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冒网站的声明

图书搜索: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6种出版物入选《2015年农…

追忆似水流年 品味留学人生

《大国的责任》、《梁衡红色经…

李海峰《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

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暨《人民观…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

新浪书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出…

人大社:承载光荣梦想传播先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互…

我社3位编辑入选“全国大中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毛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大…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英文版签…

人大社13年9月新书快递11-《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

2013年09月16日

请点击下载:

/UploadFiles/XXGL/2013/9/人大社13年9月新书快递11-《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doc

 

书名: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
书号:170077
ISBN: 978-7-300-17007-7
著者:刘楠 
责任编辑: 席璟 
成品: 170X240
页数: 351
纸张:胶版纸
装祯:平装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定价:35.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卖点
本书由白岩松、王开岭倾情作序。
本书为纪念央视新闻评论部20年系列丛书第三部。
那里曾被称作电视界的延安,
那里是如今纪录片大导的摇篮,
那里是各种梦开始的地方,
那里是理想主义者的灵魂归宿。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
这是在我们所生活的年代可见证,
可目睹的一块圣地,这里绽放无数媒体奇葩,也流传出段段佳话,将新闻评论部的那人那事整理成书,便于佳话在坊间流传,便于理想在体内生根。这是史上第一本系统展示中国公知的思想图书。本书以独家视角,挖掘评论部20年有价值的人与事,探访神奇基因,寻找传奇感,轻松活泼又深情款款,解码评论部的“求实、公正、平等、前卫”部训。
 书中所写名人包括:刘春、白岩松、崔永元、柴静、李玉、静一丹、王利芬、李小萌等等等等
◆ 读者定位
1、媒体人
2、新闻系大学生
3、喜爱刘春、白岩松、崔永元、柴静、李玉、静一丹、王利芬、李小萌的人

◆ 上架建议
畅销书\新闻类

◆ 宣传语
白岩松序:
现在的《东方时空》虽已不是原来的《东方时空》,但它在二十年里搭建出的家,还是热热闹闹地几代同堂着。本书的作者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楠,小妹妹,《东方时空》开播时也就十来岁,后来机缘巧合来到南院,听着年长者像讲老故事一样讲着《东方时空》的一二三四。一般人听过也就罢了,可刘楠却开始好奇地打井,终于越打越深,在怀孕的时候成书,前后一举生下两个孩子。这妈妈当的!
刘楠这厚厚的书,成稿于《东方时空》即将迎来二十周年之前,虽然很多是新近发生的故事,却很像是对《东方时空》精神的一种复刻。有时候,一些事情的梳理是需要距离的,距离不仅带来客观,还是对身在其中却已麻木了的人构成一种唤醒:又该出发了。是的,在南院的故事当中,我不仅看到《东方时空》的过去与现在,还更有未来吧。一种无形的《东方时空》仿佛有生命一般继续生长,自由而有活力,跨越着回忆的羁绊急速向前。我们必须因此知道,一切都没有结束。


◆作者简介
刘楠,1982年8月生,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
自2004年10月进入央视新闻评论部实习,后担任《社会记录》栏目记者、编导,《新闻1+1》栏目记者、策划,客串过《新闻调查》栏目出镜记者。曾采访报道过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深圳富士康连跳事件、广西“砍手党”村等,参与《我们的2008》《岩松看俄罗斯》《岩松走基层》等特别节目制作,多期节目获得国家部委、央视新闻中心及评论部奖项。

◆内容简介
央视新闻评论部,诞生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实话实说》等名牌节目,培养了白岩松、崔永元、柴静等众多名主持人,被称作“电视延安阵地”,是中国新闻史的一段传奇。本书独家记录20年“南院江湖”里高人林立的人物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六章内容包括:
1、《拜师学艺》:以亲身交往的经历,讲述陈虻、白岩松、柴静。
2、《高人指路》:剪影记录水均益、崔永元、敬一丹、张泉灵、李小萌、董倩、王志、张羽。
3、《人海精英》:寻访刘春、王利芬、杨树鹏、李玉、石扉客、赵世龙等从评论部走出的高人。
4、《奇闻轶事》:评论部传奇年会、“猫”院长、食堂、神奇保安等
5、《我的习练》:我的南院成长记,士兵突击在《社会记录》、在《新闻1+1》解方程式
6、《南院人说南院》:汇总南院人自我感悟。

