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2014年10月新书快递 19-《谁在反对美国》

2014年10月31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4/10/人大社2014年10月新书快递 19-《谁在反对美国》.doc

 

 

哪些国家在反美?为什么要反美?

约瑟夫•奈、金灿荣等国际问题专家倾力推荐

一部全面论述世界范围内反美主义的著作

书名:谁在反对美国

书号:978-7-300-20187-0

著者:[美]彼得•J•卡赞斯坦

罗伯特•O•基欧汉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定价:48.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彼得•卡赞斯坦(Peter J.Katzenstein),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现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

罗伯特•O•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先后任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代表作有《权力与相互依赖》。

◆编辑推荐

为什么憎恨美国的国家越来越多?

为什么美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差?

为什么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也“讨厌”美国?

为什么反美是阿拉伯国家的天性?

为什么中国人在敌视美国的同时,却热衷于移民美国?

本书考察了世界各国对美国的负面情绪,包括欧洲人如何看待美国、法国对美国的不信任、中国人对美国的复杂态度、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法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反美,作者区分了不同地区和国家反美的形式和特点,并深入分析反美的政治后果。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对美国态度的负面表达方式,反美主义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急剧增长。本书考察了世界各地人民对美国人的态度,尤其是负面情绪,如中国人对美国的态度、阿拉伯世界的反美主义、法国反美的独特性、反美的政治影响等,区分了反美的不同观点,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对反美情绪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也做出了深刻阐释,个中道理,读者可以细细品味。

◆读者定位

一般读者

◆上架建议

政治/大众读物/人文社科

◆简要目录

第一篇 反美主义和美国主义 

第1章 世界范围内的反美主义: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反美主义概念构建 

图式、认同和规范 

多维性和矛盾性 

观念、不信任和偏见 

海啸救援作为准实验 

“反美主义”的主要类型 

恐惧的作用 

反美主义的历史维度 

反美主义:多重视角 

第2章 想象美国:无限希望和挑战 

第二篇 公众对美国的态度 

第3章 冷战时期欧洲的反美主义 

欧洲人如何看待美国 

冷战期间反美情绪的周期 

冷战时期对美国的态度 

旁观者眼中的反美主义 

第4章 个体对美国的态度 

五个地区(24个国家)对美国的看法 

2002年以后伊斯兰民众心中的美国意象 

普通民众对美国的多重认知 

第三篇 不同社会的反美主义 

第5章 法国:“我们都反美” 

法国反对美国是由反美主义驱动的吗? 

解释法国对美国的不信任 

法国反美主义的后果 

“我们都反美” 

第6章 中国人对美国的复杂态度 

霸权话语和美国政治价值吸引力下降 

对美国人和美国的态度 

分析领域 

未来研究方向和调查结果的含义 

第7章 阿拉伯世界:反美是天性吗? 

阿拉伯反美主义 

存在阿拉伯反美天性吗? 

半岛电视台的反美主义 

阿拉伯反美主义政治 

第四篇 反美主义的动力 

第8章 法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反美主义 

概念和证据 

法国反美主义 

印度尼西亚反美主义 

“情节式”反美主义 

图式、区别符号和地区 

第9章 反美主义遗产 

社会运动理论和反美主义 

重新解读民权运动案例 

被动员起来的反美主义——斗争情节 

斗争情节的遗产 

集体记忆和遗存反美主义 

理解斗争遗产 

第五篇 反美主义影响和结论 

第10章 反美主义的政治影响 

反美主义和反恐斗争 

反美主义和“软实力” 

个人和团体的直接行动 

长期影响和间接影响 

态度与行为分离 

结论:反美主义和美国的多价性 

      反美主义的三种视角 

      多价体的美国和反美主义 

      多价体的反美主义

◆精彩书摘

1941 年,亨利•卢斯(Henry Luce)谈到过即将到来的“美国世纪”。今天,政治学界的评论家们强调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 许多观察家还认为,美国是伴随着冷战结束而产生的经济自由化和民主化的唯一获利者。约瑟夫•奈创造了一个容易记忆的词——“软实力”(soft  power)来表明被尊崇的重要性,这样“别人就会追求你想要的”。奈认为美国掌握着大量的软实力。的确,随着冷战的结束,在一个较短时期内,美国似乎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美国的成功导致其更被尊崇,这反过来又提升了其影响力,因而进一步促进其成功。

