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4年6月新书快递23-《宋恕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2014年06月19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4/6/人大社14年6月新书快递23-《宋恕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1.doc

 

书名:宋恕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书号:978-7-300-18715-0
著者:邱涛
责任编辑:符爱霞
成品:160*230页数:
纸张:70克玉龙胶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9
定价:84.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卖点
本书作者宋恕为清末著名思想家,被誉为“海内奇才”、“旷世之大儒”、“伟大革命学者”
本书选录以宋恕思想日渐成熟时期的著述,所选早年撰述亦酌录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书选文可见宋恕在文学、哲学、经史之学、经世之学和西学方面的成就,亦可见其交游、生活环境及其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 

◆ 读者定位
1、 史学研究者
2、 历史爱好者

◆ 作者简介
人物简介
宋恕(1862—1910),浙江平阳人,原名存礼,字燕生,后改名恕,字平子,号六斋,晚年改名衡。清末著名思想家,被誉为“海内奇才”、“旷世之大儒”、“伟大革命学者”。光绪八年(1882年)与陈虬等创办求志社。十二年移居瑞安,次年到上海,“频年浪迹江海”,任教于上海龙门书院、金陵钟山书院、上海求志书院等处,博览四部籍及近译欧美人所著书。十五年居杭州,肄业诂经精舍。十七年居上海,开始撰写《六字课斋卑议》,抨击程朱理学,揭露社会黑暗,主张广立学会和图书馆,仿英、德、法、美、日等国章程,设立议院、报馆和学校。次年赴京,上书李鸿章,陈“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之策。二十三年在杭州主编《经世报》,宣传西学与新知,支持变法维新。二十七年任教杭州求是书院,与陈黻宸、陈虬并称“浙东三杰”。二十九年游历日本,广交日本政、学各界名流,归国后任山东学务处议员。晚年思想仍持议会立宪主张。

编者简介
邱涛,四川自贡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出版《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等学术专著3部、合著4部,在《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选录了宋恕1887年到上海后,直至1910年逝世前,思想日渐成熟时期的著述,对其早年撰述亦酌录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为专著、杂著、函牍、日记等类。专著中收录宋恕最重要的作品《六字课斋卑议》的初稿、印本,《六字课斋津谈》等;杂著中收录各篇,可以充分了解宋恕在文学、哲学、经史之学、经世之学和西学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守正不守旧、求是不求新”的批判继承的态度;函牍、日记,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宋恕的交游、生活环境及其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 

◆ 简要目录
目录
导言
卷一专著(上)
六字课斋卑议(初稿)(1892)
民瘼篇
才难篇
变通篇
信必篇
自叙
俞曲园师书后
卷二专著(中)
六字课斋津谈(1895)
自叙
颂扬类第一
尊孔类第二
谈经类第三
小学类第四
史类第五
史家类第六
议论类第七
风俗类第八
政要类第九
宗教类第十
九流百氏类第十一
词章类第十二
选家类第十三
仰止类第十四
聚散类第十五
津类第十六
卷三专著(下)
六字课斋卑议印本(1897)
光绪癸巳十有九年俞曲园师书后
民瘼篇
贤隐篇
变通篇
基础篇
广白
自叙
卷四杂著(上)
吴越王论(1873)
买石记(1881)
修永丰湫记(1882)
听兰书室记(1882)