◆ 简要目录
第一章 特别纪念 陈虻:“风清扬”仍响彻

第二章 拜师学艺 我接触过的他们(注:名字按拼音排序)
1、 白岩松:有为的“无用论”者
2、 我欣赏的白岩松.10个精彩瞬间
3、 柴静:侠骨的柴 柔情的静
4、 我欣赏的柴静.10个精彩瞬间
5、 董倩:淡然,也有滋有味
6、 我欣赏的董倩.10个精彩瞬间
7、 李小萌:“蘑菇教主”的暖与力
8、 我欣赏的李小萌.10个精彩瞬间
9、 张泉灵:“小灵通”是怎样炼成的
10、我欣赏的张泉灵.10个精彩瞬间

第三章 “大话”南院大腕
1、 崔永元:“东邪”还是“东无邪”
2、 水均益:“西独”可以复制吗
3、 王志:“南递”的飞奔路
4、 敬一丹:“北钙”的正能量
5、 
第四章 走出评论部的他们
1、张洁:“普洱茶”的新闻教旨
2、刘春:花瓣离开花朵的暗香
3、王利芬:跋山涉水的高亢
4、李玉:水穿涟漪的映照
5、沈亚川:情系“黄亭子”的侠客
6、范铭:柴静的“柴饭”搭档
第五章 活色生香的南院儿

1、“南院”的前世今生
2、我们的年会: “大片”巨献
3、那些年,一起淘碟的南院食堂
4 、南院《功夫》之三大高手:司机、保安、勤杂
5、“猫院长” “猫台长”
6、南院儿的魔幻碎片
7、 评论部人的闪亮记忆

第六章 我的习练
1、“士兵突击”在《社会记录》
2、在《新闻1+1》解方程式
3、新闻里,休戚与共的乡愁


书摘
★ 刘春:花瓣离开花朵的暗香


在《新闻调查》,我找到了一个书生笑傲江湖的感觉,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那种感觉像茅盾、吴伯箫笔下的延安,像宋江招安之前的梁山。天地很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偶尔,翻旧书览往事遇故人,或听邻桌酒徒因国事所发的激烈争论,内心还会泛起一阵波澜,当花瓣离开花朵,总有一丝暗香默默存留。

——刘春
一 暗香

  他不再是那个摇头晃脑、文邹邹、喜欢诗人里尔克的文艺青年。
四十不惑,他是媒体高管,一呼百应。他是微博大鳄,粉丝百万。
微博上,他却抑不住酸酸的怀旧:
“一路上,和敬大姐回忆90年代的央视新闻评论部,那些繁花盛景,那些峥嵘岁月,那些电视人的光荣与梦想,那些难忘的人,恍若隔世,就那个感慨!”
“中午参加朋友婚礼,见到很多我90年代央视新闻评论部的朋友,大家调侃也好,抒情也好,都绕不开当年的评论部,都绕不开往日的辉煌。千帆过尽,往事并不如烟!”

微博上他互动的人中,也多是曾在新闻评论部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如夏骏、王利芬:

“想当年,央视《新闻调查》可是人才济济。@夏骏 @王利芬 ,你们知道吗?那个在摄影组呆了一段就离开的沉默的青年,是后来拍了《疯狂的石头》的宁浩 ;而那个跟着老夏做了一个月策划的腼腆的女孩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学者刘瑜。”

他汹涌的情结,以至于让我也沾了光。
我那蜗牛般的小微博,发过一篇总结评论部节目“牛逼闪闪开头”的文章,也不知道他是怎样大海捞针找到的,亲自转发,评价道:“油菜花,让我想到过去的新闻评论部。”

