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4年6月新书快递31-《美国与新闻界》

2014年06月20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4/6/人大社14年6月新书快递31-《美国与新闻界》.doc

 

书名: 美国与新闻界 (浓缩200年美国新闻史,再现美国历史风云)
书号:978-7-300-19453-0
著者:[美] 迈克尔•埃默里 等
译者:展江
改编:钟婧怡 翟江虹
成品:16开 
装祯:平装
出版时间:2014-6
定价:45.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卖点
一部自1954年首版后轰动美国并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的经典
一部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解释性新闻与大众传播史力作
一本影响美国众多著名高校的读本
本书第一版曾获得众人向往的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全国研究成果奖,这是新闻学该领域的最高奖

◆读者定位
媒体从业者、新闻学界、文化阅读类图书爱好者

◆编辑推荐
独立,建立新国家,向西扩张,战争降临,大萧条与改革,重拾进取精神,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光荣与梦想,自由与独立,本书浓缩200年的美国新闻史,再现美国历史风云。
新闻史的研究方法有描述性、解释性、批判性研究三种,本书是解释性研究的代表作,出版后轰动美国新闻学界和业界,并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
本书从社会、政治、经济情境中解释新闻事业的发展,强调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着力解释大众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潮流的关联。这种互动一方面揭示了新闻传播事业对美国2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发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论述了每一历史时期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制约。

◆作者简介
迈克尔•埃默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新闻学教授。著有《在前线:20世纪的美国驻外记者》一书,与人合编《大众传播学读本》和《1690-1970年美国报纸头版新闻》。他曾是《新闻史》杂志的撰稿主编,并担任自由论坛的新闻博物馆项目的顾问。曾任合众国际社记者和自由撰稿驻外记者,从中东、南斯拉夫和中美洲为《乡村之声》、《洛杉矶时报》等媒介撰稿。

◆内容简介
哪位总统发表“炉边谈话”提振大众信心?哪位总统在电视辩论中脱颖而出?有关“水门事件”的调查报道将哪位总统掀下了台?本书为你揭示200多年来新闻界对美国的影响。
本书从社会、政治、经济情境中解释新闻事业的发展,强调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着力解释大众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潮流的关联。这种互动一方面揭示了新闻传播事业对美国2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发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论述了每一历史时期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制约。

◆简要目录
第一章美国报业的历史遗产/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机作为一种变革动因/
都铎王朝的统治:通过发放许可证实行事先约束/
最初的英文“科兰特”/
内战: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
许可证制度寿终正寝/
中产阶级的崛起/
18世纪的新闻事业/
“加图来信”/

第二章殖民地时代/
新英格兰的环境/
商业:报业的先声/
印刷商本杰明•哈里斯/
《公共事件》,1690年/
约翰•坎贝尔的《新闻信》, 1704年/
《新英格兰新闻报》,1721年/
学徒工本杰明•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宾夕法尼亚公报》/
第四等级的崛起/
早期广告讯息/
政治紧张局势加剧/
曾格案(1734—1735)/
曾格案件分析/

第三章报刊与革命/
迈向革命的步骤/
詹姆斯•里文顿,托利党发言人/
约翰•迪金森,辉格党哲学家/
塞缪尔•亚当斯,激进派宣传家/
“自由之子社”/
萨姆•亚当斯的关键作用/
艾赛亚•托马斯,爱国派主编/
激进派作家汤姆•潘恩/
《独立宣言》/
潘恩的《危机》文集/
革命报刊/
殖民地时期的女印刷商/

第四章建立新国家/
《权利法案》与新闻出版自由/
联邦党人领袖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联邦党人主编:芬诺、韦伯斯特、科贝特和拉塞尔/
法国革命/
反联邦党人领袖托马斯•杰斐逊/
杰斐逊的主编——菲利普•弗雷诺/
弗雷诺对芬诺:党派辱骂/
贝奇与《曙光女神报》/
1798年的《外侨法》与《煽动法》/
争斗的结束/