然而,历经60年的全球领导地位后,美国已远不再被世界普遍尊崇。“9•11”事件后,世界许多地方对美国和美国人民表达了深切的悲愤和同情。但是,仅仅一年多以后,2003年2月15日,世界便见证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球群众游行,以反对即将到来的美国对伊拉克的进攻。皮尤人民和新闻研究中心(the 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d People and the Press,简称皮尤研究中心)主持的对1.6万人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1999—2000年和2002年同样被调查的14个国家中,2003年春季只有4个国家的大多数民众对美国持赞成态度。相反,在1999—2000年和2002年夏季的调查中,上述同样的14个国家中,10个国家的大多数民众赞成美国的行动。2004—2005年冬季进行的一系列民意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2个国家中,16个国家的多数或大多数民众认为美国对世界产生了负面影响;20个国家的多数或大多数人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如果欧洲在世界事务中比美国更具影响力将是一个积极的进步。通常被称做“反美主义”——对美国负面态度的表达方式——的思想,在包括“9•11”事件后公众舆论对美国表达了深切同情的地区已经广泛传播。与他人对美国的评价表明了美国的特点一样,美国人对此类负面情感表达方式的敏感也表明了美国人的特点。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在19 世纪中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评论: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美国人对于细微的指责和不足的赞扬会表现得很不耐烦……他们不停地折磨你让你赞扬他们,如果你不这么做,他们便开始自我赞扬。这似乎表明,他们因为怀疑自己的价值,从而希望不断地展现它们。

自2002年以来,海外急剧增长且毋庸置疑的反美情绪使得许多美国人深感焦虑。然而,这些情绪是否主要是对布什政府及其政策的反应还是有着更为深刻的根源,这还尚未明朗。为了区别反美主义的根本缘由和暂时原因,第1章中,我们由诸位评论家在国外社会不喜欢“美国是什么”和“美国做什么”之间作了区分。反美主义的暂时原因与美国的行为相联系,即美国的政策及其对他国的影响。反美主义更为深刻的根源与美国是什么有关。它包括这个事实,即冷战结束后,美国获得了不受挑战的军事强国地位,它在全世界进行军事侵略,这让人想起了过去的帝国,无论从技术层面看它是否是一个帝国。反帝情绪在历史进程中再次爆发,就像古代中国、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帝国、大英帝国和其他欧洲帝国的历史经验所反映的那样。其他根本性的原因包括美欧双方民意在下列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如社会福利、死刑以及在诸如地雷和人权等议题上构建具有约束力的条约等。反美主义其他可能的深层次根源包括对美国财富、美国在经济和社会全球化中主导地位的憎恨。

然而,反美主义过于变动不定,以至于无法确定它就是一个关于美国是什么的问题。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2年以后同样富有和强大,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前些年反美态度不像现在如此广泛传播。同样地,美欧在福利国家等问题上的态度分歧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那么,反美主义在多大程度上是根本性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暂时性的呢?

本书对此类问题作出了解释。我们系统地运用了社会科学工具: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详细研究了反美主义态度的概况;对于不同环境下形成反美主义政治的条件提出疑问;集中讨论影响反美主义的动因;探究了反美主义的政治影响;提出新的证据和解释来阐述这一重要政治议题的不同方面。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澄清反美主义的形式,以便使我们对其根源和后果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第一篇通过研究反美主义的概念和各种类型的反美主义,以及对自1492 年以前外国所持对美国意象的讨论,将反美主义置于美国主义的背景下进行分析。编者所写的第1 章仔细阐述了本书的概念性框架:我们着重强调了反美主义的多维性和异质性以及经常与之相伴的矛盾心态;指出了区分“观念”(opinion)、“不信任”(distrust)和“偏见”(bias)这三个概念的重要性,同时发展了不同种类反美主义类型学。我们对反美主义多样性的强调解释了本书的书名。