2012年6月,央视即将搬到新台址的消息,越传越神,“央视新闻内刊”似乎在也暗送秋波,要各部门承包一期内刊,介绍自己部门的文化。
内刊第一期是“评论部专版”,理由是“如果把特刊比作农村联产承包制,做第一期专刊的评论部就是土地改革中的小岗村。”里面是南院的文字骚客们,一骨碌的怀念故事。包括我,也写了一篇叫《把理想装进兜里》。
刘春不知道怎样“耳听八方”“巧取豪夺”,竟然把这期内刊搞到手,特意拍了封面发到微博上,又是一阵唏嘘感慨。

记得他写过:“当花瓣离开花朵,总有一丝暗香默默存留。”

这是比香奈儿更持久的香味吧。让一个中年男子,在各种场合、文字里,像“祥林嫂”一样絮叨着那段在央视的七年岁月。
都说七年之痒,这个男人在七年后离开《新闻调查》另栖凤凰枝头,后又“别凤凰投狐狸”,从凤凰卫视执行台长,到搜狐公司副总裁,一春又一春,心头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怀。

他曾经说,CCTV是个那么复杂的混合体,离开后,他写文章会诊,《CCTV,中国电视的航空母舰朝哪里开》“有什么尖锐之处,那也是基于我对CCTV的真挚感情。”
他坦承:CCTV的确和记忆中最疯狂最执着最美好最痛苦的部分纠缠在一起。
他用海子的诗,表达他的复杂感情:“麦子/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

二 “梁山”传奇

“在1996年一个雪上初晴的上午,夏骏走来,《新闻调查》走来,俺的春天铺天盖地地走来了。”
刘春说,从央视少儿部到新闻调查,像刚刚弃暗投明的解放战士,那是真正的理想主义、真正的咸鱼翻身、真正的当家作主的小感觉、真正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真正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真正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他形容,那种感觉像茅盾、吴伯箫笔下的延安,像宋江招安之前的梁山。

如春天复苏,好作诗、舞文弄墨的他,很快被冠以“评论部四大才子”之一,同事形容他,反应灵敏,对社会问题的新闻挖掘能力极强。

学者钱刚还记得,去《新闻调查》担任策划,第一天见到刘春。那是大清早,刘春第一个来到办公室,正在“洒扫庭除”。北京灰大扬尘,他一边洒水,一边扫地。彼此介绍后,刘春就逮着钱刚,问了一系列很具才子本色的问题:“钱老师,社科院的谁谁你认识吗?还有谁谁谁?你怎么看谁谁?”
《新闻调查》的李宏卫印象中,办公室聊天的人中,刘春是毫无异议的中心,永远用他富有个性的说话方式和语气节奏,讲述着永远神秘可笑的政治内幕和政治笑话。

刘春足够幸运,虽然刚加盟《新闻调查》因为影像不是长项而自卑,但他第一次担任编导的《一言难尽择校生》就迎来开门红。
在整理评论部20年节目的过程中,我细细的观摩《一言难尽择校生》,颗粒感久远的影像,逻辑条理相当清晰。
节目的新闻由头是,上海静安等区推出取消择校生的改革,但节目不满足于就事论事,而似乎在剑拔弩张的升学大战中,采集多元化意见,家长老师在会议上的激烈辩论,孩子一分之差的命运逆转,挖掘故事细节的冲突,充分呈现事件的复杂性。
节目播出第二天,他就和王志一起被叫到中南海座谈,他与王志因此列席全国教育办公会议。

此后,自感“影像弱势”的他抓紧攻坚, 通宵达旦研究好莱坞、欧洲电影的剪接,《山顶上的希望》一篇,影像的运用已经豁然开朗。
再往后,《376小时》《胡子工程备忘录》《国企改革备忘录》《再访淮河》,他开始持续发力。那是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岁月,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自我感觉颇佳。

在新闻调查四年,他的总结是,腰包鼓了,腰杆硬了,女朋友找了,房子租了,车子开了,肚子大了,头发稀了,青春告别了,诗不会写了,大片子敢招呼了,开始批评年轻编导了,国家的事真操上心了。

