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3年11月新书快递17-《思维的结构》

2013年11月21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3/11/人大社13年11月新书快递17-《思维的结构》.doc

 

◆ 本书信息                               
书名:思维的结构
书号:978-7-300-18186-8
著者:卡尔•曼海姆
开本:异16开
页数:300页 
字数:294千字
定价:54.00元
装帧:平装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15

◆ 本书卖点
   本书主要考察文化社会学这一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内在结构,对人们了解文化社会学的发展脉络极有帮助。

◆ 读者定位
   文化社会学爱好者

◆ 作者简介
卡尔•曼海姆,社会学家,1893年3月27日生于布达佩斯,1947 年1月9日卒于伦敦。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和海德堡大学,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任海德堡大学讲师。1930年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教授。1933年因受纳粹迫害逃往英国,任伦敦经济学院讲师。1942年后任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曼海姆是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人的意识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人的社会地位,这是全部认识论包括现代认识论的基本要素。著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思维的结构》、《变革时代的人与社会》等。

◆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考察文化社会学这一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内在结构,从社会哲学层面解析人类的思维结构,剖析文化社会学的各种变体,以及人文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在文化社会学中的联系,对人们了解文化社会学的发展脉络极有帮助。

◆ 目  录
第一编:文化-社会学知识的独特特征
第一章:社会学的社会学
第一节:为什么文化社会学在我们的时代首次出现
第二节:现代文化概念的各种特征
第三节:社会对各种文化创造过程的决定
第四节:文化科学的各种独特特征

第二章: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的和社会学的思考
第一节:关于社会的科学和文化社会学
第二节:文化社会学和文化哲学
第三节:各种基本现象和概念
第四节:纯粹的方法论主义和直观主义的局限
第五节:总结和各种目标
第六节:社会学的法律概念
第七节:对各种形成过程的内在思考和非内在思考
第八节:态度和概念形成过程
第九节:对功能性的适应
第十节:对功能性的理解
第十一节:意识的社会结构
第十二节:文化社会学知识的关联
第十三节:内在的解释和发生的解释
第十四节:发生的解释与内在的解释之间的差异

第三章:文化社会学知识的内在建构过程
第一节:直觉和逻辑结构
第二节:关于风格的社会学概念
第三节:各种概念的社会学层次
第四节:世界观概念
第五节: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类型

第四章:社会学的各种变体
第一节:社会学的各种起源
第二节:有关社会成分的基本现象
第三节:纯粹社会学的各种问题
第四节:一般社会学
第五节:作为对历史动力学的研究的社会学

第五章:文化社会学的各种变体
第一节:纯粹文化社会学
第二节:一般的文化社会学
第三节:动态的文化社会学

第二编:关于文化及其可认识性的社会学理论(联结性的思维和沟通性的思维)
引言
第一章:社会学对方法论的决定

第二章:走向一种关于文化和解释性理解的社会学理论
引论:关于思维社会学的基本论题
第一节:解释性理解之中的主体-客体关系
第二节:联结性知识
第三节:对联结性经验共同体的扩展
第四节:概念和语言在联结性知识中的作用
第五节:联结性知识具有的使人们形成共同体的力量
第六节:联结性知识的历史应用问题
第七节:对各种集体表象的分析
第八节:存在于我们内心之中的共同主体
第九节:共同体的生活空间的各种动态方面
第十节:各种精神性实在的动态学
第十一节:联结性知识的动态学
第十二节:有关解释的问题
第十三节:联结性知识的可靠性问题
第十四节:共同体的分裂过程和意识的分裂过程
附录:文化社会学的社会学发生
注释
中译者后记