第五章向西扩张/
《纽约晚邮报》,1801年/
杰斐逊的新闻观/
报业的发展:最初的日报/
报业向西部发展/
边疆报纸/
政府报道:《国民通讯员报》/
杂志获得立足点/
印刷文字的扩展/
市场革命/
最初的劳工报纸/
肯德尔与布莱尔的《华盛顿环球报》/
为了人民报刊的发明/
第六章面向大众的报业/
本杰明•戴创办《纽约太阳报》,1833年/
面向平民百姓的便士报/
贝内特的《纽约先驱报》,1835年/
格里利的《纽约论坛报》, 1841年/
雷蒙德的《纽约时报》, 1851年/
新闻竞逐/
邮寄新闻/
第一批驻华盛顿记者/
外国新闻/
快马、信鸽、火车、汽船/
电报发新闻/
美联社的起源/
墨西哥战争新闻/
用于大量发行的印刷机/

第七章压抑不住的冲突/
加里森和《解放者报》/
废奴主义者和“火性子”/
黑人新闻工作者为自己声辩/
主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北部报刊和奴隶制问题/
内战与纽约报界/
北部的军方新闻检查/
北部对内战的报道/
南部对战争的报道/
画家与摄影师们:马修•布雷迪/
战时的技术发展/

第八章国家生活中的一场革命/
政治和金融危机/
格里利的“脱党者”总统竞选/
政府中的丑闻/
达纳和《纽约太阳报》/
戈德金、《民族》与《晚邮报》/
工业经济/
城市的兴起/
报纸的发展/
新的社会经济哲学思想/
杂志的影响/
社会弊端与不满/
“新式新闻事业”的出现/
中西部的一场革命:E•W•斯克里普斯/
斯通的《芝加哥每日新闻》/
纳尔逊的《堪萨斯城明星报》/

第九章新式新闻事业/
约瑟夫•普利策/
《世界报》取得成功的原因/
编辑部的出现/
新闻界的女性/
协作性新闻采集的改进/
经营方面:广告的发展/
新杂志:竞争广告的对手/
照相制版造就摄影记者/
视觉媒介:纪实摄影与电影/
黄色新闻年代/
威廉•伦道夫•赫斯特/
赫斯特的《旧金山考察家报》/
普利策的《星期日世界报》/
“黄色新闻”与美西战争/
“显然天命”精神/
报道古巴新闻(1895— 1898)/
奔赴战地的记者/
“显然天命”论的胜利/

第十章人民的斗士/
经济权力的危机/
总统与新闻界/
“人民的斗士”/
普利策在《世界报》上的 讨伐/
《世界报》日落西山/
赫斯特扩大其影响/
斯克里普斯及其“人民的报纸”/
杂志:黑幕揭发时代/
少数族裔报纸的发展/
黑人报刊的发展/
杜波依斯与《危机》/

第十一章新闻进取精神的标兵/
阿道夫•S•奥克斯与《纽约时报》/
1896年奥克斯购买《纽约时报》/
编辑主任卡尔•范安达/
新闻领袖《纽约先驱报》/
《纽约太阳报》日落西山/
《洛杉矶时报》的缔造/
通讯社的兴起/
美联社的由来/
1900年的新联合通讯社(美联社)/
斯克里普斯和赫斯特向美联社挑战/
第二个合众社和罗伊•霍华德/
国际新闻社/
特稿辛迪加:消遣娱乐/

第十二章战争降临美国/
美国迈向战争/
乔治•克里尔的公共资讯委员会/
对德文和社会党报纸的新闻检查/
1918年的《煽动法》/
著名的战地记者/
和约与国际联盟的失败/
严重的“恐赤病”/
司法案例:“明显而现实的危险”/
“恐赤病”的长期效应/

