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3年9月新书快递24-《全球化中的东亚法治:理论与实践(法律科学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2013年09月27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3/9/人大社13年9月新书快递24-《全球化中的东亚法治:理论与实践(法律科学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doc

 

书名: 全球化中的东亚法治:理论与实践(法律科学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书号: 978-7-300-17954-4
著者:冯玉军    
责任编辑:方明
成品:  页数: 607
纸张:
装祯:平
出版时间: 2013-09-18
定价: 109.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卖点
1.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图书,为法学类的高端学术专著系列;
2.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合作的不断发展,促进东亚共通法治建构的呼声日益提高。本书即着眼于这一拓展我国未来政治与法律运行空间的重大战略问题,结合全球化下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实践进展,着眼于东亚法律文化和社会治道的会通与创新,提出可行的战略性对策和思路,为东亚经济持续繁荣和法治理想图景作出贡献。_______


◆ 读者定位
1.大专院校法学研究人员
2.法学专业学生
3 .法律职业人员

◆ 作者简介

冯玉军,男,1971年出生,法学博士,美国天普大学L.L.M,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5-2006)、日本一桥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7),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2009)。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长江学者”评审专家,法学院院长助理,《朝阳法律评论》主编。兼任中国立法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法理学研究会理事,董必武法律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CCTV12频道“法律大讲堂”节目主讲人等。出版学术专著7部,译著4部,主编教材和论文集6部;在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主要从事法学理论、法经济学、立法学、比较法学和经济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审视了全球化背景下东亚法治的理论与实践,是作者在十多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的最新力作。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瞩目法律全球化的理论与视角,分别从法律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全球化视野下的法律悖论、全球法律秩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法律全球化下的国家主权与国际法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第二编探讨东亚法治的历史与发展,考察了东亚的和谐-无讼传统,比较了近代法治进程的异同,分别对中、日、韩三国现行法律制度、法律移植、法律职业培训、司法考试等主题逐一剖析,找寻东亚法治和谐共建的有益资源。第三编聚焦全球化中的东亚共通法治,以东亚与西方“法治”历史阐释的对立与超越为理论支点,结合全球化下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实践进展,着眼于东亚法律文化和社会治道的会通与创新,提出可行的战略性对策和思路,为东亚经济持续繁荣和法治理想图景作出贡献。