我们的研究并非绝对地集中于反美主义。为了获得对于美国负面态度以及伴随这些态度的政治活动的全面理解,我们必须将反美主义纳入更为广泛的对美态度——正面的和负面的——的背景下。我们想知道,何种情形下,个人所持的对美态度会变成集体信念,以及何时反美主义话语和政策盛行。

为了理解反美主义,我们同样要理解美国主义。反美主义的多样性缘于美国的多样性。作为一个开拓者和移居者国家,美国呈现出一种非常宽泛的价值,从主导了全球流行文化主要方面的娱乐产业,到在发达工业化国家中独树一帜的突出的公众宗教虔诚。反美主义的异质性与美国主义的异质性相一致。美国是紧张和矛盾的集合体:强烈的世俗主义和强烈的宗教虔诚、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国家主义和反国家主义。也就是说,美国符号同时指代不同的价值,这些价值对于不同社会的不同人或许有不同的吸引力,尽管它们相互矛盾,但甚至也能在同一时间吸引同一个人。此外,正如戴维•肯尼迪(David Kennedy)在第2 章中表明的那样,自从1492 年欧洲人第一次知道美洲的存在以来,美国一直就是魅力的主题和解读的对象。美国的海外意象与美国自我认识的意象一直平行改变,但这两者之间却经常相互

冲突。反美主义和亲美主义——美国以外的人民对美国所持的态度——像赋予了美国生活以复杂性和美国对世界的影响以多样性一样,赋予了美国丰富且各异的意象。美国人关于美国的争论通常也一样激烈:在其国家的许多方面,美国人自己也有分歧。我们需要记住,世界政治中许多代表了不同形式反美主义的冲突在美国政治体制中也有着强烈的共鸣。

大多数人在考虑研究反美主义时,他们关注的是经常在媒体上公布的民调结果。精心分析民调数据对于理解反美主义非常重要。本书第二篇便着眼于此。在第3 章中,皮尔兰杰罗•伊萨尼亚(Pierangelo Isernia)研究了冷战时期欧洲对美国的观点以及他们如何在事态的压力下改变观点。经过大量成熟的研究,他认为,欧洲公众对于美国有着相当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美国的外交政策、欧美间可感知的文化差异,以及与美国士兵的直接接触对于形成他们对美国的态度至关重要。这并不是暗示说反美态度要么是非理性的,要么是深深植根于欧洲公众的意识中。事实上,伊萨尼亚的研究表明,1952—2001年间,欧洲人对于美国一直持相当赞成的态度。他们围绕一个水平——对美国表达赞成态度的人数比反对美国人数的两倍还多——波动。贾科莫•基奥扎(Giacomo Chiozza)在第4 章中表明,自2002 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涌现的反美主义是个新事物。皮尤研究中心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2002年被调查的42个国家中,35个国家的大多数民众对美国持赞成态度。在一份对皮尤2002年调查结果的详尽分析中,基奥扎认为,(这些国家民众)对美国的态度是多层面的和非意识形态的。很少有人整齐划一地不喜欢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倾向于对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美国社会的特征区别对待。中东对于美国的态度是非常负面的。然而,即使在这个愤怒的地区,因为对美国的态度是多层面的,因而他们对美国的总体判断也会变化,这取决于美国不同方面可感知的突出性。

