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月新书快递10-《实质犯罪论(法律科学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2015年01月09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5/1/人大社1月新书快递10-《实质犯罪论(法律科学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doc

 

 

书名:  实质犯罪论(法律科学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书号:978-7-300-20338-6

作者:刘艳红                             

责任编辑:易玲波

页数:406

装祯:平装

出版时间:2014-12-29

定价:78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卖点

作者主张建立定型构成要件为前提、实质评价为补充的犯罪认识框架,主张实质的构成要件理论,认为构成要件是违法有责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客观违法构成要件与主观责任构成要件为内容的二阶层体系。基于此种犯罪论体系对刑法研究范式之影响,主张我国刑法学研究应实现从经验论到规范论之转型。 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有较强的创新点。

◆ 读者定位

法学专业学生

大专院校法学研究人员

法律职业从业人员

◆作者简介

刘艳红: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博士后,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刑法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委员,以及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等多家司法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先后入选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对象、江苏省政府“六大高峰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第三届江苏省十大优秀青年法学家、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司法部等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法学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五十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实质刑法观》、《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等5部。获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届江苏省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首届“钱端升法学成果奖”等各类省部级奖励十余项,主编教材《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各论》获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刑法学》(上、下)获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刑法教义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刑法知识的批判性思考而展开探索,因此本书不仅仅是对刑法的一种态度和研究刑法的方法,而且是一个以刑法规范为起点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本书深受古典黑格尔法哲学(而非新黑格尔主义法哲学)和现代新康德主义法哲学(而非古典康德主义法哲学)的影响,但又对它们的法哲学立场与观点进行了基于当下时代与作者个人立场的扬弃。古典黑格尔法哲学中的辩证法以及客观主义的合理成分,新康德学派的唯物主义以及价值分析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决定了本书的应报主义、客观主义、结果无价值论、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等一系列基本学术立场,以及以实质评价为特色的实质的犯罪论等见解。新康德主义哲学中,作者尤其受其中弗莱堡学派观点的影响,强调价值评价在刑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出发点,主张建立定型构成要件为前提、实质评价为补充的犯罪认识框架,主张实质的构成要件理论,认为构成要件是违法有责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客观违法构成要件与主观责任构成要件为内容的二阶层体系。基于此种犯罪论体系对刑法研究范式之影响,主张我国刑法学研究应实现从经验论到规范论之转型。

◆ 简要目录

上篇 实质的犯罪论之提出 

第一章 犯罪论体系的去平面化与阶层化(3)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如何促进平面四要件体系形成 (4) 

二、主客观相统一体系核心问题:平面化之分析 (7) 

三、“主客观相统一”平面体系理论与实践中的危害 (13) 

四、结语 (45) 

第二章 三阶层抑或二阶层:阶层体系之选择(48) 

一、三阶层vs二阶层:当下中国犯罪论体系新争点 (49) 

二、中国三阶层的性质:形式古典的犯罪论体系 (51) 

三、实质二阶层:中国三阶层“分离命题”破解之必然 (53) 

四、结语 (78) 

第三章 罪刑法定原则与实质二阶层的法治根基(79) 

一、我国刑法目的、任务与罪刑法定原则立法存在的问题 (80) 

二、我国罪刑法定原则功能、使命的错位与人权保障机能的缺位 (83) 

三、实质二阶层体系与经典罪刑法定原则法治理念之契合 (87) 

四、结语 (95) 

第四章 犯罪概念“但书”与实质二阶层的出罪功能(97) 

一、《刑法》第13条犯罪概念“但书”出罪功能之肯定 (98) 

二、“但书”出罪功能于平面四要件体系定位之尴尬 (101) 

三、实质二阶层体系与“但书”出罪功能之自洽性 (106) 

四、结语 (115) 

中篇 实质的犯罪论之本体 

第五章 实质二阶层的客观违法性理论:结果无价值论(119) 

一、人的主观要素、结果/行为无价值论与阶层犯罪论体系 (119) 

二、主观要素的性质与地位争点:违法性要素抑或有责性要素 (121) 

三、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之批判:对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冲击 (124) 

四、少数特殊主观违法要素:结果无价值论立场的展开分析 (132) 

五、结语 (145) 

第六章 实质二阶层客观违法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问题(147) 

一、问题的由来 (147)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定位:因果关系理论抑或构成要件理论 (148) 

三、客观归责论作为解决因果关系问题理论的系列质疑与批判 (155) 

