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3年12月新书快递02-《日本进化—解剖流行文化群像》

2013年12月05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3/12/人大社13年12月新书快递02-《日本进化—解剖流行文化群像》.doc

 

当剩女、腐女、历女、干物女充斥着现代社会,简单族、嫌消费、御宅族、机器爱欲、自动贩卖、无政府主义……这些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词汇,都代表了什么又是从何而来?文化医生汤祯兆再次解构炫目的日本文化,剖析缤纷的日本现象。
吕大乐、马杰伟、潘国灵、沈旭辉真诚推荐
曾于日本留学、从事日本文化研究工作多年的香港文化人汤祯兆,继《整形日本》《日本中毒》《命名日本》之后,又以其独特的见解,援引学者论著,向读者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的源头和进化,由点带面地解说日本文化,揭示其内藏的毒疮,预警中国!

《日本进化——解剖流行文化群像》
 
※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进化——解剖流行文化群像
书号: 978-7-300-18026-7             
著者:汤祯兆
责任编辑:林安娜
开本:16开 170mmx210mm
页数:268页  四色印刷
出版时间:2013.12
定价:42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汤祯兆,香港文化人、影评人及作家,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写作活动,兴趣由文学至电影,再扩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写作领域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会文化观察、电影解读、文学创作及评论等,著作发表也由香港地区延伸至台湾地区及中国内地。曾任香港电台“开卷乐”及“东洋现场”节目主持人。
汤祯兆简体著作目录
1.日本文化研究《整形日本》,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2.日本电影研究《日本映画惊奇──由大师名匠到法外之徒》,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日本文化研究《命名日本》,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4.日本文化游记《情热四国》,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5.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日本文化研究《日本中毒》,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7.个人精选集《全身文化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8.日本文化研究《乱步东洋:日本文化寻踏记》,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2年。
9.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夜与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日本文化研究《俗物图鉴》复刻新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11.日本文化研究《日本进化:解剖流行文化群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内容介绍※
 到底是怎样的日本文化,引得众多粉丝趋之若鹜、竞相膜拜?!
 文化医生汤祯兆再次掀起日本炫目的文化现象,让世人看清日本文化的脉络和进化。
 剩女泛滥、熟女当道,想要重温上世纪花子族的繁华旧梦,无奈在御宅族的引领下只能坠落到简单族一流中,在自动贩卖机上消费着充满机器爱欲的关东煮;阳光型男、忧郁美男早已是过去式,草食系男子如今占据着半壁江山,关东、关西的制服美女们只能修订14岁的美学,在日本的文化和电影中,找寻《告白》的真相……
    繁荣的经济催生了“花子”一族,加速了城市对女性的亲和;如今,低迷的日本衍生了宅男剩女,壮大了“简单族”的队伍……
简单族、嫌消费、御宅族、机器爱欲、自动贩卖、无政府主义……这些看似熟悉却又很陌生的词汇,到底是日本进化的衍生品,还是无法溯本清源的文化毒瘤?

※编辑推荐语※
    致力于日本文化研究多年,继《日本中毒》《整形日本》之后,汤祯兆2013年全新推出的《日本进化:解剖流行文化群像》,从“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将日本后现代族群的标签、名家的文学影视作品、动漫译码融合幻化成一柄流行文化解剖刀,寒光四射,直击日本潮流文化核心处,寻根溯源,将世人眼中的日本历史、文化、影视的前世今生一一解剖,还原其本来的面目,为读者呈现出来一部不一样的日本文化进化史!
※名家推荐※
阿汤当上“文化说书人”,轻描淡写地给我们读日本文化故事,将不同层次的意义,呈现在读者面前。
                                                           ——吕大乐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汤祯兆的“日本系列”,着眼于民俗感性,游走于诸种现象,以心理分析的方法贯通禁忌与道德。
                                                             ——叶辉
                            香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顾问、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哲学系顾问 
他的文化发掘,深入日本脉络,却出奇地引起身处中国香港与内地读者群那感同身受的共鸣。
                                                           ——马杰伟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毫无疑问,汤祯兆兄是香港最“in”最“博”的哈日族。谈起汤兄的著作,最强烈感觉就是“好看”二字。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  Globalstudies课程主任   
中毒、命名、整形、变容、进化,汤祯兆签署式的日本书写自成系谱亦不断在演化中。
                                                           ——潘国灵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新闻及传播学院兼任讲师

※图书目录※
※推荐序
※Chapter 1 人族学
※由“落水狗”到剩女
※由中女/剩女回望40左右
※“历女”的前世今生
※熟女的前世今生
※14岁的美学
※“简单族”的登场
※御宅族的本地研究
※由地震谈起日本人论
※草食系男子
※认识关西人