第十三章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影与爵士新闻 事业/
早期的广播试验/
第一批无线电广播电台/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威斯汀豪斯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
美国无线电公司/
萨尔诺夫、美国无线电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与佩利/
联邦管制:联邦通讯委员会/
电台新闻引发的冲突/
广受欢迎的电台娱乐节目/
电影的兴起/
去看电影:“有声电影”/
爵士新闻事业:小报/
《纽约每日新闻》的创刊/
《每日镜报》与《每日写真报》/
帕特森改变新闻价值观/
小报时代的结束/
《丹佛邮报》的“血桶”时代/
连环漫画世界/
报纸的合并(1910—1930)/
大城市日报(1890—1930): 芒西/
广告:广告公司和文案撰写人/
公共关系的基础/

第十四章大萧条与改革/
总统与新闻界:FDR/
对“报阀”的批评/
威廉•伦道夫•赫斯特/
麦考密克上校和《芝加哥论坛报》/
解释性报道的兴起/
驻外记者:杜兰蒂与莫勒 兄弟/
政治专栏作家/
社论性漫画家/
电台新闻进入成年/
报纸—电台之战/
相互广播网:《时代在前进》/
新闻评论员辩论全国性问题/
广播网延伸到海外/
电视:20世纪30年代的竞争/
萨尔诺夫、兹沃雷金和法恩斯沃思/
电影中的新闻片/
意见和解释性杂志:门肯的《美国信使》/
罗斯与《纽约人》/
华莱士的《读者文摘》/
卢斯与《时代》/
《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商业周刊》/
新闻摄影:《生活》、《展望》与纪录片/
图书出版渡过难关/

第十五章战争中的世界/
美国人知悉欧洲战争/
罗斯福的第三任期竞选/
民主制度的兵工厂/
战争在太平洋爆发/
恢复新闻检查和宣传/
军方新闻检查制度/
报刊和电台报道战况/
通讯社拍发胜利和FDR逝世 消息/
杜鲁门与原子弹:冷战开始/
战后国内外的调整/
“中国观察家”出现/
纽约诸日报盛极一时/
杜鲁门当选:1948年的奇迹/
杜鲁门与记者招待会/
朝鲜战争(1950—1953)/
麦克阿瑟与新闻界:新闻检查的实施/
杜鲁门撤换麦克阿瑟:一场总统危机/
朝鲜停战/

第十六章电视占据中心舞台/
电视影响1952年竞选/
艾森豪威尔与新闻界/
电视网的扩展:电视的黄金时代/
默罗对麦卡锡:“不忠与异见”之辩/
全国广播公司新闻:亨特利与布林克利/
电台适应电视/
通讯社:美联社的肯特• 库珀/
合众社和国际新闻社合并为合众国际社/
美国新闻署与美国之音/
广告业:美国麦迪逊大街/
公司公共关系的扩展/
20世纪50年代的杂志/
《哈泼斯》、《大西洋》和《星期六评论》/
巴克利的《国民评论》/
自由派左翼意见刊物/
宗教报刊/
新闻摄影事业:《黑檀》、《全国地理》和《史密森学会》/
图书出版:老牌出版社引领战后繁荣/
电影面临电视的挑战/
一连串的警报/

第十七章挑战与异议/
尼克松对肯尼迪:“大辩论”
肯尼迪与新闻界:直播记者招 待会/
肯尼迪遇刺:“1 000天”的 终结/
反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帝国主义抗议运动/
电视新闻:克朗凯特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全国广播公司:钱塞勒与 麦吉/
美国广播公司新闻:沃尔特斯与雷诺兹/
越南泥潭/
驻西贡记者团/
约翰逊与新闻界:战争升级/
1968年的芝加哥和《沃克报告》/
地下报刊/
另类新闻工作者/
调查性报道/
新新闻工作者/
黑人报刊存活/
黑人报纸领袖/
黑人杂志/
拉美裔人媒介/
印第安人报纸/
男女同性恋者报刊/