孟子道性善(1883)
重建会文书院序(1883)
酌、桓、赉、般解(1884)
文翁出行县,从学官诸生使传教令,出入闺赋(1884)
老子、韩非同传论(1884)
重建会文书院记(1884)
重游南雁记(1885)
力说示春如弟(1886)
书张经甫《救时刍言》后(1887)
莫非师也斋六字课言(1888)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888)
论道与权及学与思(1888)
蔡商铭八十寿序(1889)
援溺说赠毕噜翰香(1889)
大公说赠王谨微(1889)
夷隶掌与鸟言、貉隶掌与兽言赋(1890)
祭陈舅母林安人文(1890)
上瑞安县禀(1891)
请奖水利公呈(1891)
六斋论诗(1893)
条陈水师学堂事宜禀(1894)
国朝先辈文话举是(1894)
筹边三策(1894)
祭外伯舅孙琴西师文(1894)
书陈蛰庐《治平通议》后(1895)
拟光绪皇帝罪己诏(1895)
批高任之文稿(1895)
《补学斋诗钞》序(1896)
外舅夫子瑞安孙止庵先生八十寿诗序(1896)
代陈侍御请广学校折(1896)
书俞曲园师谈天近作后(1897)
天津育才馆赤县文字第一级正课书目(1897)
幼学师铎(1897)
《自强报》序(1897)
《自强报》公启(1897)
崇正讲舍丁酉春季课题(1897)
应《自强报》主笔之招条约(1897)
佛教起信篇稿(1897)
书不缠足会后(1897)
记应经世报馆摄著论之聘缘始(1897)
《经世报》叙(1897)
《辟中原人荒议》自叙(1897)
医讽(1897)
书宗室伯福君(寿富)《知耻学会叙》后(1897)
墨白辨(1897)
西蜀拯饥刍言(1897)
《朝鲜大事记》自叙(1897)
书周焕枢《大建素王教会议》后(1897)
《今世名家文钞》跋(1898)
《小竹文钞》跋(1898)
《文章奇观》前续编跋(1898)
《拙堂文钞》跋(1898)
《虎山文钞》跋(1898)
《笛浦文钞》跋(1898)
戊戌冬季崇正课题(1898)
戊戌十一月安澜课题(1898)
日人笔谈摘要(1899)
《亲灯余录》序(1900)
日本人种谈(1900)
读仁斋《论语古义》(1900)
读仁斋《语孟字义》(1900)
读照井螳斋《论语解》(1900)
读《聱牙子存稿》(1900)
《仁说三书》跋(1900)
《大学私衡》跋(1900)
《冈本子》跋(1900)
《佛说大观》跋(1900)
《祖史》跋(1900)
卷五杂著(下)
《北山楼诗初集》跋(1901)
《栈云峡雨日记》跋(1901)
《栈云峡雨诗草》跋(1901)
祭外舅孙止庵师文(1901)
戒高空(1901)
求是书院课题(1901)
《寄学速成法》序(1901)
外舅孙止庵师学行略述(1902)
祭先母陈孺人文(1902)
遵旨婉切劝谕解放妇女脚缠白话(1902)
外舅孙止庵师葬时祭文(1902)
代拟瑞安演说会章程(1902)
江户林长孺《鹤梁文钞》跋(1903)
尾张鸷津宣光《毅堂诗文集》跋(1903)
东奥安积信思顺《艮斋文略》跋(1903)
和有贺、三宅二氏笔谈录(1903)
和南条文雄笔谈记录(1903)
中权居士协和讲堂《演说初录》叙(1905)
请复州郡中正及掾属佐理折(1905)
拟阅报总分所章程(1905)
学务处分课办事纲要(1905)
上东抚请奏创粹化学堂议(1905)
拟学务处阅报室简明章程(1905)
粹化学堂办法(1905)
请通饬禁购三种历史教科书禀(1905)
审定初小教科书禀(1905)
吴守呈禀及附件批文(1905)
临清州张直牧面呈《稿录》等件批文(1905)
创设农务总局议(1906)
推荐国文学堂监督人选禀(1906)
表章《潜书》等先哲晦著禀(1906)
专办《学务杂志》请派专胥缮稿禀(1906)
《学务杂志》凡例及叙(1906)
单县详送学堂功课表并呈试卷批文(1906)
采西制办公园议(1906)
代拟《学务杂志》序(1906)
创设宣讲传习所议(1906)
履历与专长(1906)
沈编《日本地方自治制度述略》序(1907)
籀庼居士行年六十生日寿诗序(1907)
辞差呈禀(1907)
请开办编译局禀(1907)
拟订编译课程折(1907)
第一期成书禀(1907)
第二次辞差呈禀(1907)
第二期编译成书禀(1908)
书宋季邓文行先生《伯牙琴》后(1908)
洪楝园寿诗序(1908)
五代欧史举谬(1908)
论女子教育之贤母良妻主义与男女平等平权主义不相反而相成 (1909)
胡公寿海堕泪碑记(1909)
孙籀庼先生周忌纪念学界公祭文(1909)
陈介石五十寿诗序(1909)
国粹论(1909)
孙学谘先生入瑞安西乡先贤祠告文(1909)
孙诒燕行述(1909)
盗发孙太仆墓,公恳浙抚宪从严办理禀(1910)
卷六函牍(上)
答张楚宝书(1887)
