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4年7月新书快递20-《故国身影沉默》

2014年07月22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4/7/人大社14年7月新书快递20-《故国身影沉默》.doc

 

讲述盛世中国背面的忧伤与迷惘
记录喧嚣时代沉默者的飘零与挣扎
生存与死亡,遗忘与纪念,流离与乡愁,过去与未来,中国故事复杂多义

《冰点周刊》主编徐百柯、《时尚先生》总编辑李海鹏、著名记者卢跃刚感动推荐

书名:故国身影沉默
书号:978-7-300-19546-9                 
著者:林天宏
开本:32开  148*210
页数: 216 页
出版时间:2014.8
定价:36.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建议分类: 文学•纪实

【编辑推荐】
1. 《冰点周刊》主编徐百柯、《时尚先生》总编辑李海鹏、著名记者卢跃刚感动推荐。
2. 呈现转型社会下中国人的矛盾与激荡。传递冷漠迷惘中的温暖,通向一个希望的中国。
3. 国内最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之一,作品两度获得《南方周末》年度特稿致敬。
4. 特稿写作最具代表性记者之一,十年记者生涯首度作品结集。
5. 作者用娴熟的叙事技巧,展示了一群沉默的中国人为了创造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对有志于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人来讲,本书是一个优秀的参考和模板。

【内容简介】
我们都是大时代里的芸芸众生,被记录或被遗忘,都像是一种宿命。
这是一本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它写出了盛世背后普通中国人的飘零与挣扎、迷茫与忧伤、尊严和生命。它讲述了北京“7•21”大雨中被洪水冲走的60岁农民飘零的一生;它刻画了汶川地震中翻山越岭,背儿子回家、修路的父亲孤独的努力;它写出了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师的寂寞孤独;它讲述了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美军少校与中国老兵的命运无常……
其实,中国的故事永远都不只有一面。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了国家荣光阴影下的另一面。在这里,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中国。        
 

【作者简介】
林天宏,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历史学硕士。国内最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之一。曾任《人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周刊》总编辑助理、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作品多次获得国内权威特稿写作奖项,其中包括2008年与2010年的《南方周末》年度特稿致敬。

【名家推荐】
特稿是非虚构写作中一种重要的文体。本书作者为此提供了多篇堪称范文的佳作。他秉承特稿选材的特点,独具慧眼,挖掘与记录了发生在那些默默无闻小人物身上的故事,昭示读者,这才是中国社会的脊梁,冷漠迷惘中的暖色。而他追求的朴素、直白、短句式、克制性的叙述,业已成就了“林天宏文风”。
 ——徐泓 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

读了《回家》,你会知道,什么是“记者”,什么是“好记者”。记者职业生涯,最运气的事,就是在大时代、大新闻事件里碰上(发现)伟大的故事。林天宏运气不错,他碰上(发现)并且写出了伟大的故事。这也使他成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特稿写作中最具代表性的记者之一。
——卢跃刚 记者、作家

从新闻中寻找人性的显露与命运的挣扎,让我们于感动和思考中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是我向读者推荐此书的一个理由。对于在校的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学子们来说,读后会获益更多。
——贺延光 著名摄影记者

天宏有辨认好故事的天分,掌握巧妙的方法,又对何为有价值的信息心知肚明,因此他不仅写出了杰出的特稿还显得轻松自如。新闻界很少有这么聪明的人,真希望他赚够了钱之后,能再多写点儿。
——李海鹏 《时尚先生》出品人兼总编辑

一个记者,有平台是幸运,有名篇凭机遇,有风格则见才华、见努力。天宏可算新一代“三有”记者。《冰点周刊》给他提供了优良的特稿平台,汶川大地震中他写出《回家》,其后又有《人民会用脚投票》。他的诸多报道形成一种稳定的风格,细腻的叙述、精巧但不做作的结构——文本背后是一个好的“叙事者”、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徐百柯  《中国青年报》编委、《冰点周刊》主编