第十八章信任危机/
尼克松与阿格纽/
事先约束:“五角大楼文件”案/
“水门事件”报道/
记者团:获奖与伤亡/
在越南实施的军方新闻检查/
失败与投降/
越南反思:战争的教训/
中国与环太平洋地区/
总统竞选/
卡特年代:伊朗危机/
里根与媒介:争取享用的斗争/
伊朗—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 丑闻/
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的干预 行动/
布什与“世界新秩序”/
美国在中东的作用增长&海湾 战争/
克林顿争取获得支持/
公众对新闻媒介信度的看法/
对电视新闻的批评/
电视的最大受众群/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
全国广播公司新闻/
美国广播公司新闻/
有线新闻电视网/
福克斯广播公司/
联合派拉蒙电视网和华纳兄弟电视网/
公共广播电视:麦克尼尔—莱勒/
少数族裔的雇用/
对电视节目的担忧/
联邦通讯委员会与广播电视业者:营业执照发放/
联邦通讯委员会的公正原则/
隐私问题/

第十九章改进传播媒介的努力/
报界在总统选举中/
报业公会/
美国报纸发行人协会/美国报纸 协会/
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全国广播电视业者协会与《行为规约》/
全国社论撰稿人联合会、美联社编辑主任协会和电台—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协会/
改进的努力:报业评议会/
改进的努力:公共/公民新闻 事业/
媒介中的女性/
划时代的诉讼案:诽谤/
淫秽与色情作品/
媒介内容检查/
商业言论/
公众享用媒介/
新闻自由,公正审判/
知情权/

第二十章结语:21世纪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
新闻事业令人不安的趋势/
互联网/
特纳广播公司/
国际新闻流通/
美国的通讯社:美联社与合众国 际社/
世界新闻新秩序/
技术时代的教益/

◆上架建议
新闻史、文化阅读

◆精彩书摘
第十七章  挑战与异议

美国可以离开越南,但是越南战争势将永远缠扰美国。
                           ——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湖中之火》 

如果一些美国人在以后的岁月回忆20世纪50年代是为了想重新获得失去的安全感和约束感,那么另一些人则是以复杂的心情回忆20世纪60年代的创伤与喜事,那是一个令全国百感交集的年代。令人震惊的刺杀、种族动乱和越战升级的新闻使人们感到愤怒、忧愁、悲痛和茫然。但是,那些支持执行新的民权法和扩大政治参与范围的人感到心满意足。在1969年7月美国人登上月球时,全国上下无不感到自豪。 
文字和广播电视记者捕捉的那个10年的形象是令人难忘的。一幅全景图将显示: 肯尼迪总统在电视直播的记者招待会上机敏巧妙地避开棘手的问题;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在南部发生民权对抗期间在电话中部署对策;肯尼迪夫人带电视记者参观白宫;同一个肯尼迪夫人走下“空军一号”专机,后面是她丈夫的灵柩。这幅全景图上还有小马丁•路德•金,他在华盛顿发表《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的演讲;林登•约翰逊同他的顾问在越战期间考虑下一步的行动;芝加哥警察殴打反战示威者;理查德•尼克松再次踏上竞选的旅途;女性游行要求平权;国民警卫队员挥舞着机枪,在大街小巷巡逻。这一切都始于1960年春天,当时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参加总统预选,宣布该由新一代掌权了。  