与张楚宝观察书(1889)
上张香帅书(1890)
致陈仲舫书(1890)
致陈介石书(1891)
致陈介石书(1891)
上李中堂书(1892)
致黄叔颂书(1892)
上俞曲园师书(1893)
致张季直书(1894)
致杨定甫书(1894)
又致定夫书(1894)
又致张季直(1894)
又致定夫书(1894)
又致定夫书(1894)
又致张季直书(1894)
上曲园师书(1894)
唁仲容(1894)
唁张季直(1895)
致陈浚卿书(1895)
致王浣生书(1895)
致钟鹤笙书(1895)
致黄叔镛书(1895)
致杨定甫书(1895)
致夏穗卿书(1895)
致王浣生书(1895)
致贵翰香书(1895)
致钱念劬书(1895)
致梁卓如书(1895)
致陈志三书(1895)
致贵翰香书(1895)
致汪毅伯书(1895)
致孙慕韩书(1895)
致高子衡书(1895)
致孙仲玙书(1895)
致钟鹤笙书(1895)
致杨定夫书(1895)
致陈志三书(1895)
致陈载甫书(1895)
复周仲龙书(1895)
复周仲龙书(1895)
致贵翰香书(1895)
致周仲龙书(1895)
致张经甫书(1896)
致姚颐仲书(1896)
致王儒舲书(1896)
复钟鹤笙书(1896)
复钟鹤笙书(1896)
致冈鹿门书(1896)
致孙仲玙书(1896)
与俞恪士书(1896)
致王六潭书(1896)
上俞曲师书(1897)
卷七函牍(下)
致王六潭书(1897)
致胡、童书(1897)
复章枚叔书(1897)
又复胡、童书(1897)
又复胡、童书(1897)
又复胡、童书(1897)
复姚颐仲书(1897)
致孙中颂书(1897)
又复胡、童书(1897)
又致章、胡、童书(1897)
致胡、童书(1897)
致郭梦华书(1897)
致张英甫书(1897)
致胡、童书(1897)
上俞曲园师书(1898)
又上俞师书(1898)
又上俞师书(1898)
答章枚叔书(1898)
又上俞师书(1898)
致叶浩吾书(1898)
又上俞师书(1899)
致汪穰卿书(1899)
上曲园师书(1899)
致饮冰子书(1899)
上俞师书(1900)
又上俞师书(1900)
致孙仲容书(1901)
上俞曲园师书(1902)
与陈介石书(1902)
致六六庐主人书(1903)
致高田氏书(1903)
致南条文雄书(1903)
致汤蛰仙书(1905)
复汤蛰仙书(1905)
致贾佩卿书(1906)
致陈介石书(1906)
答陈子言书(1906)
复贾佩卿书(1906)
致狄楚卿书(1907)
致陈子言书(1907)
致陈介石书(1907)
致沈幼沂书(1907)
致陈子言书(1907)
致蒋观云书(1907)
致徐班侯书(1907)
致沈幼沂书(1907)
又致沈书(1907)
又致沈书(1907)
致陈伯严书(1907)
致陈子言书(1907)
致吴君遂书(1907)
上方学使第一笺(1907)
上方学使第二笺(1907)
致贾佩卿书(1907)
致吴君遂书(1908)
致陈鹤柴书(1908)
致刘次饶书(1909)
又致次饶书(1909)
又致次饶书(1909)
又致次饶书(1909)
又致次饶书(1909)
致刘、黄两监督书(1910)
卷八日记
庚寅日记摘要(1890)
辛卯日记摘要(1891)
壬辰日记摘要(1892)
癸巳日记摘要(1893)
甲午日记摘要(1894)
乙未日记摘要(1895)
丙申日记摘要(1896)
丁酉日记摘要(1897)
戊戌日记摘要(1898)
己亥日记摘要(1899)
庚子日记(1900)
辛丑日记(1901)
壬寅日记(1902)
甲辰日记(1904)
丙午日记(1906)
丁未日记(1907)
戊申日记(1908)
己酉日记(1909)
宋恕年谱简编
 
◆ 上架建议
历史

书摘
导言
宋恕(1862—1910),浙江温州平阳县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原名存礼,字燕生,后改名为恕,字平子,号六斋,晚年复改名衡。
宋恕出身于平阳一个士绅家庭,其家世代业儒。宋恕自幼聪颖,诵读诗书,过目成诵,幼年时被称为神童。八岁入塾发蒙,九岁即能为古今体文,谈论经史,常与宋元学者立异,颇有独到之见。十四岁,读《王阳明遗书》而深喜其“虽言出孔子,未敢以为是”之说,年十六为县诸生。《平阳县志》卷三十九,“人物志八”。旋受知于侍读学士孙锵鸣,深得锵鸣赏识,及长,招为婿。自此,宋恕师事晚清著名学者孙衣言、孙锵鸣兄弟,学问大有进益,并能近水楼台,得常从孙衣言之子、经学大师孙诒让问学,得天独厚的问学优势,使宋恕的学识更上层楼。