◆ 简要目录

目录

导 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全球化及其研究语境 (4)
一、全球化问题 (4)
二、全球化理论的研究语境 (6)
第三节 东亚法治相关概念与问题 界定 (12)
一、东亚(East Asia) (12)
二、东亚意识(East Asian Awareness) (14)
三、东亚共同体(East Asian Community) (16)
四、东亚共通法(East Asian Common Law) (19)
第四节 东亚共通法治及其 可能愿景 (22)
第一编 法律全球化的理论与视角
第一章 法律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29)
第一节 法律与全球化的概念与 研究进路 (29)
一、全球化的一般描述 (29)
二、全球化的概念界定 (31)
三、法律全球化问题的研究进路 (32)
第二节 世界法、国际法、全球法思想的历史检讨 (35)
一、古代世界法观念概述 (35)
二、自然法:从先验到经验 (36)
三、国际法:从近代到现代 (40)
四、比较法:从理论到实践 (42)
五、小结 (44)
第三节 法律全球化理论的逻辑脉络 (46)
一、国家—社会:从“公法的先验公式”到“活法” (46)
二、经济—人权:“软法”与“模糊法”相结合 (48)
三、国际法—国内法—国际法:现代商人习惯法的形成 (51)
第四节 法律全球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56)
一、法律全球化理论的提出 (57)
二、法律全球化理论的多重含义 (59)
三、国内法律全球化理论的研究状况 (64)
四、对法律全球化理论的反思 (67)
第五节 法律全球化的实质内涵与法理基础 (71)
第二章 全球化、现代化视野下的法律悖论 (76)
第一节 世界法律秩序的整合:中心与边缘 (77)
一、概念界定 (77)
二、西方中心论与“现代法律体系”的普适性 (78)
三、法治文明的中心与边缘 (81)
第二节 演进的法律“历史”:现代与后现代 (83)
二、后现代主义法学对现代法学的理论挑战 (87)
第三节 法律制度的移植与借鉴:技术与文化 (92)
一、法律文化论和法律不可移植规律 (92)
二、法律技术论和法律可移植规律 (93)
三、法律技术因素和法律文化因素的辩证统一 (95)
第四节 法制发展模式:全球化与本土化 (97)
一、法律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差异性 (97)
二、法律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共同性 (98)
第五节 多元化法律文明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 (100)
第三章 全球法律秩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04)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对法律的挑战 (104)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性法律规范 (112)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 (119)
一、公民文化的内涵 (119)
二、公民文化与法治 (123)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非国家法”趋势与公民 身份变化 (127)
四、余论 (131)
第四节 全球法律秩序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挑战 (133)
一、概述 (133)
二、科技全球化引发的法律改革运动 (135)
三、互联网对国家管辖权以及国际法律的挑战 (138)
四、环境生态问题的全球化与国际法律合作 (142)
五、全球气候变暖与国际法律合作 (146)
六、人权问题的国际化 (153)
七、跨国犯罪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 (159)
八、全球宗教发展与宗教法律问题 (163)
九、其他全球性问题与国际法律事务合作 (169)
第四章 法律全球化下的国家主权与国际法 (171)
第一节 国家主权的历史发展与全球化 (172)
一、国家主权内涵的历史变动 (172)
二、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主权的特征 (173)
三、国家主权在全球化时代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178)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际法的影响 (180)
一、概述 (180)
二、全球化在国际公法领域的影响 (182)
三、全球化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影响 (184)
四、全球化在国际组织法领域的影响:以欧盟为例 (185
第三节 全球化对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影响 (186)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回顾 (186)
二、依法确认我国承认的国际法是中国法律体系 的组成部分 (191)
三、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特征 (196)
四、国际人权法对国内法之影响 (199)
第二编 东亚法治的历史与发展
第五章 “中华法系”的历史影响 (205)
第一节 中华法系概述 (206)
一、中华法系的形成 (206)
二、中华法系的特征 (207)
三、中华法系的解体 (208)
第二节 中华法系对东亚国家的影响 (209)
一、日本 (209)
二、朝鲜 (211)
三、安南(越南) (213)
第三节 东亚儒家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15)
一、东西法律文化的冲突 (216)
二、东西法律文化的融合 (216)
第六章 和谐理念与无讼话语及其对东亚法治的影响 (218)
第一节 儒家文化中和谐理念对东亚法的影响 (219
一、和谐理念的内涵 (219)
二、和谐理念影响下的东亚法 (220)
三、对儒家和谐理念的简短评价 (222)
第二节 儒家文化中的无讼话语 (223)
一、无讼概念解析 (223)
二、无讼话语存续的根源 (226)
三、无讼的成本 (228)
四、无讼话语的负面影响 (232)
第三节 无讼话语对东亚法治的影响 (233)
一、无讼是东亚法治共同的文化传统 (233)
二、东亚各国的调解制度 (236)
三、调解制度的内容与优势 (242)
四、无讼话语在当代东亚法治发展中的意义 (243)
第七章 中、日、韩法治近代化之三元比较 (250)
第一节 引言 (250)
第二节 日本近代法治的发展 (253)
一、日本近代的法律思想 (254)
二、日本近代的法律制度 (257)
三、日本近代的法律实践 (259)
第三节 中国近代法治的发展 (260)
一、中国近代的法律思想 (261)
二、中国近代的法律制度 (263)
三、中国近代的法律实践 (265)
第四节 韩国近代法治的发展 (270)
一、韩国近代的法律思想 (270
二、韩国近代的法律制度 (272)
三、韩国近代的法律实践 (277)
第五节 中、日、韩法治近代化五十年的横向比较 (278)
一、中、日、韩法治近代化的相同点 (278)
二、中、日、韩法治近代化之不同点 (283)
三、小结 (291)
第八章 中国移植外国法研究 (297)