四、实质二阶层体系下因果关系理论的方向:相当因果关系说 (173) 

五、结语 (178) 

第七章 实质二阶层主观责任构成要件中过失犯的本质(180) 

一、过失犯的本质:结果预见义务抑或结果回避义务 (181) 

二、新过失论之提倡:以结果回避义务作为过失犯本质 (182) 

三、新过失论立场定位:结果无价值论或行为无价值论 (191) 

四、如何运用新过失论限定过失犯的刑法处罚之范围 (196) 

五、结语 (205) 

第八章 实质二阶层体系主观责任构成要件之期待可能性理论(207) 

一、实质二阶层规范责任论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理论问题 (207) 

二、主观责任视野下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现实情况与功能分析 (210) 

三、调节性刑罚恕免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应有的功能定位 (218) 

四、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刑法调节性法律原则之调节范围 (221) 

五、结语 (229) 

下篇 实质的犯罪论展开:以共犯论为链接 

第九章 客观实质共犯论:实质二阶层体系的试金石(233) 

一、共(正)犯理论发展动向:客观实质共(正)犯论 (235) 

二、客观实质正犯论的学说态势:当今正犯理论主流学说 (246) 

三、实质二阶层犯罪论与客观实质正犯论体系上的一致性 (252) 

四、兼论——区分制正犯体系之提倡与单一正犯体系之反对 (262) 

五、结语 (266) 

第十章 客观实质共犯论视野下的共谋共同正犯论(一)(268) 

一、共谋共同正犯:以客观实质共犯论为背景 (268) 

二、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来源、发展变化与现状 (269) 

三、中国刑法语境下共谋“共同犯罪”到共谋“共同正犯” (275) 

四、共谋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基于限缩之立场 (286) 

五、结语 (301) 

第十一章 客观实质共犯论视野下的共谋共同正犯论(二)(303) 

一、我国刑法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误区及成因分析 (303) 

二、共谋共同正犯论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一致性 (333) 

三、共谋共同正犯的处罚原则:部分行为全部责任 (335) 

四、结 语 (342) 

第十二章 客观实质共犯论视野下共犯脱离的判断基准(344)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如何认定共(同正)犯关系的脱离 (345) 

二、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共犯脱离的判断基准 (347) 

三、脱离基准的具体化: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之贯彻 (354) 

四、结语 (369) 代跋:实质二阶层体系与中国刑法研究范式转型(371) 

参考文献 (385) 

后记(404)   

◆上架建议

法律  专著

◆书摘

引言 

如何形成“去苏俄化”且符合我国国情的犯罪论体系,是近十多年以来刑法学界的关注点,对此问题的探讨萦绕刑法学界二十余年,迄今仍未达成共识。很多学者反对目前我国平面式的四要件的犯罪论体系,主张全盘照搬德、日三段论式的犯罪论体系,即以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作为我国刑法犯罪构成体系要素。在改造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之时,对于德、日犯罪论体系中正在展开并在我国刑法确立罪刑法定原则之后也日益浮出水面的形式与实质犯罪论之争,却在一贯的“学派集体无意识”之下刑法学者无人关注。实质的犯罪论认为,对于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判断不可避免地含有实质的内容,应该从处罚必要性和合理性的角度甄别值得处罚的法益侵害行为,相应地,对刑罚法规和构成要件的解释也应该从这种实质角度进行。作为来源于日本刑法学界并被中国学者引入的一种刑法理论,实质的犯罪论在国内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而这也正是笔者研究此课题的原因。 

犯罪论体系的形式化与实质化之争并非仅仅事关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形式与实质解释问题,它直接关涉犯罪论体系本身如何构建的问题;脱离这一犯罪论体系的基本立场讨论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的改良或移植,只能是就事论事的逻辑演绎,所提出的新的犯罪论体系也将会因此缺乏理论根基。张明楷教授率先在我国提出了犯罪论的实质化与形式化问题,他“主张实质的犯罪论”,即“以犯罪本质为指导来解释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只能将值得处罚的法益侵害行为解释为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①。反映在犯罪论体系构建上,张明楷教授早期形成了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与主观要件的犯罪构成“三要件说”,指出由于“犯罪客体或法益是否为构成要件的争论,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采取形式的犯罪论还是实质的犯罪论”,“由于我主张实质的犯罪论,故主张对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与主观要件进行实质意义的解释;并进而认为,不将犯罪客体作为要件,也能使犯罪构成整体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②。张明楷教授1997年所著的《刑法学》教科书和2003年所著的《刑法学》教科书第二版,就彻底贯彻了排除犯罪客体的“三要件”的犯罪论体系。可以说,这是张明楷教授早期的实质的犯罪论体系。通过这两版教科书,实质的犯罪论体系影响日益扩大。然而,“三要件”的犯罪论体系毕竟延续的是我国传统犯罪论体系的模式,而传统犯罪论体系所存在并广为中国学者所诟病的诸要件间缺乏位阶关系、逻辑混乱不清等缺陷也影响了实质的犯罪论体系的效果和特色。 