宋恕青少年时期,与乐清陈虬、瑞安陈介石结为莫逆之交,时相往还,畅游山水之间,吟诗作文,时人称之为“温州三杰”。他还常与组织了求志社的布衣学者金晦、陈虬等切磋学问、讨论时务。陈谧:《陈蛰庐先生传》,载《瓯风杂志》,1934年第11期。对学问的孜孜以求,艺学之有所承,使宋恕既有乾嘉学派的学术根柢,又很早就接受了宋代永嘉学派经世致用之学、明清之际产生的早期启蒙思潮,并不断接触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学东渐而出现的社会改革思想,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使他立志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宋恕二十五岁时,父亲宋宾家去世,弟宋存法争产夺权,家难迅即爆发。其恶弟宋存法在家族中专横、霸蛮,然在社会交际中,却表现出豪爽、懂礼之态,以致不了解宋恕家庭状况的当地官绅,对宋存法的认识、观感并不坏,而多不信宋恕的申讨,以致宋恕被迫离家远避后,仍无法惩治恶弟,甚至无法保护母亲和其他诸弟。在反抗恶弟迫害的痛苦历程中,宋恕认识到:“士大夫之品评无据,远不如种田挑担人之有真是非。”
宋恕被迫离家后,常居于浙江温州瑞安,经济状况颇为窘迫,生活困苦,使他在实际生活中和心理上都能接近社会下层民众,能够了解并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处境,加上他接受佛学的慈悲之说,故产生了“著书专代世界苦人立言”的思想和行动。
1887—1888年,宋恕随岳父孙锵鸣游历上海、南京,分别在上海龙门书院、南京钟山书院任教,后又到杭州。上海租界繁华的十里洋场,仍残留着太平天国战争破坏痕迹的江南城乡,刚刚过去的中法战争战胜求和的屈辱,处处给予宋恕强烈的刺激和震动,使他立下“欲扫西庭壮本朝”的志向,他开始走出传统儒学的藩篱,如饥似渴地学习西学,研究佛学,希望能找到解救中国社会危机、振兴中华的道路。《平阳县志》卷三十九,“人物志八”。
1890年,宋恕在他的老师、著名学者俞樾的介绍下,前往湖北武昌谒见湖广总督张之洞,申说变法维新主张,遭到冷遇,由此对张之洞颇有陈见,对其作为多有揭露。此后一段时间,宋恕游历湖北、南京、上海、山东等地,遍交海内名士,博览各种典籍和近译欧美著述,渐成一家之学。
1891年,宋恕移住瑞安,开始酝酿《六字课斋卑议》(简称《六斋卑议》)的写作。1892年4月,宋恕完成《六斋卑议》初稿。宋恕在此稿中提出“学校、议院、报馆”是国家富强的三大纲领,并强调指出“白种之国,独俄罗斯无议院,故俄最不治。黄种之国,独日本有议院,故日本最治”,主张中国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六斋卑议》提出,中国要发展经济,政府得准民间集股开矿,改革货币,修建道路,严禁田赋浮勒,以振兴农业;裁撤厘金局,以振兴商业;劝集商股购买机器,以发展工业。他指出守旧者认西洋机器为“奇技淫巧”之谬,实际上“机器之学绝于愚民之世”,是科学文化发达的标志。宋恕还主张效法西欧国家,办工业、农业、商业学校,造就专门人才。他还认为汉字难学,提出汉语拼音的主张,即学习日本,制造出一种切音文字作为辅助。宋恕在汲取东西各国自强之道的经验基础上还提出,日本和西方强国之所以日强,在于它们允许“官民男女立会讲学”,其学会名称有天、地、哲、史、文、律、农、工、商、医等种类繁多,“学会最多者,其国最治;次多者,国次治;最少者,国最不治;无学会者,国不可问矣”。因此,他提出中国应创立各种学会,要求清政府“播告天下:许官民男女创立各种学会”,“学会兴,则君子道必日长,小人道必日消,而山泽盗匪之会自将解散于无形矣”。
针对程朱理学成为社会伦理行为规范,造成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纲常名教和种种惨剧,宋恕在《六斋卑议》专列《伦始章》、《救惨章》,反对重男轻女、包办婚姻:“善男娶恶女,善女嫁恶男,终身受累,而女尤苦;即同为善类,而性情歧别,相处也不乐。”因此,他主张改革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结婚除由亲生父母作主外,还需男女双方“亲填愿结”,实行自主,而且男女双方都应有离婚的自由权利,单是男人有离婚自由是不合理的,妇女在婚姻不合的情况下,也应有“去夫”的自由。宋恕对中国的童养媳和买卖婢妾深恶痛绝,他对童养媳、婢、娼牛马不如的生活深寄同情,称她们是“赤县极苦之民”,主张禁止童养媳,严惩逼良为娼的“莠男女”,严禁买婢,禁止缠足,“以救恒沙之惨”。
此稿成后,读过《六斋卑议(初稿)》的知名人士有赵诒、张士珩、李鸿章、俞樾、张謇、杨晨、王修植、黄绍箕、王万怀、王韬、张焕纶、梁启超、谭嗣同、章炳麟等人。俞樾、周观和王修植为其写《书后》,谭嗣同誉为“后王师”,梁启超将其列入《西学书目表》,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此作“惊世骇俗”。
