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5年9月新书快递15-《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2015年09月16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5/9/人大社15年9月新书快递15-《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doc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国内首本介绍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著作

 

书名: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书号:978-7-300-20056-9

著者:李军 等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定价:32.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简介

李军,男,汉族,1962年2月出生,湖南安乡人,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共海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曾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省委群工委书记、贵阳市委书记,曾牵头编写《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在我社出版。

 

◆ 内容提要

中央政治局9月11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制度建设层面,都堪称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里程碑。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一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对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

全书共17多万字,9章内容。第一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第二章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经济发展是统一的,第三章为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第四章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五章为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六章为治理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第七章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第八章为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第九章为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编辑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访问交流等各种场合,一直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据统计,有关重要讲话、批示等超过60次。此书作为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卖点

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著作

1、详细介绍了贵州省委学习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方法、心得,可供广大党政干部参考借鉴。

2、本书在编写中紧扣十八大精神,结合贵州省的相关实践对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权威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读者定位

党政机关干部、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读者

 

◆ 上架建议

政治/人文社科

 

◆ 简要目录

前言 

综述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 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经济发展是统一的 

第三章 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第四章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五章 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六章 环境治理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第七章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 

第八章 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第九章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后记

 

◆ 精彩书摘一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发展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升华拓展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走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新路 

习近平同志十分关心贵州生态文明建设,2011年5月视察贵州、2013年11月听取贵州工作汇报、2014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特别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今年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同志在视察贵州期间明确要求我们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强调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守住守好贵州这片宝贵的生态环境,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新常态更要重视抓生态。贵州生态环境基础良好,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但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损害后非常难以修复和恢复。特别是山高坡陡土层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连通,一旦受到污染极难治理和恢复;土壤如果受到污染,高品质的农产品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新路,建设有贵州特点的生态文明。 

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落实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指示要求,始终坚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要,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争取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实践中,我们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山、水、空气、土壤一体管护,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加大水体和空气污染防治力度,既保护绿水青山、空气土壤,又坐山养山、蓄水用水;着力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大数据信息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业、新型建筑建材业五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消费;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抓住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环节,深化体制改革,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用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两把“利剑”,强化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防线。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交流合作和理论研究 

2013年,经中央批准,连续举办四届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今年6月26日至28日,论坛2015年年会成功举办。习近平同志就办好论坛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要求继续办好论坛,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论坛的国际影响。我们将不断提升论坛举办水平,努力把论坛打造成为传播我国生态文明理念、探讨解决全球生态气候问题的知名品牌和著名平台。当前,贵州省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举全省之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住在优美的环境,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我们将凝聚各方支持、吸纳全球智慧、借鉴世界经验,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努力谱写好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贵州篇章。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一书的出版,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希望本书能够为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抛砖引玉,更好地促进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探讨,更好地凝聚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关注和历史责任,为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贡献力量。 

是为序。 

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长 

 

 

◆ 精彩书摘二

前言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前言前言在当代中国,如果挑选关注度、认可度、美誉度最高的字眼,毫无疑问,“生态文明”一词当在其中。

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清洁的环境——越来越珍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越来越紧迫;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越来越成为潮流。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阶段,习近平同志展现了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务实的工作作风,那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为之不懈奋斗。

——实践之早。1974年,习近平同志任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支书时,带领村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等困难。用沼气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代替木柴和煤炭,显示了习近平同志对能源领域新生事物的高度敏锐,成为他践行生态保护、循环发展的早期成功尝试。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专门建议他的联系点淳安县下姜村用建沼气池的办法来避免村民砍伐山林、破坏生态,并传授自己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相关经验。

——历时之长。从上世纪70年代在梁家河建沼气池,到80年代在河北省正定县制定“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良性循环生产结构发展规划,到世纪之交在福建推进生态省建设,到本世纪初打造“绿色浙江”,一直到十八大后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美丽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着追求,可以说贯穿了习近平同志从地方到中央工作的整个从政历程。

——论述之多。对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同志可以说是反反复复讲、不厌其烦讲、苦口婆心讲。仅以十八大以来为例,无论是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参加座谈会、调研考察,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他都屡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超过70次,浓浓的生态情怀溢于言表。

——阐释之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同志这些通俗、鲜活,又充满哲理和睿智的话语,已然成为深受当代中国人喜爱的名言警句。

——作风之实。对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同志不仅讲深刻道理,而且提出许多有力举措;不仅有一般性的倡导,而且带头采取实际行动。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批示要求查处腾格里沙漠环境污染、拆除陕西秦岭山区私建别墅……所有这些身体力行,都充分体现了他的“钉钉子精神”,真可谓“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概言之,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执政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生态蓝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同志在大队支书、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市委书记、省长、省委书记直至党中央的总书记的岗位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生动实践——无论是在把握规律、制定政策方面,还是在锲而不舍、真抓实干方面,都引领了潮流、提供了范例,都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楷模。