第一节 中国移植外国法的学术史研究 (298)
一、问题的提出 (298)
二、1978年以前中国移植外国法相关研究简况 (299)
三、1978年以来中国移植外国法研究简况 (300)
第二节 中国移植外国法专题研究 (303)
一、法律移植概念及其可实现性问题的研究 (303)
二、法律移植规律与法律不可移植规律的争论 (305)
三、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移植外国法的 历史过程研究 (307)
四、法律移植与法治“本土资源”研究 (310)
五、法律移植的“第四条道路”:西方化?现代化? (311)
第三节 中国移植外国法的实践研究 (313)
一、法律内容的移植 (313)
二、法学教育的移植与发展 (314)
三、法律职业的借鉴引进 (324)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律移植 (325)
第九章 中、日、韩部门法领域的比较研究 (331)
第一节 私法领域的比较研究 (331)
一、民法移植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331)
二、物权法移植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343)
三、合同法比较研究 (347)
四、侵权法比较研究 (361)
第二节 公法领域的比较研究 (367)
一、宪法比较研究 (367)
二、行政法比较研究 (369)
三、刑法比较研究 (373)
四、诉讼法比较研究 (374)
第十章 中、日、韩三国司法改革与专门法律职业培训 制度研究 (376)
第一节 日本的法律职业培训 (376)
一、独具特色的司法研修所培训 (376)
二、日本司法研修所培训制度评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382)
第二节 韩国的法律职业培训 (386)
一、司法研修院培训和法曹人一体化趋势 (386)
二、法学专门大学院的出现以及法曹人培养 制度的变化 (387)
三、法学教育和法曹人培养制度的变化倾向 (389)
第三节 中国的法律职业培训 (390)
一、法律职业培训的发展历程 (390)
二、法官教育培训制度的现状 (395)
三、检察官教育培训制度的现状 (401)
四、律师教育培训制度的现状 (404)
第四节 中国建立专门法律职业培训制度的构想 (408)
一、建立专门法律职业培训制度的必要性 (408)
二、专门法律职业培训制度的具体构想 (412)
三、法律职业培训的目标与相应关系的处理 (416)
第十一章 中、日、韩三国司法考试制度比较 (420)
第一节 司法考试制度要素分析及两大法系制度概览 (421)
一、司法考试制度要素分析 (421)
二、两大法系司法考试制度概述 (429)
第二节 中、日、韩司法考试制度历史沿革及制度 理念比较 (430)
一、日本司法考试历史沿革及制度理念 (430)
二、韩国司法考试的历史沿革及制度理念 (432)
三、我国司法考试制度历史沿革及意义 (434)
四、中、日、韩三国司法考试制度历史沿革比较 (437)
第三节 中、日、韩三国司法考试制度具体规则比较 (439)
一、日本司法考试制度具体规则 (439)
二、韩国司法考试的具体规则 (441)
三、我国司法考试的具体规则 (443)
四、三国司法考试制度具体规则比较评述 (450)
第四节 中、日、韩司法考试相关制度比较 (452)
一、日本司法考试相关制度 (452)
二、韩国司法考试相关制度评析 (455)
三、我国司法考试制度与相关制度评析 (456)
四、中、日、韩三国司法考试与相关制度关系比较 (458)
第三编 全球化中的东亚共通法治
第十二章 东亚与西方“法治”历史阐释的对立与超越 (463)
第一节 亚洲“法治”现实窘境之解读 (463
一、问题的提出 (463)
二、寻找东方法治问题的结节点 (467)
第二节 历史哲学的神话:从维柯到亚斯贝斯 (468)
一、西方历史哲学的缘起 (468)
二、西方历史哲学各阶段 (470)
第三节 进步/停滞的历史“幻象”与法治启蒙话语 (476)
一、“西方中心论”对法律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476)
二、“古今中外”问题与东亚文明发展之路 (481)
第十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东亚区域一体化 (484)
第一节 区域一体化与国际区域组织 (484)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外延 (484)
二、主权国家理论与区域政治一体化 (489)
三、区域一体化的合理性与国际性区域组织 (495)
第二节 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必然性 (503)
一、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要求 东亚一体化 (503)
二、东亚区域内各经济体互补性强,一体化便于发挥 整合优势 (504)
第三节 东盟与中、日、韩“10+3”区域一体化进程 (510)
一、东盟的成立及其发展历程 (510)
二、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513)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515)
四、中国—东盟自贸区对双边关系及东亚一体化的意义 (518)
五、东盟“10+3”合作机制与东亚峰会 (522)
六、东盟与中、日、韩“10+3”金融合作的实践 (525)
七、东盟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实践 (527)
第四节 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发展与合作 (530)
一、中、日、韩经贸发展与合作 (530)
二、中、日、韩三方领导人会议 (534)
三、中、日、韩金融合作的物质基础与现实路径 (536)
第五节 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前景 (538)
一、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及其实践 (538)
二、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亟需注意和解决的课题 (545)
三、东亚一体化的引领者问题 (554)
第十四章 东亚共通法治的未来展望 (558)
第一节 东亚法律发展的历史阶段 (558)
第二节 东亚法治进程的区域发展特征 (562)
第三节 东亚法律文化和社会治道的会通与创新 (571)
一、东亚法治的现实基础:区域合作、东亚意识与东亚共同体 (573)
二、东亚法治的社会主体:多元利益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与法律人共同体 (576)
三、东亚法治的政治途径:厉行宪政与民主转型 (578)
四、东亚法治的文化内核: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法律文明同东亚传统价值的会通交融 (581)
五、东亚法治的治道创新: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583)
六、东亚法治的程序机制:程序正义与多元化 纠纷解决 (584)
第四节 结语:共享繁荣与进步的法治东亚 (586)
一、“以和为贵”的法哲学理念 (586)
二、经济互补统合的法运作机制 (587)
三、恰当管理、有效沟通、务求实效、灵活有序 (588)
主要参考文献 (590)
后记 (605) 