【目录】
壹•命若尘埃 
回家 
路 
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家 
不知死于何时 
贰•寻求被遮蔽的历史 
人民会用脚投票 
少校的荣耀 
寻找少校 
一场战争的两种纪念 
淳安:望得见未来,回不去故乡 
叁•重新发现社会 
这组照片与新闻无关 
幸福的明黄色 
摆渡 
一所学校的公民试验 
流浪汉去踢“世界杯” 

【精彩书摘】
这是一部跨度达30 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在民谣背后,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根据陈秉安掌握的资料,在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文件里,从1955 年开始出现逃港现象起,深圳历史上总共出现过4 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是1957 年、1962 年、1972 年和1979 年,共计56 万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 个省市自治区、62 个市(县)。
逃港者多为农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与干部。从政治成分看,普通群众居多,也有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有一份来自深圳市的数据表明,至1978 年,全市干部中参与逃港者共有557 人,逃出183 人;市直机关有40 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外逃。
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 种。按路线,则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泅渡通常是首选。偷渡者往往会选择西线,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顺利的话,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广东人把这种水路偷渡称为“督卒”,借用象棋术语,取其“有去无回”之义。在许多当地人的记忆中,一到夏天,水库和河里便人满为患。不少孩童从小就被家人灌输,“好好练游泳,日后去香港”。
偷渡者通常都带有汽车轮胎或者救生圈、泡沫塑料等救生工具,还有人将多个避孕套吹起来挂在脖子上。有些偷渡者下水后,还一边游一边背诵毛主席语录给自己打气:“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当时,上述物件都属于严格控制使用的物品。到后来,就连乒乓球都成了其中之一。因为边防部队发现,甚至有人将数百个乒乓球串在一起,作为救生工具。
泅渡毕竟是年轻人所为。中老年人和儿童妇女通常选择陆上偷渡,从深圳梧桐山、沙头角一带,翻越边防铁丝网,粤语中戏称为“扑网”。为了躲避警犬,一些逃港者临行前会到动物园收买饲养员,找一些老虎的粪便,一边走一边撒,警犬闻了粪便的气味,便不敢追踪。
当时对偷渡者的打击是异常严厉的。凡不经合法手续前往香港者,都被视为“叛国投敌”,抓到就处以收容。而边防部队对于偷渡者来说是最大的障碍。在上世纪60 年代之前,边防战士遇到不听命令的偷渡者可以随时开枪,许多偷渡者被打死在滩涂上和山里。此后,由于上级的严令,开枪的现象才逐渐消失。
这种风险极大的逃港风潮,还催生了一个新职业——“拉尸行”。在鼎盛时期,深圳活跃着200 多个“拉尸佬”。上世纪70 年代末,深圳蛇口海上派出所曾经规定,“拉尸佬”每埋好一具偷渡客尸体,就可以凭证明到蛇口公社领取劳务费15 元。
陈秉安曾采访过一个当年的“拉尸佬”。这个老人告诉他,最多的一天,自己从公社领到了750 元,而在他埋葬的50 具尸体中,有4 个是他的亲人。
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强行冲关的情况。
据宝安县委《关于制止群众流港工作的情况汇报》等文件记录,1962 年,广东出现严重饥荒,大量居民逃往香港。在宝安县由东至西百余里长的公路上,外流群众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如“大军南下,来势汹汹”。
这些偷渡者成群结队,每人持一根4 尺多长的木棒。带头的偷渡者公开说:“谁阻挠我们,我们就用木棍和他们搏斗,冲过去,就算开枪也不后退!”
由于大量外逃,深圳许多村庄都“十室九空”。1971 年,宝安县公安局给上级的《年终汇报提纲》里写道,大望前、马料河、恩上、牛颈窝、鹿嘴、大水坑等许多村庄都变成了“无人村”,有个村子逃得只剩下一个瘸子。为了收容抓到的偷渡者,当地政府新建了百余个收容所,但常常人满为患。
在那个年代,偷渡是公开的秘密。哪家有人偷渡成功,家人不仅不避嫌,反而会在外人面前炫耀,更有好事之徒会大摆筵席,大放鞭炮,以示庆祝。
广州番禺的沙湾大队,还出现了以生产队长为首、党支部书记和治保主任全部参与的偷渡事件。他们外逃之时,甚至还有数十名村民到海边为其饯行。惠阳澳头公社的新村渔业大队,一共才560多人,短短几个月就有112 人偷渡成功。大队党支部的6 名支部委员,除一名妇女委员外,其余5 名都偷渡去了香港。
陈秉安曾遇到过一个逃港者中的传奇人物,这个人先后偷渡了12 次都被抓住,创下了一个纪录。到第13 次,边防战士看了他都脸熟,实在不好意思再抓了,他才成功地逃到了香港。