为此,后来,张明楷教授基于其一贯所主张的“对于刑法规定的行为,以实质合理性为根据进行解释,将不值得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的基本观念③,借鉴了日本学者前田雅英的二阶层体系,并将其移植到中国刑法之中。 

日本学者前田雅英认为:仅仅从形式上强调罪刑法定原则是不充分的,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是从实质上判定是否存在达到值得科处刑罚程度的法益侵害。违法性的判断,也必须是以优越的利益为中心的实质判断;责任必须是扎根于国民规范意识的实质的非难可能性。④既然提倡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的解释,关于构成要件的学说就必须进行修正。为此,前田雅英指出,在考虑构成要件内容的情况下,首先成为问题的是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站在解释作为违法类型的构成要件的立场,构成要件与违法性没有原则的区别。该当作为违法行为类型化的构成要件的行为,原则上可称为违法行为。①其次是构成要件和有责性的关系。前田雅英认为,在责任论领域,与历来的以“非难可能性”为核心的规范责任概念相比较,考虑预防效果的“实质的责任概念”或者“可罚的责任概念”正在成为有力的学说。为此,前田雅英强调以行为人的非难可能性作为有责性判断的基准。他认为只有处罚值得非难的行为才是合理的。②这样,在前田雅英看来,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具有值得科处刑罚的违法性和有责性,实质性的考虑不可避免地渗透在构成要件的理解之中;对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与违法性和有责性的判断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根据此种实质构成要件论的见解,前田雅英设定了现代犯罪论的两个实质条件:其一,存在着值得处罚的行为;其二,行为对行为人具有非难可能性。根据这两个实质条件,前田雅英将刑法中的构成要件分为客观的构成要件和主观的构成要件,客观的构成要件就是对值得处罚的行为类型化的规定,主观的构成要件则是对行为人非难可能性的规定。行为是否符合客观和主观的构成要件,必须结合是否有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存在,在没有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存在的情况下,行为便是有罪的。③这种犯罪论体系,从结构上杜绝了对犯罪构成要件可能会存在的形式评价,从设计上赋予了构成要件实质判断的标准即某种行为是否具有处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最终成为以可罚必要性为内容的真正意义的实质的犯罪论体系。“张明楷教授曾经受业于前田雅英教授,其《刑法学》第3版的犯罪构成二要件说与前田雅英教授的二阶层说是极为相似的”④,只不过,在具体表述上,张明楷教授将前田雅英的“客观的构成要件”与“主观的构成要件”分别表述为“客观(违法)构成要件”与“主观(责任)构成要件”①。在《刑法学》第四版中,这一体系仍保持不变。②实质的犯罪论体系被以二阶层方式在中国刑法理论中贯彻。 

以实质二阶层为内容的实质犯罪论,代表了对待刑法理论的一种立场、一种方法。在当前我国刑事立法与刑法犯罪构成理论背景之下,相关刑法学教科书虽然已对实质二阶层予以贯彻,但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言;该体系能否经得起理论的检验、逻辑的推敲、实践的证明,最终实现其本土化的转换,无不存在未竟之处。为什么要提倡实质二阶层犯罪论体系?实质二阶层犯罪论体系本身的实质合理性或者说实质的正当化根据是什么?如何看待实质二阶层犯罪论体系?实质二阶层犯罪论体系自身内容如何建构?比如,其客观违法构成要件如何处理,主观责任构成要件的深化理解及定位,尤其是,对于作为犯罪论体系的试金石、作为链接“问题的思考”与“体系的思考”之典范的共犯论问题,实质二阶层体系之下如何建构等,以及实质二阶层犯罪论体系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贯彻适用,种种问题,均需展开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围绕以上问题,在国内刑法学界首次以实质犯罪论为题,对我国犯罪论体系的改革进行了以实质二阶层为内容的体系探索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