◆ 上架建议
社会、文化

◆ 书  摘
这些研究的论题是一种看待文化现象的独特方式。通过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反思它们自身的活动而获得对它们自己的越来越多的觉察,这些研究试图阐明这样一个问题,即对文化进行社会学上的调查研究究竟有可能意味着什么。文化社会学并不是一门已经得到充分发展的和已经完成的学科。如果从历史哲学的立场出发来思考,它的源头存在于当前这个时代之中。任何一个对于观察一门尚处于襁褓之中的(in statu nascentdi)科学的前景心驰神往人,都不可能找到比调查研究这门科学的现状更好的机会。
不过,并不仅仅是文化社会学具有如此切近的源头。各种与之相关的、包括文化哲学在内学科也都是在这个时代之中产生的。虽然受到了一只无形的手的引导,但是,今天的人文科学的整个体系都在发挥努力理解文化现象的作用——不仅通过其历史过程来理解,而且也通过其各种系统方面的特性来理解。
因此,在开始对我们有关文化社会学的实际意义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思考下面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即文化现象现在对于精神生活来说是发挥组织作用的原则。当然,如果人们以其在目前对待事物的态度来看待过去,他们就有可能说,与文化有关的各种科学一直都是存在的:哲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等都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文化的各种具体表现。不过,也有人会针对这种见解提出下列反对意见,即它们并没有把这些具体表现当作文化方面的具体表现来接受。这并不是说,这种新的文化概念是以突如其来的方式显现(38)出来的:它是从人们针对各种精神性实在的一种崭新的经验态度之中产生出来的,而且,也正是这种经验态度才第一次有可能使这种概念得以形成。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指出这种独特的、潜在于下列事实之中的经验相关性,即人们不仅把各种已经形成的实体都当作本身是自足的和完善的东西来把握,而且,也常常把它们当作各种文化现象来把握。在对这种对于文化的重要意义的集中关注进行现象学描述的同时,我们还将尝试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来具体说明这种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将探究究竟有哪些与它共同存在的其他概念,共同决定了这种现代的文化概念所特有的意义。
不过,在着手完成这种与这个具有引论性的章节有关的双重任务之前,我们必须先描述一下这种文化运动过程本身的特征——无论这样的描述究竟会有多么简略,因为正是这种过程既使得人们第一次有可能以某种崭新的态度来对待各种精神内容,也从根本上来说使得与之相应的文化概念的产生成为可能。然后,在进行现象学的分析和系统的分析之前,我们还必须提出下列问题,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使得这种崭新的、主体与各种精神形成过程的关系产生出来,以至于人们能够把这些作为这里的后者的精神形成过程都当作文化现象来认识,并且恰恰是由于这种被“当作”状态而获得了它们的最终的重要意义?我们希望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开始:究竟在这种文化过程本身中发生的什么事情,使我们所说的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有可能构成自身,并且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系统之中占据最高的等级体系地位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对于任何一种发挥作用的世界观来说具有关键性意义的,都根本不是被某种思想所产生出来的体系变成其理论方案的支点的价值;毋宁说,处于关键性地位的是存在于生活的建构过程之中的、被人们当作“人生”的终极性成分来加以评价的基础性层次。由于人具有精神结构,所以,他不仅以等级体系的方式进行思考,而且也以等级体系的方式进行经验。也就是说,某种由内在的世俗事物和外在的世俗事物组成的、并不总是得到了理智化的“系统”,始终都是存在的,而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在生活过程中、在体验过程中正是根据这种系统来确定取向的——这既是一种对世俗事物的安排,也是一种对彼岸事物的安排,而在进行这种安排的过程中,人们会认为事物的一部分领域抑或整个领域是至高无上的,并且因此而进行了特别的强调。其余的各种现存成分本身则是通过参照这个系统而得到安排的,并且由于这个系统而获得其终极意义。此外,下面这个事实也是与这种经验的等级体系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虽然各种评价过程都既有可能相互推导出来,也有可能互相为对方提供正当理由,但是,具有终极性的评价过程、从等级体系的角度来看最为宝贵的评价过程,却——可以说——必须为它自己提供保证。在具有历史性的生活过程中,这种在由思想产生出来的系统中(39)本身作为起源和开端而呈现出来、并且因此而超越了所有各种理论辩护的东西,是从在某个时刻呈现出来的集体意识那里获得其自我保证的,而且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可能使它保持着不受任何质疑的状态。在中世纪,这种终极价值的强调重点落在了某种具有超验性的事物之上、落在了上帝身上。只要这种评价过程实际上得到了集体意识的支持,其他的各种实在本身就会以有机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因而有关世界的意象本身就会发展成某种相对稳定的完善状态。不过,在这个时刻(尽管它只有在以系统的方式得到观察的时候才是一种突如其来的跳跃,这是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在历史时间之中逐渐展开的发展)、当这种等级体系的顶点——可以说——由于社会过程对某种变迁和相应的“时代精神”的变化而脱离经验的时候,因而当它受到质疑的时候,所有各种精神因素就都开始发生变动了。这种可能性是作为某种对存在于各种精神性实在之间的等级体系性关系重新进行安排的过程的可能性而呈现出来的。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