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中国行日记》精彩选录

2012年02月17日

(《中国行日记》罗兰·巴尔特著 怀宇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出版)

关于本书

安娜·埃施伯格
 

    罗兰·巴尔特曾于1974年4月11日至5月4日到中国旅行,同行的还有弗朗索瓦·瓦尔【Franois Wahl,哲学家,时任色伊(Seuil)出版社人文科学编辑,主要是罗兰·巴尔特著述的编辑]以及由索莱尔斯索莱尔斯(Philippe Sollers,1936—):法国作家,《原样》杂志的创始人之一。——译者注】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保加利亚裔法国符号学家,索莱尔斯的妻子。——译者注】和马塞兰·普莱内【(Marcelin Pleynet,1933—):法国诗人、小说家。——译者注】组成的《原样》【(Tel Quel):又译为《太凯尔》、《如是》,在这本书中,随行的翻译将其译为《如此》,是1960年由作家索莱尔斯创办的法国先锋派文学刊物,1983年停刊,并由《无限》(Infini)杂志取而代之。——译者注】杂志社的代表团。索莱尔斯和《原样》杂志当时都属于毛主义“潮流”的人物,对他们的正式邀请来自中国大使馆,是在《论中国》(De la Chine,1971)一书作者玛丽娅安托尼耶塔·马齐奥奇(MariaAntonietta Macciocchi)的提议下促成的。那是一次有组织的为期三周的旅行,费用由参加者自付。虽然他们受到了中国的一些作家和大学的接待,但实际上他们走的是一条预先设定的路线。他们参观工厂和一些景点,频频观看演出,出入饭店,而这些都是20世纪70年代所有来华访问的西方人必去的地方。中国的旅行社提供向导、政治对话者和旅行的物质保障,并注意防备旅行者与中国人有任何既定行程之外的接触。罗兰·巴尔特对这种缺少意外、缺少“皱痕”、缺少“偶遇事件”的情况尤其表示不满(这些都在“每一天的安排”之中“消沉了”)。
    这几位法国人到达时,正值中国开展批判孔子和林彪的运动(即所说的“批林批孔”运动),这一运动为旅行的每一阶段都带入了有关政治形势的意识形态“考虑”,而这种考虑无不充满着习惯性的句法结构(即罗兰·巴尔特所说的“砖块”)。罗兰·巴尔特的这几本日记提供了对这一行程的旁观者的看法,这种看法注重细节、颜色、景致、身体、每一天的细小事件,而且他还幽默地加以评论。对所见、所闻、所感事物的记录与用方括号插入的点评交叉出现:思考、沉思、批评或是同情的语句,它们都是对周围世界所做的旁白。某些词语反复出现,表明了作者面对俗套时的无奈(“等等”)或退缩(“在外面……”)。
    从一开始,罗兰·巴尔特就想着从中国带回一种文本。他就此用蓝色圆珠笔或碳素笔写了三本日记。前两本日记带有硬纸板封皮,一个是蓝色的(第一本日记),另一个是红色的(第二本日记),上面都有“螺旋小丑”的图案,都是从法国带去的。到了旅行后期,又补加了一个中国的日记本,这个日记本比较小,黑色仿皮漆布封面,在第一页纸(按照其被使用的顺序,也是最后一页)上印有毛主席的一条红色语录。这三个日记本都用红色碳素笔标注了页码。罗兰·巴尔特重读过这三本日记,为其建立了目录,并在第四个日记本中制订了主题索引。
    从中国回来后,罗兰·巴尔特利用这些日记写了有关中国的介绍文字,并于1974年5月讲给他的高等实用研究院研讨班的学员们【见罗兰·巴尔特《作者语汇汇编》(Lexique de lauteur)一书,1973—1974年在高等实用研究院研讨班报告的内容,后附《罗兰·巴尔特自述》中未公开发表的片段,Paris,Seuil,2010。】。但是,他也撰写了一篇名为《那么,是中国吗?》(“Alors,la Chine”)的文章(发表在5月24日的《世界报》上),这篇文章招来了不少批评一年后,该文由Christian Bourgeois出版社以单篇文章形式出版,后面有一篇未发表的后记,现收入《全集》第四卷(516~520页)。。随后,弗朗索瓦·瓦尔发表了四篇文章[《中国,没有乌托邦》(“La Chine,sans utopie”),《世界报》,6月15~19日],再后来,又有整整一期的《原样》杂志[第69期,“在中国”(“En Chine”)],在这一期当中,索莱尔斯、克里斯蒂娃和马塞兰·普莱内(他的文章在第60期上连载)阐释了他们对于中国的看法。克里斯蒂娃1974年春天的中国之行,在她的《论中国女人》(Des Chinoises)一书中有所反映,书中有许多旅行照片。马塞兰·普莱内随后又发表了他的日记片段:《中国之行:1974年4月11日—5月3日的普通旅行日志——摘录》(Le Voyage en Chine: chroniques du voyage ordinaire—extrats)(Hachette,POL,1980)。
    至今30多年里,罗兰·巴尔特的日记虽然未曾发表过第一本日记中的一些片段,曾以影印的形式发表于蓬皮杜文化中心举办的展览(2002年11月27日—2003年3月10日)的目录之中,展览主持者为玛丽安娜·阿尔方(Marianne Alphant)和娜塔丽·莱热(Nathalie Léger)。Seuil/Centre Pompidou/IMC联合出版,2002,209~225页。,但它们对于这次旅行中的事件和话语有着通常是非常清晰的看法。它们对1974年的中国表现出了属于现象学方面的关注,它们更对人和事物感兴趣,而很少谈博物馆和考古景点。“在重读我的这些日记以便制订索引的时候,我认为,如果我就这样发表它们,那正是属于安东尼奥尼式的。但是,不这样,又怎么做呢?”(第三本日记)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