1892年,宋恕赴天津晋见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作为晋谒之礼,宋恕起草《上李中堂书》,并将自己撰写的重要论著《六斋卑议(初稿)》作为附件呈交李鸿章,提出以“三始说”为基础的维新变法政治纲领,希望李鸿章能“建大议,挽大局,除周后之弊,反秦前之治,塞东邻之笑,御西土之侮”,未能得到李鸿章的回应。虽然李鸿章没有令宋恕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对宋恕也未加重用,但仍委任宋恕为天津水师学堂汉文教习委员,这已使宋恕对李鸿章心存感激。此后的议论,宋恕多厚李(鸿章)薄张(之洞)。
宋恕在担任天津水师学堂汉文教习委员期间,开始博览诸子百家,频有所悟、所得,遂从1894年12月开始撰写《六字课斋津谈》,并于1895年2月完稿。这是一部打通上下古今中外,出入经史子集的学术论纲,贯穿着与封建正统思想斗争的批判精神,充满着启蒙创见,抨击传统旧文化,揭露秦汉礼法和程朱理学的本质,论证变法维新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六字课斋津谈》这本论著的写就,标志着宋恕从古文经学出发的托古改制思想体系的确立。宋恕在酝酿和写作《六字课斋津谈》的过程中,先后就该书与“汉后议论大忤”的核心思想,即“申《周学》、《孔问》之旨”,与张士珩(楚宝)、吕朝周(定子)、贵林(翰香)、钟天纬(鹤笙)、王修植(浣生)、杨晨(定夫)、张焕纶(经甫)、夏曾佑(穗卿)、宗源瀚(湘文)、王咏霓(子裳)、赵诒(颂南)、康有为(长素)、傅兰雅(兰雅)、花之安(之安)、李提摩太(李提)、陈黻宸(介石)、陈国桢(容舫)、陈虬(志三)、陈明(宗易)、金晦(遯斋)、黄绍第(叔镛)、王景羲(子祥)、苏梦龙(云卿)、孙诒钧(伯陶)、林庆衍(祈生)、孙诒泽(仲恺)等人交流思想,申述己见。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在朝鲜和东北节节败退,屈辱求和,似乎证实了宋恕关于不变法图强的老朽中国难以战胜新兴的日本的一贯看法。然而,李鸿章的失势,也使宋恕难以在天津立足,他离津居沪,仍不时为李鸿章辩护。1895年,宋恕前往上海,协助其岳父孙锵鸣襄阅求志书院课卷,并任教于求志书院。在致姻亲、友好的信函中,宋恕斥责翁同龢等清流人士及其不明国情的主战议论,并极力为李鸿章辩护,使他在盛极一时的帝党—清流派的舆论中,很快陷于孤立,但也使他在反清流的人士中找到许多共鸣的契友。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爱国志士义愤填膺,改革的呼声响应日众。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变法维新的暗流涌动,日趋高涨。卷入变法运动的维新派人士,尽管按照地域、出身条件、经学渊源和思想倾向等情况,而出现种种差异,但维新人士主要还是按照各自的依靠对象而错综复杂地聚集在一起,主要有这样几大轴心:一是以翁同龢等为依靠对象,如有张謇、康有为、梁启超、张荫桓、文廷式、谭嗣同、唐才常等;一是以张之洞等为依靠对象,如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黄绍箕、汪康年等人;一是以李鸿章、王文韶等为依靠对象的,如严复、王修植、孙宝瑄、钟天纬、张焕纶、章炳麟、宋恕等。由此而产生了甲午戊戌时期不同改革路径的并存。
宋恕自许为中国的马丁•路德,要托孔子之古进行变法维新。他在给王修植的信札中主张“力攻大魔以明佛道”,“聚徒讲励以鼓仁勇”,“联名通禀以尽己责”,“要求京外大臣力请奏恳变法”。随着李鸿章被闲置、置身朝局之外,王文韶暗中支持而不愿出面,宋恕侧居的这一派得不到有力大臣的支持,因此,他们在戊戌变法运动中没有成为主力,并与依靠翁同龢、张之洞的维新群体存在分歧。康有为在上海举办强学会,宋恕因康有为组织强学会是以张之洞、黄体芳这些清流出身的官僚为首,怀疑康有为继承清流衣钵,故深为不屑,加之宋恕主张以古文经学出发来托古改制,而不满康有为从今文经学出发,以遍伪群经的武断方式来奠定自己的变法理论基础,故拒绝加入上海强学会。而属于江浙维新派的章炳麟,无论在理念、学术流派还是组织系统上,同样与康有为一派产生严重对立,以致被排挤出《时务报》馆。不久,宋恕与章炳麟同编《经世报》,与《时务报》相抗衡,反映出维新派内部出现的严重分歧和裂痕。