将愈大,所以谁能够依据这种知识来理解事物,谁就能发展到最高的完善。”在这方面我们把他与庄子做一比较是有意义的。尽管庄子也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死生存亡、穷达贫富、毁誉饥渴”乃是“事之变,命之行”,因而“不足以滑和”(即不足以扰神),但斯宾诺莎并不像庄子那样主张完全去知,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反而以知识作为摆脱情感奴役而达到自由的必然之路,因而他的解救方法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在苦难的生活里我曾不止一次地背诵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结尾写的关于智人是如何地强而有力,是如何地高超于单纯为情欲所驱使的愚人的一段话:“因为愚人在种种情况下单纯为外因所激动,从来没有享受过真正的灵魂的满足,他生活下去,似乎并不知道他自己,不知神,亦不知物。当他一停止被动时,他也就停止存在了。相反,凡是一个可以真正认作智人的人,他的灵魂是不受激动的,而且依某种永恒的必然性能自知其自身,能知神,也能知,他绝不会停止存在,而且永远享受着真正的灵魂的满足。”
这是一种深悟人生真谛的哲学。智人之所以高超于愚人之上,就在于他能依某种永恒的必然性自知其自身,自知神,自知物。这里所谓某种永恒的必然性,我们首先应理解为历史理性,即任何非正义的不合理的事物都只是暂时的存在,它们只是为历史理性实现自己正义而合理的事业去鸣锣开道。黑格尔曾把这称为“理性的机巧”,即理性假借非理性的事物以实现其自身,而我国哲学家王船山则称之为“势”,即天假借私心以行其大公。智人的认识达到这种哲理的高度,即使再大的苦难他也都能忍受,他的灵魂不仅不受激动,而且享受了真正的灵魂满足。
斯宾诺莎哲学的精髓就是求真与至善的统一,他把这种统一建立在“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的基础上,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说,就是“圣人与理为一”的境界。这里所谓理,即天理,也就是斯宾诺莎所说的自然的永恒必然秩序。按照斯宾诺莎的看法,人的心灵如果认识自然的这一永恒必然秩序,其行为又与此一永恒必然秩序相符合,人的心灵就达到了至善的境界。他说,人的灵魂的最高满足就在于人的决定和活动与宇宙的永恒必然性和谐一致。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科学的知识,而是一种深邃的人生洞见。世界上大致有两种人,一种人尽管有其辉煌的业绩和显赫的名声,不幸却成为历史理性或天理实现自身目的的假借手段或工具;另一种人尽管看来并无辉煌的业绩和显赫的名声,但却是历史理性或天理的直接支柱,他们不是假借的工具,而是历史理性或天理的把握者、保持者和拯救者。我常常记起贺师关于王船山历史哲学的论述,王船山说:“陈涉、吴广败死而后胡亥亡;刘崇、翟义、刘快败死而后王莽亡,杨玄感败死而后杨广亡;徐寿辉、韩山童败死而后蒙古亡。犯天下之险以首事,未有不先自败者也……然则胜、广、玄感、山、寿辉者,天贸其死,以亡秦、隋;而义也、崇也、快也,自输其肝脑以拯天之衰,而伸莽之诛者也。”(《读通鉴论》卷五)贺师认为王船山在此区分了两种人,胜、广、玄感等之叛乱是基于自私,他们的死是被天利用或假借作为达到灭亡秦、隋的理性目的之工具,他们的死是被动的;但翟义、刘崇等起义诛莽则不然,他们是基于自己的自动自发,他们的死,不是被天假借利用的工具,而是“自输其肝脑以拯天之衰”,使正义伸张出来,使衰微的天意得以明白表现出来,得一支持,得一拯救的助力。换言之,前者是理性用机巧假借他物,曲折以求实现;后者是理性自身的支柱,直接的表现,“当天下纷崩,人心晦否之日,独握天枢,以争剥复”。
贺师说:“凡是基于理性的道德律令而自发的行为,不惟不是被动的为天所假借利用并加以否定的工具,而乃是绝对的自身肯定,‘独握天枢’、‘拯天之衰’的刚健的行为。一种人是天理、理性的负荷者、把握者,甚至当天理晦否微弱、天下纷乱无真是非之时,他们又是理性的拯救者、保持者,其自身即是目的;一种人只是工具,被理性利用假借之,同时又惩罚之、废弃之,以达到理性的目的。”(《文化与人生》)尽管王船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完全正确还有待于研究,但贺师这里发挥的所谓理性的负荷者、把握者、拯救者和保持者,正是斯宾诺莎所说的其决定和活动与自然的永恒必然秩序相一致的人,亦即与天理为一的圣人,正是这种人承受着背负十字架的苦行,并为这痛苦世界的苦难人们带来了拯救的希望。
近世大哲海德格尔强调人要摆脱物欲、异化和自我束缚等等“沉沦状态”,复归于人的“本真状态”。在我看来,斯宾诺莎所谓“由于对神有直观知识而起的心灵的满足”,正是对这种人的本真状态最好的诠释。心灵的满足或心灵的快乐,在斯宾诺莎看来,就是在永恒的形式下观认万物而享有的一种对神的理智的爱。斯宾诺莎说,我们的心灵只要能在永恒的形式下认识万物,则我们的心灵就必然具有神的知识,并知道自己是在神之内,并通过神而被认识,由这种知识必然产生对神的理智的爱,而“心灵愈能享受这样神圣的
爱或幸福,他便愈能理解万物,换言之,心灵控制感情的力量将愈大,而且心灵受恶劣情绪的损害将愈小”,因此我们的得救、幸福或自由就在于“对神的持续的永恒的爱,或在于神对人类的爱”。这里斯宾诺莎特别把个人和整个宇宙视为一体,非常类似于我国哲
学的天人合一观。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破除自我与他人、事物的对立,达到人我无间、天人合一的境界。按照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人对天的知就是天对自身的知,人对天的爱就是天对自身的爱,“知天即天自知,爱天即天自爱”。同样,斯宾诺