为何逃港?

为什么要逃港?这个问题,陈秉安曾经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答案也各式各样。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贫穷和饥荒。
1957 年,农村集体化进一步升级。宝安县委通过《关于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几项规定》,限制社员自留地和副业收入,副业收入不能超过全家全年总收入的30%;社外农民不准开荒,不准弃农经商,“以彻底堵塞资本主义漏洞”;“男全劳动力”一年要完成260 个工作日;农民家中如果有金银首饰,都要报告政府,然后收为国有。
到了1959 年,广东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一份资料显示,当年全省的粮食总产量只有177.58 亿斤,比1958 年减产15.71%。1960 年仍然是一个歉收之年,农民实际比常年少收了61.25 亿斤粮食,这相当于他们8 个月的口粮。
一个逃港者告诉陈秉安,那个时候,伙食里基本看不到肉和油,就连青菜都很罕见。为了缓解饥饿,他曾经吃过蕉渣、禾秆、木瓜皮、番薯藤,甚至一度还吃过观音土。
当时,宝安一个农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约在7 角钱左右,而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平均为70 元港币,两者间悬殊近100 倍。当地流传的民谣唱道:“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 分钱”(指买邮票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
政治上的迫害,也是逃港的主要原因之一。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是最为典型的代表。1966 年“文革”开始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饱受凌辱。1967 年,他借一次到深圳演出的机会,铤而走险,乘船逃往香港。他抵达香港的第二天,全香港的报纸与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从而掀起了一场以知识分子和知青为主体、长达10 年的逃港浪潮。
陈秉安曾经采访过一个民兵队长,他逃港的原因,今天听起来匪夷所思。
这个民兵队长在山里发现了一个从台湾飘来的气球,气球下方的篮子里,有许多食品和一件白背心。在两岸处于敌对状态的那个年代,广东一带经常发现这样的气球。这个知青把食品上交,但实在舍不得那件白背心,就偷偷留了下来。
几天后,他穿着白背心参加了一场篮球赛。围观的人们发现,这件白背心在被汗水浸湿之后,背上出现了“反攻大陆”的字样。结果,这个原本“根正苗红”的农民,被打成了“美蒋特务”,受到严酷的迫害,不得不逃往香港。
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逃港浪潮,当地政府还曾想过这样一个办法。在逃往香港的梧桐山上,有一个叫做西坑的村子,宝安县决心在这里“展开一场殊死的争夺”,把西坑村建设成“反偷渡的红旗村”。村里掀起了一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村前村后的墙壁上,刷满了大标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田头的井水边,也插上了“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牌。一到天黑,就组织村民唱歌,曲目多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等。
一时间,西坑村成了宝安全县乃至广东全省鼎鼎有名的“红旗”。每天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在村外的荒山上踩出了一条小路。但没多久,这个精心构筑的“社会主义教育堡垒”也倒掉了。1973 年,西坑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包括当年反外逃的积极分子、民兵干部都逃到了香港。有个组留下的最大的“男人”,是一个8 岁的男孩。
一个逃到香港的农妇甚至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死后,连骨灰都不要吹回这边来!”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