 

◆ 上架建议
法律专著

书摘
本书内容分为三编。第一编阐述法律全球化的理论与视角,分别从法律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全球化、现代化视野下的法律悖论、全球法律秩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法律全球化下的国家主权与国际法等几方面进行细致分析。第二编探讨东亚法治的历史与发展。梳理了“中华法系”的历史影响。借助于全球化背景下新法律与发展运动的视角,详细考察实践中的东亚三国法治(法制近代化,和谐理念与无讼话语及其对东亚法治的影响,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领域,司法改革与专门法律职业培训制度,司法考试制度)的共性与差异性。第三编在总结东亚法治所面临挑战与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东亚法律文化和社会治道的会通与创新,提出若干可行的战略性对策和思路,阐述了全球化中的东亚共通法治,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东亚区域一体化,描绘了共享繁荣与进步的法治东亚蓝图。 第二节 全球化及其研究语境 一、全球化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快速进入全球化时代,并且具体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文化与传播全球化、公共事务全球化、人权问题全球化、生态环境与气候问题全球化、法律全球化等。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主要表现在:(1)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和贸易合作迅猛发展,建立在新型国际分工之上的全球经济联系空前紧 密;(2)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关税障碍大幅度削减,商品、人员、服务、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更加自由便捷;(3)跨国投资并购更加开放,对外商务管制越来越少;(4)金融市场的国际连接近乎实现,资本以全球化方式优化组合,大量资本跨越国界和疆域流动;等等。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它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信息、符号、价值观、模式及其载体)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界、跨地区)的流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形态包括:(1)随着通信和交通领域的新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如信息和图像的数字化、卫星传播和远程电话、新电缆和光纤技术以及全球互联网,使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跨越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的界限,实现“即时性”的传递和接收;(2)文化传播的生产者由少数精英、知识分子转变为大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企业,电影、唱片音乐、新闻和电视节目伴随着跨国文化的产生及跨国网络、电信公司而形成全球文化市场;(3)以 商业和娱乐为主要形式的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不仅渗入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科学文化之中,而且出现了全球商业文化的同质性生产与消费。 公共事务和公共治理全球化是全球化的突出表现。 ① 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对全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1)利益关系的人类化。诸如食品安全、生物进出口检验检疫、全球流行疾病防控、能源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森林植被减少、军备控制与防止核武器扩散、地区特点冲突、粮食生产等许多问题打破了国界的藩篱,使全人类成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2)教育全球化。教育不仅作为国内人才培养的行政事业,更成为全球人力资源供给与配置的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大多数后发国家的教育模式、学位体制乃至教学内容都向欧美发达国家看齐,出现了教育资源日益集中化和趋同的趋势。(3)惩治跨国犯罪及全球性的公共事务合作。国家政府拥有自己的主权,但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需要与国际组织和其他主权国家协商,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欧洲联盟等国际组织必须小心地定义自身在全球公共治理中的新角色,并为更有效地扮演这样的角色提升能力。(4)国际公共事务与国内公 共事务的大面积交叉重叠。(5)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公共治理的社会化。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NGO)加入到公共治理当中,对国内国际事务的解决承担着重要使命。人权全球化一般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权问题的全球化;(2)人6 权理论与人权观念的全球化;(3)人权规则的全球化;(4)人权管理体制化。 ① 生态环境和气候问题全球化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以及解决环境与气候问题的国际合作。法律全球化是全 球化的制度与规范层面,其具体表现和本质待后详述。正是基于上述全球化的各种复杂表现,以及人类共同的“全球问题意识”和学术升华的需要,许多从事法理学、法哲学、国际法学、环境法学以及人权法研究的学者近年来也对全球化问题予以特别关注。他们从法学研究的视角对法律与全球化的一般理论、国际人权保护、经济全球化的法制回应以及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主权问题、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理性的思考和讨论,其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全球化概念的认识,也拓宽了当代法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二、全球化理论的研究语境如果采用主客观分离、共时性叙述和历时性叙述相结合的综合史观立场,可以从广义上划分出“全球化”作为客观现实(全球性,globality)、主观战略(全球主义,globalism)与主客观相互作用之发展进程(狭义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三重内涵。其研究语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化是一个经验史的范畴历史学上所说的“全球化”是指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而使全球经济和社会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趋势。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从广度和深度而言,经验的全球化进程大致包括两个趋向相同但形态不尽一致的阶段。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