娴熟的电视技艺,已经被他融会贯通。正如《笑傲江湖》的衡山派绝学“百变千幻云雾十三式”:千变万化,眩人耳目,将变戏法的本领渗入武功,疾如闪电、如梦如幻。他拿身边人开涮,演练新闻采访,随手拈来。

他说,好记者采访时,常使对方忘了这是采访,比如华莱士。所以战场如情场。看得次数多了,他也学了一些通招。比如,内心奸诈,外表忠厚,正点。心里什么都清楚,脸上一推糊涂:“张羽,你真的谈过恋爱吗?”
比如,做善解人意状,利用人心里柔软的一块儿下手:“坚平,这两年头发为什么少了这么多?”找一个细茬,从一个小点突破防线:“朱波,你从来不梳头为什么今天发水溜?”
再比如,自己想问,却拿他人当梯子:“陈浩,有人说你杀过狗,有这事儿吗?”“他们都喊你土猛,我就不理解了,你打扮这么洋气怎么得这么个外号?”
还有,刺激对方,怒吐真言:“他们说你这两年只顾拍马屁,什么正事也没做?”等等。

抑扬顿挫的人生,是戏剧大师。有时,是妙手回春的魔术,有时,又是讽刺小品的哭笑不得。
刘春自嘲:“《新闻调查》我做的第一个片子《一言难尽择校生》,被请到中南海。最后一个片子《楷模》,被枪毙。”
他所说的被枪毙节目,是《楷模也能虚构?》,他预感播不了标杆,但却自视为心中的调查标杆,“连累同组同事的奖金发放,还是欺上瞒下拿了下来,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电视调查体。”

三 “换环境让人愉悦”。

《新闻调查》现在副制片人胡劲草,还记得刘春的一个小细节。

那是2000年,胡劲草为《新闻调查》庆祝四周年生日而制作黑板报《理想、现实——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采访战士们的少年理想。其中,刘春的少年理想最天马行空:

“我小时候在村头放羊,看着路上有快速驶过的汽车,我就幻想,有一天,一辆汽车突然停在我的身边,车上走下来一个城里人,走到我身边,拿过我手里的放羊鞭,抚摸着我的头,吧我抱在怀里,激动地说:孩子,你受苦了。我才知道原来我是一个城里人的私生子。”

放羊的乡下孩子向往成为城里人的私生子,这玩笑般的话语,却隐含着种种“蠢蠢欲动”。

他跳槽到凤凰,说“换环境让人愉悦”。

虽然刚到香港有失重感,那也是他写文章最多的时候,《中国电视的盛世危言》《CCTV,中国的电视航母朝哪里开》《会诊中国电视》。

他不再用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和二元对立的方式看待问题,而是揣摩生存与发展的智慧。

曾子墨曾评价他,“刘台”来香港数年,爱上了名牌,住上了洋房,但不管肩上的皮包怎么LV,看上去,都还是个忧国忧民的乡下人。

到了凤凰,当了领导,昔日《楷模也能虚构?》被毙这件事,也成为前车之鉴,被他融化为电视台的政治智慧,有上头压下来的“楷模”宣传任务,他便交给《冷暖人生》。“本来嘛,去除掉政治功用,不就是个冷暖人生吗?”
2011年6月,“凤凰”展翅,与“狐”共舞。凤凰前台长,出任搜狐视频首席运营官。搜狐的员工仍称呼他“春台”。
他给前任老板刘长乐的辞职信写到:“我说我已经四十四岁了,对于人生来讲,四十四岁不算很大,但是对于跳槽、对于创业、对于从事一个新的领域,几乎是最后的年龄了。我说记得您做凤凰卫视的时候,也是这个岁数,所以请您放过我吧。”对方同意了。