然而,仅仅凭民调数据无法使我们理解社会运动和政治组织的构成和活动、政治家们的政治战略,或者政府官员的政策追求。因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反美主义政治研究要求一种更为语境的(contextual)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因此,第三篇转向对三个重要国家——法国、埃及和中国——对美国的态度以及伴随这些态度而产生的政治活动的强化研究。在埃及的案例中, 关注焦点是总体的阿拉伯世界——埃及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求这些章节的作者们不仅要探究这三个国家总体上的对美态度,而且要讨论其他三类议题。我们让他们研究对其他国家或许不太重要,但相应国家特别关注且与美国相关的议题——诸如台湾地区对于中国大陆、巴以冲突对于埃及以及谷歌开发网上图书搜索引擎的计划对于法国等。我们还要求他们至少研究一个与美国没有明显联系的非政治性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探讨被热门政治议题所激发的反美主义对极其不同的活动领域的政治观点和行为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我们还特别要求三位作者研究各国对于2005年冬季美国领导的海啸营救活动的反应。在第1章中,我们将其作为区别对美国的负面态度与对美国深刻的不信任或偏见的方法。

第四篇将研究主题从政治科学领域转移到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在第8章中,约翰•鲍恩(John Bowen)比较了印度尼西亚和法国的反美主义。他尤其熟悉这两个社会的情况。最近的民调显示,这两个国家对美国普遍持不赞成态度。鲍恩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主要发现:负面图式(schemas)有助于构建不赞成态度;这些图式在法国——不仅是在穆斯林人群中——比在印度尼西亚更为根深蒂固。因此,印度尼西亚对美国的态度就比法国更易于改变。在第9 章中,道格•麦克亚当(Doug McAdam)将反美主义当做“抗争性政治”(contentious politics)来进行研究。从这个视角看待反美主义,他对于反美主义情节(episodes of anti-Americanism)通常未曾预料到的长远后果,或者说遗产,得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洞见:有时导致不信任或者偏见的制度化,另外一些时候情况恰好相反,产生超出人们预期的亲美倾向。

第二篇至第四篇的章节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论,但是它们均持有一个共同观点。政府、团体,甚至个人采取的对美国的负面行为受个人态度影响,特别是在民主国家中。但是态度不会直接导致行为。要想使反美主义具有政治影响,社会运动或者诸如政党这类机构必须将负面看法、不信任和偏见这三者的结合动员起来。这些动员能否发生很可能关键性地决定了对美国的负面态度是否具有重大政治影响。没有此类动员,这些影响不可能持久。然而,没有一定程度的对美国的负面看法、不信任或偏见,政治企业家们就没什么可动员的。由于反美主义要想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就必须将对美态度进行自上而下的组织和自下而上的转移,本书就是研究这两种进程。

在第10 章中,我们研究了反美主义的后果。通过新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那些人们可能期待发现的反美主义的具体和短期影响还尚未明晰。事实上,反美主义对于同反恐战争等议题相关的美国外交很少产生总体负面的后果,即使从各国在对待“自愿联盟”成员问题的态度上或者对美国的国际刑事法院(ICC)政策的反应中,也很难发现公众反美情绪影响的迹象。作为分析的结论,我们认为,那些声称反美主义对于世界政治具有即时和直接影响的人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反美态度对于政策具有间接和长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探究那些能够缓解或者阻止这些影响出现的条件。反美主义对于政治后果不具备短期和直接影响,并不意味着反美主义不重要。

反美情绪在不同时空的表现大相径庭。反美主义并非只有单一形式,相反,我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反美主义。反美态度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在政体各不相同的国家,以不同的韵律,随着政治事件的发生发展而跌宕起伏。反美主义可能长时间潜伏,然而,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或者蓄意的政策会激发它,使之对政府政策产生暂时的或者长远的影响,但是很少会产生即时和直接的后果。

在结论中,我们强调了由本书的研究和解释所引发的主要困惑。为什么会持续存在各种各样的反美主义?为什么反美主义的即时影响会受限制?一般地说,我们对这个困惑的回答要分析美国本身的特性。美国是一个“多价体”(polyvalent) 。它本身包含如此多样的价值观和多样的生活方式,使得它随时成为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反对或者赞成的对象。如同美国人将世界当做一面镜子从中审视自己——并且希望看到的是比现实中更完美的自己——一样,非美国人将美国当做一面镜子,从中可以反射出自己的希望、恐惧和不足。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