尼克松对肯尼迪:“大辩论”  
1960年6月底,国会中止了《1934年通讯法》的第315款,即要求广播电视业主给每个政党谋求公职的候选人相同广播时间的所谓均时规则。这使尼克松和肯尼迪的竞选负责人可以开始谈判,最后决定在9月和10月举行4场由电视直播的辩论。肯尼迪在威斯康星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预选中击败了休伯特•汉弗莱;在洛杉矶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一些代表和艾德莱•史蒂文森的支持者狂热地举行了令人难忘的示威,一时大有遏制肯尼迪之势。但是,肯尼迪在会上显示了实力,赢得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副总统尼克松击败纽约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在芝加哥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得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这次大会重复了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朝鲜以及国内安全的许多指责。  
8 500多万美国人至少看了一次肯尼迪与尼克松的辩论,首场辩论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记者霍华德•史密斯主持,三大电视网现场直播。这场辩论是竞选的关键时刻,正是9月26日那个芝加哥的夜晚,名气较小的肯尼迪表明,他与副总统旗鼓相当。 
在两人谈论美国经济状况以及他们自己的资格时,肯尼迪看上去冷静沉着,而尼克松  看上去疲惫而有些阴郁。有时镜头显示,不安的尼克松在听肯尼迪说话;几分钟以后镜头显示,信心十足的肯尼迪在听尼克松的回敬。从这一刻起,人们不再认为肯尼迪太嫩了。 
肯尼迪11月以领先118 550张选票获胜,这归功于他那有利的电视形象。他43岁,是当选为总统的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第一位天主教徒。

肯尼迪与新闻界:直播记者招待会
肯尼迪开创了电视与广播现场直播总统记者招待会的先例,这一发明有利有弊。采访白宫的记者发现,在他们把消息发回编辑部前很久,报社就已经听到、看到总统答记者问了。在椭圆形办公室举行的白宫记者招待会的神秘色彩消失了,一位老练的总统可以把记者作为陪衬或配角,有几位记者是心甘情愿地成为配角的。从积极的方面看,千百万美国人可以亲眼看到记者招待会的情况,通过现场直播或者在晚间新闻节目中的摘播。肯尼迪的记者招待会大部分在下午,沃尔  特•克朗凯特和亨特利—布林克利有时间挑出最突出的部分。肯尼迪处理这种明星角色远远胜过他那个时期的其他任何一位总统。 
在这个公开的肯尼迪形象的后面是一个对政府的形象极为注意的总统。他常常接受单个记者采访并与记者交友;他每天看6份主要报纸,对报纸的批评非常不满,有一次  甚至暂时禁止《纽约先驱论坛报》出版。     
肯尼迪政府统一向新闻界发布消息的口径,力图控制官员与新闻界的接触。有人指  责政府试图控制新闻本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对国人严肃地说,在古巴的俄国导弹是对美国的威胁,可能导致核战争。当时政府坚持说,危机非常严重,要求新闻界自我控制,并且私下暗示,一旦发生实际敌对行动,有可能实行新闻检查。1971年公开的“五角大楼文件”显示:到1963年时,美国对越南的介入比肯尼迪政府所承认的要深得多,包括在刺杀吴庭艳总统中起的作用;驻西贡记者抗议政府越来越深地陷入“泥潭”基本上是正确的。虽然公众舆论支持总统,但是怀疑也不少,足以表明存在着信用差距。
在执政“1 000天”中,肯尼迪表现出是一位令人激动的人物。驻华盛顿的记者们除了报道传统的话题外,对肯尼迪“家族”的报道不计其数。由于人们的普遍喜爱,肯尼迪的私生活没有受到仔细审视,从而未曾暴露可能毁掉他总统之职的色欲。电视新闻经理人对他特别感兴趣,喜欢他的风度和戏剧效果。  