这里,不再赘述刘春到搜狐的种种改革举措,我其实感兴趣的,是他的“纪录片发力”部分。
就像他写过一篇文章的标题《诗歌一般的纪录片》,这个改革也是有诗性的。

到了搜狐,他预言,互联网纪录片的春天到了,他提出口号,基于专业,臻于完美。雄心勃勃办日播纪录片《大视野》,办首个互联网纪录片盛典,播了崔永元的《我的抗战》。
他想借助视频网络,将自己喜欢的纪录片发扬光大。
这是有某种情结的。他当年在广院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毕业时写了一本书,也是纪录片史的。
他追忆,90年代初的广播学院,比较有水平的老师全部是研究纪录片的,比较乖的学生也是学习纪录片,天然就和纪录片有些关系。如今,他的朋友圈中,多见做纪录片的陈晓卿等人。

年轻时心中的种子,多年后发出新芽。
刘春在广院读研时,曾创下纪录,一个月发表12篇学术文章,在各类学报评点西方现代思潮,从海德格尔到里尔克,从萨义德到符号学。
如今做媒体单位领导,擅长宏大命题、逻辑缜密的他,理论功底厚积薄发,成为战略思考的臂膀。
他会用“长尾理论”来讲纪录片的互联网生存: “互联网行业里有一个长尾理论,就是说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使得一些分众化的东西得以生存,纪录片算这些分众化东西中的一部分。而且,国际上类似《Discovery》这种纪录片都是通过有线电视收费模式传播的,但是中国的电视都属于卫星电视,只有广告收费模式,如此一来,小众化的纪录片就很难在电视黄金时段播出。互联网就不会受此影响,它会让这些分众化的东西生存得很好。”

在还没有进入新媒体领域时,有一年,广院要改校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他有异议,写了篇《我看广播学院》。说广院虽小,抬头不见低头看,但兄弟姐妹是一家,特别亲。
然而,广院终究还是改成了听起来更霸气的“传媒大学”,前面的“北京”也变成了“中国”,而此后几年,正是新媒体高歌猛进的滚滚浪潮。
刘春曾引用里尔克的诗,形容新媒体时代,“风暴是一位伟大的改造者/它穿过树林,穿过时代/万物似乎都没有年龄”。
很快,他也随着风暴,华丽转身,投身新媒体,有人形容他是“新媒体时代的操盘手”。
他曾经在《我作为中年人的无聊感伤》中写道:“中年的人生像数学一样精确,一边是实数,它们代表英雄;另一边是0,在英雄身后拼命奔跑的普通人。0多了就成了力量,就可以揭竿而起创造历史,而一旦0被流放了,就成了一堆无意义的虚数。”
他当然拒绝虚数。
他喜欢的诗人里尔克,是喧嚣尘世中的一个孤独者,终身都在寻找精神的故乡。
而他,似乎与孤独绝缘,而是越来越忙,分身乏术,因为他是有用的人,被人需要的人。他又在寻找着什么?
多年前,他爱为别人献上里尔克的诗歌,那首他献给《新闻调查》的,不知他还记否:

“偶尔,会有一位神色严峻的行人,走向我们,像一束耀眼的光,让众多匠人的心惊悚不已;他像我们传授了一种新的技艺。我们爬上摇晃的脚手架,重重地挥舞手中的铁锤,直到闪亮的、洞悉一切的时光,那爱抚的翅膀掠过我们前额。欢呼来自你,像风来自大海——”

附:

刘春在《新闻调查》的作品:
 1996年7月26日《一言难尽择校生》
1996年12月6日《税案追踪》
1997年1月31日《376小时》
1997年5月23日《“胡子工程”备忘录》
1997年12月26日《再访淮河》
1998年5月1日《广播电视发展录》
1998年5月22日《腐败团体覆灭记》
1998年7月17日《执法者的自律》
1998年9月25日《广州报业如何竞争》
1998年10月16日《透视运城渗灌工程》
1999年3月5日《山顶上的希望》
1999年5月14日《硝烟中的霸权》
1999年6月25日《应战二噁英》
1999年7月26日《祸国殃民法轮功》
1999年12月10日《“烂泥工程”揭底》
2000年9月16日《成克杰腐败案》
 

人大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 书香缘电子书店 |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人大社内网 | 友情链接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