宋恕当时的理论锋芒集中于抨击叔孙通、董仲舒、韩愈和程颐等人的阳儒阴法思想,在讲学活动中,宋恕则极力宣扬中国自古的爱国、民主的固有传统和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并在新的理论高度上改写并于1897年6月交印出版了《六斋卑议》(12月由上海千顷堂活字排印印成书),主张向日本学习,全面论述中央官制和财政经济各方面的变革,人道主义思想大为激昂,提出解放妇女的主张,特别是删去“礼拜孔子”,要求仿效西国“君臣相接”的古礼,提出符合新形势的变法维新方案,为戊戌变法的迅猛发展,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宋恕在变革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和学术上的真知灼见,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周围的诸多学者。他的《六斋卑议》印本印行后,曾陆续赠给蔡元培、章梫、陈葆善以及沪杭名流、求是书院和养正书院学生许寿裳、黄群、马叙伦等多人,在社会上曾产生较大影响。
宋恕观察到当时变革进程中新兴的变革力量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力量仍显薄弱,没有重臣的大力支持,变法必将夭折。当谭嗣同被荐举、征召入京任军机章京,与宋恕晤谈时,宋恕力劝谭嗣同不要北上,以免其祸。他与康有为无论在学术源流还是变革路径上均存重大分歧,但当康有为以旗手的姿态领导维新运动时,他便放弃经学流派上的门户之见,真诚地拥护康有为发起的维新变法,赞扬康有为、梁启超有“转移天下之人心风俗”的大功。当百日维新失败,六君子遇难后,宋恕悲痛万分,他对政变中遇难的六君子深表悼念,赋成《哭六烈士》诗,高度赞扬谭嗣同等人的英雄壮举。其中《哭谭嗣同》云:悲哉秋气怨扬尘,命绝荆南第一人!原注:“嗣同,楚人。”谭嗣同为湖南浏阳人,为戊戌变法时参与新政军机四卿,“戊戌六君子”之一。空见文章嗣同甫原注:“嗣同夙慕宋陈同甫,故自名嗣同。”,长留名字配灵均。英魂岂忍“岂忍”,孙宝瑄《忘山庐日记》(272~27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录作“何日”。忘天下,壮士终期得海滨。遗恨沅湘“沅湘”,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录作“沅江”。流不尽,何年兰芷荐芳春?《哭杨锐、刘光第、林旭》云:悲风“悲风”,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录作“秋风”。夜动钓龙台,三峡猿啼蜀客哀。独秀才华惊死去,双忠魂魄忍归来!原注:“锐、光第,皆蜀人。”杨锐为四川绵竹人,刘光第为四川富顺人,二人均为戊戌变法时参与新政军机四卿,“戊戌六君子”之一。涛飞闽海怒难泄“难泄”,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录作“难尽”。,云暗“云暗”,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录作“尘暗”。岷山惨不开。最痛贾生年弱冠原注:“六烈士中旭年最少,止二十三。”林旭为福建侯官人,为戊戌变法时参与新政军机四卿之一,“戊戌六君子”之一。,一旬参政骨横苔!《哭杨深秀》云:三晋人荒二百年原注:“深秀,晋人。”杨深秀为山西闻喜人,“戊戌六君子”之一。,谁将肝胆壮山川上七字,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录作“欲凭壮志挽山川”。?十旬京邑“十旬京邑”,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录作“十年京国”。避骢马,一夕津桥泣杜鹃“泣杜鹃”,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录作“啼杜鹃”。。徒抱精诚填北海,更无匡复起南天。家风燕市椒山血明杨继盛劾严嵩,系狱三年,弃西市,临刑赋诗,天下传诵。,万古长留气浩然!《哭康广仁》云:《春秋》师说久荒芜,岭表于今出巨儒。兄弟承恩宣室席,君臣同难素王书。原注:“乃兄长素著《孔子改制考》,申两汉《春秋》师说,为京外贪虐大臣所切齿,上章请燬其书者以十计,天子不稍为动,反深嘉其通经,日夜与谋改制,卒至君臣同难。”无衣孰为孤忠赋?此骨难求大侠储。原注:“广仁死,京中交游虽多,然大狱方兴,莫敢收葬,官命投之大窖。”按康广仁名有溥,以字行。不反兵仇何日复?扶桑西望痛奚如!《忘山庐日记》中,“师说”作“经说”,“久荒芜”作“信非诬”,“表”作“海”,“孤忠赋”作“斯人咏”,“扶桑”二字空缺。宋恕对专制暴政甚为厌恶,对人民疾苦深表同情,对政治和社会改革极为支持,在戊戌维新时期,他积极投身改革潮流中。不过宋恕总体是言多于行之人,故戊戌变法失败对他的直接影响不大。变法失败后,宋恕也在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如他在《寄怀梁卓如》诗中所言:“自古救民须用武,岂闻琴瑟化豺狼!”他对戊戌政变后沉闷的社会现实多有揭露,如他在《束发篇•答章太炎诗》中所言:“驱车且四顾,猛虎纷当路。妇哭一何苦,虎啸一何怒。”