诚然,由于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发展阶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面临异常艰巨的困难,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把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领会到位、落实到位,只要我们像习近平同志那样重视、那样狠抓生态文明建设,一个“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必将留给子孙后代,必将展示在世界面前。

 

◆ 精彩书摘三

综述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精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着力点,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党全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科学指南。深入梳理、科学诠释其基本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实质上把握要义、领会精髓。

一、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习近平同志用两个“清醒认识”,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体现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两个“清醒认识”凸显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极端严峻性。多年来,我国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但从现实情况看,资源约束趋紧,全国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400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近60%,2/3的城市缺水;环境污染严重,全国受污染耕地多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十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占10.4%,雾霾等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37%,荒漠化土地占27.4%,生物多样性锐减。一组组数据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这样的局面再不下决心扭转,后果不堪设想。

两个“清醒认识”揭示了我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特殊艰巨性。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过程中逐步显露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聚产生,呈现出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等特点,解决起来难度的确不小;这是因为,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1.28亿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在观念、技术、管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确非易事;这是因为,面对生态环境的全球性挑战和人民群众生态意识的觉醒,我们没有回旋的余地,治理和保护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总之,生态环境旧的欠账和新的问题叠加、发展和保护双重任务叠加、国际国内两种矛盾叠加,实在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一场持久的攻坚之战。

两个“清醒认识”表明了我们党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坚定态度。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等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今天那里成为不毛之地;楼兰古国湮灭于万顷流沙之中。这些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在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和“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等生态伦理的哺育下,中华文明已延续了5 000多年。而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要繁荣昌盛,进而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积极顺应绿色发展的世界潮流,建设美丽中国。这既是对历史负责、对当代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两个“清醒认识”更是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深刻警醒。头脑清醒至关重要。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某些领导干部并不清醒。有的陶醉于通过透支生态换取所谓的发展成果,而对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视而不见;有的只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漂亮的口号,而不真正付诸行动;有的只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局部的、单项的工作,而不作为全局性、系统性的要事大事来抓,真正落实五位一体战略部署。由此导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思想不自觉、作为不主动、措施不得力。只有把这些糊涂认识切实纠正过来,才能把我国的环境治理好、生态建设好。

二、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对此,多年来,一些地方在认识上有误区,实践中也走过不少弯路。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为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同志还形象地把二者的关系比喻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其中三句话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领会。

一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光讲绿水青山而不顾金山银山,老百姓长期处于贫穷状态,这是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贫困污染”,难免继续“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最终也保不住绿水青山;光讲金山银山而不顾绿水青山,甚至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无异于饮鸩止渴、竭泽而渔。近年来,不少地方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环境好与经济兴的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完全可以实现双赢的。那种一讲发展经济就要去破坏环境,一讲保护环境就没办法发展经济的思想和行为,不是懒就是庸,终究会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洪流所淘汰。

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辩证的统一体,“两座山”兼得是最佳选择。但从局部来看,当二者冲突时,究竟怎样取舍?习近平同志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三个“决不”: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试想,如果一个地方水脏了、空气浊了、土壤坏了,GDP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个产业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附加值很低,产量再大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要钱还是要命”的问题想清楚,仔细权衡发展天平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分量,作出明智的选择。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越好,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聚集等的吸引力就越强,好生态带来好发展,印度的班加罗尔就是实例。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一些地方,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明媚的阳光卖出了好价钱,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呈现出广阔的美好前景。

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关于生态文明的地位和作用,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习近平同志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科学阐明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一方面,深化党的十八大精神,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理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习近平同志对此高度评价,指出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必须把握历史进步潮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进五位一体建设。这些重要论述,不仅纠正了把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简单等同起来的观念,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表明我们党对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加科学,更好地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

另一方面,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融入,涉及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体制机制等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使其他四大建设在新的发展过程中走上科学的轨道;需要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载作用,为其他四大建设提供据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需要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作用,使既有的四大建设更加完善。进一步讲,就是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质要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来统筹谋划和推进,使“五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真正融为“一体”,实现“五位”全面协调发展。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而言,融入经济建设,重在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融入政治建设,重在搞好顶层设计,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法制体系;融入文化建设,重在推动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生态文化软实力,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生态文明观念;融入社会建设,重在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得到实惠。

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大建设,既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生态自觉,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

红线,就是控制线,是不能超出的界限、不能逾越的底线。我国长期没有生态红线概念,导致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随意性。对此,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这传递了我们党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

划定生态红线,是现实所逼,又是形势所需。长期的过度消耗、过度开发,使我国重要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挑战,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不堪重负,而且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生态债务。如不划定生态红线,给大自然留下必需的修复空间,生态欠账就还不上,一旦生态赤字过大,经济和文明就会濒临崩溃。当前,各地工业化、城镇化继续突飞猛进,一些地方仍在无节制地占土地、建园区、盖工厂,如不划定生态红线,土地、林地、湿地、草原等生态资源就很难保住,最终将失去人类生存的根基。