莎认为,人的心灵既然是神(自然)的理智的一部分,那么人的心灵对神的认识就是神借以认识它自身的知识,人的心灵对神的理智的爱,就是神借以爱它自身的爱,也就是说,“神爱人类,神对人类的爱与人的心灵对神的理智的爱是同一的”。
我们在西方文化中通常看到两种精神,即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希腊精神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感性和理性,从而产生艺术和科学,相反,希伯来精神注重人与神的关系,强调虔诚和信仰,从而产生宗教。斯宾诺莎哲学似乎正是这两种精神的综合,它一
方面强调理性认识和知识,注重自然,另一方面又强调虔诚和爱,注重神和人类。“对神的理智的爱”这一术语正是这两种文化精神结合的体现。斯宾诺莎哲学的这种精神与中国老庄道家的哲学旨趣显然不同,道家哲学一方面强调“去知”、“坐忘”,即贬低知识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无为”、“出世”,即要超出人类社会而独善其身,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与此相反,斯宾诺莎一方面强调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之重要,另一方面又强调人应满腔热情地投身于人类社会的公益事业中,要热爱人类,关心社会,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积极进取精神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知识与爱的情感相结合,这本身就已超越了单纯知识范围而进入实践领域,人已由被动的认识主体而成为肯定自身存在的实践力量。近年来我国有人强调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区别在于“为学”和“为道”的区别、“智人”和“贤人”的区别,在我看来,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斯宾诺莎是强调“为学”和“为道”的统一、“智人”和“贤人”的统一。他所谓求真和至善的统一、知识和德性的统一就是强调“按照自己的哲学信念生活”,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与他本人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而且与人生的道德理想有紧密的联系,他可以说是一位集“为学”和“为道”、“智人”和“贤人”为一身的真正的哲学家。这里特别使我想到了斯宾诺莎所谓“心灵的永恒”的意义。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第五部分命题二十三里说:“人的心灵不能完全随身体之消灭而消灭,但是它的某种永恒的东西仍然留存着。”他的证明是:在神内必然有一个概念或观念表示人的身体的本质,而这个概念或观念必然是某种属于人类心灵的本质的东西,因此我们只有当心灵表示身体的实际存在时,才能说心灵有可以受时间限制的绵延,然而,假如心灵有某种东西只有通过神的本质按照某种永恒的必然性才能被认识,则这种属于心灵的本质的东西必然是永恒的。他说:“只要我们的心灵从永恒的形式下包含着身体的本质,则我们的心灵即是永恒的,而且心灵的这种永恒的存在既不是时间所能限制,也不能用绵延去说明的。”我常用中国古代不朽的观念来解释斯宾诺莎这里所说的心灵的永恒性。《左传》鲁襄公二十四年穆叔答范宣子曰:“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即是说一个人肉体死亡,个体消失,但他在世的一言一行会对社会总体留下影响,而这些影响也会随社会总体的不朽而不朽。正是在此种意义上,我认为,尽管斯宾诺莎已去世300余年,但他的哲学精神和高贵德行至今仍存活在人们的思想之中,并鼓舞正直的人们不断为真理和进步的正义事业而奋斗。
德国著名政论家和诗人海涅在上一世纪就说过:“一旦有人把斯宾诺莎从他那呆板的、古老的笛卡尔主义的数学公式中拯救出来,使得广大读者更能理解他,那么我们也许将会发现,斯宾诺莎比任何人都更该控告别人剽窃了他的思想。所有我们现代的哲学家也许常不自觉地用斯宾诺莎所磨制的眼镜在观看世界。”综观现代哲学的发展,我们不能不佩服海涅这一论断的预见性。斯宾诺莎在当代哲学思考中愈来愈表现出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对科学和认识论发生了显著的影响,以致专门从事于语言逻辑分析和科学理论的分析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对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形而上学方面也表现了同样的作用,以致像雅斯贝尔斯这样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都专门撰写了一本《斯宾诺莎》。当代哲学家之所以对斯宾诺莎感兴趣,不仅在于他的思想深远,而且也在于他个人的人品,他为人公正、善良、满腔热情,终身为人类的进步和正义事业而奋斗,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道德美誉。他那光明磊落的一生,甚至使那些强烈反对他的思想的人,也不能不对他个人的德行表示崇高的尊敬。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