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5年10月新书快递10-《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65周年(1950-2015))》

2015年10月23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5/10/人大社15年10月新书快递10-《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65周年(1950-2015))》.doc

 

书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65周年(1950-2015))

书号:978-7-300-21906-6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史编写组                                           

责任编辑:邓碧君

页数:564

装祯: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10

定价:12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卖点

作为国内高校法学院的排头兵,人大法学院有着光辉的历史,各学科均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目前法学学科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其学科发展历程值得梳理,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本书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历程,总结办学经验,提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术思想精髓和特色,发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术传统,在推动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事业进步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 读者定位

法学专业教师、科研工作者、学生等

 

◆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本编写组是为组织编写法学院65年来的学术发展所成立的。

 

◆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史》的续编。宗旨是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历程,总结办学经验,提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术思想精髓和特色,发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术传统,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增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国内外兄弟法律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科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在推动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事业进步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上卷“学者观点实录卷”是本书的特色所在。之所以称为“实录”,是因为这一部分几乎都是由学者们亲自撰写或过目审定的。下卷“学科发展史卷”主要是继2010年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史》而作的近五年来的总结。

 

◆ 简要目录

目录 

 

上篇 学者观点实录卷(按姓氏拼音排序) 

 

教授 

陈卫东 

程天权 

戴玉忠 

丁相顺 

董安生 

杜焕芳 

范愉 

冯军 

冯玉军 

高圣平 

郭禾 

韩大元 

韩立余 

韩玉胜 

何家弘 

胡锦光 

贾林青 

黎建飞 

李琛 

李学军 

李延荣 

李艳芳 

林嘉 

刘海年 

刘计划 

刘俊海 

刘明祥 

刘品新 

龙翼飞 

马小红 

莫于川 

邵明 

时延安 

史际春 

史彤彪 

汤维建 

田宏杰 

王利明 

王欣新 

王轶 

王云霞 

吴宏伟 

谢望原 

邢海宝 

徐孟洲 

杨东 

杨建顺 

杨立新 

姚辉 

叶传星 

叶林 

叶秋华 

余劲松 

余民才 

张世明 

张翔 

张小虎 

张新宝 

张志铭 

赵秀文 

周珂 

朱大旗 

朱景文 

朱文奇 

朱岩 

副教授 

曹磊 

陈璇 

程雷 

付立庆 

高仰光 

郭锐 

胡天龙 

姜栋 

金美蓉 

李奋飞 

李立众 

陆海娜 

罗莉 

孟涛 

孟雁北 

彭小龙 

石佳友 

宋彪 

孙若军 

王春燕 

王贵松 

王旭 

王莹 

王振东 

王宗玉 

魏晓娜 

徐阳光 

许尚豪 

尤陈俊 

喻文光 

张广良 

郑爱青 

郑维炜 

朱虎 

朱腾 

竺效 

助理教授 

邓矜婷 

丁晓东 

李钧 

刘晓丹 

娜鹤雅 

熊丙万 

张吉豫 

 

下篇 学科发展史卷 

 

第一章法学理论 

第二章法律史学 

第三章宪法与行政法学 

第四章刑法学 

第五章民商法学 

第六章知识产权法学 

第七章经济法学 

第八章环境法学 

第九章刑事诉讼法学 

第十章民事诉讼法学 

第十一章国际法学 

第十二章证据学 

第十三章比较法学

 

 

◆ 上架建议

法律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 学术发展史

 

◆ 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发展史》(2015)的编纂大约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在本书付梓之际,编者要说明的是: 

1.宗旨:本书是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史》的续编。五年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史》的“编写说明”已经阐述了本书的宗旨:“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0年来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历程,总结办学经验,提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术思想精髓和特色,发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术传统,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增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国内外兄弟法律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科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在推动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事业进步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为实现‘建设受人尊敬的法学院’的目标迈出新的步伐。” 

五年后,我们的初衷未改。 

2.书名:本书名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发展史》,“学术发展史”与“学科发展史”的一字之差,经过了反复斟酌和切磋。之所以用“学术发展史”命名,是基于对学术与学科关系、学术的本质、学界的发展趋势思考而确定的。首先,就学术与学科的关系而言,我们认为,学人最终追求的是学术而不是学科,学科如学人追求学术之筏,是学术的角度或方法,学术才是目的。因此,任何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应该是学术发展的促进,而不应成为学术发展的桎梏。回顾学术的发展,作为方法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问题角度的拓展变换而常常处在缘起兴替中。我们无法也不应该执着于所谓的“学科完善”而是学术与学科的关系本末倒置。其次,就学术的本质而言,学人从事的学术职业或事业,以寻求真相、探索规律、贡献社会为职责,因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成为学人、也是学术共同体所应奉行的共同原则。学者的职责是坚守学术之根本,以独立、自由的学术探索奉献于社会,而不是孜孜以求学科“领地”的划分以构筑学科的壁垒。再次,就今后学界研究的发展趋势而言,“去行政化”是中国学界保持学术固有的独立性并立足于国际学界的必然归宿。这种学术传统的更新是学界当今的使命,其不是一个或几个学科所能承担的。 

鉴于此,本书名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发展史》。 

3.体例:编者力求全面展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者近五年来的学术观点与成果,并通过编纂每一位学者的成果体现学术“独立”、“自由”的本质。 

“学者观点实录卷”是本书的特色所在。之所以称为“实录”,是因为这一部分几乎都是由学者们亲自撰写或过目审定的。虽然每一位学者只有短短的3000字左右的介绍,但可谓一字千金。很多学者三易其稿,可见其审慎的态度。近百位学者的认真回顾总结,想必会对学界有所启发。同时,另一方面也值得强调。这就是人大法学院对每一位学者独立思考与学术成果的充分尊重。虽然在征文时有内容撰写格式的要求,甚至有参考模本,但是许多学者仍是以自己感到最合适的方法或格式来归纳、撰写自己的学术观点,因为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法学院学者多姿的学术风采,所以即使有内容要求、有参考范本,但学者们的“自撰”依然保持原有的风貌。“实录”不仅体现了每一位学者在法学院这个学术共同体中独立、平等的地位,而且会使读者产生“读其文如见其人”的感觉。这一点也要感谢出版社的理解和支持。 

“学科发展史卷”主要是继2010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史》而作的近五年来的总结。各位撰写者对所从事的学科最新成果进行的总结,对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蠡测。由于编写时间的限制,“学者观点实录卷”以在职的学者近五年成果为主,荣休学者的贡献容当以后以自撰、采访等形式编写。而本书对荣休学者的贡献则主要在此“学科发展史卷”中展现。 

“序”为本书之“眼”。本书的“序”也是2010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史》序言的进一步阐释。这种不断的阐释也许在今后还会延续。本书序言论述“人大法学派”之所以成立与学术风格的目的,在于放眼学界,倡“学术为本”的风尚。庶几中国法学能与时俱进,形成百家争鸣,以彻底摆脱近代以来的“幼稚”之名。 

本书的编写,是一次尝试,将百余位就职于同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学者亲自撰写的展现自己学术风格的成果编辑成册,非众力合成而不可得。在此,我们感谢每一位为此付出辛劳的学者,感谢各位的信任与支持。另外,我们也怀有深深的歉意,本身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出版时间的限制、由于组织工作的繁复难免有不周之处,所以,很遗憾未能“一个不少”地展现出人大法学院每一位学者的风采。我们希望今后能有机会补充、完善。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