划定生态红线,必须系统思考、整体谋划。注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划分生态功能区,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在当前我国生态赤字大、生态环境脆弱的情况下,生态红线必须高设,特别是林地、湿地、荒漠植被和物种四条生态红线更要设得高一些。否则,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就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很难实现。

生态红线一经划定,就要严格遵循,绝不能随意退让,退让就要受到惩罚。就好比通电的高压线,是不能随意触碰的,否则就要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只有严起来,才能使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水源涵养地、生态屏障区、生态脆弱区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五、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面对资源有限和发展无限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一语中的,抓住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牛鼻子”,点出了治本之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当代中国,节俭的问题从未如此迫切。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少。淡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不到1/2、森林不到1/7,大多数矿产资源不足一半,其中石油占11%、天然气占4%。另一方面,资源消耗高。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世界的10%,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50%的钢铁和20.3%的能源。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节约利用资源已成为燃眉之急。目前一些地方掠夺性开发、资源浪费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而且成为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最大祸害。对此,习近平同志尖锐指出,“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才能倒逼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全面实施矿产、水、土地等资源使用的总量控制,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想方设法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进而推动调结构、转方式步伐加快。厉行节约资源,才能倒逼消费方式转变。应当从每个公民做起,从节约每滴油、每瓶水、每度电、每斤粮、每张纸做起,逐步培养科学合理、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以资源节约促进环境友好,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节约资源,既要靠主观的自觉,又要靠外在的约束和激励。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把节约资源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所有环节。特别是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使节约得到补偿、浪费付出代价。这样,节约才能成为长久之策,而不是权宜之计。

六、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把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等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是习近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升华,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化,也是提高人民福祉、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目的。

党和政府集中力量统筹生产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对物质文化产品需求继续增长的同时,对生态产品需求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迫切。现在,吃绿色食品、饮干净水、吸新鲜空气、享宜人气候,日益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相反,一旦发生雾霾天气、企业污染、水源破坏等环境问题,公众反应就十分强烈,有的地方甚至由此引发了群体性事件。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与时俱进,将生态需求和生态产品供给的内涵纳入其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对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和诉求,我们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增强党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高度,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高度,在更好提供物质文化产品的同时,更多地向人民群众提供生态产品。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围绕治水、护林、净气、保土、降污等重点工程,打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然是公共产品,其生产行为就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在此过程中,固然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主要还得靠各级党委、政府强化“抓生态就是抓民生”的理念,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加大投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求。

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革命。思想上的“雾霾”不消,环境中的雾霾难除。为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核心是彻底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观念和行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人类作为自然之子,在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既不能走向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更不能肆无忌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始终以平视的眼光、敬重的姿态,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与自然相互惠益、相互和谐。要来一场敬畏自然的“绿色革命”和思想风暴,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努力把生态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营造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大力促进全体公民的“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现象,一些人口头上说环保重要,但自身却不付诸行动,把责任推给他人;一些人只想着呼吸新鲜空气,却不能忍受限塑令、汽车限行限购等环保措施带来的个人不便;一些人抱怨环境脏乱差,但自己却在那里乱扔乱排。如果大家都只当旁观者、不当参与者,只当批判者、不当建设者,只当“理论家”、不当实干家,“公地悲剧”就会上演,建设生态文明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公民在生态意识觉醒的同时,更要履行生态责任。当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自觉舍小为大;当党委、政府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采取措施时,应积极参与配合;在采取环境维权行动时,应在法律范围内理性表达诉求。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各方一起发力、综合施治,就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培育并释放强大正能量。

八、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体制机制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掷地有声的坚定话语,彰显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断。

一些地方之所以抓经济增长劲头大、抓生态保护力度弱,要害在于“GDP至上”的考核体系始终在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GDP成为选拔任用干部最简易的标尺。这样的考核方式不改变,各级干部就很难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再也不能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采取分类考核办法,不搞“一刀切”。有的地方即使生产总值排位下滑,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了贡献,也是英雄。相反,即使GDP增长了,但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特别是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不但不算政绩,而且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甚至终身追究责任。

一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之所以得不到有效制止,有的地方甚至达到肆意妄为的程度,症结在于法律法规偏软、惩处不力。必须高举法律的旗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从立法、执法等各个环节切实加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犯罪的浓厚氛围。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正式施行,标志着环境污染执法进入重典时代;一些地方也已制定实施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为规范各方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有的城市设立了生态法庭、生态检察院、生态警察局,对环保违法行为形成了强大震慑;有的城市还设立了生态文明委、生态文明局等牵头抓总的行政管理综合部门。这些做法值得大力推广。

有了正确的导向,有了法制的尊严,坚持用制度管人,按法规办事,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长效的、坚强的保障,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变成现实。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