肯尼迪遇刺:“1 000天”的终结 
 1963年11月,一批阴谋者——或者是一名单枪匹马的精神失常的杀手——希望约  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死去。 
出于欲参加1964年竞选的考虑,肯尼迪同意在11月到达得克萨斯州。副总统林    登•约翰逊希望肯尼迪帮忙修补一些政治关系。11月22日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总统的车队在去集市的途中穿过达拉斯市中心,肯尼迪要在集市向用午餐的听众讲话。合众国际社的梅里曼•史密斯坐在“集体采访”汽车的前排靠近电话机,另外3名记者坐在后排。然后,当肯尼迪的车在行车路线的尽头慢慢转弯时,子弹出膛了。那是中午12点30分。 
总统的轿车以及随行的警察和特工人员飞速离开。史密斯后来写道:“我们的车大概只停了几秒钟,但就像停了好长时间。人们看到历史在眼前爆炸了,甚至对最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来说,一个人的理解力也是有限的。”当集体采访车在高速路上行驶时,史密斯拨通了合众国际社达拉斯分社的电话,找到西南总分社经理威廉•帕耶特。12时34分,合众国际社“A”线发出了这样的消息: 
合众国际社达拉斯11月22日电  今天在达拉斯商业区,有人向肯尼迪总统的  汽车开了三枪。JT1234PCS 
合众国际社在纽约总部发出“达拉斯,这里给你让路”的消息,意思是其他所有分  社的发稿都要限制。线路保持畅通。在集体采访车上,史密斯抓着电话不放,美联社的杰克•贝尔用劲推他的后背,大吼道:“史密斯,把电话给我。”汽车开到帕克兰医院时,史密斯把电话扔给贝尔,冲向肯尼迪的汽车。他看到总统和得克萨斯州长约翰•B•康诺利倒在他们妻子的怀里。史密斯打听总统的情况,听到特工处的克林特•希尔说:“他死了。”史密斯闻讯后在一片混乱中跑进医院。他设法打通达拉斯分社的电话,开始口述后来获普利策奖的那则报道。史密斯的“快讯”和消息挤进了线路。比平时长的“快讯”有些零乱,一时失去了通讯社的正式风格。
快讯 
快讯  肯尼迪严重受伤。可能严重,可能因身中刺客子弹而受了致命伤。 
合众国际社19N简讯,枪击第一稿导语 
肯尼迪总统和得克萨斯州长约翰•B•康诺利今天乘敞篷车视察达拉斯商业区  时被刺客的子弹撂倒。   详见JT1241PCS
  