1901年,宋恕前往浙江杭州求是书院担任汉文总教习,介绍西学,传播新思想,书院许多学生因受他的影响和启发,而倾向于进步和改革。自戊戌之后,宋恕和章炳麟之间的分歧日益突出。早年,宋恕和章炳麟就因商鞅的历史评价和对张之洞的观感问题发生“大辩攻”,宋恕主张尊孔尊孟,章炳麟主张薄孔尊荀;宋恕切齿痛恨(商)鞅(李)斯,章炳麟极力为商鞅辩护。此后,宋恕仍坚持主张议会立宪,章炳麟转向排满革命。宋恕承认章炳麟是真正的爱国者,又不赞同章炳麟转向暴力革命之举,但为了章炳麟的安全,宋恕劝说章一月,“莫作稼轩词”。当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首的君主立宪派通过论战逐渐区分开来之际,章炳麟一纸震动中外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站在时代前列,而宋恕则看不到新生的力量和新的方向,逐步停滞下来。
1903年,宋恕忧国伤时,东渡日本,探求救国真理。他前往日本东京,访问学术名流,在日本“觇风土,谘学术”,始终不渝地主张学习日本。次年,宋恕返国。
这一时期,宋恕的思想是非常矛盾的:他一方面反对排满反清,对留日学生的进步活动多有抵触,另一方面,宋恕又歌颂郑成功抗清,痛斥清初文字狱,赞扬全祖望所承传的浙东学派的优良传统。
1905年,应山东巡抚杨士骧之聘,宋恕担任山东学务处议员兼秘书,后曾代办山东编译局坐办兼编审,致力于推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事业,提出一系列颇具价值的创议,对山东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历史贡献。因学务处总文案周拱藻把持学务处,又因杨士骧升署直隶总督离开山东,新任山东巡抚对他并无特别信任,加之身体状况不佳,故宋恕屡辞议员职,并于1909年辞差,返回浙江平阳故乡,坚持学习日本语语法,尝试改革中国文字和语音。1910年,宋恕病故,终年四十九岁。
宋恕的出身和生平事迹虽无显赫惊人之处,但其思想和学术却有很多独具特色之处。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深入人心,尤其是理学仍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和社会伦理规范之际,唯心论统治着哲学界的时候,宋恕却自称“弱冠以后,极端主张惟物论”,并宣称要与康有为、谭嗣同等的“惟心论”划清界限,为此,宋恕倡议创设神州哲学会。应当这样说,宋恕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遗产有合乎科学的批判继承态度,守正不守旧,求是求新而又不刻意求新,他曾替中国思想史上被打入异流的王充、王通、柳宗元、王安石、戴震等许多卓越的思想家翻案,如称赞王充是“盖周后明前一人而已”,是我国近代表彰王充唯物论思想的第一人。他多次表彰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王夫之、唐甄、包世臣、冯桂芬、郭嵩焘等明清进步思想家,坚定地贬斥董仲舒、韩愈、程颐、朱熹、李光地、曾国藩等维护程朱理学的思想控制、社会束缚,痛贬他们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言行。
宋恕一生著述不辍,为了彰显其唯物论思想,他要续《论衡》,要著《经通》和《子通》,要续《史通》和《文心雕龙》,甚至敢于“嗣素王”。在维新变法思想上,宋恕敢于公然提出“易服更制,一切从西”,在主张学习西方的态度上,宋恕的表现是很为激烈的。他提出崇儒抑法理论,附会原始儒家、孔孟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实质上就是要发扬民主传统、反对专制统治。宋恕痛斥理学“率土地食人肉”,在维护被压迫妇女和少数民族利益方面,表现出一种真诚的态度,在抨击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思想支柱的激烈程度上,在我国近代思想家中也是罕见的。宋恕在文学思想上,主张情与实,揭斥桐城派的“不情”实质;在教育思想上,宋恕主张间接教育和直接教育并重,主张“政为教之母”,反对“教为政之母”,都是比较特出的思想主张。