※Chapter 2 杂踏町
※寻找援助交际的时代论
※日本的机械人爱欲
※制服文化的爱与诚
※由日本咖哩到拉面──实用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建构
※爱国消费的选择
※踏上禁烟的文明之路
※无家可归的神话
※“嫌消费”时代的来临
※自动贩卖机的都市风景
※日本周刊的生存危机
※日本对照出香港的什么来?
※“地元志向”的来临
 
※Chapter 3 人物志
※村上春树与《1Q84》
※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的北野武
※吉田修一的都市谱曲
※成濑高峰配
※认识酒井顺子
※川本三郎的革命真诚
※魂兮归来小川绅介
※川岛雄三的乱调美学

※Chapter 4 影像志
※《告白》的真相──由欺凌到神魔合一
※跳跃大搜查线的前世今生
※新世纪的和解之路
※《银魂》的新世纪真身
※《银魂》的时代密码
※精神病的哀歌
※日本动画的西洋脸孔
※《幕末英雄传》札记
※后记

※精彩书摘※
1.1 由落水狗到剩女
   前言:插手日本,预警香港──其实早已有一定程度的过去式成分。某种程度来说,今时今日就眼前的社会面貌,与日本做映照分析的最热切观察者是内地的媒体。最近他们又向我追问关于“落水狗”与内地时下流行语“剩女”的关系,看来大同小异的模拟对照还会陆续排山倒海而来。
寻找代言人的族群认同心态
  “败犬”这个词语,在日本语境中其实早已存在,而且大多数用来形容男性,之所以我在《落水狗的美学》(《命名日本》)一文中,也把寺山修司乃至高桥雅也等日本文化界及AV界的名人用法交代,以突显它的发展脉络。我刻意用“落水狗”是因为它在中文语境中正好已有underdog的意思,而不如“败犬”仅停留在望文生义的层次。
   把“落水狗”置于女性头上而且成为一个时代关键词,当然由酒井顺子的《落水狗的远吠》(2003年)而发。那是一个成功的命名例子──现象本来早已存在,但因为有人以一针见血的命名来锁定族群,于是自然成为不少人自我认同的标签。要注意的是酒井顺子使用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她借一个表面上的负面名目,来先作自嘲贬抑,但在陈述族群的生活趣味之中,你会发觉到当中的自得其乐,至少绝不会出现任何歇斯底里的形象及举动。那正好是一种面面俱圆的讨好策略,因为日本始终是一个骨子里男尊女卑的社会,“落水狗”的经济独立自主,其实仍会触痛部分人的神经,先自我贬抑然后才建立族群共性,那是一种面对普罗大众潜在读者的聪明定位手段。
    反过来说,群众也在追求时代族群的同构型。这个年头由西方传来的教育理念是我是独特的,但自己往往又说不出所以然来,所以更希望有代言人出现,作为认同的教祖对象──原来“独特”非在于个体的独特性,而是针对属群的独特性,也解释了为何人心走向已由哲学化转向社会学化。
    事实上,“落水狗”在日本社会中也处于两端的夹缝──无论是由传统OL(办公室女职员)又或是career woman(职业女性)演化而成的成员,同样都在追逐社会上为数有限的高收入男性为潜在的理想对象(参考我在《日本中毒》引用白河桃子的分析说明)。“落水狗”的两难之处──她们不愿依循传统OL之路,因为过去OL的繁华梦早已破碎,而作为career woman一部分的“落水狗”更加不愿自降身价。于是其实不难分析,她们就成为“单身寄生虫”的一种变种──我当然不是指她们自给自足的经济能力,而是两者同样是“自己爱”的族群,不愿在任何身份更易上(例如结婚又或是成为人母)有任何向下滑坡的情况出现,就是那么简单。
剩女降临大地?
   我认识的剩女用法,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所指似乎与上文提及的career woman比较接近,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处境,所以作为发达社会的都市共性(于中国部分城市而言),那的确会是一种表面上大同小异的城市趋势。
  但我得指出“落水狗”的功能性的认证卷标,其实建立在生活口味及风格上的定位,于是族群的壮大与否,其实与中国发达城市的女性亲和指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城市是否方便购物,自助出游随心所欲,遍布舒适怡人的饮食场所等等,简言之就是要看城市的woman friendly指数有多高。之所以由衷而言,我不认为目前的局面已足以构成坚实的对照情况,尤其要知道目前中国的城市处处出现严重分裂的状态──当眼前掠过拟似剩女/“落水狗”女子,后面横过的更应为大量对抗性的其他女性形象。
   于是那其实是一种主题先行的对照:我的意思是先有结论,然后去寻找部分可支持对照的例子(而基本城市局部发达的因素,所以一定可以找到案例支持),但一旦把视角推开延伸至限定的范围之外,一切就会扭曲变形。我较为灰心的是:如果城市仍未进展至一个woman friendly的文明阶段,那么“落水狗”是不可能落地生根,而剩女也只是传媒过剩话题的一种展现方法。
 