杰克•法龙在分社做记录,后来人们把写出这篇流畅的稿件归功于他。这篇报道匆匆送上合众国际社的广播线路,几分钟后,美联社证实了这个可怕的消息。然后在下午1时32分,美联社发了这样一条快讯:“两位牧师说肯尼迪已经去世。”到这时,全国的电视机都打开了。在纽约市,观众收视率从30%急升至70%。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克朗凯特急冲进新闻编辑室,开始播报第一则详细报道。现在他和其他电视网的同行都得到美联社的快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台已经通过丹•拉瑟在得克萨斯的报道,宣布总统已去世。接着是美联社的报道予以证实。下午1时35分,合众国际社说:“快讯,总统去世。”克朗凯特眼泪汪汪,其他数百万人也是这样。 
那天没有别的新闻。各通讯社利用一切可能的线路把达拉斯的消息和  反应送到它们的出稿站。正常的电视节目取消了,电台播放悲哀的乐曲,  然后是左翼的争取公平对待古巴委员会成员李•哈维•奥斯瓦德被捕并被指控暗杀肯尼迪的消息。
人们后来说,11月22日到25日是电视史上最好的日子。冷静、全面地报道从达拉斯到华盛顿从肯尼迪向林登•约翰逊过渡的新闻,给了全国一种安全感。11月22日晚,“空军一号”专机回到华盛顿。人们看到杰奎琳•肯尼迪还穿着那件带有血迹的粉红外衣,陪伴着丈夫的遗体,罗伯特•肯尼迪和家族的其他成员给予安慰。林登•约翰逊在机场发表了简短  的讲话。史密斯和《新闻周刊》的查尔斯•罗伯茨是这次历史性飞行的集体采访团中的记者。与此同时,各大新闻机构向达拉斯增派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电视记者,支援筋疲力尽的驻白宫记者。 
几位年轻的记者在肯尼迪遇刺那天出了名。拉瑟超群出众,后来被指定为采访白宫的记者。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认为,来自得克萨斯州的拉瑟采  访约翰逊可能有一些优势。《纽约时报》的汤姆•威克也在那天四处奔跑,作了令人惊叹的全面报道。
11月24日,星期天,电视镜头集中到国会圆形大厅前,肯尼迪总统的遗体在那里安放了一夜,自由世界的领导人飞往华盛顿,参加星期一的葬礼。星期日是一个赞颂与祈求结束暴力和仇恨的日子。12时30分刚过,  奥斯瓦德被从达拉斯警察局带往县监狱。在纽约,三大电视网控制室的监视器捕捉到这个场面,全国广播公司决定立即转向达拉斯,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的镜头仍然停留在国会,肯尼迪夫人和她的孩子站在灵柩的旁边。 
在警察押着奥斯瓦德穿过地下室大门进入达拉斯一个地下停车场时, 全国广播公司的汤姆•佩蒂特离这名疑犯只有几英尺。在佩蒂特开始描述这个场面时,一个彪形大汉被连推带挤从警察和记者中穿过。杰克•鲁比掏出手枪,向奥斯瓦德开了一枪。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那声枪响。这是电视上第一次直接的谋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录下了这个场面,三大电视网在那天一遍遍反复播放。 
奥斯瓦德在一小时后死亡,其地离肯尼迪丧命处只有10英尺。美国人惊愕地坐在起居室里,猜测事情意外的转折。第二天他们看了葬礼。在华盛顿的每一个主要路口都安排了电视摄像机,灵柩通过,乐队奏着哀乐,记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在向肯尼迪总统最后致词后,全国默哀。军用飞机从空中掠过,一架飞机从编队中消失,象征着总统的离去。
约翰逊总统下令彻底调查刺杀肯尼迪案,成立了一个由首席法官厄尔•沃伦领导的委员会。1964年,沃伦委员会公布了调查结果:奥斯瓦德的举动是孤立的行为;他开了三枪,第三发子弹击中肯尼迪头部,造成肯尼迪死亡,这些结论立即遭到反驳,《仓促判断》一书作者马克•莱恩等批评者用达拉斯的亚伯拉罕•扎普鲁德自拍的录像来证明他们的观点。对一幅幅画面的分析表明,奥斯瓦德有4.6秒的时间发射第二颗和第三颗子弹。沃伦委员会的结论是以开了三枪这种说法为依据的。如果真是这样,有一颗子弹必须同时击中肯尼迪和康诺利,因为一颗子弹打在街上,另一颗显然击中了总统的头部。 
在各新闻机构中,《生活》对证据作了最仔细的检验,这部分是因为它买下了扎普  鲁德的胶片。1964年10月,《生活》这样谈到沃伦报告:“重要的……是它平息了耸人  听闻的谣言和不着边际的猜测。”但是在1966年11月,《生活》依据康诺利关于他不是  被击中肯尼迪的那颗子弹击中的证词,要求重新审理此案。一年后,《生活》发表了由旁观者拍摄的照片,暗示可能有阴谋,但是没有加以证明。1967年12月的一期《星期六晚邮报》声称肯尼迪是被3名从不同角度射击的刺客打死的。 
一些大报则避开了阴谋论,这一来是不相信这种说法,二来是因为这种调查需要花  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1966年《纽约时报》最后决定进行调查,由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担任记者;但是索尔兹伯里那时得到了去河内的签证,该计划因此告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由拉瑟任记者,拍了一部纪录片,认为没有什么关于阴谋的证据。然而,约翰逊总统在1972年逝世前对克朗凯特说,他一直不相信沃伦委员会的报告。这句话是事先录制的专访的一部分,尽管克朗凯特一再要求,但是约翰逊不让播放。1978年,众议院行刺调查特别委员会就肯尼迪总统和马丁•路德•金之死举行听证会。虽然该委员会发表了令人震惊的报告,认为这两位领导人很可能是阴谋的受害者,  但是没有公开任何可能导致进一步调查的确凿证据。这些年来,大量的书籍、录像和影片试图证明阴谋论。在肯尼迪被害30周年之际,许多电视新闻报道和纪录片又重新引出由来已久的争论,但是都不及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电影《刺杀肯尼迪》,这部电影发出了广泛指责,并戏剧性地使用了扎普鲁德拍摄的胶片。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