其师俞樾称誉他有“绝后空前之识”,李鸿章惊异于他的“海内奇才”,孙宝瑄赞他为“旷世之大儒”,蔡元培肯定他有“哲学家的资格”,许寿裳断定他为“实一伟大革命学者”,虽然不免有过誉之处,但决非偶然。然而,宋恕这位在戊戌变法时期很有影响、十分值得重视的进步思想家,却一度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失踪者,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思想史上没有他的位置。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宋恕长期以来竟然被人遗忘了呢?当然是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思想史书写中的纷纭离合,当然还有宋恕的同乡好友蔡元培所说:“可惜他们所著的书刊布的很少。”
在宋恕的著述中,其特出者如有《六斋卑议》、《六斋高议》据刘绍宽《宋衡传》记载:宋恕博览中外群籍,自成一家之学,遂本其意著为书曰“高议”。其内容有申周学、重孔问、君道、吏道、子道、妇道等篇,似庄生至乐之说,每与人言,辄撄世怒,遂火其稿。故《六斋高议》一书没有留存下来。、《六字课斋津谈》、《浙学史》、《永嘉先辈学案》、《朝鲜大事记》、《辟中原人荒议》、《筹边三策》、《山左陈言录》等,宋恕及其著述所表现的才识,深得当时和后代学者的推崇。章太炎评价他:“与人言学术,刚棱四注,谈者皆披靡。”章太炎:《太炎文录初编•文录二》,60页,上海,上海书店,1992。宋恕文才出众,诗才尤为称雄,提倡晚清诗界革命的梁启超曾赋诗颂扬宋恕的文情诗才:“东瓯布衣识绝伦,梨洲以后一天民。我辈狂生生自云,诗成独泣问麒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五(下)》,13页,上海,中华书局,1936。宋恕自幼即长于诗赋,戊戌变法前后,在诸多维新派人物、名士心目中,宋恕“以诗雄”。孙宝瑄说,“先生尤长于诗,每成一章,哀感顽艳,国朝诸家中罕有其匹”,说明宋恕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和当时的社会影响力是很为突出的。从宋恕流传下来的550多首诗、12阕词来看,涉及面相当广泛,有的内容还相当重要,无论是在近代文学史上,还是在近代思想史上,均具有重要价值,其诗作大多标有确切的写作年月日,对于校正近代名人文集中写作时间不确之作,颇有独到价值,辑为《六斋遗诗集》。
本书选录的是作者宋恕1873年至1910年逝世前的主要著述,所选文稿分专著、杂著、函牍、日记四大类,每类按照内容及篇幅的不同进行分卷。除专著三种各有明确的发表、出版时间外,每类每卷均按照撰著完稿日期或发表年月次序编排。原则上不收诗词、译文。所收论著,既收录入选者生前很有影响的论著,也注重发掘其论著中思想深刻而不太为人所知的内容。
胡珠生先生整理的《宋恕集》(中华书局版)内容全面、丰富,点校精当,本选录本以此为底本,予以校勘、标点、分段。所收论著,以原貌为准,凡缺字或原件难以辨认者,用□标出。凡原文有误植、脱字或删节等情况者,出注加以说明。凡可确断为错字者或原底本确定为错字者,在改正字上加﹝﹞。凡原著用小圆圈以代文字者,仍以○代之。
所收论著,一律注明原始发表出处、发表日期与作者署名,手稿、抄件注明收藏者或收藏单位,以卷首编者按或页下题注等方式注明。所收论著如版本前后变化较大的,在题注中说明版本源流与选择原由。奏折、书信的时间等的考证也在题注处说明。
所收论著,以时间为序。一般都以初刊时间为准,手稿则以写作时间为准。原作有明确著述时间者,按著述时间编次;难以判明著述时间者,按出版、刊载或函电收到时间编次;著述和刊载时间不明者,根据考订结果署明著述时间,并加题注说明。原署年月而日期未详之作,均置于同月著述之末;仅署年份而遽难考定月份、日期之作,均置于同年著述之末。
本选本对文字进行勘误与校正时出注。所收选文中的古代引文或译名,除与该引文原版有重大出入需加注明外,均按原文录入,以尽量保持原貌。出注的原则保持一致,注释格式统一。力求简洁明了,避免歧义。
本选本在文字录入方面,先后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潘若天、关彬、徐凤,本科生张鲁、热孜瓦古丽•阿克木、李佳、梁颖、雷秋丹、董慧慧、卢洁香、刘颖、蒲露阳、宋丹宁、郝小雯、路增、李毓恒、刘卓异、李皎乐、马海花、叶亚勤、杨兰、何进军、丁旭辉、余晓英、占剑飞、杜辉、拉吉、德吉曲珍、刘敏、莫云章、赵晓阳等同学的帮助,对他们的辛勤劳动深表感谢。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