1.2 由中女/剩女回望四十左右
我们一向用的中日对照手法,都是由日本的命名出发,然后再寻找对照的本土化例子,从而去加以比较思考。这次我想不如尝试用逆向思考的法则,去诘问类似的问题,又看看可否得到不同的刺激。
  从香港的语言文化出发,就由中女出发吧,有时候港式传媒甚至以“熟女”去形容大同小异的族群,两者命名的差异性在《日本中毒》已交代,在此不赘。当然,大家心知肚明,无论以中女或是熟女名之,香港传媒于应用上始终带有一定的贬义,除了政治不正确的意识外,好像社会上的整体氛围似乎总是以犬儒为上,不明嘲暗讽总好像排遣不来内心的怨气似的。
   以上的观察或许符合现实,但我尝试先撇除道德判断的批评,去考虑一下为何以上的命名在港日会有殊异的命运?至于以中国的剩女观念对照而言,媒体的使用状况较为复杂化,当要歌颂当代都会女性的自立能力之际,剩女便成为带来一定程度女性解放的正面意涵,但一旦用家庭伦德角度引申下去,自然又成为传统观念下的牺牲品,一切好像仅视乎使用者的目的为何而已。
中女/剩女的影响力?
   我想先作一个简单的假设:如果中女/剩女真属一个有影响力的族群,那么社会媒体的反应会否同样如一?而对中文传媒而言,所谓的影响力应以哪一方面为据──简言之,中女/剩女若拥有哪一方面的影响力,则社会在塑造中女形象的工程上,最有可能做出重大改变。我思前想后,得到的唯一答案就是经济上的消费能力。因为消费领域上的主导角色,足以影响传媒的包装方向,而且它们亦会直接受惠,自然不会再随意丑化自己的衣食父母。
由此我想起近年日本大行其道的流行语“Aro For”,那是“40左右”的日式简称──那是2008年日本的“潮语”,出自TBS的剧集《Around 四十——要求多多的女性》(台湾放映时译为《熟女在身边》)。《下流社会》的作者三浦展正好以他敏锐的社会观察目光,展开针对以上族群的研究,并完成了《Around 40──由此开始的女性生活方式及消费》(与Around 40时代研究会合着,日本PHP研究所出版,2009年11月版)。剧集劈头便指出“Aro For”时代的女性,她们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度过了青春岁月,自1986年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实施后成为就业人口,成为会社公司的正规社员,体现出日本新时代都会女性的自主优越角色身份。
 
40左右的花子族前身
    当然,“Around Forty”也正是我们口中对应的中女/剩女族群(以35—45岁的女性为涵盖范围)。有趣的是,我留意到两地不同的切入点,是三浦展很有意识沿社会条件及时代背景入手,从而去锁定“40左右”的存在特色,反过来判断及评价的部分却隐而不显。他直言她们是由20世纪80年代的“花子族”(Hanako族)衍化而来,一直属于日本社会的消费栋梁。
  要掌握Aro For的来龙去脉,不得不由“花子族”(Hanako时代)谈起。今天在消费市场上主导潮流的一群40上下的时代女性,正是从当年的“花子族”化身演变而来。“花子族”一名是1988年涌现的时代命名。当年是女性杂志创刊的黄金时期,同年针对20—30岁的工作女性而创刊的女性志,先后有《日经WOMAN》、《She’s》及《Hanako》等,前两者倾向信息情报志的形式,而只有《Hanako》专门族群的消费欲望,因而实时一纸风行洛阳纸贵,代表了日本在职女性的黄金年代正式降临。
   那时也被日本媒体称之为OL的黄金岁月,因为1988年15—24岁的女性被雇用为定制职员的比率高达83.6%,反而2009年1—3月的对应数字不过为61.9%而已,可见距离之遥。当年,高中毕业新入职女社员的花红,可以高达200万日元,部分公司更可以有周休三天的福利,被称为“花之OL”绝对事出有因。过去我在分析《悠长假期》的文章(收在《俗物图鉴》中,将推出简体版),也曾指出其中由稻森泉饰演的年轻模特儿小石川桃子,正好说是“花子族”的样板,那时候正好仍属“花子族”的美好年代。
   当然,经历了高度的经济成长期,自然也有得有失。在富裕繁荣的背后,部分“花子族”失去了工作的动力意志,沦为刚开始萌芽的“单身寄生虫”成员。即使不回避退缩回老家,因为经济自立的缘故,她们也出现竞相的晚婚化及少子化倾向,不少今天的日本社会问题,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发端而来。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